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尤其涉及一種可令多組定子同時
一起進行繞線作業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
背景技術:
傳統的內轉式馬達定子根據不同用處區分為三極柱、四極柱、六極柱、八極柱、十二極柱等結構,并在各極柱上或極柱間繞上漆包線線圈,并構成多組啟動線圈及多組運轉線圈組,早期仍須以人工方式單向一一繞設,因此加工速度慢,因而造成成本提高且浪費工時,因此需要改良。而且,由于存在上述已知缺點,因而需研發一種由機器代替人工的定子繞線設備,所述定子繞線設備由一馬達驅動一繞線單元進行繞線,并由另一馬達驅動轉向單元將定子轉向從而進行另一極柱的繞線作業,已知的定子繞線設備一次繞線作業僅能只對單一定子作繞線作業,僅是利用機器代替人工提升繞線速度,但也僅能一次僅對一定子作繞線工作,故只是小幅提升了工時與生產效率,仍然不甚理想。因此現有技術具有下列缺點 1.工時較長; 2.生產效率低;[0005] 3.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升定子繞線作業效率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降低定子生產成本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提升定子產品均一性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所述驅動結構包
括一傳動模塊、多個繞線單元、多個支撐元件、 一轉向裝置,所述傳動模塊具有至少一第一
馬達、至少一第一傳動組、至少一第二傳動組、至少一第三傳動組,所述第一、二、三傳動組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連接,并由所述第一馬達驅動前述第一、二、三傳動組;所述繞線單元
通過前述傳動模塊帶動并具有至少一轉盤、至少一繞線管、至少一軸心,所述繞線管插設于前述轉盤一端面,所述軸心一端接設一抵頂元件;支撐元件可供至少一定子套設固定;所述轉向裝置具有至少一第一轉向組、至少一第二轉向組、至少一第三轉向組及一第二馬達,所述第一、二、三轉向組及第二馬達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連接,并由所述第二馬達驅動前述第一、二、三轉向組轉動,前述支撐元件與該轉向裝置組設在一起。通過上述驅動結構使定子進行繞線工作時多組定子可同時一起進行繞線工作,不僅達到節省工時節省成本外更可提升產品的均一性,因此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點[0010]1.節省生產成本;2.提升生產效率;3.提升產品的均--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的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0014]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的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組合圖;[0015]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的較佳實施例的實施示意圖;[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傳動模塊立體組合圖;[0017]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傳動模塊立體組合圖;[0018]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轉向裝置立體組合圖;[0019]圖7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轉向裝置立體組合圖。[0020]附圖標記說明傳動模塊1第一馬達ll第一傳動組12主動軸121主動輪122溝槽122A第一傳動輪123第一傳動部1231溝槽1231A第二傳動部1232溝槽1232A第二傳動輪124第三傳動部1241溝槽1241A第四傳動部1242溝槽1242A第一軸125第二軸126第二傳動組13第三軸131第三傳動輪132溝槽132A第三傳動組14第四軸141第四傳動輪142溝槽142A繞性元件15凸條151第一調整單元16第二調整單元17繞線單元2轉盤21端面211繞線管22軸心23抵頂元件24支撐元件3轉向裝置4第一轉向組41第一軸心411第一轉向輪412第一轉向部4121溝槽4121A第二轉向部4122溝槽4122A第二軸心413第二轉向輪414第三轉向部4141溝槽4141A第四轉向部4142溝槽4142A主動軸415[0047]主動輪416溝槽416A第二轉向組42溝槽422A第三軸心421第三轉向輪422第三轉向組43第四軸心431第四轉向輪432溝槽432A第二馬達44繞性元件45凸條451第三調整單元46第四調整單元47定子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及其結構與功能上的特性,將依據附圖所示的較佳實施例 予以說明。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包括 一傳動模塊1、多個繞線單元2、多個支撐元件3、一轉向裝置4,其中該傳動模塊1具有至少 一第一馬達11、至少一第一傳動組12、至少一第二傳動組13、至少一第三傳動組14,所述該 第一傳動組12、第二傳動組13、第三傳動組14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15連接,并由第一馬達 11驅動前述第一傳動組12、第二傳動組13、第三傳動組14 ;所述繞線單元2通過前述傳動 模塊1帶動,其具有至少一轉盤21、至少一繞線管22、至少一軸心23,該繞線管22為一中 空管,插設在前述轉盤21的端面211,該軸心23 —端接設一抵頂元件24 ;前述支撐元件3 供至少一定子5套設固定;前述轉向裝置4具有至少一第一轉向組41、至少一第二轉向組 42、至少一第三轉向組43,及一第二馬達44,所述第一轉向組41、第二轉向組42、第三轉向 組43及第二馬達44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45連接,并由所述第二馬達44驅動前述第一轉 向組41、第二轉向組42、第三轉向組43轉動,前述支撐元件3與該轉向裝置4組設在一起。 圖4為本實用新型傳動模塊的立體圖,如圖所示,所述傳動模塊1具有一第一傳動 組12、一第二傳動組13、一第三傳動組14。所述第一傳動組12還具有一主動軸121、一 主動輪122、至少一第一傳動輪123、至少一第二傳動輪124、至少一第一軸125、至少一第二 軸126。所述主動輪122套設于前述主動軸121,所述第一傳動輪123具有一第一傳動部 1231及一第二傳動部1232,并套設前述第一軸125。所述第二傳動輪124具有一第三傳動 部1241及一第四傳動部1242,并套設前述第二軸126。所述第二傳動組13還具有一第三 軸131及與其套設的一第三傳動輪132,且第三傳動組14還具有一第四軸141及與其套設 的第四傳動輪142。前述第一傳動組12、第二傳動組13、第三傳動組14通過至少一繞性元 件15連接以傳遞動力,所述繞性元件15可為一皮帶。所述第一傳動組12、第二傳動組13 間也就是所述第一傳動輪123、第三傳動輪132間具有至少一第一調整單元16,所述第一傳 動組12、第三傳動組14間也就是所述第二傳動輪124、第四傳動輪142間具有至少一第二 調整單元17,所述第一調整單元16、第二調整單元17為一滾輪,用以調整繞性元件15的松 緊度。 圖5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的傳動模塊的立體圖,如圖所示,所述傳動模塊1具 有一第一傳動組12、一第二傳動組13、一第三傳動組14,所述第一傳動組12還具有一主 動軸121、一主動輪122、至少一第一傳動輪123、至少一第二傳動輪124、至少一第一軸125、至少一第二軸126。所述主動輪122套設于前述主動軸121,且所述主動輪122具有多個溝 槽122A,所述第一傳動輪123具有一第一傳動部1231及一第二傳動部1232,并套設前述第 一軸125。所述第二傳動輪124具有一第三傳動部1241及一第四傳動部1242,并套設前述 第二軸126,且所述第二傳動組13還具有一第三軸131及與其套設的一第三傳動輪132,所 述第三傳動輪具有多個溝槽132A,且第三傳動組14還具有一第四軸141及與其套設的第 四傳動輪142,所述第四傳動輪具有多個溝槽142A。所述第一傳動組12、第二傳動組13間 也就是所述第一傳動輪123、第三傳動輪132間具有至少一第一調整單元16,所述第一傳動 組12、第三傳動組14間也就是所述第二傳動輪124、第四傳動輪142間具有至少一第二調 整單元17,所述前述第一傳動組12、第二傳動組13、第三傳動組14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15 連接以傳遞動力,所述繞性元件15可為一皮帶,所述第一調整單元16、第二調整單元17為 一滾輪,用以調整繞性元件15的松緊度。所述第一傳動部1231、第二傳動部1232、第三傳 動部1241、第四傳動部1242具有多個溝槽1231A、1232A、1241A、1242A。前述繞性元件15 的內沿具有多個凸條151,凸條151可與前述第一傳動部1231、第二傳動部1232、第三傳動 部1241、第四傳動部1242的各溝槽1231A、1232A、1241A、1242A及第三傳動輪132、第四傳 動輪142的相應的溝槽132A、142A以及主動輪122的相應溝槽122A對應卡制防止動力損 失。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轉向裝置立體圖,如圖所示,所述轉向裝置4具有一第 一轉向組41、一第二轉向組42、一第三轉向組43。所述第一轉向組41還具有一第一軸心 411、一第一轉向輪412、一第二軸心413、一第二轉向輪414、一主動軸415及一主動輪416。 所述第一轉向輪412套設于前述第一軸心411,所述第二轉向輪414套設于前述第二軸心 413,所述主動輪416套設于前述主動軸415。前述支撐元件3與該第一軸心411對接,所述 第二軸心413與另一支撐元件3對接,所述第一轉向輪412具有一第一轉向部4121及一第 二轉向部4122,所述第二轉向輪414具有一第三轉向部4141及一第四轉向部4142。所述 第二轉向組42還具有至少一第三軸心421及與其套設的至少一第三轉向輪422,前述支撐 元件3與該第三軸心421對接。所述第三轉向組43具有至少一第四軸心431及與其套設 的至少一第四轉向輪432,前述支撐元件3與該第四軸心431對接。前述第一轉向組41、第 二轉向組42、第三轉向組43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45連接以傳遞動力,所述繞性元件45可 為一皮帶。所述第一轉向組41、第二轉向組42間也就是所述第一轉向輪412及第三轉向組 422間具有至少一第三調整單元46,所述第一轉向組31、第三轉向組43間也就是所述第二 轉向輪414及第四轉向輪432間具有至少一第四調整單元47。所述第三調整單元46、第四 調整單元47為一滾輪,用以調整繞性元件45的松緊度。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的轉向裝置立體圖,如圖所示,所述轉向裝置4具 有一第一轉向組41、一第二轉向組42、一第三轉向組43。所述第一轉向組41還具有一第一 軸心411、一第一轉向輪412、一第二軸心413、一第二轉向輪414、一主動軸415及一主動輪 416。所述第一轉向輪412套設于前述第一軸心411,所述第二轉向輪414套設于前述第二 軸心413,所述主動輪416套設于前述主動軸415,并且所述主動輪416具有多個溝槽416A。 前述支撐元件3與該第一軸心411對接,所述第二軸心413與另一支撐元件3對接,所述第 一轉向輪412具有一第一轉向部4121及一第二轉向部4122,所述第二轉向輪414具有一 第三轉向部4141及一第四轉向部4142,所述第一轉向部4121、第二轉向部4122、第三轉向
7部4141、第四轉向部4142具有多個溝槽4121A、4122A、4141A、4142A ;所述第二轉向組42還 具有至少一第三軸心421及與其套設的至少一第三轉向輪422,前述支撐元件3與該第三 軸心421對接,所述第三轉向輪422具有多個溝槽422A ;所述第三轉向組43具有至少一第 四軸心431及與其套設的至少一第四轉向輪432,前述支撐元件3與該第四軸心431對接, 所述第四轉向輪432具有多個溝槽432A。所述第一轉向組41、第二轉向組42間也就是所 述第一轉向輪412及第三轉向輪422間具有至少一第三調整單元46,所述第一轉向組41、 第三轉向組43間也就是所述第二轉向輪414及第四轉向輪432間具有至少一第四調整單 元47。所述第三調整單元46、第四調整單元47為一滾輪,用以調整繞性元件45的松緊度。 前述第一轉向組41、第二轉向組42、第三轉向組43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45連接以傳遞動 力。所述繞性元件45可為一皮帶,所述繞性元件45內緣具有多個凸條451,凸條451可與 前述第一轉向部4121、第二轉向部4122、第三轉向部4141、第四轉向部4142的溝槽4121A、 4122A、4141A、4142A及主動輪416的溝槽416A以及第三轉向輪422、第四轉向輪432的溝 槽422A、432A對應卡制防止動力損失。 圖1、圖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的實施示意圖,如 圖所示,由前述傳動模塊1及多個繞線單元2及多個支撐元件3及轉向裝置4彼此組合搭 配,將可同時進行多個定子5的繞線作業,大幅減少人力成本及縮短工時,同時產品質量的 均一性也相對提高,并大幅減少不良率的產生,因此相比較已知的以人工或傳統繞線設備 加工的技術的各方面缺點皆有大幅改善及進步。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根據本實用 新型的構想所作的改變,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范圍內,例如對構形或布置型態加以變 換,對于各種變化,修飾與應用,所產生等效作用,均應包含在本申請的權利范圍內。
權利要求一種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傳動模塊,其具有至少一第一馬達、至少一第一傳動組、至少一第二傳動組、至少一第三傳動組,所述第一、二、三傳動組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連接,并由所述第一馬達驅動前述第一、二、三傳動組;多個繞線單元,所述繞線單元具有至少一轉盤、至少一繞線管、至少一軸心,所述繞線管插設于前述轉盤一端面,所述繞線單元通過前述傳動模塊帶動,所述軸心一端接設一抵頂元件;多個支撐元件,所述支撐元件供至少一定子套設固定;及一轉向裝置,其具有至少一第一轉向組、至少一第二轉向組、至少一第三轉向組及一第二馬達,所述第一、二、三轉向組及第二馬達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連接,并由所述第二馬達驅動前述第一、二、三轉向組轉動,前述支撐元件與該轉向裝置組設在一起。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模塊的第一 傳動組還包括一主動軸、一主動輪、至少一第一傳動輪、至少一第二傳動輪、至少一第一 軸、至少一第二軸,所述主動輪套設于前述主動軸,所述第一傳動輪包括一第一傳動部及一 第二傳動部,并套設前述第一軸,所述第二傳動輪包括一第三傳動部及一第四傳動部,并套設前述第二軸。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二、三、四傳 動部及主動輪分別包括多個溝槽。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二傳動組包括一第 三軸及與其套設的一第三傳動輪。
5.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第三傳動組包括一第 四軸及與其套設的第四傳動輪。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繞性元件為一皮 帶,其內沿包括多個凸條。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向組具有 一主動輪、一主動軸、一第一軸心、一第一轉向輪、一第二軸心及一第二轉向輪,所述主動輪 套設于前述主動軸,所述第一轉向輪套設于前述第一軸心,所述第二轉向輪套設于前述第 二軸心,前述支撐元件與該第一軸心對接,所述第二軸心與另一支撐元件對接。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轉向組具有 至少一第三軸心及與其套設的至少一第三轉向輪,前述支撐元件與該第三軸心對接,所述 第三轉向輪具有多個溝槽。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轉向組具有 至少一第四軸心及與其套設的至少一第四轉向輪,前述支撐元件與該第四軸心對接,所述 第四轉向輪具有多個溝槽。
10.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傳動組 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一調整單元,第一、三傳動組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二調整單元。
11.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向組及第 三轉向組之間具有至少一第三調整單元,所述第一轉向組及第二轉向組之間具有至少一第 四調整單元。
1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管為一中空管。
13. 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向輪具有 一第一轉向部及一第二轉向部,所述第二轉向輪具有一第三轉向部及一第四轉向部,所述 第一、二、三、四轉向部及主動輪分別具有多個溝槽。
專利摘要一種定子繞線設備的驅動結構,包含一傳動模塊、多個繞線單元、多個支撐元件、一轉向裝置。傳動模塊包括至少一第一馬達、至少一第一傳動組、至少一第二傳動組、至少一第三傳動組,第一、二、三傳動組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連接,并由第一馬達驅動第一、二、三傳動組;繞線單元通過傳動模塊帶動,其包括至少一轉盤、至少一繞線管、至少一軸心,繞線管插設于轉盤一端面,軸心一端接設一抵頂元件;支撐元件供至少一定子套設固定;轉向裝置具有至少一第一轉向組、至少一第二轉向組、至少一第三轉向組,及一第二馬達,第一、二、三轉向組及第二馬達通過至少一繞性元件連接,并由第二馬達驅動第一、二、三轉向組轉動,支撐元件與轉向裝置組設。
文檔編號H02K15/04GK201440632SQ20092015042
公開日2010年4月21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2009年4月27日
發明者吳仁杰, 陳江漢 申請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