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例如手機那樣的小型無線機的呼叫等所用的振動發生裝置。
近年,作為指名呼叫(Paging)方式的小型無線呼叫機與PHS或手機等小型無線機的一種,內部裝有振動發生裝置的形式的機型正在普及,這種振動發生裝置是將高比重金屬制的振子偏心地結合在電機轉軸上而制成。使用內部裝有這樣的振動發生裝置的小型無線呼叫機等,是利用振子的回轉發生振動以取代發出呼叫聲,因此,例如即使在人群中或會議中等也能不被他人得知地確認接收信息。
以往,這種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是一種將形成非圓筒形的振子與小型電機的轉軸結合成一體的結構,該小型電機轉軸與小型無線機的信號發生電路連接。在此,該振子是利粉末冶金法成形的高比重金屬制品,圓筒形的輪轂部與橫剖面大致為扇形的偏心負荷部整體形成,將轉軸插入其輪轂部上所形成的安裝孔內,通過對該輪轂部進行鉚接而使其塑性變形,使輪轂部與轉軸密合而與轉軸結合成一體。
根據這種上述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由于是對振子本身進行鉚接而與轉軸直接接合,因而與此前通過粘合劑或其他結合零件將振子固定在轉軸上的情形相比,具有能削減零件數量的優點。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中,由于在振子的呈圓筒形的輪轂部的內部必須形成安裝孔,所以在對粉末原料進行加壓而成形出振子時,特別是在外周成為薄壁的輪轂部的成形模部分粉末原料的充填困難,具有招致振子成品率降低的問題。
另外,從近年小型化的要求出發,要想將振子本身形成小直徑,安裝孔周圍的輪轂部就成為極薄壁,因而以大的力鉚接時易發生破裂,反之,如果鉚接力小時,就得不到所要求的拉拔強度,因此還具有該鉚接力的調整困難的問題。
因此,作為以往的其他振動發生裝置,提出的提案如
圖10與圖11所示,在振子1的偏心負荷部2的中心部形成轉軸3嵌入的槽部4,再通過沿著槽部4由偏心負荷部2鼓出而整體地形成側壁5,該側壁5成為槽部4的兩側緣部,并且,將這兩個側壁5的先端部的軸線方向的中間部分,利用先端形成為R形狀或長方體形的鉚接用沖頭7,由槽部4的開口側鉚向底側,因而與轉軸3結合成一體。
根據上述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比具有形成安裝孔的輪轂部的振子還要容易成型,因而能提高制造成品率,同時在振子1自身為小直徑的情況下,與鉚接上述輪轂部的外周部那樣的薄壁部分的情形相比較,也具有發生破裂的可能性少的優點。
然而,在圖10與圖11所示的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上,在鉚側壁5的先端部端面時,是將由其槽部4一側起到外周6一側的全寬尺寸壓潰,因此,盡管大的鉚接力成為必要,但側壁5的槽部4側的部分由于轉軸3而剛性變高,因此在塑性變形時,主要是向成為自由端的外周6側鼓出,結果具有不能獲得高的拉拔強度的問題。另外,需要大的鉚接力的結果,則在將振子1作成小直徑的情況下也要獲得所希望的振動,而進一步增加鎢的含量時,由于材質更加變脆,具有在進行鉚接的側壁5上容易發生破裂的問題。
本發明是鑒于上述情況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其振子的制造容易,而且借助小的鉚接力,也能以高的拉拔強度將振子結合在電機轉軸上,因此能實現整個裝置的更加小型化。
技術方案1所述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是Q將振子與電機轉軸結合成一體而構成,其特征在于上述振子在其偏心負荷部上形成上述轉軸嵌入的槽部,同時形成側壁,該側壁是由上述偏心負荷部鼓出而構成該槽部的兩側緣部,并且該側壁的先端部端面內保留該側壁的外周側部分的上述槽部側的部分,是由上述槽部的開口側被鉚向底側,借此,與上述轉軸結合成一體。
另外,技術方案2所述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是一種在將振子與電機轉軸結合成一體而構成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振子由于偏心負荷部形成中心角不足180°的切頭扇形,因而在回轉中心側有一平面,在該平面上形成上述轉軸嵌入的槽部,同時形成側壁,該側壁構成該槽部的兩側緣部,上述平面內保留上述側壁的外周側部分的上述槽部側的部分,是由上述槽部的開口側被鉚向底側,因而與上述轉軸結合成一體。
再者,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1或2所述的發明中,通過由上述槽部的開口側鉚向底側,在技術方案1的先端部端面或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的平面上形成凹形的鉚接部分是其槽部側的軸線方向的長度尺寸比外周側的長度尺寸還要大地形成。
在此,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在從技術方案1~3中任一項所述的先端部端面或平面的槽部側到外周側的寬度尺寸W內,是將自上述槽部側的緣部起0.25W~0.9W的范圍進行鉚接。再者,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的特征在于技術方案1~4中任一項所述的振子的槽部,其大小形成為,使上述轉軸的中心角180°以上的范圍存在于槽部內,并且將上述槽部的開口寬度W1設定成為與上述電機的上述轉軸直徑D的比(W1/D)為0.70~0.95的范圍內。
在技術方案1~5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中,是將電機的轉軸嵌入槽部內,將形成該槽部的兩側緣部的側壁的先端部端面或平面內保留外周側部分的槽部側的部分鉚向槽部的底側,因此,與圖10、圖11所示的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相比,能以更小的鉚接力將振子結合在轉軸上。這時,未被鉚合的側壁的外周部分對于鉚接部分的塑性變形而言是作為壁部而起作用,其結果上述鉚接部分的大部分向槽部側鼓出。并且,由槽部的底部與鼓出的兩側壁三點將振子牢固地固定在轉軸上。因此,采用本發明的振動發生裝置,振子的制造容易,并且借助更小的鉚力也能以高的拉拔強度將振子結合在電機轉軸上。
根據上述,采用技術方案1~5中任一項所述的本發明的振動發生裝置,借助比以往還小的鉚力,即能將振子牢固地固定在電機轉軸上,因此能實現振子的小型輕量化,進而能實現振動發生裝置與整個小型無線機的小型輕量化。另外,能減小鉚接負荷,并且能防止振子發生破裂,結果能提高振動發生裝置的生產率,同時能由于振子的高比重化而提高振動效率。
在此,特別是采用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鉚接部的軸線方向的長度尺寸是這樣形成。在該鉚接部分進行塑性變形時,在其大部分是向轉軸側鼓出的槽部側比作為壁部而起作用的外周側還要大。因而能借助更小的鉚接力,以高的拉拔強度將振子結合在電機轉軸上。此外,能使用制造容易,剖面為圓形的鉚接用沖頭,同時能使鉚接用沖頭的使用壽命大幅延長。
另外,在技術方案1~3中任一項所述的發明中,在將側壁的先端部端面或平面內保留外周側部分的槽部側的部分鉚向槽部底側時,如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那樣,在由上述先端部端面或平面的槽部側到外周側的寬度尺寸W內,最好是鉚接自槽部側的緣部起0.25W~0.9W的范圍。這時,在鉚接寬度尺寸小的情況下,可將軸線方向的鉚接長度尺寸取大一些,相反在鉚接寬度尺寸大的情況下,上述軸線方向的鉚接長度尺寸小也能獲得足夠的拉拔強度。將鉚接范圍限定在0.25W~0.9W范圍內,這是由于如果該范圍比0.25W小時,難以獲得為了將振子牢固地固定在電機轉軸上所需的足夠的塑性變形量,反之當上述范圍超過0.9W時,相對于鉚接部的塑性變形而言,作為上述壁部的作用減小,其結果外周部分也被迫向外方變形,致使拉拔強度降低。
另外,作為側壁的形狀,也可通過使該側壁由槽部的兩側緣直立,槽部作為整體呈U字狀地形成。在這種情況下,在將轉軸嵌入槽部內的狀態下,轉軸在中心角180°的范圍是存在于槽部內。而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那樣,將振子的槽部的大小形成為,使上述轉軸的中心角180°以上的范圍存在于槽部內,并且將上述槽部的開口寬度W1設定成為與上述轉軸直徑D的比(W1/D)是在0.70~0.95的范圍內時,則在鉚接后,通過側壁的塑性變形,能更有效地封閉槽部的開口部,將振子牢固地固定,因而是適宜的。
如上所述,采用技術方案1~5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借助比以往小的鉚接力,即能將振子牢固地固定在電機轉軸上,因而能實現振子的小型輕量化,進而能實現振動發生裝置與整個小型無線機的小型輕量化,同時能減小鉚接負荷,并且能防止振子發生破裂,結果,能提高振動發生裝置的生產率,并且能由于振子的高比重化而提高振動效率。
在此,特別是采用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能借助更小的鉚接力,以高的拉拔強度將振子結合在電機轉軸上,而且能使用制造容易、剖面為圓形的鉚接用沖頭,同時能大幅延長鉚接用沖頭的使用壽命。
另外,采用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振子的槽部的大小形成為,使上述轉軸的中心角180°以上的范圍存在于槽部內,并且將上述槽部的開口寬度W1設定成為與上述轉軸直徑D的比(W1/D)是在0.70~0.95的范圍內,因而在鉚接后,由于側壁的塑性變形,更有效地將槽部的開口部閉塞,而取得能牢固地固定振子的效果。
圖1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中鉚接狀態的正面圖。
圖2是圖1的振子的縱剖視圖。
圖3是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的振子形狀的正面圖。
圖5是表示將圖4的振子鉚接后的狀態的正面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振子形狀的正面圖。
圖7是圖6的縱剖視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的第4實施形態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第4實施形態的變形例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的鉚接狀態的正面圖。
圖11是表示如圖10那樣鉚接的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的立體圖。
第1實施形態圖1~圖3表示本發明的第1實施形態,圖中標記10是振子。該振子10是利用粉末冶金法成形的高比重金屬制品,以軸線0為中心的橫剖面略呈扇形,由其軸線0偏心的整個扇形部分成為偏心負荷部11。該振子10在描繪偏心負荷部11的扇形的外周圓弧的中心部形成半圓形的槽部13,該槽部13的電機轉軸12嵌入的底部與該轉軸12的直徑大致相等,另外,在該槽部13的兩側緣部整體地形成側壁14,該側壁14由偏心負荷部11平行地鼓出而構成槽部13的兩側緣部。另外,這種振子10通常般偏心負荷部11的圓弧半徑為數mm,極小,結果大小不同的振子識別困難,因而在偏心負荷部11的兩端面上形成用于表示該振子10的大小的各種形狀(圖中為圓形)的凹形的識別標記16。
再者,上述振子10,在其側壁14的先端部端面14a內保留軸線0方向的兩端部的中間部分上,保留側壁14的外周側部分14b的槽部13側的部分14c是被用長方體形的鉚接用沖頭15自槽部13的開口側鉚向底側,借此與轉軸12結合成一體。在此,被鉚接的槽部13側的部分14c設定成在由先端部端面14a的槽部13側到外周側的寬度尺寸W內,自槽部13一側的緣部起0.25W~0.9W的范圍內。
作為轉軸12,例如可用SUS420等不銹鋼制成。另外,振子10例如可用W-Ni類、W-Ni-Fe類、W-Ni-Cu類或W-Mo-Ni-Fe類等比重為17~19g/cm3程度的超重合材料,利用粉末冶金成形。作為具體例,是將W粉末89~98重量%與Ni粉末1.0~11重量%構成的成分的混合粉末,或在上述重量%范圍的W粉末與Ni粉末中含有Cu 0.1~6重量%、Fe粉末0.1~6重量%、Mo粉末0.1~6重量%與Co粉末0.1~5重量%的1種或2種以上的成分的混合粉末,以1 ton/cm2~4 ton/cm2壓粉成形為扇板狀,將該壓粉體在露點0℃~6℃的氫氣流中或氨裂化氣中進行液相燒結后,再在真空、中性或還原性中之一的氣體介質中,在700℃~1430℃±30℃的溫度范圍內加熱后,至少進行以40℃/min以上的冷卻速度急冷到300℃的熱處理。
在這樣的振子10的成分中,W(鎢)的含量超過98重量%時,雖延展性降低,但成為高比重;另外,在不足89重量%的情況下,不能獲得規定的比重,這種振子是不合適的。另外,Ni(鎳)的含量超過11重量%時,不能獲得規定的比重;其含量在不足1.0重量%的情況下,燒結性達不到要求。再者,Co(鈷)雖與Ni有同樣效果,但在其不足0.1重量%時,不能獲得足夠的添加效果,另一方面,即使其超過5重量%,也不能獲得相應的效果,在制造上不經濟。另外,對于Cu粉末與Fe粉末來說,通過含有它們,雖能降低燒結溫度,但超過上述上限值時,即不能獲得規定的比重。
采用按上述結構而制成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是將電機的轉軸12嵌入槽部13內,在形成該槽部13的兩側緣部的側壁14的先端部端面14a內,保留外周側部分14b,在由槽部13側到外周側的寬度尺寸W內,將自槽部13側的緣部起0.25W~0.9W范圍的部分14c利用鉚接用沖頭15鉚向槽部13的底側,因此與圖10、圖11所示的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相比,能借助更小的鉚接力將振子結合在轉軸上。
這時,由于未被鉚合的側壁外周部分14b對于鉚接部分14c上的塑性變形是作為壁部而起作用的,因而鉚接部分14c的大部分向槽部13側鼓出,結果能借助槽部13的底部與鼓出的兩側壁3點將振子10牢固地固定在轉軸12上。因此,振子10的制造容易,并且,即使借助更小的鉚接力也能以高的拉拔強度將振子結合在電機轉軸上。
這樣,采用上述振動發生裝置,能借助比以往小的鉚接力,將振子10牢固地固定在轉軸12上,因此能實現振子10的小型輕量化,進而實現振動發生裝置與整個小型無線機的小型輕量化。另外,能減小鉚接負荷,并且能防止振子10特別是側壁14上發生裂紋,因此能提高振動發生裝置的生產率,同時能實現由于振子10的高比重化帶來的振動效率的提高。
實施例對按照圖1~圖3所示的本發明的鉚接而固定在轉軸12上的振子10與按照圖10、圖11所示的以往的鉚接而固定在轉軸3上振子1的拉拔強度進行了比較試驗。在對比時,各自使用相同形狀的振子1、10與轉軸3、12并制造出各5組振動發生裝置。
在上述試驗中所使用的振子1、10中,其偏心負荷部2、11的外徑為3mm,軸線0方向的長度為5mm,槽部4、13的內徑為0.4mm,從槽部4、13的底部起的側壁5、14的高度尺寸為1.1mm,各側壁5、14的寬度尺寸W為0.7mm,轉軸3、12的外徑尺寸為0.8mm。
另外,在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上,是利用鉚接用沖頭7,將側壁5在其全寬尺寸范圍內,在軸線方向壓潰2.6mm的長度,而在本發明的振動發生裝置上,是利用寬度尺寸1.4mm的鉚接用沖頭15,將各側壁14上的由槽部13側起0.3mm范圍(0.43W),在軸線方向壓潰2.0mm的長度。
針對如此獲得的各5組振動發生裝置進行了振子1、10的拉拔試驗,查明在以往的振動發生裝置上,拔出力(kgf)分別是5.3、4.9、5.5、5.5、5.4(平均5.3);而在本發明的振動發生裝置上,拔出力(kgf)分別是10.3、11.0、10.5、10.3、10.2(平均10.5),與以往相比較,盡管軸線方向的鉚接長度短0.6mm,但可得大致近2倍的拉拔強度。
第2實施形態圖4與圖5表示本發明的第2實施形態,在該振動發生裝置中,在振子20的偏心負荷部21上形成槽部22,其底部22a大致成半圓形,同時整體地形成側壁23,該側壁23形成該槽部22的兩側壁,該側壁23從軸線0方向的兩側隔以間隔地包覆著嵌入槽部22內的電機轉軸24的露出部分。其結果,振子20的槽部22的大小形成為,使轉軸24的中心角180°以上的范圍存在于槽部內。并且,對向的側壁23間的槽部22的開口W1設定成為與轉軸24的直徑D的比(W1/D)是在0.70~0.95范圍內。
若表示成為這樣范圍的具體例,在轉軸24的直徑D(mm)分別為0.4、0.5、0.6、0.7、0.8、0.9、1.0的情況下,可將側壁23之間的槽部22的開口W1(mm)設定成0.3、0.4、0.5、0.6、0.7、0.8、0.9。
并且,上述振子20如圖5所示,在側壁23的先端部端面23a內保留軸線0方向的兩端部的中間部分上,保留側壁23的外周側部分23b的槽部22側的部分23c是利用長方體形的鉚接用沖頭25由槽部22的開口側鉚向底側,因而與轉軸24結合成一體。這時,被鉚合的槽部22側的部分23c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地設定成為,在由先端部端面23a的槽部22側到外周側的寬度尺寸W內,自槽部22側的緣部起0.25W~0.9W的范圍內。
在按上述結構而制成的振動發生裝置上,除了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結構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特別是在本實施形態所示的振子20上,將振子20的槽部22的大小形成為,使轉軸24的中心角180°以上的范圍存在于槽部內,并且將槽部22的開口W1設定成為與轉軸24的直徑D之比(W1/D)是在0.70~0.95的范圍內,因此振子20是在槽部22的底部22a、兩側壁23的底部23d三點牢固地固定在轉軸24上。其結果,能借助更小的鉚接力將振子20牢固地固定地轉軸24上。
第3實施形態圖6與圖7表示本發明的第3實施形態的振子30,該振子30是其整個偏心負荷部31是中心角不足180°的扇形去掉圖中以點線所示的中心部分而成,橫剖面形成為切頭扇形。因此在振子30的回轉中心側形成平面32,在該平面32的中間形成上述轉軸嵌入的U字形槽部33。其結果,在該槽部33的兩側形成側壁34,該側壁34形成該槽部33的兩側緣部,同時,側壁34的外周面34a與該偏心負荷部31的外側面31a連接而形成到達圓弧形外圓面31b的傾斜平面狀。
并且,上述振子30與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情形相同,在成為側壁34的先端部端面的上述平面32內保留軸線方向的兩端部的中間部位上,保留側壁34的外周面34a側部分的槽部33側的部分是利用長方體形的鉚接用沖頭由槽部33的開口側鉚向底側,因此與轉軸結合成一體。再者,在該振子30上也將被鉚合的槽部33側的部分設定成為,在由平面32的槽部33側起到外周側的寬度尺寸W內,自槽部33一側的緣部起0.25W~0.9W的范圍內。
在按上述結構制成的振動發生裝置上,也是除了可獲得與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結構相同的作用效果之外,是將整個振子30形成為橫剖面是切頭扇形,其中心角不足180°,并在中心部形成平面32,因而利用粉末成形來形成該振子30時可使金屬模形狀簡化,制造容易,同時能將重心設定成由轉軸偏心到外方的位置,因此可取得的效果是還能獲得所希望的振動。
第4實施形態圖8與圖9分別表示第4實施形態及其變形例,圖中標記40為振子。該振子40與第1實施形態所示的振子形狀大致相同,由其軸線偏心的整個扇形部分是偏心負荷部41。并且,該振子40是在其描繪偏心負荷部41的扇形的外周圓弧的中心部形成呈半圓形的槽部43,該槽部43的電機轉軸42嵌入的底部與該轉軸42的直徑大致相等,在該槽部43的兩側緣部整體地形成側壁44,該側壁44是由偏心負荷部41平行地鼓出而成為槽部43的兩側緣部。
并且,上述振子40是在其側壁44的先端部端面44a內,保留軸線方向的兩端部的中間部位上,保留側壁14的外周部分44b的槽部43側的部分44c是利用圓柱形鉚接用沖頭45由槽部43的開口側鉚向底側,因此與轉軸42結合成一體。在此,利用圓柱形鉚接用沖頭45鉚接的結果,是在先端部端面44a上形成的凹狀的鉚接部44c各自大致呈半圓形,在槽部43側的軸線方向的長度尺寸L比外周側的長度尺寸還要大地形成。
另外,圖9所示的振子40是在其先端部端面44a的中間部位上,保留側壁44的外周側部分44b的槽部43側的部分44c’是使剖面為正方形的鉚接用沖頭46的角部位于外周側的狀態下利用該鉚接用沖頭46進行鉚接,因而與轉軸42結合成一體。因此,利用鉚接用沖頭46進行鉚接而形成的凹形的鉚接部44c’形成以槽部43一側為底邊的三角形狀。
結果,采用圖8與圖9所示的上述振動發生裝置,能獲得與第1、第2實施形態所示的結構相同的作用效果,此外,鉚接部44c、44c’的軸線方向的長度尺寸是這樣形成在該鉚接部分44c、44c’進行塑性變形時,在其大部分是向轉軸42側鼓出的槽部43側比作為壁部而起作用的外周側還要大。因而作為全體而言,塑性變形的體積變小,能借助更小的鉚接力,獲得高的拉拔強度。此外,能使用制造容易,剖面為圓形的鉚接用沖頭45,同時能使鉚接用沖頭45、46的使用壽命大幅度延長。
另外,在上述第1~第4實施形態中,作為振子10、20、30、40,都是只就形成剖面大致為扇形或剖面為切頭扇形的偏心負荷部11、21、31、41的振子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說明,但并不僅限于此,例如可以使用具有剖面大致為半圓形等各種形狀的偏心負荷部的振子。
另外,就槽部13、22、33、43而言,也不僅限于底部面為半圓形,可形成剖面大致為方形或剖面大致為梯形等各種剖面形狀。
權利要求
1.一種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是將振子與電機轉軸結合成一體而構成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振子在其偏心負荷部上形成上述轉軸嵌入的槽部,同時形成側壁,該側壁是由上述偏心負荷部鼓出而構成該槽部的兩側緣部,并且該側壁的先端部端面內保留該側壁的外周側部分的上述槽部側的部分是由上述槽部的開口側被鉚向底側,因而與上述轉軸結合成一體。
2.一種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是將振子與電機轉軸結合成一體而構成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振子由于偏心負荷部形成中心角不足180°的切頭扇形,因而在回轉中心側有一平面,在該平面上形成上述轉軸嵌入的槽部,同時形成側壁,該側壁構成該槽部的兩側緣部,上述平面內保留上述側壁的外周側部分的上述槽部側的部分是由上述槽部的開口側被鉚向底側,因而與上述轉軸結合成一體。
3.按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由上述槽部的開口側鉚向底側,在上述先端部端面或上述平面上形成凹形的鉚接部分是其上述槽部側的軸線方向的長度尺寸比上述外周側的長度尺寸還要大地形成。
4.按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其特征在于在由上述先端部端面或上述平面的上述槽部側到外周側的寬度尺寸W內,是將自上述槽部側的緣部起0.25W~0.9W的范圍進行鉚接。
5.按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振子的槽部,其大小形成為,使上述轉軸的中心角180°以上的范圍存在于槽部內,并且將上述槽部的開口寬度W1設定成為與上述電機的上述轉軸直徑D的比(W1/D)為0.70~0.95的范圍的。
全文摘要
一種小型無線機的振動發生裝置,其振子的制造容易并且能以高的拉拔強度將振子結合在電機轉軸上,實現整個裝置的小型化。將振子10與電機轉軸12結合成一體,振子10在其偏心負荷部11上形成轉軸12嵌入的槽部13,同時形成側壁14,該側壁14由偏心負荷部11鼓出而形成槽部13的兩側緣部,并且側壁14的先端部端面14a內保留側壁14的外周側部分14b的槽部側的部分14c是自槽部13的開口側鉚向底側,因而與轉軸12結合成一體。
文檔編號H02K7/075GK1316830SQ01103328
公開日2001年10月10日 申請日期2001年1月31日 優先權日2000年1月28日
發明者澀田正幸 申請人:三菱綜合材料C.M.I.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