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護線套管接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于裝設線纜的護線套管接頭,屬于線纜配接器件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室內線纜布線的國家標準要求用PVC護套管和管接頭對線纜進行套接。現有的管 接頭(如彎頭、三通、四通等)內側的結合面通常是90度轉折,線纜在管接頭內移動時阻力 大,轉彎超過3個時就拉不動線纜,不僅初次布設線纜時費時費勁,而且為以后更換線纜帶 來很大困難。目前,實踐中解決線纜在管接頭內轉彎移動的辦法一般有一、在管接頭所在的墻 壁或地面間隔留出一些線槽盒,以方便線纜穿裝,但這樣不但增加裝修成本,還會造成墻面 或地面不美觀;二、現場將管接頭的拐彎處管壁切除一部分以減小導線通過時的阻力,但這 樣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彎頭強度也會大大降低,更大的問題是水泥,沙石等很容易在施工 中從彎頭的開口處進入到管內,阻礙導線的通過;三、現場將一截護套管彎折后替代管接 頭,但彎折后護套管一般半徑較大,如果要全部埋入墻體和地面,就需要在墻上開很深的槽 或把地面抬高,這樣除增加施工難度外還影響房屋結構的強度;四、還有一種管接頭的90 度拐彎處的內側面是一小段圓弧面,如中國專利ZL200620053575.0公開的一種電線套管 彎頭,該彎頭的內彎側面雖然比上述管接頭圓滑一些以致摩擦阻力也小一些,但線纜與內 彎側面的摩擦仍然是滑動摩擦,當線纜多次拐彎致使拉動中的線纜緊壓在該內側圓弧面上 時,仍然會產生較大的摩擦阻力,最終拉動線纜還是非常費力、費時甚至拉不動。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具有低摩擦阻力的護線套管接頭,從而方 便采用護線套布設線纜及布設后的線纜更換。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護線套管接頭,包括中空并設有拐彎部的接頭本體,所 述接頭本體的拐彎部的內腔設有輪軸和套裝在輪軸上的滾輪。本發明的護線套管接頭由于在其拐彎部的內腔設有滾輪,在線纜穿過護線套管接 頭時即貼靠在滾輪的周面上,當拉動線纜時就會帶動滾輪轉動,使得線纜與滾輪形成摩擦 力較小的滾動摩擦,因此線纜可以很輕松地改變運動方向而通過護線套管接頭。相比現有 各種管接頭,不僅大大方便現場在護線套內穿裝布設線纜,而且為以后更換線纜帶來極大 便利。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是所述滾輪的中部形成凹缺。這樣,可以限制線纜在滾輪上 橫向滑動而脫離滾輪,始終保持線纜貼靠在滾輪上。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之一是所述接頭本體是對合的兩半殼體,所述兩半 殼體的對合面上分別制有相對應的聯接件;所述輪軸分成分別與兩半殼體的內壁連為一體 的兩個。安裝時,將兩半殼體對合時,先將中凹的滾輪放在一半殼體內,并將滾輪一端套在 該半殼體的輪軸上,再將兩半殼體的凸條和凹槽相應對準插接,同時將滾輪另一端套在另一半殼體上的輪軸上,最后在兩半殼體的對合面上涂些粘連劑即可將兩半殼體牢固接合, 完成本發明護線套管接頭的安裝。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改進之二是所述接頭本體的拐彎部制成彼此活接的兩部 分,一部分是與接頭本體連為一體的基殼,另一部分是可與基殼密封對接的護罩;所述滾輪 安置在基殼內,所述基殼具有與所述輪軸的軸心線垂直的兩側板,所述兩側板上制有用于 安裝輪軸的軸孔。上述技術方案的完善之一是所述聯接件是凸條和凹槽。上述技術方案的完善之二是所述聯接件是卡扣。上述技術方案的完善之三是所述聯接件是卡環。上述技術方案的完善之四是所述聯接件是扎絲。上述技術方案的完善之五是所述護罩上制有保護輪軸轉動不受妨礙的耳托。上述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完善是所述接頭本體是彎頭、三通、四通和多通之一。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護線套管接頭作進一步說明。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一護線套管接頭-彎頭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A向剖面圖。圖3是圖1中B-B向視圖。圖4是圖2中C-C向剖面圖。圖5是圖3中D-D向剖面圖。圖6是圖1中滾輪的結構剖面示意圖。圖7是實施例一的彎頭安裝在護線套管上的結構示意圖。圖8是本發明實施例二護線套管接頭-三通的一半結構示意圖。圖9是本發明實施例二護線套管接頭-三通的另一半結構示意圖。圖10是本發明實施例三護線套管接頭-四通的一半結構示意圖。圖11是本發明實施例三護線套管接頭-四通的另一半結構示意圖。圖12是本發明實施例四的結構示意圖。圖13是圖12的俯視圖。圖14是圖13中彎頭分解的一部分結構示意圖。圖15是圖13中彎頭分解的另一部分結構示意圖。圖16是圖15中F-F向剖面圖。圖17是本發明實施例五護線套管接頭-三通的結構示意圖。圖18是本發明實施例六護線套管接頭-四通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本實施例的護線套管接頭是彎頭,如圖1所示,包括中空并設有一個拐彎部的彎 頭本體1,如圖2、圖3所示,彎頭本體1是對合的兩半殼體1-1、1-2,在彎頭本體1的拐彎部 的內腔設有輪軸2,輪軸2分成兩個,分別與兩半殼體1-1、1_2的內壁連為一體。在輪軸2上套裝滾輪3,如圖6所示,滾輪3的中部形成凹缺4。如圖4和圖5所示,在兩半殼體1-1、 1-2的對合面上分別制有相對應的凸條5和凹槽6。將兩半殼體1-1、1-2對合時,先將中 凹的滾輪3放在一半殼體內1-1,并將滾輪3—端套在該半殼體1-1的輪軸2上,再將兩半 殼體的凸條5和凹槽6相應對準插接,同時將滾輪3另一端套在另一半殼體1-2上的輪軸 2上,最后在兩半殼體1-1、1_2的對合面上涂些粘連劑即可將兩半殼體牢固接合,完成本實 施例的護線套管接頭安裝。使用時,如圖7所示,將本實施例的護線套管接頭(彎頭)與護線套管100聯接。 將電線7穿過護線套管100,其中電線7經過彎頭時均貼在滾輪3的凹缺4面上。當需拉動 電線7時,電線7在經過彎頭時就會使滾輪3滾動,從而使電線7與滾動的滾輪3之間只產 生較小摩擦力的滾動摩擦,因此電線7可以很輕松地被拉動。實施例二本實施例的護線套管接頭是三通,其基本結構與實施例一的彎頭雷同,如圖8和 圖9所示,本實施例的變化是彎頭本體1變成由兩半殼體11-1、11-2對合構成的三通本 體,三通本體11設有兩個拐彎部,在三通本體11的兩個拐彎部的內腔分別設有一套輪軸2 和一個滾輪3。實施例三本實施例的護線套管接頭是四通,其基本結構與實施例二的三通雷同,如圖10和 圖11所示,本實施例的變化是三通本體變成由兩半殼體21-1、21-2對合構成的四通本體 21,四通本體21設有四個拐彎部,在四通本體21四個拐彎部的內腔分別設有一套輪軸2和 一個滾輪3。實施例四本實施例的護線套管接頭是在實施例一基礎上衍變的另一種彎頭,如圖12、圖13 和圖14所示,彎頭本體1的拐彎部制成彼此活接的兩部分,一部分是與彎頭本體連為一體 的基殼8,另一部分是可與基殼8密封對接的護罩9。滾輪3安置在基殼8內,基殼8具有 與輪軸的軸心線垂直的兩側板,兩側板上制有用于安裝輪軸2的軸孔10。護罩9上制有保 護輪軸2轉動不受妨礙的耳托12。實施例五本實施例的護線套管接頭是三通,其基本結構與實施例四的彎頭雷同,如圖17所 示,本實施例的變化是彎頭本體1變成三通本體11,在三通本體11兩個拐彎部的內腔分 別設有一個滾輪3和與基殼8密封對接的一只護罩9。實施例六本實施例的護線套管接頭是四通,其基本結構與實施例五的三通雷同,如圖18所 示,本實施例的變化是三通本體11變成四通本體21,在四通本體21四個拐彎部的內腔分 別設有一個滾輪3和與基殼8密封對接的一只護罩9。本發明的不局限于上述各實施例,比如1)滾輪的中部也可以不形成凹缺4,而是 平的或凸起;2)滾輪表面可以制成光滑的曲面、帶齒的曲面或帶紋路的曲面;3)滾輪可以 是由一組滾針組成的類似滾針軸承結構4)兩半殼體1-1、1_2可以是從管件的中心線處分 開,也可以是從管件的其他部位分開;5)兩半殼體1-1、1_2的對合面上的凸條5和凹槽6也 可以由卡扣、卡環、扎絲或其他聯接件代替;6)除了三通和四通以外,還包括其他的多通;等等。凡采用等同替換形成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發明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護線套管接頭,包括中空并設有拐彎部的接頭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本 體的拐彎部的內腔設有輪軸和套裝在輪軸上的滾輪。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滾輪的中部形成凹缺。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本體是對合的兩半殼體, 所述兩半殼體的對合面上分別制有相對應的聯接件;所述輪軸分成分別與兩半殼體的內壁 連為一體的兩個。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本體的拐彎部制成彼此 活接的兩部分,一部分是與接頭本體連為一體的基殼,另一部分是可與基殼密封對接的護 罩;所述滾輪安置在基殼內,所述基殼具有與所述輪軸的軸心線垂直的兩側板,所述兩側板 上制有用于安裝輪軸的軸孔。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聯接件是凸條和凹槽。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聯接件是卡扣。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聯接件是卡環。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聯接件是扎絲。
9.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護罩上制有保護輪軸轉動不 受妨礙的耳托。
10.根據權利要求1-9之任一所述護線套管接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頭本體是彎頭、 三通、四通和多通之一。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護線套管接頭,屬于線纜配接器件技術領域。該護線套管接頭包括中空并設有拐彎部的接頭本體,所述接頭本體的拐彎部的內腔設有輪軸和套裝在輪軸上的滾輪。該護線套管接頭由于在其拐彎部的內腔設有滾輪,線纜穿過拐彎部內腔處時即貼靠在滾輪的周面上,拉動線纜時就會帶動滾輪轉動,使得線纜與滾輪形成摩擦力較小的滾動摩擦,因此線纜可以很輕松地改變運動方向而通過該護線套管接頭,從而不僅大大方便現場線纜在護線套內的穿裝布線,而且為以后換線帶來便利。
文檔編號H02G3/06GK102044852SQ20101014779
公開日2011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10年3月16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1日
發明者何平 申請人: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