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包括第一端子組件、第二端子組件及遮覆在第一端子組件和第二端子組件外側的遮蔽殼體。第一端子組件中的第一端子具有第一接觸部,第二端子組件中的第二端子具有第二接觸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包括接地端子,電連接器還包括自接地端子延伸出的接地彈片,且接地彈片與接地端子在不同平面內延伸。沿電連接器長度方向視之,接地彈片的前端面位于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與電連接器前端面之間。
【專利說明】
電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安裝在電路板上的電連接器。【背景技術】
[0002]2014年,USB協會發布了Type C版本的USB標準,該種USB Type C連接器可進行正反插接,并且信號傳輸速率和屏蔽效果均作了相應改善。
[0003]然而,該種USB Type C連接器通常設有沿連接器高度方向分別安裝至上排端子組件和下排端子組件上的上接地片和下接地片,該上、下接地片一方面與外殼電性連接,另一方面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從而保證對接穩定;但是,如此結構形態使得電連接器需要有外殼-上接地片-上排端子組件-下排端子組件_下接地片-外殼的多層結構,進而增加了制程的難度與成本。
[0004]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的USB Type C連接器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以簡易的結構方式,省略了上、下接地片,改以在接地端子上直接引伸出接地彈片,以達到實現對接穩定、簡化整體制程的目的。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
[0007]第一端子組件,具有若干第一端子和固定在所述第一端子周圍的第一本體,所述第一端子具有固定在第一本體內的第一固定部、自第一固定部一端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觸部和自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本體的第一焊接部;
[0008]第二端子組件,具有若干第二端子和固定在所述第二端子周圍的第二本體,所述第二端子具有固定在第二本體內的第二固定部、自第二固定部一端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觸部和自第二固定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二本體的第二焊接部;
[0009]遮蔽殼體,遮覆在所述第一端子組件和第二端子組件的外側;[〇〇1〇]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包括接地端子,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自所述接地端子延伸出的接地彈片,且所述接地彈片與所述接地端子在不同平面內延伸,沿電連接器長度方向視之,所述接地彈片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與電連接器前端面之間。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接地彈片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側邊延伸出,所述接地彈片包括與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相連接的連接部和自所述連接部向外延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的抵接部,所述連接部固定在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內,所述抵接部相對于所述接地端子向上或向下突起。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抵接部延伸超出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沿電連接器長度方向視之,所述抵接部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與電連接器前端面之間。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上均開設有開口及位于所述開口前側的收容孔,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暴露于所述開口,所述收容孔與所述開口相連通,并使得所述開口與所述收容孔組合形成凸字型,所述抵接部自所述開口延伸至所述收容孔,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具有位于兩側的兩個接地端子、相鄰兩個接地端子設置的兩個電源端子以及設于兩個電源端子之間的差分信號端子對和偵測端子,所述接地彈片形成于接地端子與電源端子之間。
[001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接地彈片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末端延伸出,且所述接地彈片包括自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末端呈L型延伸的延伸部和自所述延伸部向外突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接地端子的延伸方向,所述延伸部自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末端繼續延伸,以使得所述抵接部相對于所述接地端子向上或向下突起。
[001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上對應開設有開口及位于所述開口前側的收容孔,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暴露于所述開口,所述收容孔與所述開口之間設有間隔片,以間隔所述收容孔與所述開口,所述延伸部部分搭接于所述間隔片,所述抵接部突伸入所述收容孔,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
[001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固定在第一本體與第二本體之間的中央接地單元,所述中央接地單元包括遮覆所述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的主體部和延伸至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旁側的鎖扣件,所述鎖扣件包括延伸至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旁側的鎖扣臂,所述鎖扣臂彈性懸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持。
[001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鎖扣件還包括與所述鎖扣臂相連且延伸至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旁側的抵接臂,所述抵接臂朝遠離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方向彈性懸伸,以與所述遮蔽殼體電性連接。
[001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遮蔽殼體包括包覆于所述第一端子組件和第二端子組件外側的內鐵殼和疊置于所述內鐵殼外側的外鐵殼,所述抵接臂突伸出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并與所述內鐵殼彈性抵接。
[002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通過設置有自接地端子延伸出的接地彈片,且該接地彈片設計為與接地端子在不同平面內延伸,同時接地彈片的前端面位于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與電連接器前端面之間,從而所述接地彈片不僅可以實現與遮蔽殼體的電性連接,同時還能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省略了上、下接地片,以簡易的結構方式就能達到對接穩定、簡化整體制程的目的。【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符合標準USB 2.0 Type C連接器的立體圖。
[0022]圖2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的部分分解圖。[〇〇23]圖3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的分解圖。
[0024]圖4是圖2中第一端子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0025]圖5是圖2中第二端子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0026]圖6是圖2中遮蔽殼體的分解圖。
[0027]圖7是本實用新型符合標準USB 3.1 Type C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0028]圖8是圖7所示第二端子組件的立體分解圖。
[0029]圖9是圖7中中央接地單元的立體圖。
[0030]圖10是圖8所示接地彈片應用于標準USB 2.0 Type C連接器的端子組件的立體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0032]請參閱圖1至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符合標準USB 2.0 Type C連接器(簡稱為電連接器100)的一較佳實施例。該電連接器100用以焊接至一電路板上,并與對接連接器對接配合。所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端子組件1和環繞設置于端子組件1外圍的遮蔽殼體3。[〇〇33]所述端子組件1包括沿上下方向相互組裝的第一端子組件4、第二端子組件5以及固定連接第一端子組件4和第二端子組件5的絕緣塊6。當然,也可不設置所述絕緣塊6,僅借由在第一端子組件4和第二端子組件5之間設置相互扣持的其他扣持結構,例如卡勾和卡槽 (未圖示),也可將第一端子組件4和第二端子組件5固定在一起。
[0034]請參閱圖4與圖5并結合圖2與圖3所示,所述第一端子組件4具有若干第一端子41 和固定在所述第一端子41周圍的第一本體42。所述第一端子41具有固定在第一本體42內的第一固定部410、自第一固定部410—端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觸部411和自第一固定部410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本體42的第一焊接部412。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41呈一排鑲埋固定在所述第一本體42中,所述第一焊接部412經第一固定部410后端向下彎折延伸后再沿水平方向向后延伸而成,以便于采用表面焊接方式焊接至電路板上。所述第一焊接部412沿橫向成一排設置。
[0035]所述第二端子組件5具有若干第二端子51和固定在所述第二端子51周圍的第二本體52。所述第二端子51具有固定在第二本體52內的第二固定部510、自第二固定部510—端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觸部511和自第二固定部510另一端延伸出第二本體52的第二焊接部 512。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端子51也呈一排鑲埋固定在第二本體52中,所述第二焊接部512 沿垂直于第二固定部510方向自第二本體52后側下方延伸出,并位于第一焊接部412前側, 以穿插焊接至電路板上。所述第二焊接部512沿橫向成一排設置。[〇〇36]所述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均具有設置于每排端子兩側的兩個接地端子43、相鄰兩個接地端子43設置的兩個電源端子44以及設于兩個電源端子44之間的差分信號端子對45和偵測端子46,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的排布符合標準USB 2.0 Type C 連接器的端子排布。[〇〇37]所述第一本體42包括第一舌部421和與第一舌部421相連接的第一安裝部422。所述第一舌部421在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均小于第一安裝部422。所述第一舌部421與第一安裝部422的連接處形成有上下貫穿、以供模具(未圖示)定位第一端子41的第一讓位槽 4211。所述第一舌部421定義有上外接面4212朝向所述遮蔽殼體3和下內接面4213朝向所述第二本體52,在下內接面4213上所述第一讓位槽4211的一側凹陷形成有收容孔4214、另一側突設有定位柱4215。所述第一安裝部422朝向第二本體52—側的內壁面上凹設有兩個凹口 4221,且該兩個凹口 4221凹設于第一安裝部422的后端兩側。
[0038]所述第二本體52包括第二舌部521和與第二舌部521相連接的第二安裝部522。所述第一舌部421與第二舌部521前側形成有供收容所述第一接觸部411和第二接觸部511的對接空間20。所述第一舌部421與第二舌部521的前方兩側分別設有供第一舌部421與第二舌部521相互扣合定位的扣合塊5214和扣合槽5215。所述第二安裝部522朝向第一本體42— 側的內壁面上突設有兩個凸柱5221,且該兩個凸柱5221與所述兩個凹口 4221分別對應設置。[〇〇39]所述第二舌部521對應定義有下外接面5212朝向所述遮蔽殼體3和上內接面5213 朝向所述第一本體42,所述第二舌部521的上內接面5213—側也對應凹陷形成有第二讓位槽5211,且在所述第二讓位槽5211的一側對應突設有定位柱4215、另一側對應凹陷形成有收容孔4214,從而借由所述定位柱4215與收容孔4214、扣合塊5214與扣合槽5215、及所述凸柱5221與凹口 4221的相互配合,可將第一端子組件4和第二端子組件5固定連接在一起。
[0040]所述定位柱4215的形狀不同,本實施例中,其中一個定位柱4215為圓型,另一個定位柱4215為矩型。所述絕緣塊6射出成型于第一本體42和第二本體52上,并鑲埋在第一讓位槽4211和第二讓位槽5211中,從而將第一本體42與第二本體52穩固固定在一起。
[0041]所述第二端子51的接地端子43后端還設有沿第二端子51排列方向水平突伸的延長臂513,所述延長臂513鑲埋在所述第二安裝部522內,以增強所述接地端子43與第二本體 52之間的穩固性。[〇〇42]請參閱圖4與圖5所示,所述電連接器100還包括自所述接地端子43延伸出的接地彈片2,且所述接地彈片2與所述接地端子43在不同平面內延伸。所述第一端子41的接地端子43與第二端子51的接地端子43上均設有所述接地彈片2,沿電連接器100長度方向視之, 所述接地彈片2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部411、第二接觸部511與電連接器100前端面10 之間。[0〇43]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接地彈片2自所述接地端子43的第一固定部410和第二固定部 510的側邊延伸出,且所述接地彈片2位于接地端子43與電源端子44之間。所述接地彈片2包括與所述第一固定部410和第二固定部510相連接的連接部21和自所述連接部21向外延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的抵接部22。所述連接部21自所述第一固定部410和第二固定部 510的內側邊(即靠近電源端子44的一側邊)向外突伸,且所述連接部21呈L型設置,以使得所述抵接部22位于接地端子43與電源端子44之間。
[0044]所述連接部21沿水平方向延伸并鑲埋固定在所述第一本體42和第二本體52內,所述抵接部22相對于所述接地端子43(或連接部21)向上或向下突起,以使得所述抵接部22與所述連接部21在不同平面內延伸。所述抵接部22延伸超出所述第一接觸部411和第二接觸部511的前端面,沿電連接器100長度方向視之,所述抵接部22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部411、第二接觸部511與電連接器100前端面10之間。
[0045]所述第一舌部421與第二舌部521的前端分別開設有開口 4217及位于所述開口 4217前側的收容孔4216,所述第一接觸部411和第二接觸部511暴露于所述開口 4217;所述收容孔4216與所述開口 4217相連通,并使得所述開口 4217與所述收容孔4216組合形成凸字型,從而便于所述抵接部22自所述開口 4217延伸至所述收容孔4216,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因需要保證所述第一舌部421與第二舌部521的固定性,所述開口 4217內還設有一連接臂4218,且該連接臂4218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接地端子43的延伸方向,進而增強了所述第一舌部421與第二舌部521的強度。
[0046]請參閱圖1、圖2及圖6所示,所述遮蔽殼體3遮覆在所述第一端子組件4和第二端子組件5的外側,并包括包覆于所述第一端子組件4和第二端子組件5外側的內鐵殼31和疊置于所述內鐵殼31外側的外鐵殼32。所述內鐵殼31將所述第一端子組件4和第二端子組件5的前端完整包覆,所述外鐵殼32遮覆在所述第一端子組件4和第二端子組件5的后端。具體來說,所述內鐵殼31將所述第一舌部421、第二舌部521等完整包覆;所述外鐵殼32遮覆于所述第一安裝部422和第二安裝部522。[〇〇47]所述內鐵殼31具有橢圓形橫截面,且為一體成型。所述外鐵殼32套設于內鐵殼31 的后端,并包括套設于內鐵殼31后端的套筒部321及遮蓋所述第一安裝部422與第二安裝部 522頂部的遮蓋部322。所述套筒部321的前端上下兩側均設有撕破成型的翻邊3211,以在與線材注塑成型時增加注塑強度,進而增加產品破壞力。所述遮蓋部322的兩側設有沿電連接器100高度方向延伸的焊腳3221,以焊接至電路板上。所述套筒部321呈橢圓形環狀設計,并與所述內鐵殼31后端點焊固定。[〇〇48] 請參閱圖7至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符合標準USB 3.1 Type C連接器(簡稱為電連接器100’)的一較佳實施例。在本實施方式中,電連接器100’的結構與前述電連接器100 的結構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于:1、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的排布方式不同;2、電連接器1〇〇 ’還具有中央接地單元7; 3、接地彈片2 ’的結構不同。以下內容將主要針對區別結構作詳細說明,其他相同的結構不再贅述。
[0049]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均具有設置于每排端子兩側的兩個接地端子43、相鄰兩個接地端子43設置的兩對高頻差分信號端子47、分別相鄰兩對高頻差分信號端子47內側設置的兩個電源端子44及位于該兩個電源端子44之間的四個低頻差分信號端子48,以使得所述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的排布符合標準USB 3.1 Type C連接器的端子排布。第一端子41’與第二端子51’中的高頻差分信號端子47類型相同且反向排布,以使得對接連接器正反插時均可與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00’電性導通,并可進行信號傳輸。
[0050]相較于前述電連接器100,電連接器100’還具有固定在第一端子組件4’與第二端子組件5 ’之間的中央接地單元7。所述中央接地單元7設置在第一本體42 ’與第二本體52 ’之間,并包括遮覆所述第一固定部410’與第二固定部510’的主體部71和延伸至第一接觸部 411’與第二接觸部511’旁側的鎖扣件72。所述主體部71用以屏蔽第一端子41’與第二端子 51’之間的信號干擾,所述鎖扣件72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部411’與第二接觸部511’旁側,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持。[0〇51 ] 所述主體部71設有與所述定位柱4215相配合的一對定位孔711、位于一對定位孔 711后側的方形孔洞712及位于所述一對定位孔711之間的長條形孔洞713。所述第一讓位槽 4211和第二讓位槽5211在長條形孔洞713處上下連通,以借由絕緣塊6鑲埋成型于所述第一讓位槽4211、長條形孔洞713及第二讓位槽5211中,使得所述第一端子組件4’、中央接地單元7及第二端子組件5 ’穩固固定在一起。[〇〇52]所述主體部71后端設有向兩側延伸的延伸臂714,所述第一安裝部422’與第二安裝部522’的兩側均開設有開槽5222,以供所述延伸臂714末端突伸出所述第一安裝部422’和第二安裝部522’并與所述遮蔽殼體3電性連接。所述第二安裝部522’上還開設有供限位收容所述延伸臂714的限位槽5223,且所述限位槽5223與所述開槽5222相連通,以便所述延伸臂714自所述限位槽5223突伸入所述開槽5222。所述第二舌部521’與第二安裝部522’的連接處凸設有將所述鎖扣件72后端與所述主體部71相間隔的間隔塊5224。[〇〇53]所述鎖扣件72包括延伸至第一接觸部411’與第二接觸部511’旁側的鎖扣臂721、 連接所述鎖扣臂721與所述主體部71的連接臂722及與所述鎖扣臂721相連且延伸至第一固定部410’與第二固定部510’旁側的抵接臂723。所述鎖扣臂721彈性懸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持;沿第一端子41’與第二端子51’排列方向視之,所述鎖扣臂721位于第一端子41’ 與第二端子51’之間且位于第一端子41’與第二端子51’的外側。所述抵接臂723后端朝遠離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的方向彈性懸伸,以與所述遮蔽殼體3電性連接。[〇〇54]對應地,所述第一舌部421’與第二舌部521’的兩側邊均開設有供放置所述鎖扣件 72的收容槽5216,且在所述第一舌部421’與第二舌部521’組裝完成后,所述鎖扣件72暴露于所述收容槽5216。所述鎖扣臂721的前端自所述收容槽5216突伸入所述對接空間20,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持;所述抵接臂723的后端自所述收容槽5216突伸出所述第一本體42 ’和第二本體52’,并與所述內鐵殼31的內壁面彈性抵接。
[0055]相較于前述電連接器100,電連接器100’中的接地彈片2’自所述接地端子43的第一接觸部411’和第二接觸部511’末端延伸出。所述接地彈片2 ’包括自第一接觸部411’和第二接觸部511’末端呈L型延伸的延伸部21’和自所述延伸部21’一側邊向外突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的抵接部22’。所述抵接部2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接地端子43的延伸方向。所述延伸部21’自所述第一接觸部411’和第二接觸部511’末端繼續延伸,以使得所述抵接部 22 ’相對于所述接地端子43向上或向下突起。[〇〇56]為了與所述接地彈片2 ’對應配合,所述第一本體42 ’和第二本體52 ’上亦對應開設有開口 4217及位于所述開口 4217前側的收容孔4216,所述第一接觸部411’和第二接觸部 511’暴露于所述開口 4217。然而,所述收容孔4216與所述開口 4217之間還設有間隔片4219, 以間隔所述收容孔4216與所述開口 4217。所述延伸部21’部分搭接于所述間隔片4219,所述抵接部22’突伸入所述收容孔4216,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〇〇57]請參圖7與圖8所示,所述接地彈片2’是設置在符合USB 3.1標準的USB Type C連接器上的,且在該連接器的第一端子41’和第二端子51’上,位于兩側接地端子43上的兩個延伸部21’相連接呈一體式,所述抵接部22 ’設置有三個且均勻分布在所述延伸部21’上,以此增強電連接器100’與對接連接器之間的對接穩定性和接地信號傳輸穩定性。然而,所述接地彈片2’結構亦可應用于符合USB 2.0標準的USB Type C連接器上,且對于該連接器而言,所述抵接部22’只需設置有兩個即可滿足對接穩定性和接地信號傳輸穩定性,故,位于兩側接地端子43上的兩個延伸部21’可設計呈分體式,具體請參圖10所示。[〇〇5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100、100’通過設置有自接地端子43延伸出的接地彈片2、2’,且該接地彈片2、2’設計為與接地端子43在不同平面內延伸,同時接地彈片2、 2’的前端面位于第一接觸部411、411’、第二接觸部511、511’與電連接器100、100’前端面10 之間,從而所述接地彈片2、2’不僅可以實現與遮蔽殼體3的電性連接,同時還能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省略了上、下接地片,以簡易的結構方式就能達到對接穩定、簡化整體制程的目的。
[0059]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第一端子組件,具有若干第一端子和固定在所述第一端子周圍的第一本體,所述第一 端子具有固定在第一本體內的第一固定部、自第一固定部一端向前延伸的第一接觸部和自 第一固定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一本體的第一焊接部;第二端子組件,具有若干第二端子和固定在所述第二端子周圍的第二本體,所述第二 端子具有固定在第二本體內的第二固定部、自第二固定部一端向前延伸的第二接觸部和自 第二固定部另一端延伸出第二本體的第二焊接部;遮蔽殼體,遮覆在所述第一端子組件和第二端子組件的外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包括接地端子,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自所述 接地端子延伸出的接地彈片,且所述接地彈片與所述接地端子在不同平面內延伸,沿電連 接器長度方向視之,所述接地彈片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部、第二接觸部與電連接器 前端面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彈片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 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側邊延伸出,所述接地彈片包括與所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相 連接的連接部和自所述連接部向外延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的抵接部,所述連接部固 定在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內,所述抵接部相對于所述接地端子向上或向下突起。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延伸超出所述第一接觸部 和第二接觸部,沿電連接器長度方向視之,所述抵接部的前端面位于所述第一接觸部、第二 接觸部與電連接器前端面之間。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上均開設有 開口及位于所述開口前側的收容孔,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暴露于所述開口,所述 收容孔與所述開口相連通,并使得所述開口與所述收容孔組合形成凸字型,所述抵接部自 所述開口延伸至所述收容孔,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均具有位于 兩側的兩個接地端子、相鄰兩個接地端子設置的兩個電源端子以及設于兩個電源端子之間 的差分信號端子對和偵測端子,所述接地彈片形成于接地端子與電源端子之間。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彈片自所述接地端子的第一 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末端延伸出,且所述接地彈片包括自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末端呈 L型延伸的延伸部和自所述延伸部向外突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的抵接部,所述抵接 部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接地端子的延伸方向,所述延伸部自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末 端繼續延伸,以使得所述抵接部相對于所述接地端子向上或向下突起。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上對應開設 有開口及位于所述開口前側的收容孔,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接觸部暴露于所述開口,所 述收容孔與所述開口之間設有間隔片,以間隔所述收容孔與所述開口,所述延伸部部分搭 接于所述間隔片,所述抵接部突伸入所述收容孔,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接。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固定在第一本體 與第二本體之間的中央接地單元,所述中央接地單元包括遮覆所述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 部的主體部和延伸至第一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旁側的鎖扣件,所述鎖扣件包括延伸至第一 接觸部與第二接觸部旁側的鎖扣臂,所述鎖扣臂彈性懸伸,以與對接連接器彈性抵持。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鎖扣件還包括與所述鎖扣臂相連 且延伸至第一固定部與第二固定部旁側的抵接臂,所述抵接臂朝遠離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 的方向彈性懸伸,以與所述遮蔽殼體電性連接。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遮蔽殼體包括包覆于所述第一 端子組件和第二端子組件外側的內鐵殼和疊置于所述內鐵殼外側的外鐵殼,所述抵接臂突 伸出所述第一本體和第二本體并與所述內鐵殼彈性抵接。
【文檔編號】H01R12/71GK205657269SQ201620357827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6日 公開號201620357827.2, CN 201620357827, CN 205657269 U, CN 205657269U, CN-U-205657269, CN201620357827, CN201620357827.2, CN205657269 U, CN205657269U
【發明人】游萬益, 茍亞娟, 容志強, 黃茂榮
【申請人】凡甲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