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主體、固定于絕緣主體中的若干導電端子和固定件。絕緣主體具有頂面、底面和后表面。導電端子具有延伸出后表面的連接腳。連接腳排列設置為至少一排,每一連接腳具有一抵接部、靠近抵接部設置的抵壓部。固定件具有端子收容部、與端子收容部相連通的柔性電路板收容部、設置于端子收容部遠離柔性電路板收容部一側的抵壓結構。固定件具有固定至絕緣主體上的固定位置,在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動時,抵壓結構抵壓抵壓部,使得抵接部在抵壓部的帶動下伸入柔性電路板收容部。
【專利說明】
電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方便柔性電路板安裝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產業的迅速發展,電連接器作為一種傳輸數字信號、音頻信號及圖像信號等的連接裝置已得到廣泛應用。電連接器通常包括有塑料本體和固定至塑料本體上的若干導電端子。根據不同應用,電連接器的導電端子的配置不同。常見導電端子均設置有用以與電路板進行焊接的焊腳。但是,在導電端子數量設置較多,或者空間限制或電路板結構限制時,使得導電端子與電路板的焊接操作較難進行。另外,相較焊接來說,直接采用機械結構對導電端子和電路板的定位連接在制程上更為方便,且效率較高。
[0003]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的電連接器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柔性電路板安裝的電連接器。
[0005]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主體、固定于絕緣主體中的若干導電端子,所述絕緣主體具有頂面、底面和后表面;所述導電端子具有向后延伸出后表面的連接腳,所述連接腳排列設置為至少一排,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連接腳具有一抵接部、靠近抵接部設置的抵壓部,所述連接腳的抵接部和抵壓部相較頂面的垂直距離不同;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用以收容所述連接腳的端子收容部、與端子收容部相連通的柔性電路板收容部、設置于端子收容部遠離柔性電路板收容部一側的抵壓結構,所述抵壓部相較抵接部遠離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并在固定件固定至絕緣主體上后與所述抵壓結構相抵持;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至絕緣主體上的固定位置,在所述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動時,所述固定件的抵壓結構朝柔性電路板收容部方向抵壓所述抵壓部,使得所述抵接部于抵壓部的帶動下伸入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
[000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連接腳沿上下方向呈兩排排列設置,并在兩排連接腳之間形成有用以收容柔性電路板的夾持空間,兩排所述連接腳的抵接部朝向夾持空間相向突伸,兩排所述連接腳的抵壓部相較所述抵接部分別向外靠近頂面或底面設置;所述固定件具有與兩排連接腳對應的兩個所述端子收容部,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位于兩個所述端子收容部之間;在所述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動時,所述固定件的抵壓結構朝夾持空間方向抵壓所述抵壓部,使得兩排所述抵接部在抵壓部的帶動下逐漸靠近。
[000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主體后側形成有用以與固定件相配合的定位結構,所述固定件設有與所述定位結構相配合的配合結構,在定位結構和配合結構相互結合時,所述固定件處于固定位置并且固定至絕緣主體上。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主體后側自兩側面分別向外擴散形成有加寬部,在加寬部上分別前后貫穿形成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內設有一向前延伸并且穿出穿孔的定位彈臂,所述定位結構為形成于所述定位彈臂上并且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所述配合結構為自固定件前端兩側分別向前突伸的卡扣。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定位結構具有自絕緣主體兩側的后側位置處分別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所述配合結構為自固定件兩側分別向前突伸的卡扣。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主體具有自后表面周圍分別向后延伸的定位壁、形成于定位壁之間以收容固定件的定位空間、自所述定位壁朝向定位空間內突伸以形成前述定位結構的楔形定位塊,所述配合結構為形成于固定件兩側上以與楔形定位塊相扣持定位的彈性扣持臂。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件還具有預定位至絕緣主體上的預定位位置,所述預定位位置位于所述固定位置后方,并且在所述固定件位于預定位位置時,所述連接腳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前端,所述抵壓結構與抵壓部相對應而處于未抵壓狀態;其中,所述絕緣主體具有自后表面周圍分別向后延伸的定位壁、形成于定位壁之間以收容固定件的定位空間,位于絕緣主體兩側的定位壁分別形成有前后貫穿的定位孔、設置于定位孔內壁上并且朝向定位孔內突伸的定位塊,每一定位孔內側的所述定位塊分別成對自定位孔的兩相對內壁突伸形成、并且沿前后方向間隔分布,使得靠前設置的定位塊形成為前述定位結構,靠后設置的定位塊形成為將固定件定位至前述預定位位置的預定位結構,所述固定件具有可收容于定位空間內的主體部、形成于主體部的兩側且可突伸入所述定位孔內的扣持臂,所述扣持臂即為所述配合結構,并且分別于預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與對應所述定位塊相扣持。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主體或固定件設有用以扣持柔性電路板以防止柔性電路板向后移動的止擋機構。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在所述止擋機構設置于絕緣主體上時,所述止擋機構為自絕緣主體后表面向后延伸的懸臂、與所述懸臂上下對應設置的支撐臂,所述懸臂與支撐臂之間形成有供柔性電路板伸入的間隙,所述懸臂末端形成有用以定位柔性電路板的定位凸塊,所述支撐臂上形成有與所述定位凸塊相對應的讓位槽,所述固定件上對應所述懸臂和支撐臂形成有讓位空腔。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件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件,在所述止擋機構設置于固定件上時,所述固定件上在端子收容部外側還設有向后延伸的彈性懸臂,所述懸臂末端形成有朝向柔性電路板收容部內突伸、以定位柔性電路板的定位凸塊,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與定位凸塊對應的內壁面上形成有與定位凸塊相對的讓位槽。
[001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件由分開成型的兩個絕緣塊組成,兩個所述絕緣塊上下堆疊設置,并且每一絕緣塊上形成有一所述端子收容部,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形成于兩個所述絕緣塊之間,在所述止擋機構設置于該種固定件上時,所述止擋機構自至少一絕緣塊上朝向柔性電路板收容部內突伸形成。
[001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兩個所述絕緣塊兩側設有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結構,并且在安裝時,兩個所述絕緣塊先相互扣持后共同移動安裝至所述絕緣主體上的固定位置。
[001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兩個所述絕緣塊兩側靠近后表面的一端均可旋轉地固定于絕緣主體上、兩側或遠離后表面的一側設有供兩個絕緣塊在固定位置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結構,兩個所述絕緣塊的旋轉方向相反。
[001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主體上設有若干前后貫穿的端子槽,所述導電端子自后表面向前安裝至絕緣主體上,并且還具有固定于端子槽內的固定部和自固定部向前延伸的對接部。
[001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主體還具有與后表面相對前表面、前后貫穿的若干端子槽,所述導電端子自前表面向后安裝至絕緣主體上,并且具有固定于端子槽內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前端延伸出所述前表面的焊接腳,所述連接腳自固定部向后延伸。
[0020]本實用新型通過固定件與絕緣主體的配合設置,使得柔性電路板與導電端子的連接腳之間無需焊接,即可實現緊密接觸,即形成穩固的電性連接,并且整體結構設置簡單,安裝定位均非常方便。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較佳實施例中電連接器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立體示意圖。
[0022]圖2是圖1的立體分解圖。
[0023]圖3是圖1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
[0024]圖4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處于預定位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尚未夾緊柔性電路板。
[0025]圖5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處于固定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與柔性電路板夾緊連接。
[0026]圖6本實用新型第二較佳實施例中電連接器與相配合的柔性電路板的部分分解圖。
[0027]圖7是圖6所示電連接器處于預定位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尚未夾緊柔性電路板。
[0028]圖8是圖6所示電連接器處于固定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與柔性電路板夾緊連接。
[0029]圖9是本實用新型第三較佳實施例中電連接器與相配合的柔性電路板的部分分解圖。
[0030]圖10是圖9另一角度的視圖。
[0031]圖11是圖9所示電連接器處于預定位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尚未夾緊柔性電路板。
[0032]圖12是圖9所示電連接器處于固定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與柔性電路板夾緊連接。
[0033]圖13是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中電連接器處于預定位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尚未夾緊柔性電路板。
[0034]圖14是圖13所示電連接器處于固定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與柔性電路板夾緊連接。
[0035]圖15是本實用新型第四較佳實施例中電連接器與相配合的柔性電路板的部分分解圖。
[0036]圖16是圖15的進一步分解圖。
[0037]圖17是圖16另一角度的視圖。
[0038]圖18是圖15所示電連接器處于預定位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尚未夾緊柔性電路板。
[0039]圖19是圖15所示電連接器處于固定狀態時與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與柔性電路板夾緊連接。
[0040]圖20本實用新型第五較佳實施例中電連接器與一電路板和一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立體組合圖。
[0041 ]圖21是圖20另一角度的視圖。
[0042]圖22是圖20所示電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
[0043]圖23是圖22另一角度的視圖。
[0044]圖24是圖20所示電連接器處于預定位狀態時與電路板和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尚未夾緊柔性電路板。
[0045]圖25是圖20所示電連接器處于固定狀態時與電路板和柔性電路板相配合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導電端子的連接腳與柔性電路板夾緊連接。
【具體實施方式】
[004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0047]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00的第一較佳實施例,所述電連接器100用以與一柔性電路板200電性連接,并包括絕緣主體1、固定于絕緣主體I內的若干導電端子2及固定件3。
[0048]其中,請參閱圖1至圖3所示,所述絕緣主體I具有前端面111、頂面112、底面113、兩側面114、后表面115、若干前后貫穿前端面111和后表面115的端子槽12。所述端子槽12沿上下方向排列設置為兩排。所述絕緣主體I頂部設置有一用以與對接連接器(未圖示)相扣持的鎖扣彈臂13。所述鎖扣彈臂13自頂面12先向上再向后延伸形成。所述鎖扣彈臂13頂部設置有鎖扣突起131,后端形成為下壓操作部132。
[0049]所述絕緣主體I后側形成有用以與固定件3相配合的定位結構14,所述固定件3設有與所述定位結構14相配合的配合結構30,在定位結構14和配合結構30相互結合時,所述固定件3固定至絕緣主體I上的固定位置處。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主體I后側自頂面112、底面113和兩側面114分別向外擴散形成有加寬部15。在兩側面114外側的加寬部15上分別前后貫穿形成有一穿孔151,所述穿孔151內設有一向前延伸并且穿出穿孔151的定位彈臂152,所述定位彈臂152的后端與所述穿孔151靠近側面114的一側內壁相連接。前述定位結構14為形成于所述定位彈臂152上且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
[0050]另,請參閱圖2和圖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主體I上還設有用以扣持柔性電路板200以防止柔性電路板200向后移動的止擋機構。具體地,所述止擋機構設置于所述端子槽12和穿孔151之間,并且為自絕緣主體I后表面115向后延伸的懸臂161。所述懸臂161末端形成有用以定位柔性電路板200的定位凸塊1611,所述定位凸塊1611后側形成有導引斜面。所述柔性電路板200上形成有與所述定位凸塊1611相定位配合的開口 201。優選地,所述止擋機構還包括與所述懸臂161上下對應設置的支撐臂162,所述懸臂161與支撐臂162之間形成有供柔性電路板200伸入的間隙,所述支撐臂162上形成有與所述定位凸塊1611相對應的讓位槽1621。
[0051]請參閱圖1至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若干所述導電端子2自后表面115向前安裝至絕緣主體I上,并且具有固定于端子槽12內的固定部21、自固定部21向前延伸的對接部22、向后延伸出后表面115的連接腳23。
[0052]其中,所述固定部21和對接部22對應所述端子槽12呈兩排排列設置。所述固定部21呈U型狀,并在U型固定部21向外的端面上形成有與端子槽12內壁面干涉固定的倒刺211。所述對接部22大致折彎呈矩型筒狀,用以收容針狀對接端子(未圖示),所述對接部22內部彎折形成有用以夾持針狀對接端子的夾持臂221。
[0053]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腳23排列設置為一排,具體地,與下排對接部22對應的連接腳23向上彎折延伸至與上排連接腳23設置于同一排。每一所述連接腳23具有一用以抵接柔性電路板200以與柔性電路板200達成電性連接的抵接部231、靠近抵接部231設置的抵壓部232。所述連接腳23的抵接部231和抵壓部232相較頂面112的垂直距離不同。
[005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抵接部231靠近所述后表面115設置,并且向上突伸。所述抵壓部232自所述抵接部231后端向后并向下傾斜延伸呈向下的突起狀。所述連接腳23的末端與所述抵接部231位于不同平面內,以便于所述抵壓部232在被向上抵壓時,能夠帶動所述抵接部231向上移動。
[0055]請參閱圖2至圖5所示,所述固定件3具有用以收容所述連接腳231的端子收容部
31、與端子收容部31相連通的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設置于端子收容部31遠離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側的抵壓結構33。所述抵壓部232相較抵接部231遠離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
32、并在固定件3固定至絕緣主體I上后與所述抵壓結構33相抵持。其中,在所述固定件3朝固定位置移動時,所述固定件3的抵壓結構33朝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方向抵壓所述抵壓部232,使得所述抵接部231在抵壓部232的帶動下伸入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以與所述柔性電路板200抵緊連接。
[0056]具體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件,且整體大致呈一矩型塊狀,所述端子收容部31對應一排所述連接腳23自固定件3的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為一個,并且呈左右連通的通槽狀設置。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位于端子收容部31的上方,且前后貫穿所述固定件3,以方便柔性電路板200自后向前安裝。所述抵壓結構33具體為所述端子收容部31遠離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側的內壁,所述內壁前側形成為向外傾斜延伸的導引壁331、后側為水平延伸的抵壓壁332。從而,在固定件3朝固定位置移動時,先通過導引壁331與抵壓部232相抵接,然后逐漸抵壓所述抵壓部232,使其朝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方向帶動抵接部231移動,最后定位于所述抵壓壁332上,以保持抵接部231與柔性電路板200的抵接狀態。
[0057]另外,前述固定件3上用以與絕緣主體I相固定配合的配合結構30具體為自固定件3前端面兩側分別向前突伸的卡扣。所述卡扣大致呈片狀向前突伸出前端面,并且形成有用以與絕緣主體I上的定位結構14( S卩前述定位突起)相扣持的扣持槽301。當然,所述配合結構30也可為一^扣彈臂,在卡扣彈臂前端形成與定位結構14相扣持的卡扣突起,同樣也可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又,對應所述絕緣主體I上的止擋機構,所述固定件3上在配合結構30和端子收容部31之間還形成有讓位空腔34。在固定件3固定至絕緣主體I上時,所述止擋機構收容于讓位空腔34內。
[0058]優選地,在本實用新型中,所述固定件3還具有預定位至絕緣主體I上的預定位位置,所述預定位位置位于所述固定位置后方,并且在所述固定件3位于預定位位置時,所述連接腳23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31前端,所述抵壓結構33與抵壓部232相對應而處于未抵壓狀態。
[0059]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的預定位位置為配合結構30伸入所述絕緣主體I兩側的穿孔151內,而尚未與定位結構14形成扣持固定的位置;在該位置處,所述配合結構30通過與定位彈臂152相抵持而夾持于定位彈臂152與穿孔151的內壁之間,從而將固定件3預定位至絕緣主體I上。
[0060]通過該種設置可便于柔性電路板200的后期插裝,S卩,先將固定件3預定位至絕緣主體I的預定位位置,使固定件3各部分結構與絕緣主體I上相應結構設置一一對應;此時可將柔性電路板200自固定件3后方向前經過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而伸入至導電端子2的連接腳23位置處,使得柔性電路板200上的金手指(未圖示)與抵接部231相對應,同時止擋機構與柔性電路板200上的開口 201相扣持而防止柔性電路板200向后移動,該種情況下的柔性電路板200插裝為零插入力插裝,非常簡單快捷;待柔性電路板200插裝完成后,僅需將固定件3自預定位位置朝固定位置移動,即可通過抵壓結構33與抵壓部232的配合而實現抵接部231與金手指的抵緊連接,并且通過定位結構14與配合結構30的配合而將固定件3保持于絕緣主體I的固定位置處。
[0061]通過上述可知,本實用新型通過固定件3與絕緣主體I的配合設置,使得柔性電路板200與導電端子2的連接腳23之間無需焊接,即可實現緊密接觸,即形成穩固的電性連接,并且整體結構設置簡單,安裝定位均非常方便。
[0062]請參閱圖6至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00’的第二較佳實施例。該實施例中所述電連接器100’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大致相同,同樣包括有絕緣主體I’、若干導電端子
2’和固定件3 ’ ;但是,相較第一實施例來說,具有如下區別。
[0063]其中,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主體I’的加寬部15’上的穿孔151’緊靠兩側面114’形成,并在穿孔151’內側未形成前述定位彈臂,而定位結構14’為直接自相鄰穿孔151’的兩側面114’后側分別向外突伸形成的定位突起。
[0064]前述導電端子2’相較第一實施例來說,連接腳23’在絕緣主體I’后方沿上下方向呈兩排排列設置,并在兩排連接腳23’之間形成有用以收容柔性電路板200’的夾持空間230 ’,兩排所述連接腳23 ’的抵接部231 ’朝向夾持空間230 ’相向突伸,兩排所述連接腳23 ’的抵壓部232’相較所述抵接部231’分別向外靠近頂面112’或底面113’設置。另,所述抵壓部232,連接于固定部21,和抵接部231 ’之間。
[006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電端子2’具有自固定部21’后側向后延伸出后表面115’的U型尾部24,,上排的U型尾部24’開口向上,下排的U型尾部24 ’開口向下;所述連接腳23,自所述U型尾部24 ’與頂面112 ’平行的一壁面上經撕破并彎折形成。
[0066]相應地,所述固定件3’具有與兩排連接腳23’對應的兩個所述端子收容部31’,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位于兩個所述端子收容部31’之間;當然,所述固定件3’還形成有用以收容U型尾部24’的兩側壁的收容槽34’、形成于收容槽34’之間并可突伸入U型尾部24’內側的凸條35’。所述收容槽34’與端子收容部31’上下連通。所述凸條35’的底壁構成端子收容部31’的外壁面,并且進一步形成為所述抵壓結構33’。在固定件3’朝固定位置移動時,通過抵壓結構33’與抵壓部232’相抵接,然后逐漸朝夾持空間230’方向抵壓所述抵壓部232’,使得兩排所述抵接部231’在抵壓部232’的帶動下逐漸靠近而夾緊柔性電路板200’。
[0067]另外,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上的配合結構30’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中相同,均為自固定件3’前端面兩側分別向前突伸的卡扣。所述卡扣大致呈片狀向前突伸出前端面,并且形成有用以與絕緣主體I’上的定位結構14’(即前述定位突起)相扣持的扣持槽301’。當然,所述配合結構30’也可為一^扣彈臂,在卡扣彈臂前端形成與定位結構14’相扣持的卡扣突起,同樣也可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0068]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00’在使用時與第一較佳實施例中基本類似,先將固定件3 ’固定至絕緣主體I’的預定位位置,在預定位位置處通過配合結構30’與穿孔151’內壁相配合定位;然后,將柔性電路板200’自后向前經過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2’而伸入夾持空間230,,使得柔性電路板200 ’上的金手指202,與抵接部231,相對應,該種情況下的柔性電路板200 ’插裝為零插入力插裝,非常簡單快捷;待柔性電路板200 ’插裝完成后,僅需將固定件3 ’自預定位位置朝固定位置移動,即可通過抵壓結構33 ’與抵壓部232 ’的配合而實現抵接部231’與金手指202’的抵緊連接,并且通過定位結構14’與配合結構30’的配合而將固定件
3’保持在絕緣主體I ’的固定位置處。
[0069]請參閱圖9至圖1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100”的第三較佳實施例。該實施例中所述電連接器100”亦包括有絕緣主體I”、若干導電端子2”和固定件3”;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器100”的結構與第二較佳實施例較為類似,但是,相較第二較佳實施例來說,仍具有如下區別。
[0070]其中,絕緣主體I”頂部的鎖扣彈臂13”通過金屬材料制成,并且扣持定位于頂面112”上。另外,所述絕緣主體I”后側未形成前述加寬部15’,而本實施例中所述絕緣主體I”具有自后表面115”周圍分別向外擴散并且向后延伸的定位壁171”、形成于定位壁171”之間以收容固定件3”的定位空間172”。位于兩側的定位壁171”分別形成有前后貫穿的定位孔173”、設置于定位孔173”內壁上并且朝向定位孔173”內突伸的定位塊174”。每一定位孔173”內側的所述定位塊174”分別成對設置、并且沿前后方向間隔分布,而且分別自定位孔173”的兩相對內壁突伸形成;使得靠前設置的定位塊174”形成為前述定位結構,靠后設置的定位塊174”形成為將固定件3”定位至前述預定位位置的預定位結構。
[0071]所述導電端子2”的排列設置類似于上述第二較佳實施例,但是,本實施例中導電端子2”后側未形成有前述U型尾部,而是自固定部21”直接向后延伸出連接腳23” ο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腳23”的抵接部231”連接于固定部21”與抵壓部232”之間。
[0072]所述固定件3”形成為具有可收容于定位空間172”內的主體部31”、形成于主體部31”的兩側且可突伸入所述定位孔173”內的扣持臂32”。所述扣持臂32”即為所述配合結構,其上形成有長條狀扣持孔321”,以分別于預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與對應所述定位塊174”相扣持;其中,所述定位結構(即靠前設置的定位塊174”)和配合結構(即所述扣持臂32”)相配合固定時,所述固定件3”處于所述固定位置,所述預定位結構(即靠后設置的定位塊174”)和配合結構(即所述扣持臂32”)相配合時,所述固定件3”位于絕緣主體I”上的一預定位位置;
[0073]其中,所述固定件3”可為一體式結構,在一體式固定件上形成有與兩排連接腳23”分別對應的兩個端子收容部和形成于兩個所述端子收容部之間的柔性電路板收容部;該種情況下,所述止擋機構的設置可類似于下文中第五實施例中的相應結構設置。
[0074]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呈分體式設置,其包括有分開成型的兩個絕緣塊33”,兩個所述絕緣塊33”上下堆疊設置。每一絕緣塊33”均具有形成為前述主體部31”的中間部分和位于中間部分兩側的前述扣持臂32”;所述絕緣主體I”兩側分別形成有兩組前述定位孔173”和定位塊174”,分別與每一絕緣塊33”上的扣持臂32”對應配合定位。其中每一絕緣塊33”上形成有一所述端子收容部331” ;在本實施例中,每一所述端子收容部331”包括若干分別與每一連接腳23”對應設置的收容槽和間隔相鄰收容槽之間隔壁。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4”形成于兩個所述絕緣塊33”之間。每一收容槽遠離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4”的一側內壁形成有用以抵壓前述抵壓部232”的抵壓結構3311”,所述抵壓結構3311”的設置同前述第一或第二實施例中抵壓結構的設置。
[0075]另外,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止擋機構設置于該種固定件3”上,具體設置為自至少一絕緣塊33”上朝向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4”內突伸形成的凸包36”。
[0076]在安裝時,所述預定位結構和配合結構相互扣持可使得兩個所述絕緣塊33”先分別預安裝至所述絕緣主體I”上的預定位位置;其次,可將柔性電路板200”自后向前穿過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4”,并且伸入兩排連接腳23”之間,所述柔性電路板200”兩側分別對應前述止擋機構設有長條形開口 201”,并且在柔性電路板200”安裝后,所述止擋機構位于長條形開口201”中;最后再共同移動兩個所述絕緣塊33”,以使其安裝至所述固定位置,在移動過程中,所述抵壓結構3311”逐漸抵壓所述抵壓部232”,使得兩排所述抵接部231”在抵壓部232”的帶動下逐漸靠近而夾緊柔性電路板200”。
[0077]當然,作為另一較佳實施方式,也可在兩個所述絕緣塊33”上設置用以上下相互扣持的扣持結構(未圖標),從而在安裝時,可將柔性電路板200”先安裝至兩個絕緣塊33”之間的柔性電路板收容部34”,然后將兩個絕緣塊33”相互扣持后自后向前安裝至絕緣主體I”上,同樣也可達成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0078]又,請參閱圖13和圖14所示,作為又一較佳實施方式,兩個所述絕緣塊33”和絕緣主體I”上也可不設置前述定位塊174”和扣持臂32”,而是將兩個所述絕緣塊33”兩側靠近后表面的一端均旋轉地固定于絕緣主體I”兩側的定位壁171”上,并在兩個絕緣塊33”兩側或遠離后表面的一側設有供兩個絕緣塊33”在固定位置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結構(未圖標),兩個所述絕緣塊33”的旋轉方向相反;從而在使用時,先將兩個所述絕緣塊33”分別向外旋轉打開,使柔性電路板200”伸入連接腳23”之間,然后將兩個絕緣塊33”相向旋轉,使抵壓結構3311”抵壓所述抵壓部232”,進而使得兩排所述抵接部231”在抵壓部232”的帶動下逐漸靠近而夾緊柔性電路板200”,同時兩個絕緣塊33”相互扣持。
[0079]請參閱圖15至圖1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400的第四較佳實施例。該實施例中所述電連接器400亦包括有絕緣主體4、若干導電端子5和固定件6;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器400的結構與第三較佳實施例較為類似,但是,相較第三較佳實施例來說,仍具有如下區別。
[0080]所述絕緣主體4也具有自后表面415周圍分別向外擴散并且向后延伸的定位壁471、形成于定位壁471之間以收容固定件6的定位空間472。但是,本實施例中兩側的定位壁471上未設置如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的定位孔和定位塊,而是在頂部和底部的定位壁471朝向定位空間472的內表面上分別突設有一對楔形定位塊473。所述楔形定位塊473則形成為用以將固定件6固定至固定位置的定位結構。所述楔形定位塊473后側的定位空間472可視為對固定件6進行預定位的預定位結構。
[0081]所述導電端子5的排列設置類似于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但是,上述第三較佳實施例中,兩排導電端子2”的固定部21”背向設置,連接腳23”自兩排固定部21”相鄰位置處分別向后延伸而成;而本實施例中,兩排導電端子5的固定部51同向排列設置,連接腳53自固定部51的相應位置處分別向后延伸形成,從而,相較第二較佳實施例來說,本實施例中兩排連接腳53之間的最大間距較大。但是,所述連接腳53的抵接部531依然連接于固定部51與抵壓部532之間。
[0082]本實施例中,所述固定件6也包括有分開成型的兩個絕緣塊61,兩個所述絕緣塊61上下堆疊設置,并在兩側分別設置有用以上下扣持定位的卡扣臂611和卡扣塊612。每一絕緣塊61上形成有一端子收容部62;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端子收容部62為左右連通型設置,以共同收容同一排導電端子5的連接腳53。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63形成于兩個所述絕緣塊61之間。每一端子收容部62遠離柔性電路板收容部63的一側內壁形成有用以抵壓前述抵壓部532的抵壓結構621。
[0083]另外,所述配合結構為形成于每一絕緣塊61外壁上以與楔形定位塊473相扣持定位的彈性扣持臂64。所述止擋機構為自其中一絕緣塊61上朝另一絕緣塊61方向突伸的突柱613,前述另一絕緣塊61上設有與所述突柱613對應的凹槽614。
[0084]在使用時,先將柔性電路板200通過前述突柱613定位于前述其中一絕緣塊61上;其次,將兩個所述絕緣塊61通過前述卡扣臂611和卡扣塊612相互卡扣,使柔性電路板200固定于兩個絕緣塊61之間形成的柔性電路板收容部62中;然后,將固定件6和柔性電路板200一起自定位空間472后方沿定位壁471向前移動,以使其安裝至所述固定位置,在移動過程中,所述抵壓結構621逐漸抵壓所述抵壓部532,使得兩排所述抵接部531在抵壓部532的帶動下逐漸靠近而夾緊柔性電路板200。
[0085]請參閱圖20至圖2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700的第五較佳實施例。其中,前面所提到的實施例均用以與一對接連接器來進行插接,進而實現柔性電路板與對接連接器的電性導通。而本實施例中所述電連接器700則直接用以連接一電路板800和前述柔性電路板200,并且亦包括有絕緣主體7、若干導電端子8和固定件9。
[0086]其中,所述絕緣主體7的結構設置與第三較佳實施例中較為類似,具有與后表面715相對的前表面716、前后貫穿的若干端子槽72、與第三較佳實施例中基本相同的定位壁771、定位空間772、定位孔773、和定位塊774。前述前表面716可為絕緣主體7的前端面,也可為自前端面向后凹陷后形成的與后表面715相對的表面。
[0087]但是,相較第三較佳實施例來說,本實施例中,所述導電端子8的結構設置與第三較佳實施例中有部分不同,其是自前表面716向后安裝至絕緣主體7上,并且具有在端子槽72內延伸的固定部81、自固定部81前端延伸出所述前表面716的焊接腳84,所述連接腳83自固定部81后端向后延伸。其中,所述焊接腳84用以焊接連接所述電路板800;所述連接腳83則用以電性連接柔性電路板200,從而通過電連接器700將電路板800和柔性電路板200電性導通。其中,所述連接腳83的結構設置與第三較佳實施例中相同。
[0088]另外,用以定位所述柔性電路板200的固定件9在本實施例中為一體式結構,其具有可收容于定位空間772內的主體部91、形成于主體部91的兩側且可突伸入所述定位孔773內的扣持臂92。主體部91上形成有與兩排連接腳83對應的兩個端子收容部93、位于兩個端子收容部93之間的柔性電路板收容部94、形成于每一端子收容部93遠離柔性電路板收容部94一側的抵壓結構95。所述扣持臂92即為所述配合結構,其上形成有扣持孔921,以分別在預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與對應所述定位塊774相扣持;其中,所述定位結構(即靠前設置的定位塊774)和配合結構(即所述扣持臂92)相配合固定時,所述固定件9處于所述固定位置,所述預定位結構(即靠后設置的定位塊774)和配合結構(即所述扣持臂92)相配合時,所述固定件9位于絕緣主體7上的一預定位位置;
[0089]另外,所述止擋機構也設置在固定件9上,具體為:所述固定件9上在端子收容部93兩側的外側還設有向后延伸以作為止擋機構的彈性懸臂96,所述懸臂96末端形成有朝向柔性電路板收容部94內突伸、以定位柔性電路板200的定位凸塊961,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94與定位凸塊961對應的內壁面上形成有與定位凸塊961相對的讓位槽97。
[0090]在使用時,可先將所述固定件9通過扣持臂92與后側的定位塊774配合而定位至絕緣主體7的預定位位置;其次,將本實施例中電連接器700整體通過焊接腳84焊接至電路板800上;然后,將柔性電路板200自后向前穿過柔性電路板收容部94而伸入兩排連接腳83的抵接部831之間,前述定位凸塊961的后端形成有傾斜延伸的導引面,從而在柔性電路板200插裝時,可將懸臂96向外抵持變形;最后,推動所述固定件9,以使其安裝至所述固定位置,并且通過扣持臂92與前側的定位塊774配合固定;在移動過程中,所述抵壓結構95逐漸抵壓所述連接腳83的抵壓部832,使得兩排所述抵接部831在抵壓部832的帶動下逐漸靠近而夾緊柔性電路板200,進而實現電路板800與柔性電路板200的電性導通。
[0091]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固定件3、3’、3”、6、9與絕緣主體1、1’、1”、4、7的配合設置,使得柔性電路板200、200,、200”與導電端子2、2,、2”、5、8的連接腳23、23,、23”、53、83之間無需焊接,即可實現緊密接觸,即形成穩固的電性連接,并且整體結構設置簡單,安裝定位均非常方便。
[0092]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電連接器,包括絕緣主體、固定于絕緣主體中的若干導電端子,所述絕緣主體具有頂面、底面和后表面;所述導電端子具有向后延伸出后表面的連接腳,所述連接腳排列設置為至少一排,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連接腳具有一抵接部、靠近抵接部設置的抵壓部,所述連接腳的抵接部和抵壓部相較頂面的垂直距離不同;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有固定件,所述固定件具有用以收容所述連接腳的端子收容部、與端子收容部相連通的柔性電路板收容部、設置于端子收容部遠離柔性電路板收容部一側的抵壓結構,所述抵壓部相較抵接部遠離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并在固定件固定至絕緣主體上后與所述抵壓結構相抵持;其中,所述固定件具有固定至絕緣主體上的固定位置,在所述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動時,所述固定件的抵壓結構朝柔性電路板收容部方向抵壓所述抵壓部,使得所述抵接部于抵壓部的帶動下伸入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腳沿上下方向呈兩排排列設置,并在兩排連接腳之間形成有用以收容柔性電路板的夾持空間,兩排所述連接腳的抵接部朝向夾持空間相向突伸,兩排所述連接腳的抵壓部相較所述抵接部分別向外靠近頂面或底面設置;所述固定件具有與兩排連接腳對應的兩個所述端子收容部,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位于兩個所述端子收容部之間;在所述固定件朝固定位置移動時,所述固定件的抵壓結構朝夾持空間方向抵壓所述抵壓部,使得兩排所述抵接部在抵壓部的帶動下逐漸靠近。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主體后側形成有用以與固定件相配合的定位結構,所述固定件設有與所述定位結構相配合的配合結構,在定位結構和配合結構相互結合時,所述固定件處于固定位置并且固定至絕緣主體上。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主體后側自兩側面分別向外擴散形成有加寬部,在加寬部上分別前后貫穿形成有一穿孔,所述穿孔內設有一向前延伸并且穿出穿孔的定位彈臂,所述定位結構為形成于所述定位彈臂上并且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所述配合結構為自固定件前端兩側分別向前突伸的卡扣。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結構具有自絕緣主體兩側的后側位置處分別向外突伸的定位突起,所述配合結構為自固定件兩側分別向前突伸的卡扣。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主體具有自后表面周圍分別向后延伸的定位壁、形成于定位壁之間以收容固定件的定位空間、自所述定位壁朝向定位空間內突伸以形成前述定位結構的楔形定位塊,所述配合結構為形成于固定件兩側上以與楔形定位塊相扣持定位的彈性扣持臂。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還具有預定位至絕緣主體上的預定位位置,所述預定位位置位于所述固定位置后方,并且在所述固定件位于預定位位置時,所述連接腳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前端,所述抵壓結構與抵壓部相對應而處于未抵壓狀態;其中,所述絕緣主體具有自后表面周圍分別向后延伸的定位壁、形成于定位壁之間以收容固定件的定位空間,位于絕緣主體兩側的定位壁分別形成有前后貫穿的定位孔、設置于定位孔內壁上并且朝向定位孔內突伸的定位塊,每一定位孔內側的所述定位塊分別成對自定位孔的兩相對內壁突伸形成、并且沿前后方向間隔分布,使得靠前設置的定位塊形成為前述定位結構,靠后設置的定位塊形成為將固定件定位至前述預定位位置的預定位結構,所述固定件具有可收容于定位空間內的主體部、形成于主體部的兩側且可突伸入所述定位孔內的扣持臂,所述扣持臂即為所述配合結構,并且分別于預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與對應所述定位塊相扣持。8.如權利要求2項、第3項或第7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主體或固定件設有用以扣持柔性電路板以防止柔性電路板向后移動的止擋機構。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止擋機構設置于絕緣主體上時,所述止擋機構為自絕緣主體后表面向后延伸的懸臂、與所述懸臂上下對應設置的支撐臂,所述懸臂與支撐臂之間形成有供柔性電路板伸入的間隙,所述懸臂末端形成有用以定位柔性電路板的定位凸塊,所述支撐臂上形成有與所述定位凸塊相對應的讓位槽,所述固定件上對應所述懸臂和支撐臂形成有讓位空腔。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為一體成型的結構件,在所述止擋機構設置于固定件上時,所述固定件上在端子收容部外側還設有向后延伸的彈性懸臂,所述懸臂末端形成有朝向柔性電路板收容部內突伸、以定位柔性電路板的定位凸塊,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與定位凸塊對應的內壁面上形成有與定位凸塊相對的讓位槽。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由分開成型的兩個絕緣塊組成,兩個所述絕緣塊上下堆疊設置,并且每一絕緣塊上形成有一所述端子收容部,所述柔性電路板收容部形成于兩個所述絕緣塊之間,在所述止擋機構設置于該種固定件上時,所述止擋機構自至少一絕緣塊上朝向柔性電路板收容部內突伸形成。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絕緣塊兩側設有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結構,并且在安裝時,兩個所述絕緣塊先相互扣持后共同移動安裝至所述絕緣主體上的固定位置。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絕緣塊兩側靠近后表面的一端均可旋轉地固定于絕緣主體上、兩側或遠離后表面的一側設有供兩個絕緣塊在固定位置相互扣持固定的扣持結構,兩個所述絕緣塊的旋轉方向相反。1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主體上設有若干前后貫穿的端子槽,所述導電端子自后表面向前安裝至絕緣主體上,并且還具有固定于端子槽內的固定部和自固定部向前延伸的對接部。1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主體還具有與后表面相對的前表面、前后貫穿的若干端子槽,所述導電端子自前表面向后安裝至絕緣主體上,并且具有固定于端子槽內的固定部、自固定部前端延伸出所述前表面的焊接腳,所述連接腳自固定部向后延伸。
【文檔編號】H01R13/02GK205657206SQ201620406066
【公開日】2016年10月19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公開號201620406066.5, CN 201620406066, CN 205657206 U, CN 205657206U, CN-U-205657206, CN201620406066, CN201620406066.5, CN205657206 U, CN205657206U
【發明人】游萬益, 梁麗麗, 張勇剛, 洪永熾, 張雨輝, 任海峰
【申請人】凡甲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