專利名稱:線圈卷繞體和電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 涉及一種在繞線管上卷繞有線圈線的線圈卷繞體和電動機。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如圖7所示,步進電動機的定子具有包括線圈線1110和繞線管1120的 線圈卷繞體1011。繞線管1120包括供線圈線1110進行卷繞的卷線部1121 ;設于卷線部 1121徑向外側的端子臺部1122 ;以及從端子臺部1122朝徑向外側起立的銷狀端子1123、 1124,在銷狀端子1123、1124上捆扎有線圈線1110的端部。在端子臺部1122上,由朝向 徑向外側的整個表面構成重疊配置有配線基板1010的基板承受面1122a,銷狀端子1123、 1124在基板承受面1122a的緣部分的內側位置起立。在上述結構的繞線管1120上,若將銷 狀端子1123、1124經由形成于配線基板1010的貫穿孔1102并將配線基板1010與基板承 受面1122a重疊,則能在將配線基板1010保持在穩定的姿勢的狀態下對線圈線1110與配 線基板1010的焊盤部進行錫焊。在此,在線圈卷繞體1011的線圈線1110中的從卷線部1121朝向銷狀端子1123、 1124導出的導出部IllObUllOd上會產生在端子臺部1122的位于卷線部1121側的角部分 1122r與銷狀端子1123、1124之間從基板承受面1122a浮起的浮起部分lllOx。因此,當將 配線基板1010承載在基板承受面1122a上時,會將導出部IllObUllOd的浮起部分IllOx 夾在配線基板1010與基板承受面1122a之間,上述浮起IIOOx受到推壓。其結果是,存在 線圈線1100會被拉斷這樣的問題。在專利文獻1中,作為用于防止在對繞線管卷繞線圈線 時線圈線的斷線的結構,提出有在端子臺部的角部形成供線圈線經由的切槽。專利文獻1 日本專利特開2007-25943號公報發明的公開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技術中,由于即使形成有切槽,在由切槽而形成的新 的角部分與銷狀端子之間會產生從基板承受面浮起的浮起部分,因此,無法消除參照圖7 所說明的問題。基于以上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在于提出一種將線圈線拉繞至在包括基板承受 面的端子臺部上起立的銷狀端子之后,即使在配線基板與基板承受面重疊配置時,在線圈 線上也不容易產生斷線或損傷的線圈卷繞體和電動機。解決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線圈卷繞體在繞線管上卷繞有線圈線,其特征在 于,上述繞線管包括卷線部,該卷線部卷繞有上述線圈線;端子臺部,該端子臺部從上述 卷線部朝徑向外側突出;基板承受面,該基板承受面位于上述端子臺部的徑向外側且重疊 配置有配線基板;以及銷狀端子,該銷狀端子與上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徑向外側且朝徑 向外側突出,上述線圈線包括卷繞部,該卷繞部被卷繞在上述卷線部上;導出部,該導出 部被從上述卷繞部導出至與上述銷狀端子接觸;以及捆扎部,該捆扎部在上述導出部的前端側捆扎在上述銷狀端子周圍,上述繞線管包括線圈線導出用路徑,該線圈線導出用路徑 從上述卷線部經由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而到達上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上述導出部 通過經由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從而以不經由在徑向外側與上述基板承受面重疊的位置 的方式與上述銷狀端子接觸。 在本發明中,“導出部”是指不捆扎于銷狀端子的部分、即從卷繞部到與銷狀端子 接觸的部分。在本發明中,線圈線的導出部通過經由線圈線導出部路徑從而以不經由在徑向外 側與基板承受面重疊的位置的方式與銷狀端子接觸。即、線圈線從卷線部被導出直到被捆 扎于銷狀端子之間不位于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外側,拉繞部也不經由基板承受面上。其結果 是,由于在線圈線上不存在從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將配線基板承載在端子臺 部上,線圈線也不會被配線基板壓住。因此,能防止由線圈線與配線基板接觸、因配線基板 的壓下對線圈線被拉伸這樣的情況而引起的斷線或損傷。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上不存 在線圈線,因此,不僅不會產生因線圈線而引起的配線基板的傾斜,而且還能在可進行面接 觸的狀態下對配線基板予以承受。因此,能將配線基板以穩定的狀態予以承受。在本發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銷狀端子設于上述端子臺部的周向上的兩側端 部的內側,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形成在上述端子臺部的周向上的兩側端部的內側的范圍 內。若如上所述構成,則能使線圈線的導出部以不經由端子臺部的周向側面的方式拉繞至 銷狀端子。因此,在將線圈線卷繞后,即使在有物體與端子臺部接觸的情況下,也能防止線 圈線的斷線或損傷。此外,由于線圈線的導出部不經由端子臺部的周向側面,因此,當對線 圈卷繞體操作時,即使用手拿著端子臺部的兩側端部,手與線圈線也不會接觸,線圈線也不 會斷線。因此,使線圈卷繞體的操作變得容易。在本發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導出部在不松弛的狀態被從上述卷繞部導出至 與上述銷狀端子接觸。若如上所述構成,則導出部只經由繞線管的規定位置,而不會使導出 位置等偏移。此外,若線圈線的導出部不出現松弛,則能避免上述導出部被夾在配線基板與 基板承受面之間等。而且,線圈線的卷繞部也不會松弛。在本發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相對于上述銷狀端子經由上 述卷線部所在的上述繞線管的前側,上述端子臺部的上述銷狀端子的前側為位于上述基板 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且成為構成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一內側區域,在周向上與上述銷 狀端子相鄰的兩側中的在從上述卷繞部起的上述導出部的延伸方向上與上述銷狀端子相 鄰的一方側的區域為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 二內側區域。具體而言,在上述銷狀端子的上述卷線部所在側的前表面上,將以比上述基板 承受面進一步朝向上述卷線部側延伸且在徑向內側與上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上述前表 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方式連續的壁面形成于上述端子臺部,并能將上述端子臺部的上述壁面 的前方空間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作為構成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一內 側區域。此外,在周向上與上述端子臺部的上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兩側中的至少一方側上形 成以在徑向內側與上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側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方式連續的壁面,通過上 述壁面能形成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二內側 區域。這樣,能將線圈線的導出部在不經由在徑向外側上與基板承受面重疊的位置的情況 下導出,從而與銷狀端子的前側或一方側接觸。此時,由于拉繞部不經由基板承受面上,因此,在拉繞部上不存在從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能在將配線基板承載于端子臺部時 防止因配線基板的壓下而引起的斷線或損傷。在本發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銷狀端子的上述卷線部所在側的前表面比上述 基板承受面進一步朝向上述卷線部側延伸從而形成向上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前表面連 續的壁面,上述壁面的前方空間為上述第一內側區域,在上述端子臺中,在從上述卷線部起 的上述導出部的延伸方向與上述銷狀端子相鄰的上述一方側的區域內形成有向上述銷狀 端子的根部分的一方側的側面連續的壁面,上述壁面為上述第二內側區域,上述導出部與 上述第一內側區域的壁面和上述第二內側區域的壁面之間的角部分接觸,上述導出部的前 端部與上述銷狀端子的一方側的側面的根部分的后表面側的端緣接觸從而被捆扎在上述 銷狀端子的周圍。若如上所述,則由于能將導出部的前端部從與基板承受面相同的高度捆 扎于銷狀端子,因此,當將配線基板承載于端子臺部時,不僅能防止因配線基板的壓下而引 起的斷線或損傷,還能從銷狀端子的根部分起對線圈線進行捆扎。在本發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繞線管包括在上述卷線部的胴部的端部上擴徑 的檐部,上述導出部與從上述檐部朝徑向外側連續起立的前表面壁的上端部和上述第一內 側區域的壁面之間的角部分接觸。 在本發明中,較為理想的是,在從上述卷線部起的上述導出部的延伸方向上與上 述銷狀端子相鄰的上述一方側的區域為朝向上述卷線部向下方傾斜來構成上述第二內側 區域的傾斜部。此時,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傾斜部以在周向上與上述銷狀端子的位于上述卷 繞部側相反側的后表面相鄰的位置為起點朝向上述卷繞部傾斜。這樣,能使導出部容易通 過第二內側區域。在本發明中,也可以如下所述構成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相對于銷狀端子以經 由上述卷線部所在的上述繞線管的前側的方式構成,并且比上述銷狀端子更靠上述卷線部 所在的前側為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且成為構成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內側 區域。這樣,能將線圈線的導出部在不經由在徑向外側上與基板承受面重疊的位置的情況 下導出,從而與銷狀端子的前側接觸。此外,在上述結構中,由于拉繞部不經由基板承受面 上,因此,在拉繞部上不存在從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能在將配線基板承載于端子 臺部時防止因配線基板的壓下而引起的斷線或損傷。而且,由于只在銷狀端子的前側構成 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因此,能確保端子臺部的基板承受面的面積很大。因此,能將配線基板 以穩定的狀態予以承受。在本發明中,也可以如下所述構成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經由在周向上與上述 銷狀端子相鄰的上述繞線管的兩側中的、在從上述卷線部起的上述導出部的延伸方向的相 反側與上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另一方側的區域,上述端子臺部的上述銷狀端子的上述另一方 側的區域和比上述另一方側的區域更靠上述卷線部側的前側區域為位于上述基板承受面 的徑向內側且成為構成上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內側區域。這樣,能將線圈線的導出部在 不經由在徑向外側上與基板承受面重疊的位置的情況下導出,從而與銷狀端子的另一方側 接觸。此外,在上述結構中,由于拉繞部不經由基板承受面上,因此,在拉繞部上不存在從基 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能在將配線基板承載于端子臺部時防止因配線基板的壓下而 引起的斷線或損傷。此時,較為理想的是,在從上述卷線部起的上述導出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反側與上述銷狀端子相鄰的上述另一方側的區域為朝向上述卷線部向下方傾斜來構成上述內側區 域的傾斜部。這樣,能使導出部容易通過第二內側區域。此時,較為理想的是,上述傾斜部以在周向上與上述銷狀端子的位于上述卷繞部 側相反側的后表面相鄰的位置為起點朝向上述卷繞部傾斜。這樣,由于能將導出部沿傾斜 部導出,因此,能將導出部以穩定的狀態引導至銷狀端子。此外,由于能將導出部沿傾斜部 導出,因此,在導出部上不容易出現多余的浮起。因此,能避免物體掛在導出部上而使線圈 線斷線這樣的情況。在本發明中,較為理想的是,上述銷狀端子與上述端子臺部一體地由樹脂形成。若 如上所述構成,則與采用和端子臺部分體的銷狀端子的情況不同,無論以防止線圈線斷線 為目的而將端子臺部的形狀如何設計,均不會發生銷狀端子從端子臺部拔出這樣的不良情 況。適用本發明的線圈卷繞體能應用于具有包括上述線圈卷繞 體的定子和包括轉子 磁鐵的轉子的電動機中。發明效果在本發明中,線圈線的導出部通過經由線圈線導出部路徑從而以不經由在徑向外 側與基板承受面重疊的位置的方式與銷狀端子接觸。即、線圈線從卷線部被導出直到被捆 扎于銷狀端子之間不位于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外側,拉繞部也不經由基板承受面上。其結果 是,由于在線圈線上不存在從基板承受面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將配線基板承載在端子臺 部上,線圈線也不會被配線基板壓住。因此,能防止由線圈線與配線基板接觸、因配線基板 的壓下使線圈線被拉伸這樣的情況而引起的斷線或損傷。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上不存 在線圈線,因此,不僅不會產生因線圈線而引起的配線基板的傾斜,而且還能在可進行面接 觸的狀態下對配線基板予以承受。因此,能將配線基板以穩定的狀態予以承受。
圖1是將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動機的一部分切開表示的側視圖。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動機所采用線圈卷繞體的立體圖。圖3是將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動機所采用線圈卷繞體的端子臺部周圍放大表示 的立體圖。圖4(a)至圖4(d)是從電動機的反輸出側觀察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動機所采用 的線圈卷繞體的后視圖、側視圖、從電動機的輸出側觀察的主視圖以及端子臺部的俯視圖。圖5是將本發明實施方式2的電動機所采用線圈卷繞體的端子臺部周圍放大表示 的立體圖。圖6是將本發明實施方式3的電動機所采用線圈卷繞體的端子臺部周圍放大表示 的立體圖。圖7是以往的線圈卷繞體的說明圖。(符號說明)1電動機2 定子3 轉子
10 基板11第一線圈卷繞體12第二線圈卷繞體110線圈線IlOa第一捆扎部IlOb第一導出部
IlOc卷繞部分IlOd第二導出部IlOe第二捆扎部120繞線管121卷線部122端子臺部122a基板承受面123第一銷狀端子124第二銷狀端子125a 125g 傾斜部129a第一內側區域129b、129c 第二內側區域I29cUl29e 內側區域180a 180d線圈線導出用路徑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附圖,對適用本發明的線圈卷繞體和步進電動機進行說明。另外,在以 下的說明中,以轉軸的輸出側為前側、反輸出側為后側進行說明。此外,在端子臺部的說明 中,以銷狀端子突出的方向為高度方向、以在繞線管上卷線部所在側為下側進行說明。(實施方式1)(電動機)圖1是將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動機的一部分切開表示的側視圖。本實施方式的 電動機1是步進電動機,包括圓筒狀的定子2和配置于定子2的內周側的轉子3。轉子3 包括轉軸31 ;以及同軸安裝于轉軸3的外周側的圓筒狀的轉子磁鐵32。在定子2的輸出 側的端面2a上固定有第一端板4,在上述第一端板4上保持有將轉軸31支承成可繞軸線 Ll旋轉的第一軸承5。在定子2的反輸出側的端面2b上固定有第二端板6,在上述第二端 板6上保持有將轉軸31支承成可繞軸線Ll旋轉的第二軸承7。定子2包括沿轉軸31的軸線Ll前后配置的第一定子組21和第二定子組22。第 一定子組21包括在繞線管120上卷繞有線圈線110的第一線圈卷繞體11,在相對于第一線 圈卷繞體11的軸線Ll方向的兩側上包括圓環狀的外定子鐵心211和圓環狀的內定子鐵心 212。外定子鐵心211和內定子鐵心212均由磁性金屬構件形成,從而形成磁路。外定子鐵 心211和內定子鐵心212分別包括從內周緣起立的極齒213。外定子鐵心211的極齒213 和內定子鐵心212的極齒213在第一線圈卷繞體11的內周側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并且與轉子磁鐵32的外周面相對。第二定子組22也與第一定子組21相同,包括在繞線管150上卷 繞有線圈線140的第二線圈卷繞體12,在相對于第二線圈卷繞體12的軸線Ll方向的兩側 上包括圓環狀的外定子鐵心221和圓環狀的內定子鐵心222。外定子鐵心221和內定子鐵 心222均由磁性金屬構件形成,從而形成磁路。外定子鐵心221和內定子鐵心222分別包 括從內周緣起立的極齒223。外定子鐵心221的極齒223和內定子鐵心222的極齒223在 第二線圈卷繞體12的內周側在周向上交替排列,并且與轉子磁鐵32的外周面相對。在本 實施方式中,外定子鐵心211、221的外周緣分別朝向軸線Ll方向折曲,并將這部分作為覆 蓋線圈線110、140的殼體8、9。
第一線圈卷繞體11包括繞線管120 ;以及被卷繞在繞線管120上的線圈線110。 繞線管120包括卷繞有線圈線110的卷線部121 ;從卷線部121朝徑向外側(上方)突出 的端子臺部122;以及從端子臺部122朝向徑向外側(上方)起立的兩個銷狀端子(第一 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在端子臺部122的朝向徑向外側的面作為重疊配置 有配線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述端子臺部122、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 124從殼體8的開口朝徑向外側突出。第二線圈卷繞體12也與第一線圈卷繞體11 一樣,包括繞線管150 ;以及被卷繞 在繞線管150上的線圈線140。繞線管150包括卷繞有線圈線140的卷線部151 ;從卷線 部151朝徑向外側(上方)突出的端子臺部152;以及從端子臺部152朝向徑向外側(上 方)起立的兩個銷狀端子(第一銷狀端子153和第二銷狀端子154)。此外,在端子臺部152 的朝向徑向外側的面作為重疊配置有配線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52a。上述端子臺部152、 第一銷狀端子153和第二銷狀端子154從殼體9的開口朝徑向外側突出。在如上所述構成的電動機1中,從配線基板10對線圈線110、140供電,并且通過 對此時的電流進行控制來控制驅動轉子3的旋轉。可以采用硬性基板和柔性基板中的任意 一個作為配線基板10,但在本實施方式中,采用柔性基板作為配線基板10。(線圈卷繞體的結構)圖2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動機所采用線圈卷繞體的立體圖。圖3是將本 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動機所采用線圈卷繞體的端子臺部周圍放大表示的立體圖。圖4(a)至 圖4(d)是從電動機的反輸出側觀察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動機所采用的線圈卷繞體的后 視圖、側視圖、從電動機的輸出側觀察的主視圖以及端子臺部的俯視圖。另外,由于第一線 圈卷繞體11和第二線圈卷繞體12包括相同的結構,因此,以下只對第一線圈卷繞體11進 行說明,而省略第二線圈卷繞體12的說明。如圖2、圖3和圖4所示,在第一線圈卷繞體11中,繞線管120包括卷繞有線圈線 110的卷線部121,卷線部121包括圓筒狀的胴部121a ;在胴部121a的輸出側的端部(前 端部)擴徑的圓環狀的前側檐部121b ;以及在胴部121a的反輸出側的胴部(后端部)擴徑 的圓環狀的后側檐部121c。上述卷線部121中,在胴部121a周圍的由前側檐部121b和后 側檐部121c夾住的區域內卷繞有線圈線110。在繞線管120的后側檐部121c的外周緣上 以從周向一部分朝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形態形成有厚壁的端子臺部122,上述端子臺部122 為從卷線部121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形狀。在端子臺部122的徑向最外側部分上朝向徑向外側的面作為重疊配置有配線基 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在此,在配線基板10上形成有一對焊盤部101,在上述焊盤部101的中心形成有貫穿孔102。在端子臺部122上形成有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 子124,這兩個銷狀端子123、124與基板承受面122a相比位于徑向外側且朝徑向外側突出。 上述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是樹脂制的,在對繞線管120進行樹脂成形時 一體形成。即、繞線管120是將卷線部121、端子臺部122、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 子124 —體成形的樹脂成形品。線圈線110包括被卷繞在卷線部121上的卷繞部IlOc ;從卷繞部IlOc朝向第一 銷狀端子123導出的第一導出部IlOb ;以及在第一導出部IlOb的前端側捆扎在第一銷狀 端子123周圍的第一捆扎部110a。第一導出部IlOb在不松弛的狀態下被從卷繞在卷線部 121上的卷繞部IlOc導出而被捆扎在第一銷狀端子123上。此外,線圈線110包括從卷 繞部IlOc朝向第二銷狀端子124導出的第二導出部IlOd ;以及在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 側捆扎在第二銷狀端子124周圍的第二捆扎部110e。第二導出部IlOd在不松弛的狀態下 被從卷繞在卷線部121上的卷繞部IlOc導出而被捆扎在第二銷狀端子124上。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捆扎部(第一捆扎部IlOa和第二捆扎部IlOe)是指線圈 線Iio的卷繞在銷狀端子(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側面周圍的部分。此 外,導出部分(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是指從卷線部121至與銷狀端子(第 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側面接觸的部分。此外,在線圈線110上,第二捆 扎部IlOe和第二導出部IlOd —側是將線圈線110卷繞在繞線管120上時的卷繞開始側, 第一捆扎部IlOa和第一導出部IlOb —側是將線圈線110卷繞在繞線管120上時的卷繞結 束側。(繞線管的詳細結構)如圖3所示,在本實施方式的第一線圈卷繞體11中,繞線管120的端子臺部122 形成為在從軸線Ll側觀察時呈在繞線管120的周向(左右方向L2)上較長的矩形的塊狀, 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均從端子臺部122的周向兩側的端部122c、122d在 內側位置上起立。此外,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在周向上相離的位置上起 立。此外,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設于在端子臺部122的徑向外側的端部 上的軸線Ll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在端子臺部122的從后側檐部121c沿徑向外側(上側)連續起立的前表面壁128 的上端部上形成有朝向卷線部121側向斜下方傾斜的傾斜部125a。傾斜部125a以切除第 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前側的端子臺部122的形態形成,以在第一銷狀端 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上卷線部121所在側的前表面123a、124a的正下位置為起點, 比基板承受面122a進一步朝向卷線部121延伸。在從傾斜部125a的后端邊緣起的上方形 成有向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連續的壁面 127。上述壁面127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以與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 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構成同一平面的形態連續地形成于端子臺部122。因此, 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前方為由壁面127的前方空間、傾斜部125a的前方 空間和前表面壁128的前方空間構成的第一內側區域129a,上述第一內側區域129a位于第 一銷狀端子123、第二銷狀端子124和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下側)。即、將配線基 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臺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在使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 狀端子124貫穿形成于配線基板10的焊盤部101的貫穿孔102內的狀態下,在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徑向內側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線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位置上形成有第一內側區域129a。此外,在端子臺部122上,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相鄰的兩側中的、從卷繞 部IIOc起的第一導出部IlOb的延伸方向(繞逆時針CCW的方向)側上相鄰的一方側的區 域為朝向卷線部121傾斜的傾斜部125b。傾斜部125b以切除端子臺部122中的第一銷狀 端子123的一方側的方式形成,由上述傾斜部125b構成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 (下側)的第二內側區域129b。即、將配線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臺部122的基板承受 面122a上,在使第一銷狀端子123貫穿形成于配線基板10的焊盤部101的貫穿孔102內 的狀態下,在第一銷狀端子123的根部分的內側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線基板10的基板承 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位置上形成有第二內側區域129b。在此,傾斜部125b以在周向上與 第一銷狀端子123的位于和卷線部121側相反側的后表面123b相鄰的位置為起點,朝向卷 線部121側傾斜。此外,在傾斜部125b的從第一銷狀端子123側的邊緣起的上方形成有向 第一銷狀端子123的根部分的一方側的側面123c連續的壁面130。上述壁面130在基板承 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以形成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根部分的側面123c相同平面的形態連 續地形成于端子臺部122。此外,在端子臺部122上,在周向上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相鄰的兩側中的、從卷繞 部IlOc起的第二導出部IlOd的延伸方向(繞順時針CW的方向)側上相鄰的另一方側的 區域為朝向卷線部121傾斜的傾斜部125c。傾斜部125c以切除端子臺部122中的第二銷 狀端子124的另一方側的方式形成,由上述傾斜部125c構成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 內側(下側)的第二內側區域129c。即、將配線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臺部122的基 板承受面122a上,在使第二銷狀端子124貫穿形成于配線基板10的焊盤部101的貫穿孔 102內的狀態下,在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內側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線基板10的 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位置上形成有第二內側區域129c。在此,傾斜部125c以在周 向上與在第二銷狀端子124的位于和卷線部121側相反側的后表面124b相鄰的位置為起 點,朝向卷線部121側傾斜。此外,在傾斜部125c的從第二銷狀端子124側的邊緣起的上 方形成有向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一方側的側面124c連續的壁面131。上述壁面 131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以形成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側面124c相同 平面的形態連續地形成于端子臺部122。而且,傾斜部125b、125c的下側與傾斜部125a相 連,傾斜部125a、125b、125c構成連續的傾斜部。在如上所述構成的繞線管120的端子臺部122中,只在由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 二銷狀端子124夾住的區域、相對于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在卷線部121 所在側的相反側的區域、相對于傾斜部125b、125c在卷線部121所在側的相反側的區域還 存在有平坦面。上述平坦面作為基板承受面122a。(線圈線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線圈線110的第一導出部IlOb的從卷繞部IlOc起的延伸方向 為繞逆時針CCW的方向,線圈線110經由第一銷狀端子123的逆時針CCW側而被捆扎于第 一銷狀端子123。此外,第二導出部IlOd的從卷繞部IlOc起的導出方向為繞順時針CW的 方向,線圈線110經由第二銷狀端子124的順時針CW側而被捆扎于第二銷狀端子124。第 一導出部IlOb與第二導出部IlOd在前表面壁128的前方空間交叉。
第一導出部IlOb被從卷繞部IlOc經由由第一內側區域129a和第二內側區域 129b構成的線圈線導出用路徑180a導出至第一銷狀端子123的根部分,從而被捆扎于第一 銷狀端子123。第二導出部IlOd被從卷繞部IlOc經由由第一內側區域129a和第二內側區 域129b構成的線圈線導出用路徑180b導出至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從而被捆扎于 第二銷狀端子124。 更具體而言,第一導出部1 IOb在從卷繞部1 IOc朝繞逆時針CCW的方向延伸之后, 在第一內側區域129a上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接著,與前表面壁128和傾斜部 125a的角部分128a接觸,此后,與第一內側區域129a的壁面127和第二內側區域129b的 壁面130之間的角部分127a接觸。接著,第一導出部IlOb沿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根部 分的側面123c形成相同平面的壁面130在第二內側區域129b內延伸,第一導出部IlOb的 前端部(位于第一導出部IlOb與第一捆扎部IlOa之間的部分)IlOs與第一銷狀端子123 的一方側的側面123c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3b側的端緣接觸。在此,第一導出部IlOb的向 角部分127a的接觸部IlOt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下側)。此外,第一導出部 IlOb的前端部IlOs位于與基板承受面122a相同的高度。此后,線圈線110的第一導出部 IlOb的前端側(第一捆扎部110a) —邊與后表面123b接觸一邊被朝周向延伸,然后環繞在 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周圍。此外,第二導出部IlOd在從卷繞部IlOc朝繞順時針CW的方向延伸之后,在第一 內側區域129a上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接著,與前表面壁128和傾斜部125a的角 部分128a接觸,此后,與第一內側區域129a的壁面127和第二內側區域129c的壁面131 之間的角部分127b接觸。接著,第二導出部IlOd沿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側面 124c形成相同平面的壁面131在第二內側區域129c內延伸,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部(位 于第二導出部IlOd與第二捆扎部IlOe之間的部分)IlOu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 另一方側的側面124c的后表面124b側的端緣接觸(參照圖4(a)、圖4(d))。在此,第二導 出部IlOd的向角部分127b的接觸部IlOv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下側)。此 夕卜,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部IlOu位于與基板承受面122a相同的高度。此后,線圈線110 的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側(第二捆扎部IlOe) —邊與后表面124b接觸一邊被朝周向延 伸,然后環繞在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周圍。在此,在圖3中,為了將線圈線110卷繞在第一線圈卷繞體11上,例如,將線圈線110的一個端部從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側朝向前端側(或從前端側朝向根側)捆扎,從而 使線圈線110的一個端部保持在第二銷狀端子124上。其結果是,形成第二捆扎部110e。 接著,在將線圈線110卷繞在繞線管120的卷線部121之后,將線圈線110朝向第一銷狀端 子123拉繞,然后捆扎于第一銷狀端子123。另外,第二線圈卷繞體12也以與第一線圈卷繞體11相同的方法制作。此外,將圖1和圖2所示的配線基板10安裝于繞線管120。上述安裝工序例如在 采用第一線圈卷繞體11和第二線圈卷繞體12對步進電動機1進行組裝后進行。此時,使 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分別貫穿配線基板10的兩個貫穿孔102,從而在將 配線基板10承載在第一線圈卷繞體11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和第二線圈卷繞體12的基板 承受面152a上之后,將線圈線110的第一捆扎部110a、第二捆扎部IlOe與焊盤部101錫 焊。在以同樣的方法將配線基板10承載于第二線圈卷繞體12的基板承受面152a上之后,將線圈線140的捆扎部與焊盤部101錫焊。(本實施方式的主要效果)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通過經由線圈線 導出用路徑180a、180b從而以不經由相對于基板承受面122a在徑向外側重疊的位置的方 式、即經由相對于基板承受面122a經由徑向內側與各銷狀端子123、124接觸。因此,線圈 線110在被從卷繞部IlOc導出至被捆扎于各銷狀端子123、124之間不會位于基板承受面 122a的徑向外側,拉繞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也不會經由基板承受面 122a上。其結果是,由于線圈線110不存在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從基板承受面122a浮起 的、即與基板承受面122之間具有縫隙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將配線基板10承載在端子臺 部122時,線圈線110也不會被配線基板10壓住。因此,能防止由線圈線110與配線基板 10接觸、因配線基板10的壓下使線圈線110被拉斷這樣的情況而引起的斷線或損傷。此 夕卜,由于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不存在線圈線110,因此,不僅不會產生因線圈線110而引起 的配線基板10的傾斜,而且還能在可進行面接觸的狀態下對配線基板10予以承受。因此, 能將配線基板10以穩定的狀態予以承受。此外,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設于端子臺部122的周向上的兩側 端部122c、122d的內側,線圈線導出用路徑180在周向上構成在端子臺部122的周向上的 兩側端部122c、122d的內側的范圍內。因此,能將線圈線110的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 和第二導出部IlOd)以不經由端子臺部122的周向側面的方式導出至第一銷狀端子123和 第二銷狀端子124。因此,在將線圈線110卷繞在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之 后,即使有物體與端子臺部122的側面(端部122c、122d)接觸,線圈線110也不會斷線。此 夕卜,由于線圈線110的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不經由端子臺部122 的周向側面,因此,在對第一線圈卷繞體11進行操作時,即使用手拿著端子臺部122的兩側 端部122c、122d,也不會使手與線圈線110接觸,線圈線110也不會斷線。因此,對第一線圈 卷繞體11的操作非常容易。此外,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在不松弛的狀態下被導出, 并且在到捆扎于銷狀端子(123、124)為止之間包括與角部分(127a、127b)的接觸部(110t、 110v)。其結果是,由于避免了或減少了接觸部(110t、110v)朝徑向移動,因此,導出部(第 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只對繞線管120的規定位置導出,且不會浮起。 此外,在繞線管120的從卷繞部121的后側檐部121c連續起立的前表面壁128的 上端部上以切除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前側的端子臺部122的方式形成 傾斜部125a,從上述傾斜部125a的后端緣朝上延伸從而向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 子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連續的壁面127與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 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構成同一平面,當從卷線部121側對繞線管120進行觀 察,則壁面127比前表面壁128后退一個臺階。其結果是,當對卷線部121卷繞線圈線110 時,線圈線110很難掛在端子臺部122、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上。此外,由 于前表面壁128的上端部作為傾斜部125a,因此,當對卷繞部121卷繞線圈線110時,即使 線圈線110部分在端子臺部122側鼓出,所鼓出的線圈線110的部分也不會掛在端子臺部 122上而是返回卷線部121側。因此,當將線圈線110向卷線部121卷繞時,也能避免線圈 線110的斷線。
此外,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與端子臺部122—體地由樹脂形成。 因此,與采用與端子臺部122分體的銷狀端子的情況不同,無論以防止線圈線110斷線為目 的而將端子臺部122的形狀如何設計,也不會發生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 從端子臺部122中拔出這樣的不良情況。(實施方式1的變形例)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第一導出 部IlOb的前端部IlOs和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 部IlOu與銷狀端子123、124的根部分接觸,但由于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只 要以不經由在徑向外側與基板承受面122a重疊的位置的方式與銷狀端子123、124接觸即 可,因此,前端部110s、110u的接觸位置不限定于銷狀端子123、124的根部分。因此,例如,如圖3中的虛線所示,第一導出部110b’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 上方延伸之后,與前表面壁128與傾斜部125b的角部分128a接觸,此后,與第一內側區域 129a的壁面127與第二內側區域129b的壁面130之間的角部分127a接觸,然后,使第一導 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以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一方側的側面123c的后表面123b側 的端緣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上側)接觸的方式導出。對于第二導出部110d’, 也可以以同樣的方法,使前端部110u’以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另一方側的側面124c的后 表面124b側的端緣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上側)接觸的方式導出。此外,如圖3中的點劃線所示,第一導出部110b”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 方延伸之后,與前表面壁128與傾斜部125b的角部分128a接觸,此后,使第一導出部110b” 的前端部110s”以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前表面123a的一方側的側面123c側的端緣上的 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上側)接觸的方式導出。對于第二導出部110d”,也可以以 同樣的方法,使前端部110u”以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前表面124a的另一方側的側面124c 側的端緣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上側)接觸的方式導出。在這些狀態下,第一 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分別貫穿配線基板10的貫穿孔102內,只要在上述貫穿 孔102內能將前端部110s”和前端部llOu”在不被配線基板10壓住的情況下導出,則與 第一導出部110b”和第二導出部110d”經由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而與各銷狀端子 123,124接觸這種狀態并沒什么區別。而且,雖未圖示,但第一導出部IlOb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之后, 與前表面壁128與傾斜部125b的角部分128a接觸,此后,與第一內側區域129a的壁面127 與第二內側區域129b的壁面130之間的角部分127a的下端接觸,然后,在傾斜部125b上以 沿傾斜部125b的方式導出,從而使第一導出部IlOb的前端部IlOs以與第一銷狀端子123 的一方側的側面123c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3b側的端緣接觸的方式導出。對于第二導出部 110d’,也可以以同樣的方法,在傾斜部125c上以沿傾斜部125c的方式導出,從而使前端部 IlOu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另一方側的側面124c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4b側的端緣接觸的 方式導出。在任一變形例中,線圈線110在被從卷繞部IlOc導出至被捆扎于各銷狀端子123、 124之間不會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拉繞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 IlOd)也不會經由基板承受面122a上。其結果是,由于在線圈線110上不存在從基板承受 面122a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將配線基板10承載在端子臺部122上,線圈線110也不會 被配線基板10壓住。因此,能防止由線圈線110與配線基板10接觸、因配線基板10的壓下使線圈線110被拉斷這樣的情況而引起的斷線或損傷。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 不存在線圈線110,因此,不僅不會產生因線圈線110而引起的配線基板10的傾斜,而且還 能在可進行面接觸的狀態下對配線基板10予以承受。因此,能將配線基板10以穩定的狀 態予以承受。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傾斜部125b、125c以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 后表面123b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鄰的位置為起點朝向卷線部121側傾斜, 但對于這些傾斜部125b、125c,也可以采用以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 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鄰的位置的前側或后側為起點朝向卷線部121側傾 斜的結構。換言之,也可以從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銷狀端子 124的后表面124b相鄰的位置的前側或后側起分別形成第二內側區域129b、129c。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當構成第二內側區域129b、129c時,也能將傾斜部 125b、125c制成垂直凹陷的凹部。而且,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銷狀端子123、124是樹脂制的,且與卷線部121、端子 臺部122—體成形,但這些銷狀端子123、124也可以是金屬制的銷。此時,例如,能利用鑲 嵌成形來與端子臺部122—體成形。另外,當由金屬銷等構成銷狀端子時,將與基板承受面 122a相比位于徑向外側的部分作為銷狀端子。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露出的部分 作為端子臺部122的一部分。
(實施方式2)圖5是將本發明實施方式2的電動機所采用線圈卷繞體的端子臺部周圍放大表示 的立體圖。另外,由于本實施方式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方式1相同,因此對共同的部分標注相 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的說明。(繞線管的詳細結構)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實施方式1 一樣,在第一線圈卷繞體11的繞線 管120上,以從卷線部121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形態形成有厚壁的端子臺部122。在端子臺 部122的徑向最外側部分上朝向徑向外側的面作為重疊配置有配線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 122a。兩根方桿狀的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從端子臺部122的基板承受面 122a朝向徑向外側起立。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是樹脂制的,在對繞線管 120進行樹脂成形時一體形成。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均從端子臺部122 的周向的兩側的端部122c、122d在內側位置上起立,從而朝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突 出。此外,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在周向上相離的位置上起立。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在端子臺部122的徑向 外側的端部上從前端緣122e起立,前表面壁128向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 的前表面123a、124a連續。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前表面壁128以與第一銷狀端子123和 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前表面123a、124a構成同一平面的形態連續形成。此外,端 子臺部122的徑向外側的端部的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所起立的區域以外 的整個平面作為基板承受面122a。在如上所述構成的繞線管120中,第一銷狀端子123和 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整個前側為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的內側區域129d。S卩、將配線 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臺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在使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 銷狀端子124貫穿形成于配線基板10的焊盤部101的貫穿孔102內的狀態下,在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內側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線基板10的基板承受 面122a的徑向內側位置上形成有內側區域129d。(線圈線的結構) 線圈線110的第一導出部IlOb被從卷繞部IlOc經由由其內側區域129d構成的線 圈線導出用路徑180c導出至第一銷狀端子123的根部分,從而被捆扎于第一銷狀端子123。 第二導出部IlOd也同樣地被從卷繞部IlOc經由由其內側區域129d構成的線圈線導出用 路徑180c導出至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從而被捆扎于第二銷狀端子124。更具體而言,第一導出部IlOb在從卷繞部IlOc繞逆時針CCW的方向延伸之后,在 內側區域129d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然后,第一導出部IlOb的前端部(位于第 一導出部IlOb與第一捆扎部IlOa之間的部分)IlOs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前表面123a 的根部分的一方側的側面123c側的端緣接觸。第一導出部IlOb的前端部IlOs位于與基 板承受面122a相同的高度。此后,線圈線110的第一導出部IlOb的前端側(第一捆扎部 IlOa) 一邊與一方側的側面123c接觸一邊被朝后方延伸,然后環繞在第一銷狀端子123周 圍。此外,第二導出部IlOd在從卷繞部IlOc繞順時針CW的方向延伸之后,在內側區 域129d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方延伸。然后,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部(位于第二導出 部IlOd與第二捆扎部IlOe之間的部分)IlOu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前表面124a的根部 分的另一方側的側面124c側的端緣接觸。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部IlOu位于與基板承 受面122a實質相同的高度。此后,線圈線110的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側(第二捆扎部 IlOe) 一邊與另一方側的側面124c接觸一邊被朝后方延伸,然后環繞在第二銷狀端子124 周圍。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通過經由線圈線 導出用路徑180c從而以不經由與基板承受面122a在徑向外側重疊的位置的方式、即經由 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與各銷狀端子123、124接觸。因此,線圈線110在被從卷繞部 IlOc導出至被捆扎于各銷狀端子123、124之間不會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拉繞 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也不會經由基板承受面122a上。其結果是,由 于在線圈線110上不存在從基板承受面122a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將配線基板10承載在 端子臺部122上,線圈線110也不會被配線基板10壓住。因此,能防止由線圈線110與配 線基板10接觸、因配線基板10的壓下使線圈線110被拉斷這樣的情況而引起的斷線或損 傷。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不存在線圈線110,因此,不僅不會產生因線圈線110 而引起的配線基板10的傾斜,而且還能在可進行面接觸的狀態下對配線基板10予以承受。 因此,能將配線基板10以穩定的狀態予以承受。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只在銷狀端子123、124的前側構成線圈線導出用路 徑180c,因此,能確保端子臺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面積很大。因此,能將配線基板 10以穩定的狀態予以承受。(實施方式2的變形例)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只要以不經由在徑向 外側與基板承受面122a重疊的位置的方式與銷狀端子123、124接觸即可,因此,前端部 llOsUlOu的接觸位置不限定于銷狀端子123、124的根部分。
例如,如圖5中虛線所示,第一導出部110b’的前端部110s’也可以以與第一銷狀 端子123的前表面123a的一方側的側面123c側的端緣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 (上側)接觸的方式導出。同樣地,第二導出部110d’的前端部llOu’也可以以與第二銷狀 端子124的前表面124a的另一方側的側面124c側的端緣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 側(上側)接觸的方式導出。即使這樣,由于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分別 貫穿配線基板10的貫穿孔102內,因此,若在上述貫穿孔102內將前端部110s’和前端部 IlOu'導出,則能得到與本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在上述實施方式2中,銷狀端子123、124是樹脂制的,且與卷線部121、端子臺部 122—體成形,但這些銷狀端子123、124也可以是金屬制的銷。此時,例如,能利用鑲嵌成形 來與端子臺部122 —體成形。(實施方式3)圖6是將本發明實施方式3的電動機所采用線圈卷繞體的端子臺部周圍放大表示 的立體圖。另外,由于本實施方式的基本結構與實施方式1相同,因此對共同的部分標注相 同的符號并省略其詳細的說明。在實施方式1和實施方式2中,線圈線被從銷狀端子的外側 捆扎,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以下所說明的那樣,為從銷狀端子的內側捆扎線圈線的結構。(繞線管的詳細結構)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實施方式1 一樣,在第一線圈卷繞體11的繞線 管120上,以從卷線部121朝徑向外側突出的形態形成有厚壁的端子臺部122。在端子臺 部122的徑向最外側部分上朝向徑向外側的面作為重疊配置有配線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 122a。兩根方桿狀的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從端子臺部122的基板承受面 122a朝向徑向外側起立。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是樹脂制的,在對繞線管 120進行樹脂成形時一體形成。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均從端子臺部122 的周向的兩側的端部122c、122d在內側位置上起立,從而朝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突 出。此外,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在周向上相離的位置上起立。此外,第一 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設于在端子臺部122的徑向外側的端部上的軸線Ll方 向的大致中央位置。在端子臺部122上,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相鄰的兩側中的、與從卷繞部 IlOc起的第一導出部IlOb的延伸方向(繞逆時針CCW的方向)相反側上相鄰的區域為朝 向卷線部121傾斜的傾斜部125e。此外,在周向上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相鄰的兩側中的、與 從卷繞部IlOc起的第二導出部IlOd的延伸方向(繞順時針CW的方向)相反側上相鄰的區 域為朝向卷線部121傾斜的傾斜部125e。即、對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之 間的端子臺部122朝向前側切除,形成有朝向卷繞部121傾斜的傾斜部125e。傾斜部125e 以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鄰的 位置為起點朝向卷線部121側傾斜。此外,傾斜部125e與前表面壁128相連。因此,被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 端子124夾住的區域以及比區域更靠前側的區域為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下 側)的內側區域129e。即、將配線基板10配置在形成于端子臺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 上,在使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貫穿形成于配線基板10的焊盤部101的貫 穿孔102內的狀態下,在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內側位置上、即在配置有配線基板10的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位置上形成有內側區域129e。在傾斜 部125e的從第一銷狀端子123側的邊緣起的上方形成有向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另一方側 的側面123d連續的壁面132。上述壁面132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以與第一銷狀 端子123的根部分的側面123d構成同一平面的形態連續地形成于端子臺部122。此外,在 傾斜部125e的從第二銷狀端子124側的邊緣起的上方形成有向第二銷狀端子124的一方 側的側面124d連續的壁面133。上述壁面13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以與第二銷狀 端子124的根部分的側面124d構成同一平面的形態連續地形成于端子臺部122。
另外,在外側與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相鄰的區域也形成有朝向 卷線部121傾斜的傾斜部125f、125g,上述傾斜部125f、125g的下端側與傾斜部125e相連。 因此,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前側也為傾斜部。在如上所述構成的端子臺部122上,外側端部中的未形成有第一銷狀端子123、第 二銷狀端子124和傾斜部125e 125g的平坦面為基板承受面122a。(線圈線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導出部IlOb的從卷繞部IlOc的延伸方向為繞逆時針CCW 的方向,線圈線Iio經由第一銷狀端子123的順時針CW側(與從第一導出部IlOb的卷繞 部IlOc的延伸方向的相反側)而被捆扎于第一銷狀端子123。因此,第一導出部IlOb經由 第一銷狀端子123與第二銷狀端子124之間。此外,第二導出部IlOd的從卷繞部IlOc的 導出方向為繞順時針CW的方向,線圈線110經由第二銷狀端子124的逆時針CCW側(與從 第二導出部IlOd的卷繞部IlOc的延伸方向的相反側)而被捆扎于第二銷狀端子124。因 此,第二導出部IlOd經由第一銷狀端子123與第二銷狀端子124之間。第一導出部IlOb 與第二導出部IlOd在前表面壁128的前方空間交叉。更具體而言,第一導出部IlOb被從卷繞部IlOc經由由內側區域129e構成的線圈 線導出用路徑180d導出至第一銷狀端子123的根部分,從而被捆扎于第一銷狀端子123。 艮口、第一導出部IlOb在從卷繞部IlOc沿前表面壁128繞逆時針CCW方向延伸之后,與前表 面壁128與傾斜部125e的角部分128a接觸,接著,沿傾斜部125e延伸,然后,第一導出部 IlOb的前端部(位于第一導出部IlOb與第一捆扎部IlOa之間的部分)IlOs與第一銷狀端 子123的另一方側的側面123d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3b側的端緣接觸。第一導出部IlOb 的前端部IlOs位于與基板承受面122a實質相同的高度。此后,線圈線110的第一導出部 IlOb的前端側(第一捆扎部110a) —邊與后表面123b接觸一邊被朝周向延伸,然后環繞在 第一銷狀端子123周圍。此夕卜,第二導出部IlOd經由由內側區域129e構成的線圈線導出用路徑180d而被 導出至第二銷狀端子124的根部分,從而被捆扎于第二銷狀端子124。S卩、第二導出部IlOd 在從卷繞部IlOc沿前表面壁128繞順時針CW方向延伸之后,與前表面壁128與傾斜部125e 的角部分128a接觸,接著,沿傾斜部125e延伸,然后,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部(位于第 二導出部IlOd與第二捆扎部IlOe之間的部分)IlOu與第一銷狀端子124的一方側的側面 124d的根部分的后表面124b側的端緣接觸。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部IlOu位于與基板 承受面122a實質相同的高度。此后,線圈線110的第二導出部IlOd的前端側(第二捆扎 部IlOe) —邊與后表面124b接觸一邊被朝周向延伸,然后環繞在第二銷狀端子124周圍。在本實施方式中,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以經由線圈線導出用路徑180d而不經由與基板承受面122a在徑向外側上重疊的位置的方式與各銷狀端子 123、124接觸。因此,線圈線110在被從卷繞部IlOc導出至被捆扎于各銷狀端子123、124 之間不會位于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外側,拉繞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 也不會經由基板承受面122a上。其結果是,由于在線圈線110上不存在從基板承受面122a 的浮起部分,因此,即使將配線基板10承載在端子臺部122上,線圈線110也不會被配線基 板10壓住。因此,能防止由線圈線110與配線基板10接觸、因配線基板10的壓下使線圈 線110被拉斷這樣的情況而引起的斷線或損傷。此外,由于在基板承受面122a上不存在線 圈線110,因此,不僅不會產生因線圈線110而引起的配線基板10的傾斜,而且還能在可進 行面接觸的狀態下對配線基板10予以承受。因此,能將配線基板10以穩定的狀態予以承 受。此外,由于第一銷狀端子123與第二銷狀端子124之間為傾斜部125e,因此,能將 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沿傾斜部125e導出,并能以穩定的狀態將 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導出。此外,由于能將導出部(第一導出部 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沿傾斜部導出,因此,在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 IlOd)上不易出現多余 的浮起。而且,傾斜部125e以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后表 面123b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鄰的位置為起點朝向卷繞部121傾斜。因此, 在端子臺部122上,能將整個導出部(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沿傾斜部125e 拉繞,在導出部上不易出現多余的浮起。因此,能避免物體掛在導出部上而使線圈線斷線這 樣的情況。(實施方式3的變形例)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第一導出部IlOb和第二導出部IlOd只要以不經由在徑向 外側與基板承受面122a重疊的位置的方式與銷狀端子123、124接觸即可,因此,前端部 llOsUlOu的接觸位置不限定于銷狀端子123、124的根部分。例如,如圖6中的點劃線所示,第一導出部110b’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斜上 方延伸之后,與前表面壁128與傾斜部125e的角部分128a接觸,此后,使前端部110s’以 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另一方側的側面123d的后表面123b側的端緣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 的徑向外側(上側)接觸的方式導出。同樣,第二導出部110d’也可以在沿前表面壁128朝 斜上方延伸之后,與前表面壁128與傾斜部125e的角部分128a接觸,此后,使前端部110u’ 以與第二銷狀端子124的一方側的側面124d的后表面124b側的端緣上的基板承受面122a 的徑向外側(上側)接觸的方式導出。即使這樣,也能得到與本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在上述實施方式3中,傾斜部125e以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 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鄰的位置為起點朝向卷線部121側傾斜,但對于傾斜 部125e,也可以采用以在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 后表面124b相鄰的位置的后側為起點朝向卷線部121側傾斜的結構。換言之,也可以從在 周向上與第一銷狀端子123的后表面123b和第二銷狀端子124的后表面124b相鄰的位置 的后側起形成內側區域129e。在上述實施方式3中,當在第一銷狀端子123和第二銷狀端子124之間構成內側 區域129e時形成傾斜部125e,但也可以利用垂直凹陷的凹部構成內側區域129e。在上述實施方式3中,銷狀端子123、124是樹脂制的,且與卷線部121、端子臺部122—體成形,但這些銷狀端子123、124也可以是金屬制的銷。此時,例如,能利用鑲嵌成形 來與端子臺部122 —體成形。另外,當由金屬銷等構成銷狀端子時,將與基板承受面122相 比位 于徑向外側的部分作為銷狀端子。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徑向內側上露出的部分作為 端子臺部122的一部分。
權利要求
1.一種線圈卷繞體,其在繞線管上卷繞有線圈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管包括卷線部,該卷線部卷繞有所述線圈線;端子臺部,該端子臺部從所述 卷線部朝徑向外側突出;基板承受面,該基板承受面位于所述端子臺部的徑向外側且重疊 配置有配線基板;以及銷狀端子,該銷狀端子與所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徑向外側且朝徑 向外側突出,所述線圈線包括卷繞部,該卷繞部被卷繞在所述卷線部上;導出部,該導出部被從所 述卷繞部導出至與所述銷狀端子接觸;以及捆扎部,該捆扎部在所述導出部的前端側捆扎 在所述銷狀端子周圍,所述繞線管包括線圈線導出用路徑,該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從所述卷線部經過所述基板 承受面的徑向內側而到達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所述導出部通過經由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從而以不經由在徑向外側與所述基板承 受面重疊的位置的方式與所述銷狀端子接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銷狀端子設于所述端子臺部的周向上的兩側端部的內側,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形成在所述端子臺部的周向上的兩側端部的內側的范圍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出部在不松弛的狀態被從所 述卷繞部導出至與所述銷狀端子接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相對于所述銷狀端子經由所述卷線部所在的所述繞線管的前側,所述端子臺部上的所述銷狀端子的前側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且成為構 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一內側區域,在周向上與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兩側中的、在從所述卷繞部起的所述導出部的延伸方 向上與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一方側的區域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所述 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二內側區域。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銷狀端子的所述卷線部所在側的前表面比所述基板承受面進一步朝向所述卷線 部側延伸從而形成向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前表面連續的壁面,所述壁面的前方空間為 所述第一內側區域,在所述端子臺中,在從所述卷線部起的所述導出部的延伸方向與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 所述一方側的區域內形成有向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一方側的側面連續的壁面,所述壁 面為所述第二內側區域,所述導出部與所述第一內側區域的壁面和所述第二內側區域的壁面之間的角部分接 觸,所述導出部的前端部與所述銷狀端子的一方側的側面的根部分的后表面側的端緣接觸 從而被捆扎在所述銷狀端子的周圍。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管包括在所述卷線部的胴部的端部上擴徑的檐部,所述導出部與從所述檐部朝徑向外側連續起立的前表面壁的上端部和所述第一內側 區域的壁面之間的角部分接觸。
7.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在從所述卷線部起的所述導出部的 延伸方向上與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所述一方側的區域為朝向所述卷線部向下方傾斜來構 成所述第二內側區域的傾斜部。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以在周向上與所述銷狀 端子的位于所述卷繞部側相反側的后表面相鄰的位置為起點朝向所述卷繞部傾斜。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相對于銷狀 端子以經由所述卷線部所在的所述繞線管的前側的方式構成,并且所述銷狀端子的所述卷 線部所在的前側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且成為構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 內側區域。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經由在周向上與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所述繞線管的兩側中的、 在從所述卷線部起的所述導出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反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另一方側的 區域,所述端子臺部上的所述銷狀端子的所述另一方側的區域和比所述另一方側的區域更 靠所述卷線部側的前側區域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 路徑的內側區域。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在從所述卷線部起的所述導出部 的延伸方向的相反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所述另一方側的區域為朝向所述卷線部向下 方傾斜來構成所述內側區域的傾斜部。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部以在周向上與所述銷 狀端子的位于所述卷繞部側相反側的后表面相鄰的位置為起點朝向所述卷繞部傾斜。
1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銷狀端子與所述端子臺部一體 地由樹脂形成。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銷狀端子的所述卷線部所在側的前表面上,將以朝向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卷 線部側延伸且在徑向內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前表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方式連 續的壁面形成于所述端子臺部,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壁面的前方空間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所述 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一內側區域。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銷狀端子設于所述端子臺部的周向上的兩端部的內側,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形成在所述端子臺部的周向上的兩側端部的內側的范圍內。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在周向上與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兩側中的至少一方側上形成有以在 徑向內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側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方式連續的壁面,通過所述壁面形成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 第二內側區域。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出部與所述第一內側區域 的壁面和所述第二內側區域的壁面之間的角部分接觸,所述導出部的前端部與所述銷狀端子的所述一方側的側面的根部分的后表面側的端緣接觸而捆扎在所述銷狀端子的周圍。
18.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線圈卷繞體,其特征在于,在周向上與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兩側中的至少一方側上形成有以在 徑向內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側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方式連續的壁面,通過所述壁面,形成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 第二內側區域。
19.一種電動機,其具有定子,該定子包括在繞線管上卷繞有線圈線的線圈卷繞體; 以及轉子,該轉子包括轉子磁鐵且配置于所述定子的內周側,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管包括卷線部,該卷線部卷繞有所述線圈線;端子臺部,該端子臺部從所述 卷線部朝徑向外側突出;基板承受面,該基板承受面位于所述端子臺部的徑向外側且重疊 配置有配線基板;以及銷狀端子,該銷狀端子與所述基板承受面相比位于徑向外側且朝徑 向外側突出,所述線圈線包括卷繞部,該卷繞部被卷繞在所述卷線部上;導出部,該導出部被從所 述卷繞部導出至與所述銷狀端子接觸;以及捆扎部,該捆扎部在所述導出部的前端側捆扎 在所述銷狀端子周圍,所述繞線管包括線圈線導出用路徑,該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從所述卷線部經由所述基板 承受面的徑向內側而到達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在將所述配線基板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基板承受面上的狀態下,所述線 圈線的所述導出部通過經由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從而經由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 來與所述銷狀端子接觸。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電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管的所述端子臺部上的所述銷狀端子的前側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 內側來構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一內側區域,在周向上與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兩側 的至少一方側的區域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 第二內側區域,所述配線基板上形成有焊盤部,該焊盤部的中心形成有貫穿孔,在將所述配線基板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基板承受面、且將所述銷狀端子 貫穿所述貫穿孔內的狀態下,在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徑向內側位置、即在配置有 所述配線基板的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徑向內側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內側區域和所述第 二內側區域,所述線圈線的所述導出部經由由所述第一內側區域和所述第二內側區域形成的所述 線圈線導出用路徑來與所述銷狀端子接觸。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電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銷狀端子與所述端子臺部一體地由樹脂形成,在所述銷狀端子的所述卷線部所在側的前表面上,通過將以比所述基板承受面進一步 朝向所述卷線部側延伸且在徑向內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前表面構成同一平 面的方式連續的壁面形成于所述端子臺部,從而來形成所述第一內側區域,在周向上與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兩側中的至少一方側,通過形成以在 徑向內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側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方式連續的壁面,從而來形成所述第二內側區域。
22.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電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管的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銷狀端子的前側為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 側且成為構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一內側區域,所述配線基板上形成有焊盤部,該焊盤部的中心形成有貫穿孔,在將所述配線基板配置在形成于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基板承受面、且將所述銷狀端子 貫穿所述貫穿孔內的狀態下,在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徑向內側位置、即在配置有 所述配線基板的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徑向內側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一內側區域,所述線圈線的所述導出部經由由所述第一內側區域形成的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來 與所述銷狀端子接觸。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電動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銷狀端子與所述端子臺部一體地由樹脂形成,通過在所述銷狀端子的所述卷線部所在側的前表面上,以朝向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 卷線部側延伸且在徑向內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前表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方式 連續的壁面形成于所述端子臺部,從而來形成所述第一內側區域。
24.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電動機,其特征在于,在周向上與所述繞線管的所述端子臺部的所述銷狀端子相鄰的兩側中的至少一方側 上形成有以在徑向內側與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側面構成同一平面的方式連續的壁面, 通過所述壁面,形成位于所述基板承受面的徑向內側來構成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的第二 內側區域,所述配線基板上形成有焊盤部,該焊盤部的中央形成有貫穿孔,當在將所述銷狀端子貫穿所述貫穿孔內的狀態下將所述配線基板配置在形成于所述 端子臺部的所述基板承受面上時,在所述銷狀端子的根部分的所述徑向內側位置、即在配 置有所述配線基板的所述基板承受面的所述徑向內側位置形成有所述第二內側區域,所述線圈線的所述導出部經由由所述第二內側區域形成的所述線圈線導出用路徑來 與所述銷狀端子接觸。
全文摘要
一種線圈卷繞體和電動機,其在將線圈線拉繞至在包括基板承受面的端子臺部上起立的銷狀端子上之后,即使在基板承受面上重疊配置配線基板,在線圈線上也不易發生斷線或損傷。在電動機的第一線圈卷繞體(11)上,第一導出部(110b)經由基板承受面(122a)下方而被拉繞至第一銷狀端子(123)的根部分,在基板承受面(122a)的上方不存在從端子臺部(122)浮起的部分。此外,第一導出部(110b)不經由在徑向外側上與基板承受面(122a)重疊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將配線基板(10)承載在端子臺部(122)的基板承受面(122a)上的情況下,第一導出部(110b)也不會被夾在配線基板(10)與基板承受面(122a)之間。因此,能防止線圈線(110)的斷線或損傷。
文檔編號H02K37/00GK102035282SQ20101029345
公開日2011年4月27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20日 優先權日2009年9月24日
發明者上松郁夫 申請人:日本電產三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