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集線技術,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電子裝置 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的高速發展,各類電子裝置已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 隨身配備,為了攜帶的便利性,各類可攜式電子裝置也不斷朝向輕薄 短小的趨勢邁進。通常,可攜式電子裝置裝配有可拆卸式的電池,使
可攜式電子裝置無須插接電源即可使用;但是,例如筆記本電腦的可 攜式電子裝置而言,電池的蓄電量有限,通常使用一至二個小時后, 所儲存的電力就會耗盡,此時則必須使用電源適配器將筆記本電腦與 外部插座連接,以通過電線將電力傳輸至筆記本電腦或直接對電池進 行充電,以令筆記本電腦有足夠的電力而可繼續使用。
請參閱圖l,是顯示一種公知電源適配器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 一般的電源適配器10內部通常具有交流/直流轉換電路,用以將輸入的 交流電源轉換成直流電源,以供電子裝置使用,相對地,電源適配器 10的兩端會分別具有傳送交流電源的第一電源線11及傳送直流電源的 第二電源線12,以及分別與該第一電源線11及第二電源線12連接的 第一插頭111及第二插頭121。該第一插頭111是用以插接于外部電源 插座(未圖示),該第二插頭121是用以插接筆記本電腦(未圖示)或其他 電子裝置的電性連接插口(未圖示),由此,以將插座電源的電源經轉換 而傳輸至筆記本電腦供使用。
但是,公知的電源適配器10的第一電源線11及第二電源線12為 了插接方便,皆具有較長的長度,以提供各種不同距離的插接使用, 所以筆記本電腦在使用的時候,第一電源線11及第二電源線12很容 易散落于桌面或地上,又或者會纏繞糾結成一團,不僅有礙觀瞻也會 占用很多空間。同時,當筆記本電腦使用完畢的時候,由于第一電源線11及第二電源線12長度都很長,也不利于收納,往往也需要花一 段時間才能將第一電源線11及第二電源線12整齊纏繞固定在一起, 且不易收納。由此可知,公知的第一電源線11及第二電源線12在使 用時及收納時均產生諸多的不便。
此外,為了避免電源線紊亂及改善上述的缺陷,相關業者也提出 相關的具有集線功能的電源適配器,例如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521908 號新型專利、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534513號新型專利及中國臺灣專利 公告第539319號新型專利等。
但是,前述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521908號專利結構較為復雜,且 需要較多的構件進行定位,因此存在有組裝時間較高且成本較高的問 題,并且因為構件較為復雜,因此損壞時也不容易維修;而就中國臺 灣專利公告第534513號及第539319號專利來看,雖然結構較為簡單, 但其電源線是收納在電源適配器的周圍及外表,雖可達到較為整齊的 收納,但因為電源線仍存在于外表,所以一樣有較不美觀的缺陷,再 者,在使用時,電源線也一樣會散落于桌面或地上,所以仍存在使用 時占用空間及電源線纏繞糾結的缺陷。
因此,如何找到一種具有快速整齊收納電源線及不占空間,使電 源線能整齊收納于電源適配器內的設計,以改善前述現有技術的缺陷, 遂成為目前急待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是提供一種電源 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快速收納電源線。
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可控制電源線伸出長度的電 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易于操作使用的電源適配器 的集線結構。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的電源適配器的集 線結構。
為達到上述及其他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源適配器的集線 結構,該電源適配器具有一盒體及設于該盒體內部的電源適配器本體,
5該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包括容置于該盒體內部且位于該電源適配 器本體一側的集線本體,具有層疊設置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以及 設于該集線本體兩端用以連通該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的第一及第二軸 孔;第一滾輪,設于該第一容置空間內,用于纏繞并電性連接該電源 適配器本體的第一電源線,且該第一電源線具有延伸至該第一容置空 間外的第一插頭;第二滾輪,設于該第二容置空間內,用于纏繞并電 性連接該電源適配器本體的第二電源線,且該第二電源線具有延伸至 該第二容置空間外的第二插頭;第一轉軸,軸向設置于該第一軸孔內, 并貫穿該第一滾輪,該第一轉軸的外圍套設第一復位元件,在該第一 轉軸一端則設有用以固定該第一復位元件固定的第一定位部;以及第 二轉軸,軸向設置于該第二軸孔內,并貫穿該第一滾輪,該第二轉軸 的外圍套設第二復位元件,在該第二轉軸一端則設有用以固定該第二 復位元件的第二定位部。
前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本體包括相互結合的第一及第二殼體, 該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是由該第一及第二殼體共同組成,該第一及第 二殼體于同一側邊則共同形成有對應該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的第一及 第二穿孔。在一實施例中,該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包括設于該盒體 且對應該第一及第二穿孔而分別設置的第一及第二通孔,使該第一電 源線可穿過該第一穿孔,再由該第一通孔延伸出該盒體外,而該第二 電源線可穿過該第二穿孔,再由該第二通孔延伸出該盒體外。在一實 施例中,該集線本體為圓柱體結構。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是于盒體 內部設置一集線本體,使該集線本體具有分別收納第一及第二電源線 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因此可將第一及第二電源線快速整齊收納于 該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內部,并通過該第一及第二定位部控制該第一 及第二電源線延伸出集線本體外的長度,以避免伸出過長的第一及第 二電源線,另外,通過該第一及第二復位元件的彈性復位能力,以提 供一拉力而自動將第一及第二電源線收回至集線本體內。因此,可解 決現有技術電源線散落及糾結成一團的缺點,并可解決因電源線伸出 長度過長而占用太多空間及有礙觀瞻等缺陷。另外,本實用新型的電 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因構件單純及組裝操作皆容易,所以,已解決現有技術中構件復雜、成本過高及組裝不便等問題。
圖1為現有電源適配器的結構示意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 圖3為圖2的集線結構的立體組合圖4為圖2的集線結構應用于電源適配器的使用狀態參考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電源適配器
11第一電源線
111第一插頭
12第二電源線
121第二插頭
20電源適配器
21盒體
211第一通孔
212第二通孔
213第三通孔
214第四通孔
22電源適配器本體
221第一導線
222第二導線
3集線結構
30集線本體
301第一殼體
302第二殼體
303第一容置空間
304第二容置空間
305第一軸孔
306第二軸孔
7307第一穿孔
308第二穿孔
31第一滾輪
310穿設部
311第一電源線
312第一插頭
313第一凹槽
32第二滾輪
320穿設部
321第二電源線
322第二插頭
323第二凹槽
33第一轉軸
330第一肋條
331第一復位元件
332第一定位部
333定位凸榫
334定位孔
34第二轉軸
340第二肋條
341第二復位元件
342第二定位部
343定位凸榫
344定位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通過特定的具體實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本領域技 術人員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 與功效。
應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是應用于任何 需要收納電源線的電子裝置中,該電源適配器只要具有一盒體及設于該盒體內部的電源適配器本體即可,而非局限于下列實施例所顯示的, 合先敘明。
請參閱圖2至圖4,為分別顯示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 構一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立體組合圖及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如圖所 示,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適配器20是應用于筆記本電腦(未圖示),該電 源適配器20具有一盒體21,該盒體21內部設有電源適配器本體22 及位于該電源適配器本體22—側的集線結構3。其中,該電源適配器 本體22內部通常具有交流/直流轉換電路,用以將輸入的交流電源轉換 成直流電源,以供筆記本電腦使用,由于電源適配器本體22的內部結 構及其電流轉換技術均為現有的技術,且并非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重點, 故在此不再贅述,而僅就集線結構3詳述如下。
該集線結構3包含容置于該盒體21內部的集線本體30、設于該集 線本體30內的第一滾輪31與第二滾輪32、以及軸向連接該第一滾輪 31與第二滾輪32的第一轉軸33及第二轉軸34。
該集線本體30具有層疊設置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303、 304、以 及設于該集線本體30兩端用以連通該第一與第二容置空間303、 304 的第一及第二軸孔305、 306。在本實施例中,該集線本體30是由第一 殼體301及第二殼體302相互結合而成,該第一殼體301及第二殼體 302共同形成上、下層疊設置的第一容置空間303及第二容置空間304, 且該集線本體30的上、下兩端中央各設有第一軸孔305及第二軸孔 306,該第一軸孔305及第二軸孔306分別穿設于該第一容置空間303 及第二容置空間304的中央,該第一殼體301及第二殼體302并設有 對應該第一容置空間303及第二容置空間304的第一穿孔307及第二 穿孔308。在本實施例中,該集線本體30是呈圓柱體結構,而第一容 置空間303及第二容置空間304是呈圓柱形的空間,該第一穿孔307 及第二穿孔308是位于同一側邊。
該第一滾輪31是用于纏繞并電性連接該電源適配器本體22的第 一電源線311,且該第一電源線311具有延伸至該第一容置空間303外 的第一插頭31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滾輪31設于第一容置空間303 內,該第一滾輪31中央對應該第一軸孔305亦設有穿設部310,且在 本實施例中,該第一滾輪31呈圓柱體結構,該第一滾輪31的周圍纏繞有該第一電源線311,該第一電源線311的自由端具有該第一插頭 312,且該穿設部310內設有第一凹槽313。
該第二滾輪32是用于纏繞并電性連接該電源適配器本體22的第 二電源線321,且該第二電源線321具有延伸至該第二容置空間304 外的第二插頭322。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滾輪32設于該第二容置空 間304內,該第二滾輪32中央對應該第二軸孔306亦設有穿設部320, 且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滾輪32呈圓柱體結構,該第二滾輪32的周 圍纏繞有該第二電源線321,該第二電源線321的自由端具有該第二插 頭322,且該穿設部320內設有第二凹槽323。
在此需說明的是,該電源適配器本體22內具有交流/直流轉換電路 或電路板,用以將輸入的交流電源轉換成直流電源,并通過該第一導 線221及該第二導線222、與該第一電源線311及該第二電源線321分 別進行電流傳輸,而得以將交流電源轉換成直流電源,該第一導線221 及第二導線222分別由該第一容置空間303及第二容置空間304側邊 預設的孔洞伸入,再分別與該第一電源線311及第二電源線321連接。
該第一轉軸33為軸向設置于該第一軸孔305內,并貫穿該第一滾 輪31,該第一轉軸33的外圍套設第一復位元件331,在該第一轉軸33 一端則設有用以固定該第一復位元件331的第一定位部332。在本實施 例中,該第一轉軸33穿過該第一軸孔305及穿設部310而軸向設于該 第一軸孔305及穿設部310內,該第一轉軸33為一中空轉軸并設有對 應該第一凹槽313的第一肋條330,使該第一肋條330穿設于該第一凹 槽313內,以令該第一轉軸33與第一滾輪31可共同轉動,該第一轉 軸33的一端外圍套設該第一復位元件331,該第一定位部332則穿過 該第一軸孔305而進入該第一轉軸33內。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一復位 元件331為扭力彈簧,該第一定位部332具有一定位凸榫333,而該第 一轉軸33則設有對應該定位凸榫333的定位孔334。
該第二轉軸34為軸向設置于該第二軸孔306內,并貫穿該第二滾 輪32,該第二轉軸34的外圍套設第二復位元件341,在該第二轉軸34 一端則設有用以固定該第二復位元件341的第二定位部342。在本實施 例中,第二轉軸34穿過第二軸孔306及穿設部320而軸向設于第二軸 孔306及穿設部320內,該第二轉軸34為一中空轉軸并設有對應該第二凹槽323的第二肋條340,使該第二肋條340穿設于該第二凹槽323 內,以令該第二轉軸34與第二滾輪32可共同轉動,該第二轉軸34的 一端外圍套設該第二復位元件341,而該第二定位部342穿過該第二軸 孔306而進入該第二轉軸34內。在本實施例中,該第二復位元件341 為扭力彈簧,該第二定位部342具有一定位凸榫343,而該第二轉軸 34則具有對應該定位凸榫343的定位孔344。
當組裝前述構件后,如圖3所示,該第一滾輪31及第二滾輪32 是分別設于第一容置空間303及第二容置空間304內,該第一轉軸33 及第二轉軸34則穿設于該穿設部310及320內,使該第一滾輪31及 第二滾輪32可依循該第一轉軸33及第二轉軸34轉動。
如圖4所示,該集線結構3設于該盒體21內的一側,該盒體21 上設有對應該第一穿孔307及第二穿孔308的第一通孔211及第二通 孔212,且對應該第一定位部332及第二定位部342設有第三通孔213 及第四通孔214,該第一通孔211用以供該第一電源線311及第一插頭 312延伸出該盒體21夕卜,使該第一插頭312可插接于筆記本電腦(未圖 示)的電性連接插口 ,該第二通孔212用以供該第二電源線321及第二 插頭322延伸出盒體21夕卜,使該第二插頭322可插接于外部插座(未圖 示),該第三通孔213及第四通孔214使該第一定位部332及該第二定 位部342可凸出于該盒體21之外,以供按壓使用。
使用時,是將該第一電源線311拉出該盒體21夕卜,該第一滾輪31 隨即受力向外轉動,進而釋放纏繞于該第一滾輪31周圍的第一電源線 311,同樣的,將該第二電源線321拉出該盒體21夕卜,該第二滾輪32 隨即受力向外轉動,進而釋放纏繞于該第二滾輪32的第二電源線321; 當該第一滾輪31及該第二滾輪32在轉動時,該第一復位元件331及 第二復位元件341同樣受力轉動并產生彈性變形(g卩儲存彈性變形 量),待該第一電源線311及該第二電源線321拉出適當的長度時,按 壓該第一定位部332及該第二定位部342,該定位凸榫333及343則卡 入該定位孔334及344內,使該第一復位元件331及第二復位元件341 無法再轉動,因而無法再拉出第一電源線311及第二電源線321,則形 成定位狀態,得以避免拉出過長的第一電源線311或第二電源線321。
欲將該第一電源線311及第二電源線321收回該集線本體30內時,
ii是將該定位凸榫333及343脫離該定位孔333及343,該第一復位元件 331及第二復位元件341即產生彈性回復力(g卩釋放彈性變形量),使 該第一滾輪31及該第二滾輪32向內轉動,以提供一拉力自動拉回該 第一電源線311及該第二電源線321,該第一電源線311及該第二電源 線321則自動容置于該第一容置空間303及該第二容置空間304內, 并纏繞在該第一滾輪31及該第二滾輪32上,進而快速將該第一電源 線311及該第二電源線321整齊收納。
值得注意的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是應用于筆 記本電腦,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所有構件皆為二個,以分別配合使用于 連接筆記本電腦的第一電源線311及連接外部插座的第二電源線321, 但是,構件的數量并不以二個為限,因當可視不同的需求而作改變。
由此可知,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是將集線本體設 于電源適配器主體的一側,同樣位于盒體內部,而無須另外在外部設 置一集線結構,所以更不占空間,并將內部區隔為收納第一電源線的 第一容置空間及收納第二電源線的第二容置空間,而得以更整齊的收 納電源線,并且可控制第一電源線及第二電源線拉出的長度,所以可 以避免電源線伸出長度過長所造成的糾結,另外,利用第一復位元件 及第二復位元件的彈性回復力,使第一電源線及第二電源線可自動回 收置集線本體內部,更能縮減集線時間。再者,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適 配器的集線結構,不僅結構簡單且組裝容易,因此可相對降低制作成 本與組裝時間。
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同時具有 可控制電源線伸出長度、自動快速集線及結構簡單等功效,能避免現 有技術的電源適配器無法集線而導致電源線紊亂糾結及有礙觀瞻,或 是集線效果不佳及集線結構復雜等問題,因此實已解決現有技術的種 種缺陷。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 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本領域技術人員均可在不違背本新型的精神及 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與改變。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權利保 護范圍,應以權利要求書的范圍為依據。
1權利要求1、一種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該電源適配器具有一盒體及設于該盒體內部的電源適配器本體,其特征在于,該集線結構包括集線本體,容置于該盒體內部且位于該電源適配器本體一側,具有層疊設置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以及設于該集線本體兩端用以連通該第一與第二容置空間的第一及第二軸孔;第一滾輪,設于該第一容置空間內,用于纏繞并電性連接該電源適配器本體的第一電源線,且該第一電源線具有延伸至該第一容置空間外的第一插頭;第二滾輪,設于該第二容置空間內,用于纏繞并電性連接該電源適配器本體的第二電源線,且該第二電源線具有延伸至該第二容置空間外的第二插頭;第一轉軸,軸設于該第一軸孔內并貫穿該第一滾輪,該第一轉軸的外圍套設第一復位元件,在該第一轉軸一端設有用以固定該第一復位元件的第一定位部;以及第二轉軸,軸設于該第二軸孔內并貫穿該第二滾輪,該第二轉軸的外圍套設第二復位元件,在該第二轉軸一端設有用以固定該第二復位元件的第二定位部。
2、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該集線本體包括相互結合的第一及第二殼體,該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 是由該第一及第二殼體共同組成。
3、 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及第二殼體共同形成有對應該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的第一及第 二穿孔。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設于該盒體且對應該第一及第二穿孔而分別設置的第一及第二 通孔。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電源線穿過該第一穿孔再由該第一通孔延伸出該盒體外,該第 二電源線則穿過該第二穿孔再由該第二通孔延伸出該盒體外。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該集線本體為圓柱體結構。
7、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與第二定位部分別具有定位凸榫,該第一與第二轉軸則具有分 別對應該第一與第二定位部的定位凸榫的定位孔。
8、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該第一及第二復位元件為扭力彈簧。
9、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設于該盒體且對應該第一及第二定位部而分別設置的第三及第 四通孔。
10、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分別電性連接該電源適配器本體與該第一及第二電源線的第一 及第二導線。
專利摘要一種電源適配器的集線結構,包括集線本體、第一滾輪、第二滾輪、第一轉軸以及第二轉軸,該集線本體具有層疊設置的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該第一及第二滾輪分別纏繞有第一及第二電源線,并分別容置于第一及第二容置空間內,并且該第一本體的兩端各設有第一軸孔及第二軸孔,該第一及第二轉軸分別軸向設于第一及第二軸孔內,且在第一及第二轉軸的一端,更分別具有第一、第二復位元件以及用以分別固定該第一、第二復位元件的第一、第二定位部,以將第一、第二電源線分別收納于第一、第二容置空間內。
文檔編號H02G11/02GK201274400SQ20082015085
公開日2009年7月15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16日 優先權日2008年7月16日
發明者陳志豐, 京 魏 申請人:英業達科技有限公司;英業達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