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包括引出端,所述引出端與框架相固定,所述引出端下端固定有靜觸點,所述靜觸點位于框架內側,所述引出端外套設有導磁套,所述導磁套由導磁材質制成,所述導磁套位于靜觸點與框架之間。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引出端上設置導磁材質制成的導磁套,在大電流通過引出端時,導磁筒會對動簧片產生吸力,便于動簧片向上移動,以保證動、靜觸點可靠接觸。
【專利說明】
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
【背景技術】
[0002]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與靜觸點相固定,動觸點與動簧片相固定,而動簧片與推動桿相固定,繼電器在工作時,動鐵芯和固定在動鐵芯上的推動桿受磁力影響上下移動,以使固定在動簧片上的動觸點與靜觸點接觸、分離。而動鐵芯和推動桿越是向上移動,動鐵芯和推動桿受磁力的作用力越小,即動鐵芯自下而上向上運動時所受到的推力會越來越小。如果動鐵芯所到的受磁力作用力過小,則會導致動鐵芯和推動桿上升距離不夠,使得動觸點無法與靜觸點接觸,或動觸點與靜觸點接觸不良。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便于動、靜觸點接觸可靠,便于引出端與框架固定的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包括引出端,所述引出端與框架相固定,所述引出端下端固定有靜觸點,所述靜觸點位于框架內側,所述引出端外套設有導磁套,所述導磁套由導磁材質制成,所述導磁套位于靜觸點與框架之間。
[0005]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引出端上設置導磁材質制成的導磁套,在大電流通過引出端時,導磁筒會對動簧片產生吸力,便于動簧片向上移動,以保證動、靜觸點可靠接觸。
[0006]作為優選,所述引出端形成有外螺紋,所述導磁套形成有與所述外螺紋相配的內螺紋,所述引出端與所述導磁套螺紋固定。
[0007]作為優選,所述引出端包括上部、中部和下部,所述上部位于框架外側,所述框架形成有供引出端的中部和下部通過的通孔,所述靜觸點固定在所述下部的下側,所述外螺紋形成與引出端的下部,所述導磁套與引出端的下部螺紋連接固定以使引出端與框架相固定,所述導磁套上端面與所述框架相抵。本實用新型通過導磁套和引出端螺紋配合實現引出端與框架的固定,使框架被夾緊在引出端上部與導磁套之間,且本實用新型引出端與框架固定的方式,較引出端與框架釬焊固定或其它方式固定的方式所要的成本更低,可降低本實用新型繼電器的生產組裝成本。
[0008]作為優選,導磁套為螺母結構。
[0009]本實用新型具有便于引出端與框架固定、降低生產組裝成本的優點,且本實用新型還具有可提高動觸點與靜觸點接觸可靠性的優點。
【附圖說明】
[001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由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包括引出端I,引出端I與框架相固定,引出端I下端固定有靜觸點2,框架由絕緣板3和呈圍合結構的支撐架4組成,靜觸點2位于絕緣板3和支撐架4形成的內腔5內,引出端I外套設有導磁套6,導磁套6位于靜觸點2與絕緣板3之間。絕緣板3由陶瓷材質制成,支撐架由金屬材質制成,導磁套6由導磁材質制成,且導磁套6為螺母結構。
[0012]引出端I包括上部10、中部11和下部12,上部10位于絕緣板3外側,絕緣板3形成有供引出端I的中部11和下部12通過的通孔,引出端的中部11位于通孔內,靜觸點2固定在下部12的下側,且下部12形成有外螺紋,導磁套6形成有與外螺紋相配的內螺紋。
[0013]導磁套6與引出端I螺紋配合,并使導磁套6上端面與絕緣板3下端面相抵,可使絕緣板3被限定在上部10和導磁套6之間,從而完成引出端I的固定。
[0014]在大電流通過時,導磁套6會對動簧片7產生吸力,便于動簧片7向上移動,以保證動觸動8與靜觸點2可靠接觸。
【主權項】
1.一種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包括引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端與框架相固定,所述引出端下端固定有靜觸點,所述靜觸點位于框架內側,所述引出端外套設有導磁套,所述導磁套由導磁材質制成,所述導磁套位于靜觸點與框架之間。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端形成有外螺紋,所述導磁套形成有與所述外螺紋相配的內螺紋,所述引出端與所述導磁套螺紋固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端包括上部、中部和下部,所述上部位于框架外側,所述框架形成有供引出端的中部和下部通過的通孔,所述靜觸點固定在所述下部的下側,所述外螺紋形成與引出端的下部,所述導磁套與引出端的下部螺紋連接固定以使引出端與框架相固定,所述導磁套上端面與所述框架相抵。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壓直流繼電器的引出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磁套為螺母結構。
【文檔編號】H01H50/54GK205542619SQ201620377695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
【發明人】郭曉濱, 黃海燕, 杜德進, 李元鳳
【申請人】浙江英洛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