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通過非電磁力脫開剎車的管狀電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管狀電機,具體來說是指一種可通過非電磁力脫開剎車的管狀電機。
背景技術:
管狀電機,一種與卷筒配合連接后固定在門窗上用來收放車庫卷閘門、百葉窗、卷簾門、遮陽蓬和投影屏幕等設備的裝置。一般由驅動電機、輸出軸、減速裝置和剎車裝置組成,其剎車裝置一般由電磁鐵、彈簧、剎車片及剎車盤組成,其在通電狀態下的工作過程如下接通電源前,管狀電機的剎車片與剎車盤摩擦接合,管狀電機處于剎車狀態,接通管狀電機電源,剎車裝置內的電磁鐵得電產生電磁力,剎車片被電磁力吸合,克服彈簧的彈簧力與剎車盤脫開,此時驅動電機工作帶動輸出軸運轉,管狀電機處于正常工作狀態,斷電時,電磁鐵失去電磁力,彈簧恢復形變將剎車片頂回原來位置,又與剎車盤摩擦接合使運轉的電機制動。
此類管狀電機的剎車裝置都是通過電磁力實現的,必須是在有電的情況下管狀電機才能正常工作,但是生活中難免出現停電等突發情況,如果管狀電機只依賴于電動的話,碰到停電則無法運轉,因而也無法收放門簾,給生活和工作帶來許多不便,為解決停電帶來的麻煩,需對管狀電機設置一個手工操作的裝置,通過手工操作人為的脫開電機的剎車并使其運轉達到收放門簾的目的。
以往設置于管狀電機內的手工操作裝置一般都存在零部件繁多、結構復雜、成本高;摩擦大、使用壽命短;工作可靠性低等缺點。
實用新型專利ZL02265408.9公開了一種帶離合裝置的管狀電機,主要包括電機、外套管、固定座、驅動頭、扭簧組件、連接頭和芯軸。在固定座內設有蝸輪和蝸桿,芯軸的一端與蝸輪固定連接,另一端與連接頭固定連接,連接頭通過螺釘和外套管固定;蝸桿通過推力軸承固定在固定座內,蝸桿的一端和擺臂相連接。蝸桿的截面形狀是一個軸向面沿齒根被削去的半圓形,擺臂和拉簧連接,通過軟軸及軟軸支撐與門導軌上的鎖相連。遇停電時,用鑰匙插入壓緊旋轉,拉簧帶動擺臂旋轉90度,從而帶動蝸桿旋轉90度,這樣蝸桿的軸向面與蝸輪軸線平行,蝸輪副的自鎖作用小時,外套管與固定座浮動,此時可用手將驅動頭與外套管一起旋轉,達到啟閉卷簾門的目的。該技術方案采用蝸輪和蝸桿配合實現手動操作,但是蝸輪和蝸桿之間配合存在較大的阻力,脫開比較困難,摩擦大,零部件的損傷比較嚴重,影響其使用壽命;而在接合時兩者位置又不易完全配合,容易造成錯位,工作可靠性低,需經常檢修,給操作人員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而實用新型專利ZL200420026080.X公開了一種可方便手動操作的管狀電機,主要由卷筒、電機和減速器組成的傳動機構電機、聯軸器、手動操作機構組成傳動機構與手動操作機構之間安裝著聯軸器,聯軸器為其主、從動件延卷筒軸向實現相互結合和脫開的機構,聯軸器主動件由手動操作機構帶動軸向移動,從動件聯動于電機轉軸,手動操作機構為可旋轉的桿件,手動操作機構和聯軸器主動件有相互接觸的部位,所接觸部位的表面為使聯軸器主動件實現軸向往復移動的凸輪結構面。該技術方案零部件繁多,結構很復雜,成本相對提高,各部件之間的配合性能要求高,因而加工制作難度大、整體可靠性差、使用壽命短。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可電動也可手動操作的管狀電機,通過在管狀電機的剎車裝置上增設一個牽引裝置,在停電時,通過牽引裝置人為地將管狀電機的剎車脫開,并配合扭簧裝置模擬管狀電機在有電情況下的運轉,同樣可實現收放門簾的目的,這樣就解決了停電時門簾收放的難題。
一種可通過非電磁力脫開剎車的管狀電機,包括用于與墻體固定的安裝板、機座、外殼以及置于外殼內的驅動電機、減速裝置、輸出軸和剎車裝置,剎車裝置包括電磁鐵、固定在電磁鐵上的彈簧、與彈簧相連的剎車片及與剎車片對應的剎車盤,驅動電機一端與剎車盤配合相連,另一端經減速裝置與輸出軸相連,所述的剎車裝置上設有牽引裝置,牽引裝置一端連接在剎車片上,另一端引出管狀電機的外殼。
所述的牽引裝置采用拉繩。
所述的牽引裝置采用拉桿。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停電情況下需要對管狀電機進行手工操作時,拉動拉繩設于管狀電機外殼外的部分,帶動與拉繩另一端相連的剎車片,使剎車片克服彈簧的彈力,與剎車盤脫開,管狀電機的剎車被人為的脫開了,管狀電機處于非剎車狀態,配合扭簧裝置人為地使管狀電機運轉,模擬其在有電情況下的運轉,同樣可實現收放門簾的目的。
與同類可手工操作的管狀電機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明顯的優勢1、結構簡單,零部件少,在不改變原有管狀電機結構的基礎上,只在管狀電機的剎車裝置上增設了一個牽引裝置,因而基本上也不增加生產成本。
2、操作非常簡單,需對管狀電機進行手工操作時,只需拉動拉繩或拉桿,即可人為地使管狀電機的剎車脫開,再配合扭簧裝置即可實現其收放門簾的目的。
3、各零部件之間摩擦小,損傷少,使用壽命長。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制動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另一種實施方式脫開狀態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中B部分的放大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可通過非電磁力脫開剎車的管狀電機,包括用于與墻體16固定的安裝板1、機座2、外殼3以及置于外殼3內的驅動電機10、減速裝置11、輸出軸12和剎車裝置,剎車裝置包括電磁鐵7、固定在電磁鐵7上的彈簧6、與彈簧6相連的剎車片8及與剎車片8對應的剎車盤9,驅動電機10一端與剎車盤9配合相連,另一端經減速裝置11與輸出軸12相連。剎車裝置上設有牽引裝置,牽引裝置一端穿過電磁鐵7和彈簧6連接在剎車片8上,另一端引出管狀電機的外殼3。
圖1、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方式,該實施方式中牽引裝置采用拉繩4,拉繩4一端穿過電磁鐵7和彈簧6連接在剎車片8上,另一端從機座2引出管狀電機的外殼3。在停電時,管狀電機無法通過電作用正常工作,此時需要收放門簾只能通過手工操作實現,操作過程如下拉動拉繩4設于管狀電機外殼3外的部分,從而拉動與拉繩4另一端相連的剎車片8,使剎車片8克服彈簧6的彈力,與剎車盤9脫開,此時管狀電機的剎車被人為的脫開了,管狀電機處于非剎車狀態,同時配合扭簧裝置14使管狀電機人為地運轉,模擬其在有電情況下的運轉,同樣實現了收放門簾的目的。
牽引裝置也可采用拉桿5實現,圖3、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牽引裝置采用拉桿5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拉桿5一端穿過電磁鐵7和彈簧6連接在剎車片8上,另一端引出管狀電機外殼3。其在停電情況下的操作過程和前述實施方式中相同。
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管狀電機通過其一端的安裝板1與墻體16固定,另一端伸入卷筒15內,并通過其輸出軸12與卷筒15固定,管狀電機內向外引出電源線17和牽引裝置4,卷筒15內另一端設有扭簧裝置14,扭簧裝置14一端固定在墻體16上,另一端通過螺釘13與卷筒15固定,卷筒15上纏繞有門簾18。
在有電的情況下,管狀電機通過電動正常工作,其工作過程如下通電前,管狀電機的剎車片8和剎車盤9摩擦接合,管狀電機處于剎車狀態,對管狀電機通電,其剎車裝置內的電磁鐵7得電產生電磁力,使剎車片8受到電磁力吸合,克服彈簧6的彈力與剎車盤9脫開,此時管狀電機處于脫開狀態,同時驅動電機10得電工作帶動輸出軸12運轉,從而帶動卷筒15轉動使門簾18得到收放,當門簾18收放到適當位置,對管狀電機斷電,電磁鐵7失去電磁力,彈簧6恢復形變將剎車片8頂回原來位置,使剎車片8又與剎車盤9摩擦接合使驅動電機10制動。
一旦遇到停電等突發情況,管狀電機無法通過電動工作,此時可以使用牽引裝置對管狀電機實行人工操作,通過牽引裝置再配合扭簧裝置14模擬有電情況下管狀電機的運轉,其操作過程如下操作前,管狀電機處于剎車狀態,剎車片8與剎車盤9摩擦接合,需要對門簾18進行收放時,只需拉動拉繩4或拉桿5設于管狀電機外殼3外的一端,帶動連接于拉繩4或拉桿5另一端的剎車片8,使其克服彈簧6的彈力脫開剎車盤9,此時管狀電機處于非剎車狀態,同時配合扭簧裝置14人為地使管狀電機運轉,模擬其在有電情況下的運轉,同樣實現了收放門簾18的目的,當門簾18收放到適當位置時,停止對拉繩4或拉桿5用力,使彈簧6恢復形變將剎車片8頂回原來位置,此時剎車片8又與剎車盤9摩擦接合使管狀電機處于制動狀態。
權利要求1.一種可通過非電磁力脫開剎車的管狀電機,包括用于與墻體固定的安裝板(1)、機座(2)、外殼(3)以及置于外殼(3)內的驅動電機(10)、減速裝置(11)、輸出軸(12)和剎車裝置,剎車裝置包括電磁鐵(7)、固定在電磁鐵(7)上的彈簧(6)、與彈簧(6)相連的剎車片(8)及與剎車片(8)對應的剎車盤(9),驅動電機(10)一端與剎車盤(9)配合相連,另一端經減速裝置(11)與輸出軸(12)相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剎車裝置上設有牽引裝置,牽引裝置一端連接在剎車片(8)上,另一端引出管狀電機的外殼(3)。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通過非電磁力脫開剎車的管狀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牽引裝置采用拉繩(4)。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通過非電磁力脫開剎車的管狀電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牽引裝置采用拉桿(5)。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可通過非電磁力脫開剎車的管狀電機,包括用于與墻體固定的安裝板、機座、外殼以及置于外殼內的驅動電機、減速裝置、輸出軸和剎車裝置,剎車裝置包括電磁鐵、固定在電磁鐵上的彈簧、與彈簧相連的剎車片及與剎車片對應的剎車盤,驅動電機一端與剎車盤配合相連,另一端經減速裝置與輸出軸相連,剎車裝置上設有牽引裝置,牽引裝置一端連接在剎車片上,另一端引出管狀電機的外殼。本實用新型在管狀電機的剎車裝置上增設一個牽引裝置,解決了停電時門簾收放的難題,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操作方便、使用壽命長、基本不增加成本,可廣泛加以應用。
文檔編號H02K7/102GK2842853SQ20052001472
公開日2006年11月29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7日 優先權日2005年9月7日
發明者狄劍軍, 孫旭東, 孫旭華 申請人:杭州威仕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