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線性電機的電樞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線性電機的電樞,更具體地,涉及使生產效率提高且通過減輕重量而增大推力/重量的線性電機的電樞。
背景技術:
由電樞(動子)和夾著磁間隙與電樞對向設置的定子構成線性電機。電樞具有以直線狀并置并被線圈纏繞的磁極齒,通過層疊由電磁鋼板形成的齒片而形成該磁極齒。由磁軛和固定于磁軛上并夾著磁間隙與磁極齒對向設置的磁體形成定子。
為了在各磁極齒上高密度地纏繞線圈,形成分割的磁極齒,并在該分割的各磁極齒上纏繞線圈后,通過使各磁極齒一體化而組裝電樞。
在各磁極齒的與定子對置的面相反側的面上設置燕尾槽,并使用具有與該燕尾槽耦合的耦合部的安裝板,在安裝板的耦合部上嵌入磁極齒的燕尾槽,由此實施各磁極齒的一體化(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特開2000-217334號公報(第3頁、圖1、圖4)在如上所述的把分割的磁極齒一體化的結構中,必須對在各磁極齒上設置的燕尾槽和安裝板的耦合部進行一一嵌合,所以存在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
另外,必需有作為用于使分割的磁極齒一體化的單獨部件的安裝板,這使得重量增加,并使推力與重量的比(推力/重量)下降。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提高把磁極齒一體化和固定的工序中的生產效率并減輕重量的線性電機的電樞。
根據本發明的線性電機的電樞,以直線狀配置磁極齒并在所述磁極齒中設置驅動線圈,所述磁極齒具有第1磁極齒和在所述第1磁極齒之間配置的第2磁極齒,所述第2磁極齒把位于該第2磁極齒兩側的所述第1磁極齒連結起來。
根據本發明的上述結構的線性電機的電樞,每2個磁極齒1個連結點,從而可以減少連結點個數。
圖1(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中的線性電機的平面圖,圖1(b)是其沿A-A的剖面圖。
圖2是實施方式1中的磁極齒的剖面圖。
圖3(a)、(c)、(e)是實施方式1中的第1磁極齒、第2磁極齒和第3磁極齒的磁極齒的各齒芯的平面圖,圖3(b)、(d)、(f)是其正面圖。
圖4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電樞的組裝順序的剖面圖。
圖5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電樞的組裝順序的剖面圖。
圖6是表示實施方式1中的電樞的組裝順序的剖面圖。
圖7是實施方式1中的磁極齒的放大剖面圖。
圖8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2中的線性電機的剖面圖。
圖9是圖8中的電樞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圖。
圖10是用于說明實施方式2的電樞的組裝工序的剖面圖。
圖11(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中的線性電機的平面圖,圖11(b)是其沿A-A的剖面圖。
圖12是圖11中的第1磁極齒的放大剖面圖。
圖13(a)、(c)、(e)是構成圖11中的各磁極齒的齒芯的平面圖,圖13(b)、(d)、(f)是其正面圖。
圖14是表示實施方式3中的組裝順序的剖面圖。
圖15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中的電樞的剖面圖。
圖16是表示在實施方式4中組裝電樞的工序的剖面圖。
圖17是表示在實施方式4中組裝電樞的工序的剖面圖。
圖18用于說明在耦合片部上耦合連接部時可能出現的現象。
圖19用于說明在耦合片部上耦合連接部時可能出現的現象。
圖20用于說明在耦合片部上耦合連接部時可能出現的現象。
圖21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中的電樞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
圖22用于說明圖21中的耦合片定位部的作用。
圖23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中的電樞的其它例子的剖面圖。
圖24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中的電樞的其它例子的剖面圖。
圖2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中的電樞的其它例子的剖面圖。
圖2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6的剖面圖。
圖2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7的剖面圖。
圖2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7的剖面圖。
(標號說明)1電樞、2磁間隙、3定子、4磁軛、5磁體、6第1磁極齒、6a,6b,7a,7b,7c,8a,8b,8c齒芯、7第2磁極齒、8第3磁極齒、9驅動線圈、10絕緣材料、11TIG焊接機、12固定棒、12a螺孔、61磁軛部、61a,81a垂直端面、61b耦合片部、61c,81c焊接部、61d,62a,71b,81d耦合部、61e固定棒保持片、61f切口、61g連結部、61h溝(凹部)、61j突起(凸部)、62,71,81 齒部、71a,81b連接部、72耦合片定位部、72,90棒材、91樹脂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圖1(a)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1中的線性電機的平面圖,圖1(b)是其沿A-A的剖面圖。圖2是磁極齒的剖面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方式的線性電機包括電樞(動子)1和夾著磁間隙2形成的定子3。
定子3具有磁軛4和磁體5,在磁軛4上交替配置和固定極性不同的磁體5。電樞1具有第1磁極齒6、第2磁極齒7、第3磁極齒8和在各磁極齒上纏繞的驅動線圈9。
如圖2(a)和(b)所示,通過層疊具有磁軛部61和從該磁軛部61向定子3一側突出的齒部62的齒片,形成第1磁極齒6。通過用沖床拉拔電磁鋼板形成齒片。通過表面側為凹形狀、里面側為凸形狀的嵌合部61d和62a,耦合連結層疊的齒片。第1磁極齒6具有使相鄰的第1磁極齒6對接(參照圖1)的垂直端面61a、從垂直端面61a向下突出的凸狀的耦合片部61b和從垂直端面61a向上突出的凸狀的焊接部61c。夾著絕緣材料10在齒部62上纏繞驅動線圈9。
并且,在第1磁極齒6的磁軛部61的上表面上設置固定棒保持片61e。在相對于垂直端面61a對稱的位置上設置相鄰的第1磁極齒6(圖2(a)和(b))的固定棒保持片61e。固定棒保持片61e用于安裝并固定固定棒12(參照圖1),固定棒12是具有設置了用于在工作機械等裝置上進行安裝的螺孔12a的塊部的細長棒狀部件,并在固定棒保持片61e之間嵌入該固定棒12。
如圖2(c)所示,通過層疊由齒部71形成的齒片,形成第2磁極齒7。與第1磁極齒6相同,通過用沖床拉拔電磁鋼板,形成齒片。通過表面側為凹形狀、里面側為凸形狀的嵌合部71b,耦合連結層疊的齒片。第2磁極齒7在齒部71的長度方向的一個端面上具有與第1磁極齒6的耦合片部61b嵌合的燕尾槽狀的連接部71a。夾著絕緣材料10在齒部71上纏繞驅動線圈9。
如圖2(d)所示,通過層疊由齒部81形成的齒片,形成位于電樞1的端部的第3磁極齒8。與第1磁極齒6相同,通過用沖床拉拔電磁鋼板,形成齒片。通過表面側為凹形狀、里面側為凸形狀的嵌合部81d,耦合連結層疊的齒片。在第3磁極齒8中,形成切口。切口部具有與第1磁極齒6的垂直端面61a對接的垂直端面81a、在垂直端面81a下面形成的凹狀的連接部81b以及從垂直端面81a向上以凸狀形成的焊接部81c。夾著絕緣材料10在齒部81上纏繞驅動線圈9。
圖3(a)、(c)、(e)是第1磁極齒、第2磁極齒和第3磁極齒的各齒芯的平面圖,圖3(b)、(d)、(f)是其正面圖。如該圖所示,第1磁極齒6具有長度為L1的2個齒芯6a和6b,第2磁極齒7具有長度為L2的3個齒芯7a、7b和7c,第3磁極齒8具有長度為L2的3個齒芯8a、8b和8c。如圖1(a)所示,沿長度方向(層疊齒片的疊層方向)對各齒芯進行連結而組裝。
下面,說明組裝順序。圖4、圖5和圖6是表示組裝順序的剖面圖。
通過沿疊層方向分別連結如圖3所示的預定層厚的齒芯6a、6b、齒芯7a、7b、7c和齒芯8a、8b、8c,構成第1磁極齒6、第2磁極齒7和第3磁極齒8。在第1磁極齒6、第2磁極齒7和第3磁極齒8的各自的齒部62、71和81上,夾著絕緣材料纏繞驅動線圈9。
然后,如圖4(a)所示,把纏繞了驅動線圈9的第1磁極齒6配置成與垂直端面61a對接。
然后,如圖4(b)所示,在第1磁極齒6的齒部62之間配置第2磁極齒7,在第1磁極齒6的垂直端面61a下部形成的耦合片部61b上,連接第2磁極齒7的連接部71a。通過這種連接,相互固定以直線狀配置的第1磁極齒6。另外,此時,還在耦合片部61b上連接第3磁極齒8的連接部81b。
然后,如圖5(a)和(b)所示,為了進一步強固第1磁極齒6的相互連結以及第1磁極齒6與第3磁極齒8之間的連結,例如,通過TIG焊接機11焊接焊接部61c和81c。該工序用于進一步強固連結,它不是必需的。
然后,如圖6所示,在固定棒保持片61e之間插入固定棒12,該固定棒12設置了用于在工作機械等裝置中固定如上組裝的電樞1的螺孔12a,并通過TIG焊接等將其固定在電樞1上。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1磁極齒6的齒部62之間配置第2磁極齒7,并通過第2磁極齒7連結第1磁極齒6,這樣,每2個磁極齒一個連結點,可以減少連結點的個數。
另外,在第1磁極齒6的垂直面61a下部形成的耦合片部61b上,通過嵌合第2磁極齒7的連接部71a以及第3磁極齒8的連接部81b,組裝電樞1,使得電樞1的組裝變得更加容易。
另外,通過連結多個具有預定層厚的齒芯構成各磁極齒,可以改變齒芯的個數,可以很容易地根據需要改變線性電機的輸出。
另外,當層厚增大、齒片的疊層數增多時,有時會出現由于齒片的板壓偏差等沿疊層方向的累積而產生的齒芯的傾斜。但是,通過分割預定層厚的齒芯并連結該齒芯而構成,可以抑制傾斜的發生。
另外,為了得到層厚較大的磁極齒,雖然有必要加長層疊齒片的疊層金屬模的下模(模具),但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連結多個具有預定層厚的齒芯而構成,因此,通過將較薄且便宜的金屬模用作層疊齒片的疊層金屬模的下模(模具),可以得到層厚較大的磁極齒。
另外,通過使第1磁極齒6中的齒芯6a、6b的接縫、第2磁極齒7中的齒芯7a、7b、7c的接縫和第3磁極齒8中的齒芯8a、8b、8c的接縫不在層疊方向上重疊,可以抑制第1磁極齒6的齒芯6a、6b的接縫中連結強度的降低。
另外,作為在工作機械等裝置中安裝電樞1的手段,通過在電樞1中安裝設置了螺孔12a的固定棒12,并在工作機械等裝置中用螺孔12a安裝電樞1,可以減輕電樞1的重量,并提高推力與重量的比(推力/重量)。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說明了要組裝分別分割第1磁極齒6、第2磁極齒7和第3磁極齒8得到的齒芯,但在層厚較薄或由預定值決定輸出的情況下,當然不需要將其分割為多個齒芯。
(實施方式2)在上述實施方式1中,當在第1磁極齒6之間嵌入第2磁極齒7時,在耦合片部61b上耦合連接部71a。此時,如圖7所示,第1磁極齒6沿箭頭A的方向傾斜,從而有可能損害組裝性。本實施方式可以防止這種向箭頭A方向的傾斜。
圖8是本發明實施方式2中的線性電機的剖面圖。圖9是圖8中的電樞的一部分的放大剖面圖。圖10是用于說明本實施方式的電樞的組裝工序的剖面圖。在這些圖中,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當的部分。
如圖8和圖9所示,在第1磁極齒6中,在磁軛部61的端部設置切口61f。如圖10所示,切口61f設置成,使得在第1磁極齒6的垂直端面61a相互對接時由切口61f形成的凹部的寬度w1與插入該凹部的第2磁極齒7的寬度w2基本相等。
當在第1磁極齒6的耦合片部61b中嵌合第2磁極齒7的連接部71a時,雖然第1磁極齒6沿圖9所示的箭頭方向A受到傾斜力的作用,但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設置了上述切口61f,因此,通過向由切口61f形成的凹部中插入第2磁極齒7的插入部,可以限制傾斜力,并防止第1磁極齒6出現傾斜,可以更容易地進行組裝。
另外,通過在由切口61f形成的凹部中插入第2磁極齒7,可以增加第1磁極齒6與第2磁極齒7之間的接觸面積,從而可以減少第1磁極齒6與第2磁極齒7之間的磁損失(磁阻)。
(實施方式3)圖11(a)和(b)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3中的線性電機的平面圖和沿A-A的剖面圖。圖12是圖11中的第1磁極齒的放大剖面圖。圖13(a)和(b)是構成各磁極齒的磁芯的平面圖和剖面圖。在這些圖中,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當的部分。
如圖11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僅在第1磁極齒6的齒部62上纏繞驅動線圈9,而不在第2磁極齒7和第3磁極齒8上纏繞驅動線圈。
在這種結構中,纏繞線圈的第1磁極齒6作為主極齒,而將未纏繞線圈的第2磁極齒6用作抑制嵌齒轉矩和轉矩脈動的副極齒。另外,將在端部配置的未纏繞驅動線圈的第3磁極齒8用作降低端部嵌齒轉矩的輔助齒。
如圖12(a)和(b)所示,層疊具有磁軛部61和從該磁軛部61向定子一側突出的齒部62的齒片,而形成第1磁極齒6。通過表面側為凹形狀、里面側為凸形狀的嵌合部61d和62a,耦合連結層疊的齒片。第1磁極齒6具有使相鄰的第1磁極齒6互相對接(參照圖11)的垂直端面61a、從垂直端面61a向下突出的凸狀的耦合片部61b和從垂直端面61a向上突出的凸狀的焊接部61c。夾著絕緣材料10在齒部62上纏繞驅動線圈9。
并且,在第1磁極齒6的磁軛部61的上表面上設置固定棒保持片61e。在相對于垂直端面61a對稱的位置上形成相鄰的第1磁極齒6(圖12(a)和(b))的固定棒保持片61e。固定棒保持片61e用于安裝并固定固定棒12(參照圖11)。固定棒12是具有設置了在安裝工作機械等裝置中進行安裝的螺孔12a的塊部的細長棒狀部件,且在固定棒保持片61e之間嵌入該固定棒12。
圖13(a)、(c)、(e)是第1磁極齒、第2磁極齒和第3磁極齒的各磁極齒的磁芯的平面圖,圖13(b)、(d)、(f)是其正面圖。如這些圖所示,第1磁極齒6具有長度為L3的2個齒芯6a和6b,第2磁極齒7具有長度為L4的3個齒芯7a、7b和7c,第3磁極齒8具有長度為L4的3個齒芯8a、8b和8c。如圖11(a)所示,沿長度方向(疊層方向)對各齒芯進行連結而組裝。
下面,說明組裝順序。圖14是表示組裝順序的剖面圖。
如圖13所示,通過沿層厚方向連結預定層厚的齒芯6a、6b,構成第1磁極齒6。在第1磁極齒6的齒部62上,夾著絕緣材料10纏繞驅動線圈9。
然后,如圖14所示,把纏繞了驅動線圈9的第1磁極齒6配置成與垂直端面61a對接。
然后,在第1磁極齒6的齒部62之間的耦合片61b中,依次嵌合構成第2磁極齒7的3個齒芯7a、7b和7c的連接部71a,形成由第2磁極齒7形成的副極齒。通過這種嵌合,相互固定以直線狀配置的第1磁極齒6。另外,此時,通過在第1磁極齒6的耦合片部61b中依次嵌合構成第3磁極齒8的3個齒芯8a、8b和8c的連接部81a,形成第3磁極齒8。
然后,為了進一步強固第1磁極齒6相互間的連結以及第1磁極齒6與第3磁極齒8之間的連結,例如,通過TIG焊接機(圖中未示出)焊接焊接部61c和81c。該工序用于進一步強固連結,它不是必需的。
然后,在固定棒保持片61e之間插入設置了用于在工作機械等裝置中固定如上組裝的電樞1的螺孔12a的固定棒12,并通過TIG焊接等將其固定在電樞1上。
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在第1磁極齒6的齒部62之間配置第2磁極齒7,并通過第2磁極齒7連結第1磁極齒6,這樣,每2個磁極齒1個連結點,可以減少連結點的個數。
另外,在第1磁極齒6的垂直端面61a的下方形成的耦合片部61b上,通過嵌合第2磁極齒7的連接部71a以及第3磁極齒8的連接部81b來組裝電樞1,電樞1的組裝變得更加容易。
另外,如圖13所示,第2磁極齒7的齒芯7a、7b、7c和第3磁極齒8的齒芯8a、8b和8c沿層疊方向被分割成較短的部分,由于在第1磁極齒6中插入該較短的部分,而在耦合片部61b上連接連接部71a和連接部81b,所以不需要大的力,可以很容易地進行連接。
另外,由于僅在第1磁極齒6上纏繞驅動線圈9,所以可以縮短繞線作業時間。
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僅在第1磁極齒6上設置線圈9,但是,即使不在第1磁極齒6上設置線圈,而在第2磁極齒7和第3磁極齒8上設置線圈9,也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
(實施方式4)圖15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4中的電樞的剖面圖。圖16和圖17是表示圖15中所示的電樞的組裝工序的剖面圖。在這些圖中,與實施方式1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當的部分。
如圖1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由可彎曲的連結部61g連結構成第1磁極齒6的齒片,用連結部61g將各第1磁極齒彎曲為沿齒部62在外周側形成的圓弧,可以擴大齒部62之間的間隙。
圖16表示在齒部62上纏繞驅動線圈9時的狀態,由此,用連結部61g彎曲第1磁極齒6,在擴大齒部62之間的間隙的狀態下纏繞驅動線圈9。
在纏繞驅動線圈9后,如圖17所示,通過在連結部61g處彎曲各第1磁極齒6而將其還原為直線狀。如圖15所示,通過在第1磁極齒6的耦合片部61b上嵌合第2磁極齒7的連接部71a和第3磁極齒8的連接部81b,強固第1磁極齒6的連結。同時,在第1磁極齒6上嵌入并固定第2磁極齒7和第3磁極齒8。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通過連結部61g連結各第1磁極齒,所以具有易于操作的優點。
另外,由于在連結部61g處彎曲各第1磁極齒6,并且可以以擴大齒部62之間的間隙的狀態纏繞驅動線圈9,從而使驅動線圈9的繞線變得容易。另外,還可以高密度、自動地纏繞線圈。
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1-4中,雖然對通過層疊電磁鋼板制作第1磁極齒、第2磁極齒和第3磁極齒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是,在本發明中,也可以使用通過燒結或濺射成形磁性粉體而制成的第1磁極齒、第2磁極齒和第3磁極齒。
(實施方式5)在上述實施方式1-4中,當在第1磁極齒6之間嵌入第2磁極齒7時,在耦合片部61a中耦合連接部71a。此時,如圖18(a)和(b)所示,耦合片部61b有可能出現塑性變形,從而在耦合片部61b和連接部71a之間產生間隙。
由于產生了這種間隙,如圖19所示,第2磁極齒7由于外力出現移動,使得第2磁極齒7相對于第1磁極齒6沿垂直方向移動。并且,如圖20所示,還應考慮到由于第1磁極齒6移動而導致其相對于鄰近的第1磁極齒6沿垂直方向移動。
這樣,當第1磁極齒6、第2磁極齒7由于外力而變得易于松動時,在組裝中第1磁極齒6、第2磁極齒7出現松動,從而有損于組裝性。
另外,如圖19和圖20所示,當在第1磁極齒6和第2磁極齒7沿垂直方向移動的狀態下完成電樞時,就會有損于推力脈動等特性。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保證不在耦合片部61b與連接部之間產生間隙,提供不會有損于組裝性或推力脈動等特性的結構。
圖21(a)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中的電樞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圖。圖21(b)是圖21(a)的部分擴大圖。圖22用于說明圖21的耦合片定位部的作用。圖23、圖24和圖25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5中的電樞的其它例子的剖面圖。與實施方式1和2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當的部分。
如圖21所示,在第2磁極齒7的燕尾槽狀的連接部71a的中央部分上,設置方形突起狀的耦合片定位部72。當耦合片部61b與連接部71a耦合時,將耦合片定位部72壓在連接部71a的側壁上。因此,在設置耦合片定位部72時要使耦合片部61b跨過耦合片定位部72。
下面,根據圖22說明耦合片定位部的作用。首先,如圖22(a)所示,在切口部61f中插入第2磁極齒7。如圖22(b)所示,通過耦合片部61b與連接部71a的側壁相接觸,使得耦合片部61b沿變窄的方向變形。并且,當在連接部71a中插入耦合片部61b時,如圖22(c)所示,耦合片部61b的間隙會由于彈性而略有增加。但是,耦合片部61b之間由于塑性變形仍處于十分狹窄的狀態。并且,當在連接部71a中插入耦合片部61b時,如圖22(d)所示,耦合片部61b以跨過耦合片定位部72的方式與耦合片定位部72接觸。并且,當在連接部71a中插入耦合片部61b時,如圖22(e)所示,耦合片定位部72對耦合片部61b向外施加壓力,使得其回到塑性變形前的狀態。然后,耦合片部61b對連接部71a的側壁施加壓力,通過耦合片部61b與連接部71a的耦合,第2磁極齒7在切口部61f上與第1磁極齒6緊密耦合,同時,第1磁極齒6之間也相互緊密耦合和連結。
這樣,在第2磁極齒7的燕尾槽狀的連接部71a中,通過在連接部71a中插入耦合片部61b時設置耦合片部61b跨過的耦合片定位部72,由于可以防止耦合片部61a與連接部71a之間產生間隙,并防止第1磁極齒2和第2磁極齒7由于外力而發生移動,且可以防止產生第1磁極齒6之間的、和第2磁極齒7相對于第1磁極齒6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因此,可以防止組裝性或推力脈動等特性受到損害。
并且,在以上說明中,雖然耦合片定位部72用方形突起狀的例子進行展示,但如圖23所示,耦合片定位部72為臺形突起狀時也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
另外,通過用在連接部71a的底部中央設置的突起代替耦合片定位部72,如圖24所示,即使在耦合片部61b之間使用與連接部71a的底面接觸的棒材90,也可以得到同樣的效果。
另外,如圖25所示,通過在連接部71a與耦合片部61b之間耦合而形成的空間中注入或涂敷粘接劑等的樹脂91,可以防止第1磁極齒6、第2磁極齒7由于外力的作用而沿垂直方向移動。
(實施方式6)圖26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6的剖面圖。與實施方式1和2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當的部分。
如上述實施方式5所述,當通過耦合片定位部72對耦合片部61b向外施加壓力時,由于耦合片部61b的彈性而存在第2磁極齒7的前端部從第1磁極齒6突出的可能性。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6所示,通過縮短第2磁極齒7的長度,以使第2磁極齒7的前端部與第1磁極齒6的前端部相比以預定量Hd凹進,使得第2磁極齒7的前端部與第1磁極齒6的前端部相比不會凸出,而是凹進Hd。
這樣,通過使第2磁極齒7的前端部與第1磁極齒6的前端部相比以所定量Hd凹進,使得組裝性或推力脈動等特性不會受損。
(實施方式7)圖27和圖28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7的剖面圖。與實施方式1和2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或相當的部分。
在上述實施方式5和6中,為了防止在第1磁極齒6之間、或第2磁極齒7相對于第1磁極齒6由于外力作用而沿垂直方向移動,在連接部71a的底部中央設置了突起狀的耦合片定位部72。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27所示,通過在相鄰的第1磁極齒6相互對接的垂直端面61a上設置相互耦合的溝(凹部)61h和突起(凸部)61j,使得相鄰的第1磁極齒6不會由于外力作用而沿垂直方向互相移動。
另外,如圖28所示,通過同時使用溝(凹部)61h和突起(凸部)61j之間的耦合以及由耦合片定位部72產生的對耦合片的定位,可以更好地防止第1磁極齒6和第2磁極齒7由于外力作用而沿垂直方向移動。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5-7中,雖然說明了在第1磁極齒6中設置切口61f而不在第2磁極齒7中設置驅動線圈的情況,但是,不在第1磁極齒6中設置切口61f的情況,或在第1磁極齒6和第2磁極齒7中同時設置驅動線圈的情況,也同樣適用上述實施方式5-7。
根據本發明的線性電機的電樞,可以用于工作機械等輸送裝置中所用的線性電機。
權利要求
1.一種線性電機的電樞,在磁極齒中設置有驅動線圈,所述磁極齒包括具有以直線狀依次配置的磁軛部與從所述磁軛部向定子側突出的齒部的第1磁極齒,和在所述第1磁極齒的齒部之間配置的第2磁極齒;且所述第2磁極齒把位于所述第2磁極齒兩側的所述第1磁極齒互相連結起來。
2.根據權利要求1的線性電機的電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磁極齒在垂直端面處相互對接并具有沿與所述垂直端面平行的方向突出的耦合片部,所述第2磁極齒具有燕尾槽狀的連接部,通過所述耦合片部與所述連接部相耦合,使所述第1磁極齒互相連結起來。
3.根據權利要求2的線性電機的電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磁極齒上設置有使所述第2磁極齒的所述連接部側端部插入的切口。
4.根據權利要求2的線性電機的電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燕尾槽狀的連接部的底部設置有把所述耦合片部壓緊到所述連接部的側壁上的突起狀的耦合片定位部。
5.根據權利要求4的線性電機的電樞,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磁極齒的與所述連接部側端部相反側的前端,比所述第1磁極齒的與所述相反側的前端同側的前端凹進。
6.根據權利要求2的線性電機的電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磁極齒相對接的垂直端面上,設置有相互耦合的凹部和凸部。
7.根據權利要求1的線性電機的電樞,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磁極齒或所述第2磁極齒中的任一個上設置有所述驅動線圈。
8.根據權利要求1的線性電機的電樞,其特征在于,通過可以彎曲的連結部把所述第1磁極齒互相連結起來。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線性電機的電樞,目的在于提高把磁極齒一體化和固定的工序中的生產效率,同時可以減輕重量。在該線性電機的電樞中,以直線狀配置對由電磁鋼板形成的齒片進行層疊的磁極齒,并在磁極齒上設置驅動線圈。該磁極齒具有第1磁極齒(6)和在第1磁極齒之間配置的第2磁極齒(7),所述第2磁極齒(7)把位于該第2磁極齒(7)兩側的第1磁極齒(6)互相連結起來。
文檔編號H02K41/03GK1574570SQ200410059758
公開日2005年2月2日 申請日期2004年6月18日 優先權日2003年6月20日
發明者橋本昭, 木村康樹, 山代諭, 中原裕治, 度會明, 中本道夫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