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浪管快速接頭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浪管,尤指一種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于本體設置內凹環圍,及內凹環圍設有斜壁面,再以一具有多個彈性張、閉卡合瓣的卡合元件與前述本體結合,并利用前述卡合瓣外表所具有突緣與前述本體的內凹環圍結合,當卡合瓣卡固因浪管后,如果有外力拉動浪管時,該卡合元件對于浪管的卡合效果將發生越拉越緊的結構特征,有效解決浪管與快速接頭間的結合問題。
背景技術:
目前的公知浪管的連接管,如中國臺灣專利公告第545543號浪管的連接管構造,該第一種公知的浪管連接管設有一管體,管體的外表面環設一卡掣件,使該管體與卡掣件之間形成一套接空間;將浪管的一端對應套置于該套接空間內,利用該卡掣件卡掣固定于該浪管的凹槽內,即完成該浪管套接組合于該連接管。
其缺點為該卡掣件環設于管體的外圍,才能與管體一體成型,但此卡掣件將造成管體外圍直徑的加大,管體直徑加大,相對的容設管體的管槽就需加大,甚至,若以大管包小管的施工方法,將再增加大管的管徑,增加成本,且當有多個小管伸設于大管中時,該卡掣件將形成小管伸設的障礙,施工不易。
及其另一缺點為,卡掣件皆設于管體的外圍,為保持卡掣件的彈性張、閉效果,該卡掣件的厚度不可過厚,否則就無彈性。但是,厚度不足的卡掣件易斷裂,失去卡固浪管的功能與效果,致使該第一種公知的連接管制造上的困擾與問題。
故而,乃有如下各種管體連接管于市面上銷售。其中如圖1所示,該第二種公知的連接管,設有本體1,本體1為一體成型,且形成有貫穿孔10,以利于管體的銜接,且為液體流通。及在本體的貫穿孔10內設有卡掣管件11,該卡掣管件11為一體成型,且形成有一管孔110,及卡掣管件11一側設多個卡掣件111,卡掣件111一側112稍向內傾斜狀,利于扣緊浪管。
該第二種公知結構的缺點有必須由本體1與卡掣件111組成,結構復雜,及該本體1與卡掣件111間必須再通過黏合媒介物,以將兩者黏合,多一次加工程序,就多一次加工成本,造成售價提高。
再如圖2、3及4所示,為連接管的第三、四及五種公知結構,該第三、四及五種公知的連接管皆設一體的本體2,其中本體2皆設貫穿孔20,及在本體設一體的卡掣件21,但在本體2與卡掣件21間必須設有縫隙22,該縫隙22的設置目的在于,使卡掣件21與本體2可以一體成型,但其造成的缺點為本體2與卡掣件21間設有縫隙22,當以此連接管2與浪管銜接并置于建筑物中,當灌注混凝土時,將使得混凝土經由該縫隙22進入連接管中,造成連接管與浪管間的連接部位產生不當的濕氣,浪管內的電線等產生不良的影響。
為此,本發明人于此之前,并發明并申請第093123761號浪管快速接頭結構,該案采用一體成型的本體,以在本體內設多個彈性張、閉的卡合瓣,而與本發明將卡合瓣設于卡合元件的結構猶有差異,而前述第093128761號浪管快速接頭結構,雖然亦具備實用進步性與新穎性的特征,但是因應不同使用環境及使用需求,本發明人進而提出本發明。
發明內容
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制造過程簡單快速,結構實用的浪管快速接頭,具有使用方便,快速接頭與浪管間的結構更穩固的效果,提高浪管銜接效果與品質。
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包含本體,本體設有方便液體的流通的貫穿孔;及于本體設有內凹環圍,所述內凹環圍設有斜壁面,且搭配前述斜壁面運作而設有環圍面;卡合元件,所述卡合元件設有環圍面,且該環圍面設有彈性張、閉的卡合瓣,卡合瓣末端設有彎折部,于卡合瓣外表設有突緣。
如上所述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中卡合瓣為多個。
如上所述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中所述卡合瓣為一個。
如上所述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中所述本體設有一體成型的封口蓋,所述封口蓋以數連接肋與前述本體連接,及該封口蓋外側設有拉引部。
本發明的特點有1·本發明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設本體,本體設有貫穿孔,本體內設內凹環圍,內凹環圍內設有斜壁面。
2·本發明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中卡合元件設有環圍面,于環圍面一側設有多個彈性張、閉的卡合瓣,且于卡合瓣的外表設有突緣,以利用卡合瓣卡固浪管,產生快速且穩固扣合浪管的效果。
3·本發明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當卡合瓣卡固浪管后,如果有外力拉動浪管時,該卡合元件對于浪管的卡合效果將發生越拉越緊的結構特征,有效解決浪管與快速接頭間的結合可能因為外力因素而脫落的問題。
圖1為第二種公知結構的分解圖。
圖2為第三種公知接頭的部分剖視圖。
圖3為第四種公知接頭的部分剖視圖。
圖4為第五種公知接頭的部分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一)本體剖視圖。
圖6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一)本體與卡合元件結合狀的剖視圖。
圖7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一)的卡合元件主視圖。
圖8為如圖7的A-A剖視圖。
圖9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一)分解視圖。
圖10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一)接頭與浪管的動作剖視圖一。
圖11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一)接頭與浪管的動作剖視圖二。
圖12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二)分解視圖。
圖13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三)的卡合元件主視圖。
圖14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四)的卡合元件主視圖。
圖15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五)的卡合元件主視圖。
圖16為本發明的實施例(六)分解視圖。
圖17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七)俯視圖。
圖18為如圖17的B-B剖視圖。
附圖標號說明3、本體 30、貫穿孔 31、內凹環圍310、斜壁面 311、環圍面4、卡合元件40、環圍面41、卡合瓣 410、彎折部411、突緣 5、浪管50、高突環圍51、凹設環圍具體實施方式
如此,為充份了解本發明,茲依附圖解說如下如圖5至圖12所示為本發明的實施例(一),圖中示,本發明的浪管快速接頭,包含本體3,本體3可制成任意形狀,如圖9的一字型,或如圖12的直角彎管型,或是各種角度的彎管型,或是十字型,或是T字型等均可。本體設貫穿孔30,利用貫穿孔30方便液體的流通,及于本體3內再設內凹環圍31,內凹環圍31內設有斜壁面310,該斜壁面310較接近于本體3的外側,且搭配前述斜壁面310共同運作而設有環圍面311。
卡合元件4,卡合元件4設環圍面40(參閱圖6-9所示),于環圍面40一側設有彈性張、閉的卡合瓣41,卡合瓣41以設置多個為最理想,如圖7設有二個卡合瓣41;或如圖13的設置三個卡合瓣41;或如圖14設置四個卡合瓣41;或如圖15設置六個卡合瓣41均可,當然,如果設置一個卡合瓣41就可以達成卡合效果,當然亦不為本發明所排除。卡合瓣41的末端設有往中心方向延伸的彎折部410,及于卡合瓣41外表設有突緣411。
如此,當本體3與卡合元件4預先結合時,只需要將卡合元件4的卡合瓣41往本體的貫穿孔30置入,并利用前述卡合元件4的彎折部410的外側稍微彎折狀態,而可將卡合元件4與本體3快速結合,且使得該卡合元件的卡合瓣41恰好位于前述本體3的內凹環圍31處(參閱圖6),此時前述卡合元件4的環圍面40適時抵頂于前述本體3的外側,以使卡合元件與本體間快速而方便的被定位組合。
當浪管5要與快速接頭結合時,可將浪管5自卡合元件設置位置伸設,當然前述本體3可以依據需求而設置一個或一個以上的卡合元件4(參閱圖16所示),此時,前述卡合元件4的卡合瓣41會受到浪管5的壓迫(參圖10所示),則如前述,可利用前述本體3所具有的內凹環圍31的環圍面311暫時容設被向外擠壓的卡合瓣41,待浪管5的高突環圍50通過后,該卡合瓣41會自動回復原位,且卡固浪管5的凹設環圍51,即可將浪管5充分卡固且無法再脫出(如圖11所示),除非破壞本接頭。
再如前述,當前述卡合瓣41卡固浪管5后,如果有外力拉動浪管5時,可以利用前述卡合元件4卡合瓣41的突緣411以抵頂于前述本體3的斜壁面310(如圖11所示),則將使得前述卡合元件4對于浪管的卡合產生越拉越緊的結構特征,解決浪管與快速接頭間的結合,可能因為外力因素而脫落的問題。
再如圖17及圖18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七),本實施例(七)是于本體3的貫穿孔30一側設一體成型的封口蓋32,封口蓋32是以數連接肋320與本體3的內壁連接,于本體3成型時,封口蓋32可與本體3同時一體成型制成,由此,利用前述封口蓋32的設置,當本快速接頭被預先設置于興建中建筑物的接線盒,于建筑物實施灌漿時,由于有此封口蓋32的設置,可以防止混凝土或污物進入快速接頭中,且于灌漿完成后,利用設置于封口蓋32外側的拉引部321拉開該封口蓋32,即可令該快速接頭恢復可以穿線的狀態。
由此,本發明的浪管快速接頭,確實具備卡合浪管的實用效果與價值。
雖然本發明已以具體實施例揭示,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的構思和范圍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組件的置換,或依本發明專利保護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與修飾,皆應仍屬本專利涵蓋的范疇。
權利要求
1.一種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本體,本體設有方便液體的流通的貫穿孔;及于本體設有內凹環圍,所述內凹環圍設有斜壁面,且搭配前述斜壁面運作而設有環圍面;卡合元件,所述卡合元件設有環圍面,且該環圍面設有彈性張、閉的卡合瓣,卡合瓣末端設有彎折部,于卡合瓣外表設有突緣。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瓣為多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合瓣為一個。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本體設有一體成型的封口蓋,所述封口蓋以數連接肋與前述本體連接,及該封口蓋外側設有拉引部。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浪管快速接頭結構,包含本體,本體設貫穿孔,利于液體的流通,及于本體設內凹環圍,該內凹環圍接近于外側并設斜壁面;卡合元件,卡合元件設環圍面,環圍面一側設多個彈性張、閉的卡合瓣,且于卡合瓣的外表設有突緣,如此,利用前述卡合瓣與本體的貫穿孔結合,并以卡合瓣的突緣與前述本體內凹環圍對應結合,再以卡合瓣卡固浪管,以產生快速且穩固扣合浪管的效果。
文檔編號H02G3/02GK1874097SQ20051007322
公開日2006年12月6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1日 優先權日2005年6月1日
發明者蔡子良 申請人:亞德利企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