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包括設在動力電池包內部的電芯,電芯內部的空隙處設有與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相連的若干根漏風管,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內部的蒸發器進液管通過管道依次與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冷凝器總成、電動壓縮機和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相連,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內部的蒸發器排氣管通過管道與氣液分離器的進氣口相連;所述電動壓縮機和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之間設有第一三通,所述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和冷凝器總成之間設有第二三通,所述第二三通的第三端通過空調電磁閥和空調蒸發箱與第一三通的第三端相連;具有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換熱效率高、動力電池包內部散熱均衡和能夠有效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優點。
【專利說明】
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動汽車動力電池包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全球能源供給日趨缺乏,人們對新能源需求不斷重視,同時,環保意識的提高也促使綠色能源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們希望找到一種無污染、大功率和高效率的能源來驅動汽車,因此,由動力電池組提供動力的電動汽車應運而生。
[0003]為了提高新能源電動車的續航里程主要采用減輕自重和提高電池容量的方法,一般的新能源電動車中采用的電池均為大功率的動力電池,如鋰動力電池,其產生的熱量與動力電池包容量成正比,在使用時會產生大量熱量,如果不及時散熱,會影響電池使用壽命和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風冷和水冷是目前動力電池組常用的兩種散熱方式。
[0004]風冷主要依靠行使過程中外界灌入機器內部的冷風來進行對流降溫,其降溫過程受外界氣溫、風速等條件限制,降溫過程不易控制、降溫效果較差。另外,行駛過程中迎風的電池箱表面風冷散熱情況較好,但背面或側面散熱效果較差,在長期散熱過程中,很容易造成散熱不均,進而造成動力電池組內部使用性能不一致,影響電池組使用壽命。
[0005]水冷就是利用循環水在動力電池表面往復流動,通過傳導的方式帶走電池表面的熱量,達到降溫的目的。這種散熱方式較為均衡,因此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是水冷的散熱方式存在著循環水滲水或泄露的危險,一旦泄露,能夠直接導致電池報廢。
【實用新型內容】
[0006]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而提供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換熱效率高、動力電池包內部散熱均衡和能夠有效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
[0007]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包括設在動力電池包內部的電芯,電芯內部的空隙處設有與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相連的若干根漏風管,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內部的蒸發器進液管通過管道依次與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冷凝器總成、電動壓縮機和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相連,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內部的蒸發器排氣管通過管道與氣液分離器的進氣口相連;所述電動壓縮機和氣液分離器的出氣口之間設有第一三通,所述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和冷凝器總成之間設有第二三通,所述第二三通的第三端通過空調電磁閥和空調蒸發箱與第一三通的第三端相連。
[0008]優選地,所述電芯、漏風管和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分別設置在動力電池包內。
[0009]優選地,所述冷凝器總成、電動壓縮機、第一三通、第二三通、空調電磁閥和空調蒸發箱分別設在電動汽車空調系統內。
[0010]優選地,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包括設在集流板上的集流孔、與集流板一側相連的風扇,與風扇一側相連的蒸發芯體和與蒸發芯體一側相連的蒸發箱殼體;所述集流孔與若干根漏風管的一端相連,蒸發芯體上安裝有蒸發器進液管和蒸發器排氣管,所述蒸發器進液管上安裝有熱力膨脹閥。
[0011]優選地,所述漏風管為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的空心腔體結構,所述漏風管的圓周外表面上均布有換熱孔,所述漏風管的開口端與集流孔相連。
[0012]優選地,所述漏風管的直徑為5.5mm。
[0013]優選地,所述漏風管的材質為塑料。
[0014]本實用新型具有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換熱效率高、動力電池包內部散熱均衡和能夠有效延長電池使用壽命的優點。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不意圖;
[0016]圖2為本實用新型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電芯與漏風管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為漏風管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件。為使圖面簡潔,各圖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與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它們并不代表其作為產品的實際結構。
[0020]如圖1、2、3、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設在動力電池包I內部的電芯2,電芯2內部的空隙處設有與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相連的若干根漏風管3,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內部的蒸發器進液管4通過管道依次與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5、冷凝器總成6、電動壓縮機7和氣液分離器8的出氣口相連,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內部的蒸發器排氣管9通過管道與氣液分離器8的進氣口相連;所述電動壓縮機7和氣液分離器8的出氣口之間設有第一三通10,所述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5和冷凝器總成6之間設有第二三通11,所述第二三通11的第三端通過空調電磁閥12和空調蒸發箱13與第一三通10的第三端相連所述電芯2、漏風管3和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分別設置在動力電池包I內。所述冷凝器總成6、電動壓縮機7、第一三通1、第二三通11、空調電磁閥12和空調蒸發箱13分別設在電動汽車空調系統14內。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包括設在集流板15上的集流孔20、與集流板15—側相連的風扇16,與風扇16—側相連的蒸發芯體17和與蒸發芯體17 —側相連的蒸發箱殼體18;所述集流孔20與若干根漏風管3的一端相連,蒸發芯體17上安裝有蒸發器進液管4和蒸發器排氣管9,所述蒸發器進液管4上安裝有熱力膨脹閥19。所述漏風管3為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的空心腔體結構,所述漏風管3的圓周外表面上均布有換熱孔21,所述漏風管3的開口端與集流孔4相連。所述漏風管3的直徑為5.5mm。所述漏風管3的材質為塑料。
[0021]當需要使用空調時,打開空調電磁閥12,電動汽車空調系統14開始運轉;當需要為動力電池包進行降溫時,打開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5,氣液分離器8的氣體通過電動壓縮機7和冷凝器總成6,壓縮冷凝為液相,液相循環冷量通過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5、蒸發器進液管4進入蒸發芯體17內,通過風扇16使冷氣體進入集流板15中的集流孔20內,并通過漏風管3進入電芯2內部的空隙處進行換熱;液相循環冷量經過蒸發芯體17后變為氣相,并通過蒸發器排氣管9和氣液分離器8的進氣口進入氣液分離器8內。
[0022]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設置”、“安裝”等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一體地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也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需要指出的是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彼此的區分,而非表示它們的重要程度及順序等。上文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變更和改造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包括設在動力電池包(I)內部的電芯(2),其特征在于:電芯(2)內部的空隙處設有與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相連的若干根漏風管(3),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內部的蒸發器進液管(4)通過管道依次與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5)、冷凝器總成(6)、電動壓縮機(7)和氣液分離器(8)的出氣口相連,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內部的蒸發器排氣管(9)通過管道與氣液分離器(8)的進氣口相連;所述電動壓縮機(7)和氣液分離器(8)的出氣口之間設有第一三通(10),所述電池冷卻系統電磁閥(5)和冷凝器總成(6)之間設有第二三通(11),所述第二三通(11)的第三端通過空調電磁閥(12)和空調蒸發箱(13)與第一三通(10)的第三端相連。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芯(2)、漏風管(3)和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分別設置在動力電池包(I)內。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總成(6)、電動壓縮機(7)、第一三通(10)、第二三通(11)、空調電磁閥(12)和空調蒸發箱(13)分別設在電動汽車空調系統(14)內。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池冷卻系統蒸發箱總成包括設在集流板(15)上的集流孔(20)、與集流板(15)—側相連的風扇(16),與風扇(16)—側相連的蒸發芯體(17)和與蒸發芯體(17) —側相連的蒸發箱殼體(18);所述集流孔(20)與若干根漏風管(3)的一端相連,蒸發芯體(17)上安裝有蒸發器進液管(4)和蒸發器排氣管(9),所述蒸發器進液管(4)上安裝有熱力膨脹閥(19)。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漏風管(3)為一端開口,另一端封閉的空心腔體結構,所述漏風管(3)的圓周外表面上均布有換熱孔(21),所述漏風管(3)的開口端與集流孔(20)相連。6.根據權利要求1或5所述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漏風管(3)的直徑為5.5mm ο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一種動力電池包冷卻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漏風管(3)的材質為塑料。
【文檔編號】H01M10/613GK205488413SQ201620032752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1月11日
【發明人】安肖鵬, 潘曉峰, 劉全春, 李翔
【申請人】河南鋰想動力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