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電流傳輸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包括組裝在一起的卡板組件和插座組件;卡板組件包括卡板和與卡板電連接的導向柱;插座組件包括插座,插座具有設置在其兩端的安裝孔和位于兩個安裝孔之間成排排布、用于與卡板電連接進行信號傳輸的引腳;安裝孔內設置有用于將導向柱固定在插座上及用于卡板組件和插座組件之間進行電流傳輸的卡緊結構。導向柱與卡緊結構固定在一起形成公母端互配的結構時,兩根導向柱不僅起到導向的作用,其還可以承載50A的大電流,使本連接器不需要另外預留大量空間安裝電源針,有效地節省了連接器的空間,滿足了連接器小型化這一趨勢。
【專利說明】
大電流傳輸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連接器,具體涉及大電流傳輸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普通規格Cool Edge Connector產品在大電流(50A)要求時,至少需要2?3對電源針,每對電源針通過的電流在10A-30A,連接器上不僅要預留安裝電源針的空間,還需要預留大量安裝通信針的空間,致使現有連接器的體積比較大,而對于現在電子設備小型化趨勢,使得市面上的CooI Edge Connector產品難以滿足小型化要求。
【實用新型內容】
[0003]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通過卡緊結構進行電流傳輸的大電流傳輸連接器。
[0004]為了達到上述發明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5]提供一種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包括組裝在一起的卡板組件和插座組件;卡板組件包括卡板和與卡板電連接的導向柱;插座組件包括插座,插座具有設置在其兩端的安裝孔和位于兩個安裝孔之間成排排布、用于與卡板電連接進行信號傳輸的引腳;安裝孔內設置有用于將導向柱固定在插座上及用于卡板組件和插座組件之間進行電流傳輸的卡緊結構。
[000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在進行信號和電流傳輸時,導向柱構成連接器的公端,卡緊結構構成連接器的母端,導向柱與卡緊結構固定在一起形成公母端互配的結構;形成公母端互配的結構時,兩根導向柱不僅起到導向的作用,其還可以承載50A的大電流,使本連接器不需要另外預留大量空間安裝電源針,有效地節省了連接器的空間,滿足了連接器小型化這一趨勢。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卡板組件、插座組件和PCB板組裝過程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08]圖2為大電流傳輸連接器的爆炸圖。
[0009]圖3為大電流傳輸連接器一個實施例的剖視圖。
[0010]圖4為卡板組件、插座組件和PCB板組裝過程另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
[0011 ]圖5為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另一個實施例的剖視圖。
[0012]其中,1、卡板組件;2、螺釘;3、導向柱;31、螺釘孔;32、凹型退刀槽;33、卡裝部;34、安裝部;35、定位部;4、插座;41、安裝孔;5、冠簧;6、導向套筒;61、連接柱;62、安裝槽;63、凸起部;7、PCB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3]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以便于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應該清楚,本實用新型不限于【具體實施方式】的范圍,對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只要各種變化在所附的權利要求限定和確定的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這些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一切利用本實用新型構思的發明創造均在保護之列。
[0014]參考圖1和圖2,圖1示出了卡板組件1、插座組件和PCB板7組裝過程一個實施例的示意圖;圖2示出了大電流傳輸連接器的爆炸圖。如圖1和圖2所示,該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包括組裝在一起的卡板組件I和插座組件。
[0015]卡板組件I包括卡板(此處及全文提到的卡板實則為一塊PCB板)和與卡板電連接的導向柱3;在具體實施時,導向柱3可以包括用于安裝卡板的安裝部34和與安裝部34連接為一體、用于將卡板組件I安裝在插座組件上的卡裝部33。
[0016]為了保證卡板被穩定地固定在安裝部34上,在卡板上設置有至少一個螺釘孔31和至少一個定位孔;在安裝部34上可以設置至少一個定位部35,為了實現準確的定位,在應用時,一般會在卡板與安裝部34接觸所在段設置兩個定位部35,其分別設置在卡板與安裝部34接觸段的兩側。
[00?7]卡板通過定位孔和定位部35定位后,用至少一顆螺釘2固定安裝在安裝部34上;卡板安裝在定位部35上時,螺釘2的選擇也可以根據卡板與安裝部34接觸段的具體長度進行適當的選擇,只要最終目的能夠實現卡板被穩定地固定在安裝部34上即可。本方案優選采用螺釘2進行固定,但是卡板在固定時,也不局限于螺釘2—種固定方式,比如螺栓、螺柱、銷釘和鍵等只要能夠將卡板與安裝部34采用可拆卸式的連接方式固定在一起的結構均可。
[0018]如圖3所示,本方案的安裝部34優選設置呈L形,定位部35和螺釘2設置在安裝部34的L形長邊上,卡裝部33設置在安裝部34的L形短邊上;實施時,可以將安裝部34的L形短邊的長度設置成大于卡板的厚度,這樣卡板安裝在安裝部34上后,安裝部34不僅可以對卡板進行固定,其還可以對卡板與安裝部34接觸段進行保護,以避免卡板與安裝部34接觸段的厚度方向受到外力沖擊。
[0019]定位部35所在處設置有用于使卡板與安裝部34的L形長邊緊密貼合的凹型退刀槽32;這樣設置后,可以減小卡板與安裝部34之間的定位誤差。另外,定位部35實則為一根圓形的定位銷,其厚度約等于卡板的厚度,采用定位銷與卡板進行連接,能夠對卡板的XY方向進行固定,螺釘2與卡板連接后,其主要實現的是卡板的Z方向的固定。
[0020]如圖1-圖3所示,插座組件包括插座4,插座4具有設置在其兩端的安裝孔41和位于兩個安裝孔41之間成排排布、用于與卡板電連接進行信號傳輸的引腳,引腳一般設置成兩排,卡板安裝在兩排引腳之間;安裝孔41內設置有用于將導向柱3固定在插座4上及用于插板組件與插座組件之間進行電流傳輸的卡緊結構。
[0021]連接器在對信號和電流進行傳輸時,導向柱3構成連接器的公端,卡緊結構構成連接器的母端,導向柱3與卡緊結構固定在一起形成公母端互配的結構時,兩根導向柱3不僅起到導向的作用,其還可以承載50A的大電流。
[002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卡緊結構可以包括導向套筒6,導向套筒6包括安裝在安裝孔41內、具有安裝槽62的導向部和位于安裝孔41外部、用于與PCB板7電連接的連接部;導向套筒6的安裝槽62內設置有用于對導向柱3進行緊固的冠簧5。
[0023]現有的cooledge插卡式連接器在使用時,其連接的可靠性低,且抗外部沖擊的能力差,本方案在卡緊結構中引入冠簧5對插入安裝導向套筒6內的導向柱3進行緊固,使本方案的連接器具有接觸電阻小、插拔柔和、抗振動、耐沖擊和可帶電插拔等優點。
[0024]在使用時,為了保證導向柱3被穩定地限位在導向套筒6的安裝槽62內,可以對具有安裝槽62的導向部的具體結構和尺寸做一定的優化,也可以對連接部的具體結構和尺寸做一定的優化:
[0025]當對連接部進行優化時,如圖2和圖3所示,可以將連接部設置成具有尺寸大于安裝孔41的臺階段和若干設置在臺階段、用于與PCB板7電連接的連接柱61。
[0026]當對導向部進行優化時,如圖4和圖5所示,可以在導向部上設置一用于將導向套筒卡緊在安裝孔內的凸起部63,并在安裝孔41內設置上與凸起部63相配合的卡槽,凸起部63設置于安裝孔41內開設的卡槽內。使用時,也可以將凸起部63設置呈一環形凸起結構,不過此時,卡槽的結構也會做相應的調整。
[0027]在導向部上設置凸起部63后,連接部的具體結構就沒有太大的要求,只要能夠實現與PCB板7電連接即可。
[0028]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詳細地描述,但不應理解為對本專利的保護范圍的限定。在權利要求書所描述的范圍內,本領域技術人員不經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和變形仍屬本專利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包括組裝在一起的卡板組件和插座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板組件包括卡板和與所述卡板電連接的導向柱;所述插座組件包括插座,所述插座具有設置在其兩端的安裝孔和位于兩個安裝孔之間成排排布、用于與所述卡板電連接進行信號傳輸的引腳;所述安裝孔內設置有用于將所述導向柱固定在所述插座上及用于卡板組件和插座組件之間進行電流傳輸的卡緊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緊結構包括導向套筒,所述導向套筒包括安裝在所述安裝孔內、具有安裝槽的導向部和位于所述安裝孔外部、用于與PCB板電連接的連接部;所述導向套筒的安裝槽內設置有用于對導向柱進行連接的冠簧。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部包括尺寸大于所述安裝孔尺寸的臺階段和若干設置在所述臺階段、用于與PCB板電連接的連接柱。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部上設置有一用于將導向套筒卡緊在所述安裝孔內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設置于安裝孔內開設的卡槽內。5.根據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向柱包括用于安裝卡板的安裝部和與所述安裝部連接為一體、用于將卡板組件安裝在插座組件上的卡裝部。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部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定位部;所述卡板通過定位部定位后,用至少一顆螺釘固定安裝在所述安裝部上。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部設置呈L形,所述定位部和所述螺釘設置在安裝部的L形長邊上,所述卡裝部設置在所述安裝部的L形短邊上。8.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大電流傳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所在處設置有用于使卡板與安裝部的L形長邊緊密貼合的凹型退刀槽。
【文檔編號】H01R13/04GK205565056SQ201620277665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6年4月6日
【發明人】范軍
【申請人】安費諾商用電子產品(成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