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組件及汽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動力電池組件及汽車,其中,動力電池組件包括箱體,所述箱體中設有動力電池單元和控制器,所述箱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設有進風格柵,所述第二側板設有排風口,所述排風口處設有排風風扇,所述排風風扇用于將空氣由進風格柵抽入,并將經過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空氣由排風口送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汽車,包括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本實用新型利于動力電池組件的小型化,且能夠提高散熱效果。
【專利說明】
動力電池組件及汽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設備技術,尤其涉及一種動力電池組件及汽車。
【背景技術】
[0002]電動汽車的發展有利于環境的改善,電動汽車的電動機作為負載,需要動力電池組件進行供電。
[0003]現有的動力電池組件包括箱體,箱體中設有電池陣列和控制器,為了保證散熱效果,電池陣列間需要留有較大間隙,因此占據的空間非常大,不利于動力電池組件的小型化。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動力電池組件及汽車,以利于動力電池組件的小型化,且能夠提高散熱效果。
[0005]本實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一種動力電池組件,包括箱體,所述箱體中設有動力電池單元和控制器,所述箱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設有進風格柵,所述第二側板設有排風口,所述排風口處設有排風風扇,所述排風風扇用于將空氣由進風格柵抽入,并將經過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空氣由排風口送出。
[0006]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所述箱體內設有隔板,所述隔板與所述第一側板之間形成第一腔體,所述隔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形成第二腔體,所述動力電池單元設置于所述第一腔體內,所述隔板上設有散熱孔,所述第二腔體內設有散熱風扇,所述散熱風扇用于將第一腔體內的空氣由所述散熱孔抽入到所述第二腔體內。
[0007]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所述箱體內還形成有第三腔體,所述第三腔體內設有所述控制器。
[0008]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還包括加熱器,所述加熱器呈板狀,所述加熱器設置在所述箱體的頂板和/或底板上,用于對所述動力電池單元加熱。
[0009]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所述箱體中還設有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控制器與所述加熱器連接,用于感測所述箱體中的溫度參數并提供給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據所述溫度參數控制所述加熱器開啟或關閉。
[0010]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所述動力電池單元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第一端設有插銷,所述殼體的第二端設有插孔;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為多個,相鄰的兩個所述動力電池單元之間通過所述插銷和插孔相連接。
[0011]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殼體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形成有凸起,所述殼體的第二端的端面上形成有凹槽,相鄰的兩個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所述凸起和凹槽嵌合連接;所述插銷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底面上,所述殼體的底面上還設有插座,所述插孔設置在所述插座上;所述隔板上設有連接孔,所述插銷穿設在所述連接孔中,使所述動力電池單元與所述隔板相連接。
[0012]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所述殼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端面上均設有通風孔,所述通風孔的軸向與所述排風口的軸向相平行,相連的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所述通風孔位置相對應,以使相連的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殼體內部相連通。
[0013]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所述通風孔由間隔設置的多個三角形孔構成,相鄰的所述三角形孔的設置方向相反,正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頂點位于反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底邊的延長線上,反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頂點位于所述正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底邊的延長線上。
[0014]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電動機連接,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正極與所述電動機之間串聯有第一繼電器,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負極與所述電動機之間串聯有第二繼電器;所述電動機的兩端并聯有預充電電容,所述第一繼電器的兩端并聯有預充電電阻和預充電繼電器,所述預充電電阻和所述預充電繼電器串聯并位于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正極和所述預充電繼電器之間;所述第一繼電器、第二繼電器和預充電繼電器分別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繼電器、第二繼電器和預充電繼電器接通或斷開。
[0015]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優選的,所述第二繼電器和所述電動機之間串聯有熔斷器。
[0016]本實用新型另一方面提供一種汽車,包括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組件。
[0017]基于上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動力電池組件,在使用過程中,可開啟排風風扇,以使空氣由進風格柵抽入,空氣經過動力電池單元后由排風口送出,由于排風風扇的設置,能夠提高箱體內的空氣進入量及空氣流動速度,提高了動力電池組件的散熱效果,使動力電池單元之間無需留有間隙,利于動力電池組件的小型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動力電池組件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動力電池組件的俯視圖;
[0020]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動力電池組件的電路圖;
[0021]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動力電池組件的動力電池單元的結構示意圖;
[0022]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動力電池組件的動力電池單元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23]圖6為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動力電池組件的加熱器的結構示意圖。
[0024]附圖標記:
[0025]101:箱體;102:動力電池單元;
[0026]103:控制器;104:第一側板;
[0027]105:第二側板;106:進風格柵;
[0028]107:排風口;108:排風風扇;
[0029]109:隔板;110:第一腔體;
[0030]111:第二腔體;112:散熱風扇;
[0031]113:第三腔體;114:加熱器;
[0032]115:發熱芯;116:硅橡膠絕緣層;
[0033]117:遠紅外硅橡膠發熱層;118:電源線;
[0034]119:溫度傳感器;120:殼體;
[0035]121:插銷;122:插孔;
[0036]123:凸起;124:凹槽;
[0037]125:插座;126;連接孔;
[0038]127:通風孔;128:電動機;
[0039]129:第一繼電器;130:第二繼電器;
[0040]131:預充電電容;132:預充電電阻;
[0041]133:預充電繼電器;134:熔斷器;
[0042]135:電池陣列。
【具體實施方式】
[0043]請參考圖1-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動力電池組件,包括箱體101,所述箱體101中設有動力電池單元102和控制器103,所述箱體101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104和第二側板105,所述第一側板104設有進風格柵106,所述第二側板105設有排風口 107,所述排風口 107處設有排風風扇108,所述排風風扇108用于將空氣由進風格柵106抽入,并將經過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的空氣由排風口 107送出。
[0044]本實施例中的動力電池組件在使用時,可開啟排風風扇108,以使空氣由進風格柵106抽入,空氣經過動力電池單元102后由排風口 107送出,由于排風風扇108的設置,能夠提高箱體101內的空氣進入量及空氣流動速度,提高了動力電池組件的散熱效果,使動力電池單元102之間無需留有間隙,利于動力電池組件的小型化。
[0045]本實施例中,優選的,箱體101內設有隔板109,所述隔板109與所述第一側板104之間形成第一腔體110,所述隔板109與所述第二側板105之間形成第二腔體111,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設置于所述第一腔體110內,所述隔板109上設有散熱孔,所述第二腔體111內設有散熱風扇112,所述散熱風扇112用于將第一腔體110內的空氣由所述散熱孔抽入到所述第二腔體111內。由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動力電池組件的散熱效果。
[0046]本實施例中,優選的,箱體101內還形成有第三腔體113,所述第三腔體113內設有所述控制器103。由此,可方便控制器103的安裝,避免了控制器103和動力電池單元102之間的干擾。
[0047]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動力電池組件還包括加熱器114,所述加熱器114呈板狀,所述加熱器114設置在所述箱體101的頂板和/或底板上,用于對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加熱。由此,當箱體101內溫度過低時,可啟動加熱器114對動力電池單元102加熱,以保證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正常工作,由于加熱器114呈板狀,因此不會對動力電池單元102形成包裹,利于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散熱。
[0048]請參考圖6,本實施例中,加熱器114可包含發熱芯115、硅橡膠絕緣層116、遠紅外硅橡膠發熱層117和電源線118,在發熱芯115上連接電源線118,遠紅外硅橡膠發熱層117包覆在發熱芯115的一側,硅橡膠絕緣層116包覆在發熱芯115的另一側;遠紅外硅橡膠發熱層117朝向動力電池單元102表面方向;遠紅外硅橡膠發熱層117的厚度為0.1?2cm;其中遠紅外硅橡膠發熱層117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組份:硅橡膠85%?90%;硅橡膠耐溫劑1%?3 % ;硅橡膠防霜劑0.1 %?0.3 % ;硅橡膠硫化劑I %?3 % ;遠紅外粉6 %?1 %。
[0049]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所述箱體101中還設有溫度傳感器119,所述溫度傳感器119與所述控制器103連接,所述控制器103與所述加熱器114連接,用于感測所述箱體101中的溫度參數并提供給所述控制器103,所述控制器103用于根據所述溫度參數控制所述加熱器114開啟或關閉。由此,當箱體101內的溫度低于設定值時,控制器103可控制加熱器114開啟對動力電池單元102進行加熱,當箱體101內的溫度高于設定值時,控制器103可控制加熱器114關閉,以停止對動力電池單元102進行加熱,從而保證了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正常使用。
[0050]請參考圖4和圖5,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動力電池單元102包括殼體120,所述殼體120的第一端設有插銷121,所述殼體120的第二端設有插孔122;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為多個,相鄰的兩個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之間通過所述插銷121和插孔122相連接。由此,可將相鄰的兩個動力電池單元102中的一個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插銷121穿入另一個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插孔122中,從而將兩個動力電池單元102連接起來,由此使動力電池單元102之間的連接簡單可靠。
[0051]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殼體120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形成有凸起123,所述殼體120的第二端的端面上形成有凹槽124,相鄰的兩個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所述凸起123和凹槽124嵌合連接;插銷121設置在所述殼體120的底面上,所述殼體120的底面上還設有插座125,所述插孔122設置在所述插座125上;所述隔板109上設有連接孔126,所述插銷121穿設在所述連接孔126中,使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與所述隔板109相連接。由于相鄰的兩個動力電池單元102的凸起123和凹槽124嵌合連接,因此使動力電池單元102之間的連接更為可靠。由于插銷121和插座125設置在所述殼體120的底面上,因此,方便插銷121和插孔122的制造,且當插銷121穿入插孔122后不會占用殼體120內的空間,利于殼體120的小型化。由于隔板109上設有連接孔126,插銷121穿設在連接孔126中使動力電池單元102與隔板109相連接,因此使動力電池單元102的第一端的端面能夠與隔板109相貼合,進一步節省了箱體101內的空間。
[0052]本實施例中,優選的,殼體1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端面上均設有通風孔127,所述通風孔127的軸向與所述排風口 107的軸向相平行,相連的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所述通風孔127位置相對應,以使相連的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殼體120內部相連通。由此,在排風風扇108的作用下,空氣能夠由進風格柵106進入箱體101中,并能夠由通風孔127進入到動力電池單元102的內部進行散熱,從而進一步提高了散熱效果。
[0053]本實施例中,優選的,通風孔127由間隔設置的多個三角形孔構成,相鄰的所述三角形孔的設置方向相反,正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頂點位于反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底邊的延長線上,反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頂點位于所述正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底邊的延長線上。由此在相鄰的三角形孔之間形成有支撐柱,支撐柱之間形成角度,提高了殼體12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端面的結構穩定性。
[0054]本實施例中,優選的,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電動機128連接,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正極與所述電動機128之間串聯有第一繼電器129,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的負極與所述電動機128之間串聯有第二繼電器130;所述電動機128的兩端并聯有預充電電容131,所述第一繼電器129的兩端并聯有預充電電阻132和預充電繼電器133,所述預充電電阻132和所述預充電繼電器133串聯并位于所述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正極和所述預充電繼電器133之間;所述第一繼電器129、第二繼電器130和預充電繼電器133分別與所述控制器103連接,所述控制器103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繼電器129、第二繼電器130和預充電繼電器133接通或斷開。
[0055]本實施例中,當需要向電動機128供電時,可先使控制器103控制第二繼電器130接通,因為此時第一繼電器129及預充電繼電器133都未接通,所以第二繼電器130的觸點沒有電流流過,不會產生拉弧現象;然后再使控制器103控制預充電繼電器133接通,這樣動力電池單元102即可通過預充電繼電器133、預充電電阻132向預充電電容131充電,因為預充電電容131與電動機128并聯,預充電電容131的等效電阻遠遠小于電動機128,所以此時電動機128并不能啟動,即動力電池單元102流出的電流都是在向預充電電容131充電,同時因為預充電電阻132的存在,流過預充電繼電器133的電流不會很大,不會產生拉弧現象。當預充電電容131的電壓上升到一定值時,使控制器103控制預充電繼電器133斷開,然后控制第一繼電器129接通,此時因為預充電電容131的電壓已經較高,所以第一繼電器129的觸頭的電壓差就不是很大了,不會發生拉弧現象。由此,可以對第一繼電器129、第二繼電器130和預充電繼電器133形成保護。
[0056]本實施例中,優選的,第二繼電器130和所述電動機128之間串聯有熔斷器134。由此,可以對電路起到保護作用。
[0057]本實施例中,動力電池單元102的殼體120中可設有電池陣列135,電池陣列135由多個電池構成,相鄰的電池之間可通過雙面膠粘合在一起,電池陣列135的頂端可與殼體120的頂部連接。
[0058]本實施例中,動力電池單元I02還設有保護板,所述保護板由微控制單元(Microcontroller Unit,簡稱MCU)及與MCU相連的控制器103局域網絡(ControlIer AreaNetwork,簡稱CAN)網關、鋰電池專用保護芯片構成;控制器103的主控板由M⑶和CAN網關構成,所述主控板與保護板之間通過CAN網絡通訊連接。主控板的MCU可連接有監測動力電池單元102輸出電壓的電壓傳感器和監測動力電池單元102輸出電流的電流傳感器。
[0059]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汽車,包括本實用新型任意實施例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
[0060]本實施例中的動力電池組件在使用時,可開啟排風風扇108,以使空氣由進風格柵106抽入,空氣經過動力電池單元102后由排風口 107送出,由于排風風扇108的設置,能夠提高箱體101內的空氣進入量及空氣流動速度,提高了動力電池組件的散熱效果,使動力電池單元102之間無需留有間隙,利于動力電池組件的小型化。
[0061]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箱體,所述箱體中設有動力電池單元和控制器,所述箱體包括相對設置的第一側板和第二側板,所述第一側板設有進風格柵,所述第二側板設有排風口,所述排風口處設有排風風扇,所述排風風扇用于將空氣由進風格柵抽入,并將經過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空氣由排風口送出。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內設有隔板,所述隔板與所述第一側板之間形成第一腔體,所述隔板與所述第二側板之間形成第二腔體,所述動力電池單元設置于所述第一腔體內,所述隔板上設有散熱孔,所述第二腔體內設有散熱風扇,所述散熱風扇用于將第一腔體內的空氣由所述散熱孔抽入到所述第二腔體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內還形成有第三腔體,所述第三腔體內設有所述控制器。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加熱器,所述加熱器呈板狀,所述加熱器設置在所述箱體的頂板和/或底板上,用于對所述動力電池單元加熱。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箱體中還設有溫度傳感器,所述溫度傳感器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控制器與所述加熱器連接,用于感測所述箱體中的溫度參數并提供給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據所述溫度參數控制所述加熱器開啟或關閉。6.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動力電池單元包括殼體,所述殼體的第一端設有插銷,所述殼體的第二端設有插孔; 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為多個,相鄰的兩個所述動力電池單元之間通過所述插銷和插孔相連接。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殼體的第一端的端面上形成有凸起,所述殼體的第二端的端面上形成有凹槽,相鄰的兩個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所述凸起和凹槽嵌合連接; 所述插銷設置在所述殼體的底面上,所述殼體的底面上還設有插座,所述插孔設置在所述插座上; 所述隔板上設有連接孔,所述插銷穿設在所述連接孔中,使所述動力電池單元與所述隔板相連接。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端面上均設有通風孔,所述通風孔的軸向與所述排風口的軸向相平行,相連的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所述通風孔位置相對應,以使相連的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殼體內部相連通。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風孔由間隔設置的多個三角形孔構成,相鄰的所述三角形孔的設置方向相反,正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頂點位于反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底邊的延長線上,反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頂點位于所述正向設置的所述三角形孔的底邊的延長線上。10.根據權利要求1-5中任一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正極和負極分別與電動機連接,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正極與所述電動機之間串聯有第一繼電器,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負極與所述電動機之間串聯有第二繼電器; 所述電動機的兩端并聯有預充電電容,所述第一繼電器的兩端并聯有預充電電阻和預充電繼電器,所述預充電電阻和所述預充電繼電器串聯并位于所述動力電池單元的正極和所述預充電繼電器之間; 所述第一繼電器、第二繼電器和預充電繼電器分別與所述控制器連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繼電器、第二繼電器和預充電繼電器接通或斷開。11.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繼電器和所述電動機之間串聯有熔斷器。12.一種汽車,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11中任一所述的動力電池組件。
【文檔編號】H01M10/625GK205595380SQ201620035496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4日
【發明人】常天春, 謝立穩, 張立玲
【申請人】北京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