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源分配器和控制中樞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作為對發電廠等使用的電機進行啟動控制、保護等的配電盤的控制中樞裝置,尤其涉及裝有多個控制單元的控制中樞裝置。
背景技術:
控制中樞裝置用電線分別連接發電廠等使用的電機和照明設備等,對各設備/機器分配電力,同時對其進行控制。此控制中樞裝置內通常裝有分別用電線連接各設備/機器的控制單元和給該控制單元供電的母線。
控制單元為了控制上述設備/機器,內置斷路器或熔絲開關,還內置繼電器、開關等,并按單元構成。控制單元對設備/機器分配來自母線的電力,同時根據從外部輸入的控制信號或外部的手動操作控制該配電。控制單元還利用斷路器或熔絲保護設備/機器脫離故障電流。
這種控制中樞裝置通常裝有多個上述控制單元。而且,已有的控制中樞裝置中,在機盤內疊裝多級控制單元,但1級只配置1個控制單元。各控制單元連接的布線(即從各設備/機器伸出的電線)和從母線延伸的導體等用螺絲固定在控制單元的端子架上。
對這種結構的已有控制中樞裝置要求提高控制單元收裝率,縮小控制中樞裝置機框,減少安裝面積。另一方面,已有的控制中樞裝置中從母線供電的電線或導體用螺絲固定在控制單元的端子架上,因而添加或改變控制單元時,必須使母線電源停電,工作效率差,存在問題。
本發明為解決上述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源分配器和具有該電源分配器的控制中樞裝置,該控制中樞裝置內1級能裝多個控制單元,使收裝率提高,同時母線不停電就能添加或改變控制單元。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電源分配器裝在內裝多個控制單元的控制中樞裝置中,設置在控制中樞裝置內敷設的母線與控制單元之間,從母線對多個控制單元供電,其特征在于,在控制中樞裝置內的多級上收裝多個控制單元而且各級中在水平方向排列多個單元,對各級收裝的多個控制單元設置1個電源分配器,電源分配器具有與母線形成夾緊連接的母線卡合裝置、對應于控制單元分配來自連接母線卡合裝置的母線的電力的分支導體、一端連接分支導體而另一端與控制單元的單元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來自母線的電力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與控制單元的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外部輸出來自控制單元的配電的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以及連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控制電路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控制信號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對應于各級所設置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
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電源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負載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
將所述多組的所述電源側卡合裝置、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所述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設置成在前面板大致拉平。
控制中樞裝置具有收裝多個控制單元并且大致為箱狀的單元室和收裝沿控制中樞裝置的上下方向敷設在單元室內表面側的母線的母線室,電源分配器兼作單元室與所述母線室之間的分隔件。
本發明的控制中樞裝置具有收裝在多級而且各級在水平方向排列多個的控制單元、敷設在機盤內的母線和在母線與控制單元之間對收裝到各級的多個控制單元設置1個并且從母線對多個控制單元供電的電源分配器;電源分配器具有與母線形成夾緊連接的母線卡合裝置、對應于控制單元分配來自連接母線卡合裝置的母線的電力的分支導體、一端連接分支導體而另一端與控制單元的單元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來自母線的電力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與控制單元的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外部輸出來自控制單元的配電的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以及連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控制電路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控制信號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對應于各級所設置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
設有相對于所述電源分配器在進退方向上引導所述控制單元的引導裝置。
電源分配器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電源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負載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
將所述多組的所述電源側卡合裝置、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所述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設置成在前面板大致拉平。
控制中樞裝置具有收裝多個控制單元并且大致為箱狀的單元室和收裝沿控制中樞裝置的上下方向敷設在單元室內表面側的母線的母線室,電源分配器兼作單元室與所述母線室之間的分隔件。
附圖簡單說明
圖1是示出本發明控制中樞裝置(配電盤)一實施例的正視圖。
圖2是控制中樞裝置(配電盤)的立體圖。
圖3是沿圖1和圖2的III-III線看的剖視圖。
圖4是沿圖1的IV-IV線看的剖視圖。
圖5是圖4局部放大地示出的關鍵部圖。
圖6是示出1個控制單元的立體圖。
圖7是控制單元后視立體圖。
圖8是示出從控制中樞裝置拆除全部控制單元而且布線室的門打開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9是示出拆除控制單元的1個單元室的剖面圖。
圖10是形成單元室的擱板的立體圖。
圖11是擱板的俯視圖。
圖12是隔開單元室的隔板的立體圖。
圖13是隔板的正視圖。
圖14是隔板的側視圖。
圖15是示出控制單元與電源分配器連接的方式的立體圖。
圖16是電源分配器的立體圖。
圖17是局部放大控制中樞裝置內部的控制單元側面部分后示出的關鍵部立體圖。
圖18是示出電源分配器與垂直分支母線的連接方式的剖面圖。
圖19是示出機盤內主要組成要素的分解立體圖。
圖20是電源分配器的俯視圖。
圖21是電源分配器的右側視圖。
圖22是示出電源分配器的組成部件的分解立體圖。
圖23是詳細示出電源分配器內部的立體圖。
圖24是示出電源分配器內部分支導體分布方式的正視圖。
圖25是沿圖24的XXV-XXV線看的剖視圖。
圖26是示出分支導體和分配導體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7是示出將1個控制單元拉出到測試位置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28是示出控制單元為連接位置的沿圖27中XXVIII-XXVIII線看的剖視圖。
圖29是示出控制單元為測試位置的沿圖27中XXVIII-XXVIII線看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圖1是示出本發明控制中樞裝置(配電盤)一實施例的正視圖。圖2是控制中樞裝置(配電盤)的立體圖。圖1和圖2中,大致為矩形箱狀的控制中樞裝置(配電盤)1的內部縱橫格狀有規則地整齊排列多個控制單元3。本實施例的控制中樞裝置1的總共40個控制單元中為水平方向裝4列,縱向裝10級。圖3是沿圖1和圖2的III-III線看的剖視圖。圖4是沿圖1的IV-IV線看的剖視圖。圖5是圖4局部放大地示出的關鍵部圖。圖3至圖5中,水平方向排列4個的控制單元3的背面裝配大致為薄寬箱狀的電源分配器4。對各級中并排的4個控制單元3設置1個電源分配器4。即,對1級控制單元3設置1個電源分配器4。如后文所述,電源分配器4所起的作用是將電力分配給4個控制單元3。
電源分配器4上形成后文將詳述的吸氣口4a和排氣口4b、4c。
進而在電源分配器4的內側沿控制中樞裝置1的整個高度方向上形成母線室5。母線室5內在上下方向敷設對電源分配器4供電的垂直分支母線(母線)16。該母線16從外部給控制中樞裝置1的內部提供3相4極的電力。該母線16由3相和中性相的4根導體組成,3根導體構成L狀剖面,1根導體構成I狀剖面。母線室5內部具有通風空間。
另一方面,在控制單元3和電源分配器4的側方沿控制中樞裝置1的整個高度方向形成布線室6。布線室6裝有從控制單元3延伸到外部設備/機器的布線(圖中未示出)。布線室6內部具有通風空間。
圖6是示出1個控制單元3的立體圖。圖7是控制單元3后視立體圖。該控制單元3做成大致長方體形狀,其長邊在控制中樞裝置1的深度方向延伸。控制單元3具有覆蓋前表面的前面板31、覆蓋底面和1個側面的單元基座32以及覆蓋內表面的主電路連接器安裝件38和控制電路連接器安裝件40。單元基座32具有形成在頂部的一側的窄板部32a和整個覆蓋1個側面的側面部32b。控制單元3的上表面和單元基座32相反端的側面不封閉,形成大的開口,以提高控制單元3組裝時的操作性。
控制單元3為了控制外部設備/機器,內部裝有各種機器。即,首先在前部裝由熔絲開關或非熔絲斷路器組成的斷路裝置34。然后,在后部裝電磁開關器35。電磁開關35具體由電磁接觸器35a和熱繼電器35b組成。
在控制單元3的前表面設置切換斷路裝置34通/斷的操作手柄33。該手柄33貫穿前面板31,連接斷路裝置34,通過以軸為中心左右旋轉切換斷路裝置34的通/斷。
另一方面,在控制單元3的后部,首先在上側設置的主電路連接器安裝件38沿上下方向并排設置電源側主電路連接器(單元側電源夾)36和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單元側負載夾)37。進而,在下側設置的控制電路連接器安裝件40上水平設置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39。
圖8是示出從控制中樞裝置1拆除全部控制單元3而且布線室6的門打開的狀態的立體圖。圖9是示出拆除控制單元3的1個單元室2的剖面圖。控制中樞裝置1在上下方向形成多級用擱板1a分開的多個單元室2。各級中設置的單元室2形成用后文所述隔板隔開并且分別收裝4個控制單元3的腔室。
圖10是形成單元室2的擱板1a的立體圖。圖11是擱板1a的俯視圖。圖12是隔開單元室2的隔板1b的立體圖。圖13是隔板1b的正視圖。圖14是隔板1b的側視圖。擱板1a中穿設有在深度方向延伸的4組縫隙1a1。豎立設置隔板1b,使其交叉置入該縫隙1a1下部形成的凸部1b1。各級擱板1a上分別立設4塊隔板1b,將各級的單元室2分隔成4個腔室。隔板1b形成大致為倒L狀,具有側面板1b2、從側面板1b2的上部彎成水平的水平部1b3和從水平部1b3進一步彎到下方的寬度窄的引導部1b4。
長邊為深度方向的大致長方體的控制單元3被收裝在隔板1b隔開的長邊為深度方向的大致長方體空間中。而且,其結構如抽屜那樣,在前表面開口部方向拉出。控制單元3進出時,上述引導部1b4起引導作用。
圖15是示出控制單元3與電源分配器4連接的方式的立體圖。電源分配器4可連接4個控制單元3,但圖15中為了便于理解,兩端分別連接1個控制單元。電源分配器4對連接的多個控制單元3供電。對橫向并排設置的4個控制單元3設置1個本實施例的電源分配器4,該分配器4具有厚度薄的長方體狀殼體,與控制單元3相鄰配置,而以大寬度面覆蓋相應的4個控制單元3的背面。在各級單元室2的后方設置1個電源分配器4,也就是裝配成在上下方向并排設置多個,覆蓋整個格狀排列的控制單元3群的背面。
如圖4和圖5所示,在電源分配器4群的后側設置母線室5。在控制中樞裝置1的上下方向沿該裝置1的整個高度方向形成母線室5。母線室5內裝有對電源分配器4供電的垂直分支母線16。
圖16是電源分配器4的立體圖。如圖16所示,電源分配器4的前面(即控制單元3側)設置吸收在控制單元3中加熱的空氣的縫隙狀吸氣口4a。另一方面,電源分配器4的背面(即母線室5側)設置排出來自控制單元3的熱氣的縫隙狀排氣口4b。因而,電源分配器4的內部空出使來自控制單元3的熱氣流通的通風空間。
設置在電源分配器4群后方的母線室5空出在上下方向延伸的通風空間。母線室5的上方還設置圖中未示出的排氣口。因而將來自控制單元3的熱氣經電源分配器4和母線室5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說,母線室5起排氣室的作用,把通過電源分配器4移動的熱氣排出到外部。
這樣組成的控制中樞裝置1中,從單元室2前面的開口部流入的空氣在控制單元3上變熱后,通過電源分配器4和作為排氣室的母線室5流到外部。即,可將電源分配器4作為散熱的通風路徑有效使用。因此,本實施例的控制中樞裝置1能高密度安裝多個控制單元3,而且不設置專門通風結構,就能將來自控制單元3的熱氣排出到外部。
圖17是局部放大控制中樞裝置1內部的控制單元3側面部分后示出的關鍵部立體圖。在控制單元3群和單元分配器4群的側面形成布線室6。布線室6收裝連接控制單元3和外部設備/機器的布線,是在控制中樞裝置1上下方向整個長度上形成的空間。布線室6的內部空出足夠的通風空間,使來自控制單元3的熱氣流通。
電源分配器4的前面(即控制單元3側)設置吸收在控制單元3中加熱的空氣的縫隙狀吸氣口4a。另一方面,電源分配器4的側面(即布線室6側)全部開口,形成排出來自控制單元3的熱氣的縫隙狀排氣口4c。因而,布線室6的內部空出使來自控制單元3的熱氣流通的通風空間。該通風空間在控制中樞裝置1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在布線室6的上方設置圖中未示出的排氣口。來自控制單元3的熱氣經電源分配器4和布線室6排出到外部。也就是說,布線室6起排氣室的作用,將通過電源分配器4移動的熱氣排出到外部。
這樣組成的控制中樞裝置1中,從單元室2前面的開口部流入的空氣在控制單元3上變熱后,通過電源分配器4和作為排氣室的布線室6流到外部。即,可將電源分配器4作為散熱的通風路徑有效使用。因此能得到一種控制中樞裝置,該裝置能高密度安裝多個控制單元3,而且不設置專門通風結構,就能將來自控制單元3熱氣排出到外部。
另一方面,形成在電源分配器4的側面的排氣口4c兼作電源分配器4內部所發生電弧的排放口。即,如圖17所示,在作為吸氣口4a和排氣口4c設置部分的電源分配器4的上部形成的腔室成為完全不設置任何設備的空間。該空間特別設置成專門用于排氣。因此,能方便地在該路由排放控制單元3故障中發生的例如電弧氣體,不必擔心影響母線室5內收裝的母線,能防止單元室2內發生的故障擴大。
圖18是示出電源分配器4與垂直分支母線16的連接方式的剖面圖。圖19是示出機盤內主要組成要素的分解立體圖。電源分配器4的更后側設置4根垂直分支母線16,連接外部母線,并且在控制中樞裝置1內大致垂直延伸。垂直分支母線16用導電材料制作,形成L狀或I狀剖面,寬度大的面相互對置,上下方向對齊,且并置成一列。在上下方向并置的多個電源分配器4的后側沿控制中樞裝置1高度方向幾乎整個長度垂直敷設該4根垂直分支母線16,對控制中樞裝置1內提供3相4極電力。
圖20是電源分配器4的俯視圖。圖21是電源分配器4的右側視圖。圖22是示出電源分配器4的組成部件的分解立體圖。圖23是詳細示出電源分配器4內部的立體圖。圖24是示出電源分配器4內部分支導體分布方式的正視圖。圖25是沿圖24的XXV-XXV線看的剖視圖。圖26是示出分支導體8和分配導體9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20至圖26中,電源分配器4形成大致薄箱狀的正方體,作為正面的控制單元3側具有平板狀前面板4d,作為背面的垂直分支母線16側具有后面板4e。而且,電源分配器4的背面豎立設置4對公共電源夾7,使其沿垂直分支母線16側延伸,作為母線卡合裝置。
4對共同電源夾7分別設置在與4根垂直分支母線16對應的位置。共同電源夾7具有兩個對置的端子7a、7b,將4根垂直分支母線16夾在這兩個端子中進行“夾緊連接”。兩個端子7a、7b具有規定的間隔,設置成大致平行,其前端部內側進行些許倒角,并且前端部和對置的內側部形成低一級的臺階。然后,兩個端子7a、7b往其豎立方向(即控制中樞裝置1的深度方向)移動,同時夾緊垂直分支母線16,與該垂直分支母線連接。
控制中樞裝置1安放電源分配器4時,使該分配器朝向垂直分支母線16,往共同電源夾7豎立的方向移動,使垂直分支母線16夾入共同電源夾7,將共同電源夾7與垂直分支母線16加以連接。
下面說明電源分配器4的內部。如圖23所示,4根分支導體8用螺栓8c固緊一端8a,并且分別電連接共同電源夾7。然后,在電源分配器4內分別布置4根分支導體8,使其另一端連接4根分配導體9。4根導體9在電源分配器4內配置成與水平方向平行。4根分配導體9中在規定位置分別設置4個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10。各接頭10具有伸出控制單元3側的平板狀部。在控制單元3的相應位置分別設置各接頭10,使其在上下方對齊成一列,而使平板狀部位于同一平面內。接頭10的一側連接分配導體9,另一側夾入后文所述控制單元3的單元側單元夾36進行“夾緊連接”,并從垂直分支母線16對控制單元3供電。
電源分配器4中各控制單元3相應的位置還設置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11,作為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該端子夾11具有設置成在上下方向對齊的4個緊密卡合件11a。這4個緊密卡合件11a夾入后文所述控制單元3的單元側負載夾37進行“夾緊連接”,并從控制單元3對外部輸出配電。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夾11還設置與4個緊密卡合件對應的螺絲鎖緊件11b。該鎖緊件11b通過圖中未示出的電纜端子件連接從設備/機器延伸的電線。
電源分配器4中各控制單元3相應的位置處還設置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12。該連接器12是兩個剖面直線狀延伸的凸連接器和凹連接器,與后文所述控制單元3的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39緊密連接,將控制信號供給控制單元3,并輸出到外部。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12通過圖中未示出的外部電纜端子夾,連接來自控制盤的控制信號線。
返回圖16,上述電源分配器4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10、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11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12均設置成在前面板4d上大致拉平。具體而言,該夾接頭10與夾接端子架11在前面板4d上開口的縫隙狀孔下面。該連接器12突設于前面板4b。
下面,說明與電源分配器4的前面板4d對置的控制單元3的背面的結構。如圖7所示,控制單元3的背面在與電源分配器4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10對應的位置突設有電源側主電路連接器(單元側電源夾)36。還在與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11對應的位置突設有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單元側負載夾)37。
單元側電源夾36和單元側負載夾37具有4個設置成分別在上下方向對齊的夾緊連接端子。該端子由兩個對置的鉗狀端子組成,這兩個對置端子在前端部擴大間隔。該對置端子往豎立的方向移動,則夾入對置的分配器側夾接頭10和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夾11的緊密卡合件11a,并與這些部件連接。
單元分配器4中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12對應的位置還突設有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39。該連接器39是兩個剖面直線狀延伸凸連接器和凹連接器,與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12緊密卡合。
如上文所述,隔板1b形成大致倒L狀(Γ狀)剖面,具有從彎成水平的水平部1b3進一步下彎的窄引導部1b4。而且,豎立設置隔板1b,使其包圍控制單元3的窄板部34a和側面部32b。在隔板1b上部由水平部1b3和引導部1b4形成的、下方有開口且剖面為C狀的引導部留有微小間隙地與窄板部32a卡合,使窄板部32a可在控制單元3的進出方向移動。然后,控制單元3在安放到擱板1a上時,受隔板1b引導,以規定的精度插入控制中樞裝置1。因此,控制單元3上設置的單元側電源夾36、單元側負載夾37和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39分別能與電源分配器所設置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10、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11和分配器側電路連接器12良好卡合。這樣,單元基座32的窄板部32a和隔板1b就構成相對于電源分配器4往進退方向引導控制單元3的引導裝置。
這樣構成的控制中樞裝置中,垂直分支母線16供給的電力在電源分配器4加以分配后供給多個控制單元3。控制單元3根據輸入到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39的控制信號或外部的手動操作進行控制,將供給的電力輸出到單元側負載夾37。輸出到單元側負載夾37的電力通過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11給外部設備/機器配電,并對其驅動。
這樣,本實施例的電源分配器中具有一側連接分支導體8而另一側夾入控制單元3中單元側電源夾36連接電源夾并且對控制電源3供給來自垂直分支母線16的電力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10、夾入控制單元3中單元側負載夾37進行夾緊連接并且對外部輸出來自控制單元3的配電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夾11、和連接控制單元3中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39并且進行對控制單元3的控制信號供電和對外部的輸出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12,因而在添加/改變控制單元3時,能使控制單元3相對于電源分配器4進退而進行連接/隔開,垂直分支母線16不停電就能添加/改變控制單元3。
電源分配器4中設有與控制單元3對應的多個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10、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夾11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12,并且將這些部件設置成在前面板4d上大致拉平。因此,控制中樞裝置1內,一級能同時設置并收裝多個控制單元3,提高收裝率。
圖27是示出將1個控制單元3拉出到測試位置的狀態的剖面圖。圖28是示出控制單元3為連接位置的沿圖27中XXVIII-XXVIII線看的剖視圖。圖29是示出控制單元3為測試位置的沿圖27中XXVIII-XXVIII線看的剖視圖。
控制單元3能在各控制單元3下部配置的擱板1a的上表面前后移動,利用裝在主電路連接器安裝件38的電源側主電路連接器36和負載側主電路37連接電源分配器4,使各相端子成為上下方向,從垂直分支母線16接收主電路供電。
而且,即使控制單元3在擱板1a上往前移動,從單元分配器4拉出主電路連接器36、37而使主電路處于斷路狀態時,安裝控制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39的控制電路連接器安裝件40也能在控制單元基座32上前后滑移,取得不脫離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12的測試位置狀態。
這里,如圖7所示,主電路連接器36、37為將電源側主電路連接器36的各相端子與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37的各相端子并排配置,以使各相端子成為上下方向。
利用這種結構可在較小的占用空間配置主電路連接器36、37,能可靠地實現高密度安裝。
該主電路連接器36、37還可并排配置電源側主電路連接器36的各相端子和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的各相端子,以使各相端子成為水平左右方向。
利用這種結構也可在較小的占用空間配置主電路連接器36、37,能可靠地實現高密度安裝。
如上文那樣,本發明的實施例中,在控制單元3的前后方向并排配置斷路裝置34、電磁開關35,在控制單元3的后面配置電源側主電路連接器36、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37、控制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39,可進行高密度安裝,而且借助使用成形為大致L狀的控制單元基座32,能提高控制單元3組裝時的操作性,同時即使在主電路斷路狀態也取得僅控制電路可操作的測試位置狀態,不需要外部供電,能達到測試時提高操作效率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控制中樞裝置1具有主電路連接部,該部設置在機盤前面具有開口部并且可從前方拉出地安裝控制單元3的多個單元室2的后部,作為電源分配器4的組成要素,將控制單元3的主電路連接到由母線16組成的外部主電路,所述控制中樞裝置1中,配備由具有操作手柄33的熔絲開關或非熔絲斷路器組成的斷路裝置34、進行控制用的電磁開關35、將控制單元3的主電路連接到電源側和負載側外部主電路用的主電路連接器36和37、和將控制單元3的控制電路連接到電機控制電路等外部電路用的控制電路連接器39,并且在控制單元3的前后方向并排配置所述操作手柄33、斷路裝置34、電磁開關35、主電路開關36和37,在所述主電路36、37的下部并排配置所述控制電路連接器39,同時并排配置電源側和負載側的連接器,使所述主電路連接器36、37的各相端子成為上下方向和水平方向,而且所述控制電路連接器39可在控制單元3的主電路位置和測試位置連接電機控制電路等外部電路。因此,能得到一種控制中樞裝置,該裝置采用熔絲開關或非熔絲斷路器組成的斷路裝置,能適當實現高密度安裝,而且即使在主電路斷路狀態下也能僅操作控制電路,可提高測試時的操作效率。
這樣,使電源分配器裝在排列并收裝多個控制單元的配電盤中,設置在配電盤內敷設的母線與控制單元之間,從母線對多個控制單元供電,該電源分配器具有夾入母線進行夾緊連接的共同電源夾、將來自共同電源夾所接母線的電力對應于控制單元進行分配的分支導體、一側連接分支導體而另一側夾入控制單元中單元側電源夾進行夾緊連接并且把來自母線的電力供給控制單元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夾入控制單元中單元側負載夾進行夾緊連接并將來自控制單元的配電輸出到外部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夾、和連接控制單元中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并將控制信號供給控制單元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其中對應于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個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因此,能在配電盤內收裝多個控制單元,使收裝率提高,同時使控制單元能相對于電源分配器進退而進行連接/隔開,母線不停電就能從配電盤添加/改變控制單元。
另外,將多個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夾和分配器側控制電力連接器設置成在前面板大致拉平。因此,可在一級收裝多個控制單元,使其并置且對齊,從而進一步提高收裝率。
又,本發明的配電盤具有排列并加以收裝的多個控制單元、敷設在機盤內的母線和設置在母線與控制單元之間并且從母線對多個控制單元供電的電源分配器,,該電源分配器具有夾入母線進行夾緊連接的共同電源夾、將來自共同電源夾所接母線的電力對應于控制單元進行分配的分支導體、一側連接分支導體而另一側夾入控制單元中單元側電源夾進行夾緊連接并且把來自母線的電力供給控制單元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夾入控制單元中單元側負載夾進行夾緊連接并且將來自控制單元的配電輸出到外部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夾、和連接控制單元中單元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并且將控制信號供給控制單元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其中對應于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個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因此,能收裝多個控制單元,使收裝率提高,同時在添加/改變控制單元時,能使控制單元相對于電源分配器進退而進行收裝/拆除,母線不停電就能添加/改變控制單元。
另外,設有相對于電源分配器將控制單元引導到進退方向的引導裝置。因此,能方便地進行控制單元與電源分配器的連接提高操作性。
另外,將電源分配器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和分配器側控制電力連接器設置成在前面板大致拉平。因此,可在一級收裝多個控制單元,使其并置且對齊,從而進一步提高收裝率。
而且,可多列多級地多層疊置收裝控制單元。因此,能在小的空間收裝多個控制單元,進一步提高收裝率。
產業上的可利用性本發明的電源分配器裝在內裝多個控制單元的控制中樞裝置中,設置在控制中樞裝置內敷設的母線與控制單元之間,從母線對多個控制單元供電,其特征在于,在控制中樞裝置內的多級上收裝多個控制單元而且各級中在水平方向排列多個單元,對各級收裝的多個控制單元設置1個電源分配器,電源分配器具有與母線形成夾緊連接的母線卡合裝置、對應于控制單元分配來自連接母線卡合裝置的母線的電力的分支導體、一端連接分支導體而另一端與控制單元的單元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來自母線的電力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與控制單元的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外部輸出來自控制單元的配電的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以及連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控制電路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控制信號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對應于各級所設置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因此,控制中樞裝置內能收裝多個控制單元,提高收裝率,能使控制單元相對于電源分配器進退,進行連接/隔開,母線不停電就能從控制中樞裝置添加/改變控制單元。
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電源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負載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因此,電源分配器側的卡合裝置是平板狀的接頭或具有平板狀部的端子架,卡合時的定位可靠,同時能做成形狀有利于與空間匹配的結構。
將所述多組的所述電源側卡合裝置、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所述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設置成在前面板大致拉平。因此,一級能收裝多個控制單元,使其并置且對齊,進一步提高收裝率。
控制中樞裝置具有收裝多個控制單元并且大致為箱狀的單元室和收裝沿控制中樞裝置的上下方向敷設在單元室內表面側的母線的母線室,電源分配器兼作單元室與所述母線室之間的分隔件。因此,不必另外設置分隔構件,能減少部件數。
本發明的控制中樞裝置具有收裝在多級而且各級在水平方向排列多個的控制單元、敷設在機盤內的母線和在母線與控制單元之間對收裝到各級的多個控制單元設置1個并且從母線對多個控制單元供電的電源分配器;電源分配器具有與母線形成夾緊連接的母線卡合裝置、對應于控制單元分配來自連接母線卡合裝置的母線的電力的分支導體、一端連接分支導體而另一端與控制單元的單元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來自母線的電力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與控制單元的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外部輸出來自控制單元的配電的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以及連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控制電路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控制信號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對應于各級所設置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因此,能收裝多個控制單元,使收裝效率提高,同時在添加/改變控制單元時,能使控制單元相對于電源分配器進退,進行收裝/拆除,母線不停電就能添加/改變控制單元。
另外,設有相對于電源分配器將控制單元引導到進退方向的引導裝置。因此,能方便地進行控制單元與電源分配器的連接,提高操作性。
另外,電源分配器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電源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負載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因此,電源分配器側的卡合裝置是平板狀的接頭或具有平板狀部的端子架,卡合時的定位可靠,同時能做成形狀有利于與空間匹配的結構。
另外,將所述多組的所述電源側卡合裝置、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所述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設置成在前面板大致拉平。因此,一級能收裝多個控制單元,使其并置且對齊,進一步提高收裝率。
另外,控制中樞裝置具有收裝多個控制單元并且大致為箱狀的單元室和收裝沿控制中樞裝置的上下方向敷設在單元室內表面側的母線的母線室,電源分配器兼作單元室與所述母線室之間的分隔件。因此,不必另外設置分隔構件,能減少部件數。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源分配器,裝在內裝多個控制單元的控制中樞裝置中,設置在所述控制中樞裝置內敷設的母線與所述控制單元之間,從所述母線對多個所述控制單元供電,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控制中樞裝置內的多級上收裝所述多個控制單元而且各級中在水平方向排列多個單元,對所述各級收裝的所述多個控制單元設置1個所述電源分配器,所述電源分配器具有與所述母線形成夾緊連接的母線卡合裝置、對應于所述控制單元分配來自連接所述母線卡合裝置的所述母線的電力的分支導體、一端連接所述分支導體而另一端與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所述控制單元提供來自所述母線的電力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與所述控制單元的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外部輸出來自所述控制單元的配電的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以及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控制電路并且對所述控制單元提供控制信號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對應于各級所設置所述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組所述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所述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源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電源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負載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源分配器,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多組的所述電源側卡合裝置、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所述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設置成在前面板大致拉平。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源分配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樞裝置具有收裝多個所述控制單元并且大致為箱狀的單元室和收裝沿所述控制中樞裝置的上下方向敷設在所述單元室內表面側的母線的母線室,所述電源分配器兼作所述單元室與所述母線室之間的分隔件。
5.一種控制中樞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收裝在多級而且各級在水平方向排列多個的控制單元、敷設在機盤內的母線、以及在所述母線與所述控制單元之間對收裝到所述各級的所述多個控制單元設置1個并且從所述母線對所述多個控制單元供電的電源分配器,所述電源分配器具有與所述母線形成夾緊連接的母線卡合裝置、對應于所述控制單元分配來自連接所述母線卡合裝置的所述母線的電力的分支導體、一端連接所述分支導體而另一端與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所述控制單元提供來自所述母線的電力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與所述控制單元的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外部輸出來自所述控制單元的配電的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以及連接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控制電路并且對所述控制單元提供控制信號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對應于各級所設置所述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組所述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所述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中樞裝置,其特征在于,還設有相對于所述電源分配器在進退方向上引導所述控制單元的引導裝置。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中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電源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電源夾接頭,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是夾入所述控制單元的單元側負載夾并形成夾緊連接的分配器側負載夾端子架。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中樞裝置,其特征在于,將所述多組的所述電源側卡合裝置、所述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所述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設置成在前面板大致拉平。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控制中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中樞裝置具有收裝多個所述控制單元并且大致為箱狀的單元室和收裝沿所述控制中樞裝置的上下方向敷設在所述單元室內表面側的母線的母線室,所述電源分配器兼作所述單元室與所述母線室之間的分隔件。
全文摘要
一種電源分配器,裝在內裝多個控制單元的控制中樞裝置中,設置在控制中樞裝置內敷設的母線與控制單元之間,從母線對多個控制單元供電,其特點是在控制中樞裝置內的多級上收裝多個控制單元而且各級中在水平方向排列多個單元,對各級收裝的多個控制單元設置1個電源分配器,電源分配器具有與母線形成夾緊連接的母線卡合裝置、對應于控制單元分配來自連接母線卡合裝置的母線的電力的分支導體、一端連接分支導體而另一端與控制單元的單元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來自母線的電力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與控制單元的負載側主電路連接器形成夾緊連接并且對外部輸出來自控制單元的配電的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以及連接控制單元的單元側控制電路并且對控制單元提供控制信號的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對應于各級所設置控制單元的數量設置多組電源側主電路卡合裝置、負載側主電路卡合裝置和分配器側控制電路連接器。
文檔編號H02B1/21GK1630968SQ0280336
公開日2005年6月22日 申請日期2002年3月8日 優先權日2001年10月30日
發明者林和史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