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包括外殼、內芯、格蘭頭、內芯限位套、密封圈,外殼、內芯分別是由平置外套和垂直外套、平置芯體和垂直芯體組成的直角形構件;垂直外套與平置外套通過止口結構結合,垂直外套前端設有平置、向上開口半圓環;內芯限位套由內芯限位套體、內芯限位套側板結合而成;內芯設于內芯限位套中;內芯限位套安裝于外殼內孔中;平置外套、垂直外套結合處設有軸封結構;進一步改進在于:內芯限位套體和內芯限位套側板、內芯和內芯限位套、平置外套與內芯限位套、內芯限位套與外殼之間分別限位結構;內芯可以通過折彎、焊接、鉚接、螺紋連接之一的方式制成。本實用新型各零件能準確定位,拆裝快捷、方便,防水性能好。
【專利說明】
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纜連接器,具體涉及一種電動汽車用電纜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現有電動汽車用電纜連接器一般包括外殼、內芯、接線端子,外殼是由平置外套、垂直外套組裝而成的直角形構件,平置外套、垂直外套在直角處通過斜置的結合面結合,內芯為直桿形構件,安裝在平置外套內孔中,接線端子從垂直外套內孔中伸入,通過螺紋連接在內芯端部,內芯與接線端子在平置外套、垂直外套結合處的內孔中連接。這種電纜連接器缺陷在于:一是平置外套、垂直外套結合處密封性差;二是需在由平置外套、垂直外套組裝而成的外殼端部開有可以方便內芯與接線端子螺紋連接的孔,這個部位也容易進水,因此現有電動汽車用電纜連接器的防水性能差。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出一種能顯著提高防水性能的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
[0004]本實用新型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技術目標。
[0005]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包括外殼、內芯、格蘭頭,所述外殼是由平置外套、垂直外套組裝而成的直角形構件,平置外套、垂直外套在直角處通過斜置的結合面結合;所述格蘭頭固定連接在垂直外套下端;所述垂直外套前端與平置外套結合處設有平置的圓環,所述圓環伸入平置外套止口孔中,形成止口結構結合;所述內芯限位套平置套體外壁與圓環內壁間隙配合;其改進之處在于:還包括內芯限位套、密封圈;所述內芯是由平置芯體、垂直芯體組成的直角形構件;所述內芯限位套是由內芯限位套體、內芯限位套側板結合而成,內芯限位套體是由平置套體、垂直套體構成的直角形構件;所述內芯限位套側板連接在內芯限位套體右端面,與垂直套體結合成一體,內芯限位套側板、垂直套體之間豎置的內孔與平置套體內平置的內孔相通;所述垂直外套圓環為向上開口的半圓環;所述內芯平置芯體插裝于內芯限位套平置套體平置的內孔中,垂直芯體安裝于內芯限位套垂直套體與內芯限位套側板之間豎置的內孔中;所述內芯限位套內芯限位套體平置套體安裝于外殼平置外套內孔中,垂直套體與內芯限位套側板的結合體安裝在外殼垂直外套內孔中;所述平置外套或垂直外套在結合處設有密封槽,該密封槽內設有密封圈,構成軸封結構。
[0006]上述結構中,所述內芯限位套體、內芯限位套側板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側板限位結構,所述內芯限位套側板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限位套體右端面豎置直槽Π,內芯限位套側板結合面上豎置定位凸起Π配合而成;所述內芯限位套體右端面豎置直槽Π為上端開口、下端封閉的直槽。
[0007]上述結構中,所述內芯、內芯限位套之間設有內芯限位結構,所述內芯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垂直芯體外壁上的平置直槽1、內芯限位套垂直套體豎置內孔孔壁上的定位凸起I配合而成。
[0008]上述結構中,所述平置外套與內芯限位套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周向限位結構,所述內芯限位套周向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限位套平置套體外壁上沿平置套體內孔中心軸線方向的平置凸起m、平置外套內壁的平置直槽配合而成。
[0009]上述結構中,所述內芯限位套與外殼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軸向限位結構,所述內芯限位套軸向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限位套平置套體外壁上豎置凸起IV、垂直外套圓環環壁上向上開口的豎置直槽IV配合而成。
[0010]上述結構中,所述平置芯體、垂直芯體通過焊接連接、鉚接連接、螺紋連接方式之一的固定連接在一起。
[0011]上述結構中,所述內芯通過折彎形成平置芯體、垂直芯體。
[0012]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積極效果:
[0013]1、平置外套、垂直外套結合處設有軸封結構,顯著提高平置外套、垂直外套結合處密封性,顯著提高本實用新型防水性能。
[0014]2、內芯是由平置芯體、垂直芯體組成的直角形構件,接線時,電纜直接接在內芯垂直芯體的下端,無需在外殼端部開孔,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防水性能,同時,也使得接線方便。
[0015]3、內芯限位套體、內芯限位套側板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側板限位結構,使得內芯限位套體、內芯限位套側板的拆裝快捷方便。
[0016]4、內芯、內芯限位套之間設有內芯限位結構,使得內芯能在內芯限位套內準確限位,同時使得內芯、內芯限位套的拆裝快捷方便。
[0017]5、平置外套與內芯限位套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周向限位結構,使得內芯限位套在平置外套內準確周向限位,同時使得平置外套與內芯限位套的拆裝快捷方便。
[0018]6、內芯限位套與外殼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軸向限位結構,使得內芯限位套在外殼準確軸向限位,同時使得內芯限位套與外殼的拆裝快捷方便。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現有技術電動汽車用電纜連接器結構示意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不意圖。
[0021 ]圖3為本實用新型組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根據附圖并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3]附圖1所示的現有技術電動汽車用電纜連接器,包括外殼1、內芯4、接線端子6,外殼I是由平置外套I.1、垂直外套1.2組裝而成的直角形構件,平置外套1.1、垂直外套1.2在直角處通過斜置的結合面結合。格蘭頭8固定連接在垂直外套1.2下端。內芯4為直桿形構件,安裝在平置外套1.1內孔中,接線端子6從垂直外套1.2內孔中伸入,通過螺紋連接在內芯4端部,內芯4與接線端子6在平置外套1.1、垂直外套1.2結合處的內孔中連接。在內芯4與接線端子6連接處的外殼I端部開有可以方便內芯4與接線端子6螺紋連接的孔1.3,并在孔
1.3中設有端蓋7。現有技術電動汽車用電纜連接器的缺陷在于:一是平置外套1.1、垂直外套1.2結合處的密封性差;二是端蓋7與孔1.3結合處的密封性差;三是接線不便。
[0024]附圖2-3所示的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包括外殼1、內芯4、內芯限位套2、密封圈5,外殼I是由平置外套1.1、垂直外套1.2組裝而成的直角形構件,平置外套1.1、垂直外套1.2在直角處通過斜置的結合面結合;垂直外套1.2前端與平置外套1.1結合處設有平置的圓環1.2.1,圓環1.2.1為向上開口的半圓環,圓環1.2.1伸入平置外套1.1止口孔中,形成止口結構結合;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與圓環1.2.1內壁間隙配合。
[0025]內芯4是由平置芯體4.1、垂直芯體4.2組成的直角形構件,本實施例中,內芯4通過折彎形成平置芯體4.1、垂直芯體4.2;其他實施例中,平置芯體4.1、垂直芯體4.2可以通過焊接連接、鉚接連接、螺紋連接方式之一的固定連接在一起。
[0026]內芯限位套2是由內芯限位套體2.1、內芯限位套側板2.2結合而成,內芯限位套體2.1是由平置套體2.1.1、垂直套體2.1.2構成的直角形構件;內芯限位套體2.1、內芯限位套偵販2.2之間通過內芯限位套側板限位結構結合,內芯限位套體2.1右端面設有豎置直槽Π2.1.2.2,豎置直槽Π 2.1.2.2為上端開口、下端封閉的直槽,內芯限位套側板2.2結合面上設有豎置定位凸起Π 2.2.1,內芯限位套側板2.2結合面上豎置定位凸起Π 2.2.1自上而下插入內芯限位套體2.1右端面豎置直槽Π 2.1.2.2中,使得內芯限位套側板2.2連接在內芯限位套體2.1右端面,與垂直套體2.1.2結合成一體,內芯限位套側板2.2、垂直套體2.1.2之間豎置的內孔與平置套體2.1.1內平置的內孔相通。
[0027]內芯4、內芯限位套2之間設有內芯限位結構,內芯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4垂直芯體4.2外壁上的平置直槽14.3、內芯限位套2垂直套體2.1.2豎置內孔孔壁上的定位凸起I2.1.2.1配合而成。內芯4平置芯體4.1插裝于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平置的內孔中,內芯限位套2垂直套體2.1.2豎置內孔孔壁上定位凸起12.1.2.1插入內芯4垂直芯體4.2外壁上平置直槽14.3中,垂直芯體4.2安裝于內芯限位套2垂直套體2.1.2與內芯限位套側板2.2之間豎置的內孔中。
[0028]內芯限位套2內芯限位套體2.1平置套體2.1.1安裝于外殼I平置外套1.1內孔中,垂直套體2.1.2與內芯限位套側板2.2的結合體安裝在外殼I垂直外套1.2內孔中;平置外套1.1與內芯限位套2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周向限位結構,內芯限位套周向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上沿平置套體2.1.1內孔中心軸線方向的平置凸起m2.1.1.1、平置外套1.1內壁的平置直槽配合而成。
[0029]內芯限位套2與外殼I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軸向限位結構,內芯限位套軸向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上豎置凸起IV2.1.1.2、垂直外套1.2圓環1.2.1環壁上向上開口的豎置直槽IVl.2.1.1配合而成。
[0030]垂直外套1.2在結合處設有密封槽(其他實施例中,也可在平置外套1.1結合處設有密封槽),該密封槽內設有密封圈5,本實施例中,密封圈5為O形密封圈,與結合處的平置外套1.1內孔孔壁之間緊密配合,構成軸封結構。
[0031]本實用新型組裝時,將內芯4平置芯體4.1利用內芯限位結構插裝于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平置的內孔中,垂直芯體4.2安裝于內芯限位套2垂直套體2.1.2內孔中,將內芯限位套側板2.2通過內芯限位套側板限位結構與內芯限位套體2.1連接;將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上豎置凸起IV2.1.1.2對準垂直外套1.2圓環1.2.1環壁上向上開口的豎置直槽IVl.2.1.1,將垂直套體2.1.2與內芯限位套側板2.2推入垂直外套1.2內孔中,并使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上豎置凸起IV2.1.1.2與垂直外套1.2圓環1.2.1環壁上向上開口的豎置直槽IVl.2.1.1配合;將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對準平置外套1.1內孔,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上平置凸起ΙΠ2.1.1.1對準平置外套1.1內壁相應的平置直槽,將平置外套1.1套合在平置套體2.1.1外壁上,并使平置外套1.1、垂直外套1.2結合,這樣,完成本實用新型的組裝。接線時,電纜直接連接在內芯4垂直芯體4.2的下端。
【主權項】
1.一種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包括外殼(I)、內芯(4)、格蘭頭(8),所述外殼(I)是由平置外套(1.1)、垂直外套(1.2)組裝而成的直角形構件,平置外套(1.1)、垂直外套(1.2)在直角處通過斜置的結合面結合;所述格蘭頭(8)固定連接在垂直外套(1.2)下端;所述垂直外套(1.2)前端與平置外套(1.1)結合處設有平置的圓環(1.2.1),所述圓環(1.2.1)伸入平置外套(1.1)止口孔中,形成止口結構結合;所述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與圓環(1.2.1)內壁間隙配合;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內芯限位套(2)、密封圈(5);所述內芯(4)是由平置芯體(4.1)、垂直芯體(4.2)組成的直角形構件;所述內芯限位套(2)是由內芯限位套體(2.1)、內芯限位套側板(2.2)結合而成,內芯限位套體(2.1)是由平置套體(2.1.1)、垂直套體(2.1.2)構成的直角形構件;所述內芯限位套側板(2.2)連接在內芯限位套體(2.1)右端面,與垂直套體(2.1.2)結合成一體,內芯限位套側板(2.2)、垂直套體(2.1.2)之間豎置的內孔與平置套體(2.1.1)內平置的內孔相通;所述垂直外套(1.2)圓環(1.2.1)為向上開口的半圓環;所述內芯(4)平置芯體(4.1)插裝于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平置的內孔中,垂直芯體(4.2)安裝于內芯限位套(2)垂直套體(2.1.2)與內芯限位套側板(2.2)之間豎置的內孔中;所述內芯限位套(2)內芯限位套體(2.1)平置套體(2.1.1)安裝于外殼(I)平置外套(1.1)內孔中,垂直套體(2.1.2)與內芯限位套側板(2.2)的結合體安裝在外殼(I)垂直外套(1.2)內孔中;所述平置外套(1.1)或垂直外套(1.2)在結合處設有密封槽,該密封槽內設有密封圈(5),構成軸封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芯限位套體(2.1)、內芯限位套側板(2.2)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側板限位結構,所述內芯限位套側板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限位套體(2.1)右端面豎置直槽Π(2.1.2.2),內芯限位套側板(2.2 )結合面上豎置定位凸起Π (2.2.1)配合而成;所述內芯限位套體(2.1)右端面豎置直槽Π(2.1.2.2)為上端開口、下端封閉的直槽。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芯(4)、內芯限位套(2)之間設有內芯限位結構,所述內芯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4)垂直芯體(4.2)夕卜壁上的平置直槽I (4.3)、內芯限位套(2)垂直套體(2.1.2)豎置內孔孔壁上的定位凸起I(2.1.2.1)配合而成。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置外套(1.1)與內芯限位套(2)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周向限位結構,所述內芯限位套周向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上沿平置套體(2.1.1)內孔中心軸線方向的平置凸起ΙΠ(2.1.1.1)、平置外套(1.1)內壁的平置直槽配合而成。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芯限位套(2)與外殼(I)之間設有內芯限位套軸向限位結構,所述內芯限位套軸向限位結構由相對應的內芯限位套(2)平置套體(2.1.1)外壁上豎置凸起IV(2.1.1.2)、垂直外套(1.2)圓環(1.2.1)環壁上向上開口的豎置直槽IV(1.2.1.1)配合而成。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置芯體(4.1)、垂直芯體(4.2)通過焊接連接、鉚接連接、螺紋連接方式之一的固定連接在一起。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彎頭單芯電纜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內芯(4)通過折彎形成平置芯體(4.1)、垂直芯體(4.2)。
【文檔編號】H01R13/422GK205543440SQ201620049771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9日
【發明人】孫萍
【申請人】孫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