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熱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散熱結構,所述散熱結構包括一散熱板,在所述散熱板的一側表面上設有復數個散熱槽,所述復數個散熱槽分別設置有一槽底面與一槽口端,任意相鄰兩個散熱槽在所述槽底面與所述槽口端之間形成有復數個散熱片,所述散熱槽與所述散熱片間隔交錯排列構成一散熱區;位于所述槽底面與所述槽口端之間的各個散熱片分別形成單一階段導熱路徑以縮短導熱距離;當散熱板以對應散熱區相反側結合有一發熱對象,各個散熱片將發熱對象的溫度由槽底面導向槽口端以迅速散熱,且各個散熱片與散熱板表面是平齊結構,使散熱板的結構體積縮小而且避免各個散熱片受到外力的撞擊損傷,兼具有耐久使用的進步性。
【專利說明】
散熱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散熱結構的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提供均溫板結合使用的散熱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具有發熱體的裝置,如服務器、桌面計算機、手提電腦、個人數字助理(PDA)、發光二極管(LED)燈具或機器設備等,其內部電路板都會有發熱電子組件,如中央處理器(CPU)或顯示適配器等;所以,為了讓這些發熱電子組件能順利的運作,一般必須結合一散熱結構。
[0003]如中國臺灣公告第M306683號的組合式散熱器新型專利,組合式散熱器的結構如其摘要所述:一種組合式散熱器,組合式散熱器設置有一基座和復數個設于基座上的散熱鰭片,每一散熱鰭片設置有一散熱部,基座上設有復數個插槽,該等散熱部的底部對應于該等插槽分別凸設一插接部。
[0004]然而,如上所述前案設在基座上的散熱鰭片結構,散熱鰭片結構在散熱時是分兩階段散熱,即第一階段先將熱度導至在基座上,第二階段再將基座上的熱度導至在各個散熱鰭片的散熱部后,而利用各個散熱鰭片之間的散熱空間而將熱度帶走,由于分兩階段的散熱不但速度慢效率差;尤其各個散熱鰭片僅以局部的四個插接部與基座結合導熱,又使導熱散熱的效率進一步降低,是習式散熱結構的最大缺點。
[0005]另外,如中國臺灣公告第M473685號的組合式散熱器新型專利,組合式散熱器新型專利的結構如其摘要所述:該專利是提供一種附鰭片型吸散熱器,其至少包含有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一毛細結構、一工作流體和復數散熱鰭片;第二板件是與第一板件結合而形成一密閉腔體,毛細結構是設在第二板件內側面,工作流體是設在腔體,工作流體是可吸收熱能轉變成氣態,氣態的工作流體經冷卻而流向第二板件內側面,這些散熱鰭片是以鏟削方式一體成形,散熱鰭片位于第一板件外側面的一鰭片區域;上述專利通過這些鏟削式鰭片和所述毛細結構的多任務效應而具有較佳熱傳導效率。
[0006]然而,如上所述前案結構的散熱鰭片是以一體成形且位于第一板件外側面的一鰭片區域,雖然以一體成型結構能比先前組合式散熱鰭片有較佳的散熱效果,但其散熱路徑仍是分階段先把熱度導至在第一板件上,第二階段再導熱在各個散熱鰭片上;如此一來,將使導熱路徑與距離相對延長,而造成導熱散熱的效率降低,是習式散熱結構在使用上的一個缺點。
[0007]其次,以一體成形且位于第一板件外側面的一鰭片區域的散熱鰭片,因為結構上呈現裸露于外的凸出狀,而很容易遭受到外力的撞擊而受損,是常規散熱結構在使用上的另一個缺點。
[0008]所以,目前市面上各種常規散熱結構在使用上的困擾與缺點在于:1、以凸設在散熱板件外側面上的散熱鰭片區域,其散熱路徑分兩階段先導熱至散熱板件上再導熱在各個散熱鰭片;使導熱路徑與距離相對延長而降低散熱效率。2、凸設在散熱板件外側面上的散熱鰭片,使結構體積無法縮小,而且容易因為遭受到外力的撞擊而受損。
[0009]所以,如何克服上述缺點,是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10]為了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散熱結構,以位于散熱板上間隔設置復數個散熱槽形成的復數個散熱片,而在各個散熱槽的槽底面與槽口端之間成單一階段導熱途徑,有效縮短導熱距離而提高導熱散熱效果。
[0011]本實用新型的再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散熱結構,各個散熱片在散熱板上間隔設置的復數個散熱槽之間形成與散熱板表面平齊結構,使散熱板的結構體積有效縮小,而且避免各個散熱片受到外力的撞擊損傷,具有耐久使用的進步性。
[0012]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提供一種散熱結構,通過各個散熱片形成與散熱板表面平齊的結構設計,進一步達到具有均溫導熱使用效果。
[0013]為了達成上述的目的與功效,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散熱結構,所述散熱結構包括:一散熱板,在所述散熱板的一側表面上設置有復數個散熱槽,所述復數個散熱槽分別具有一槽底面和一槽口端,任意相鄰兩個散熱槽在所述槽底面與所述槽口端之間形成有復數個散熱片,所述散熱槽與所述散熱片間隔交錯排列構成一散熱區。
[0014]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散熱結構的進一步說明,優選地,所述散熱槽與所述散熱片平行排列設置。
[0015]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散熱結構的進一步說明,優選地,各個所述散熱槽的所述槽底面兩端設置有二弧接面,所述二弧接面連接至槽口端。
[0016]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散熱結構的進一步說明,優選地,所述散熱板在所述散熱區周邊表面進一步結合有一蓋板,所述蓋板設置有對應所述散熱板形狀的下開口槽和相對內側的一散熱腔,所述蓋板在對應所述下開口槽的位置設有一入口和一出口,以引導散熱介質進出所述散熱腔。
[0017]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散熱結構的進一步說明,優選地,所述蓋板的入口和出口位于對應所述下開口槽的兩側。
[0018]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所述散熱結構的進一步說明,優選地,所述蓋板的入口位于相對所述下開口槽的中央,所述出口位于相對所述下開口槽的一側。
[0019]由此可見,本實用新型的散熱結構中,位于所述槽底面與所述槽口端之間的各個所述散熱片分別形成單一階段導熱路徑以縮短導熱距離;當所述散熱板以對應散熱區相反側結合有一發熱對象,各個所述散熱片將所述發熱對象的溫度由所述槽底面導向所述槽口端以迅速散熱,且各個所述散熱片與所述散熱板表面是平齊結構,使所述散熱板的結構體積縮小而且避免各個所述散熱片受到外力的撞擊損傷,兼具耐久使用的進步性。
【附圖說明】
[0020]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立體不意圖;
[0021]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與一發熱對象組成散熱的使用狀態的立體分解示意圖;
[0022]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與一發熱對象組成散熱的使用狀態的立體組合示意圖;
[0023]圖4為圖3IV-1V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0024]圖5為圖3V-V線段的剖面示意圖;
[0025]圖6為本實用新型由散熱槽與散熱片間隔交錯排列構成的散熱區結構實施在一均溫板結構上的立體示意圖;
[0026]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三種使用狀態的立體示意圖;
[0027]圖8為本實用新型第三種使用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0028]圖9為本實用新型第四種使用狀態的剖面示意圖。
[0029]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30]散熱板1、散熱槽11,31、槽底面111、槽口端112、弧接面113、散熱片12,32、散熱區1、結合孔13、固定螺絲131、發熱物件2、均溫板3、蓋板4、下開口槽41、散熱腔411、入口 42、
出口 43、結合孔44。
【具體實施方式】
[0031]為了使審查員能夠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及其他目的,現結合所附較佳實施例附以附圖詳細說明如下,本附圖所說明的實施例僅用于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非限定本實用新型。
[0032]如圖1?4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散熱結構,所述散熱結構包括:一散熱板I,在散熱板I的一側表面上設有復數個散熱槽11,復數個散熱槽11分別具有一槽底面111與一槽口端112,任意相鄰兩個散熱槽11在槽底面111與槽口端112之間形成有復數個散熱片12,散熱槽11與散熱片12間隔交錯排列構成一散熱區10;其中,位于槽底面111與槽口端112之間的各個散熱片I分別形成單一階段導熱路徑以縮短導熱距離;因此,當散熱板I以對應散熱區10相反側結合在一發熱對象2,各個散熱片12將發熱對象的溫度由槽底面111導向槽口端112以迅速散熱。
[0033]在圖1中,散熱槽11與散熱片12平行排列設置。其次,各個散熱槽11的槽底面111兩端設置有二弧接面113,二弧接面113連接至槽口端112。而且,如圖7所示,散熱板I在散熱區10周邊表面進一步結合一蓋板4,蓋板4設置有對應散熱板I形狀的下開口槽41和相對內側的一散熱腔411,蓋板4在對應下開口槽41的位置設有一入口 42和一出口 43,用以導引散熱介質進出散熱腔411。另外,如圖7和圖8所示,蓋板4的入口 42與出口 43位于對應下開口槽41的兩側。最后,如圖9所示,蓋板4的入口 42位于對應下開口槽41的中央,出口 43位于對應下開口槽41的一側。
[0034]如圖5所示為圖3V-V線段的剖面示意圖,由于散熱板I上所設各個散熱片12,分別在間隔設置的復數個散熱槽11之間形成平齊于散熱板I表面的結構,不但使散熱板I的結構體積縮小而且避免各個散熱片12受到外力的撞擊損傷;且各個散熱片12在槽底面111與槽口端112之間分別形成單一階段導熱路徑,縮短導熱距離以提高導熱與散熱效率,且能達到均溫導熱效果;因此,散熱板I通過設在四角落的數結合孔13與固定螺絲131進行結合,而使散熱板I以對應散熱區10相反側結合在一發熱對象2時,則如圖中各個散熱槽11內的箭頭所示,各個散熱片12能將發熱對象2的溫度迅速由槽底面111導向槽口端112,達到快速散熱效果O
[0035]如圖6為本實用新型由散熱槽與散熱片間隔交錯排列構成的散熱區結構實施在一均溫板結構上的立體示意圖,即在一均溫板3—側表面上設有復數個散熱槽31且分別設置有一槽底面與一槽口端,任意相鄰兩散熱(31在槽底面與槽口端之間形成有復數個散熱片32,散熱槽31與散熱片32間隔交錯排列構成一散熱區30;因此,當均溫板3以對應散熱區30相反側結合在一發熱對象2時,各個散熱片32也能將發熱對象2的溫度迅速由散熱槽31的槽底面導向槽口端112,達到快速散熱效果。
[0036]如圖7和圖8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三種使用狀態的立體、剖面示意圖,即本實用新型散熱板I的散熱區10周邊表面進一步結合一蓋板4,蓋板4具有對應該散熱板I形狀的下開口槽41和相對內側的一散熱腔411,蓋板4在對下開口槽41的位置設有一入口 42和一出口43,且蓋板4在四角落設有對應散熱板I的結合孔44并以各個固定螺絲131穿套結合,使蓋板4的下開口槽41密封結合在散熱板I的周邊表面時;則能如圖8的箭頭所示,即進一步由入口42與出口43導引散熱介質進出該散熱腔411,以提高散熱板I所設各個散熱片12對發熱對象2的導熱散熱效果。
[0037]如圖9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第四種使用狀態的剖面示意圖,即本實用新型蓋板4的入口 42位于對應散熱腔411的中央,出口 43位于對應散熱腔411的一側;也能由入口 42與出口43導引散熱介質進出散熱腔411,以提高散熱板I所設各個散熱片12對發熱對象2的導熱散熱效果。
[0038]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散熱板I上所設復數個散熱片12,是分別位于散熱板I表面隔設置復數個散熱槽11之間,而形成與散熱板I表面平齊的結構設計,能夠解決目前散熱結構在使用上的困擾與缺點,并具有以下的優點:I)藉由散熱板I上間隔排列各個散熱槽11的復數個散熱片12,在各個散熱槽11的槽底面111與槽口端112之間成單一階段導熱途徑,有效縮短導熱距離而提高導熱散熱效果;2)在散熱板I上間隔設置的復數個散熱槽11之間形成與散熱板I表面平齊散熱片12結構,進一步使散熱板I整體的結構體積縮小,而且避免各個散熱片12受到外力的撞擊損傷,而達到耐久使用;3)通過各個散熱片12形成與散熱板I表面平齊的結構設計,進一步達到具有均溫導熱使用效果。
[0039]需要聲明的是,上述【實用新型內容】和【具體實施方式】意在證明本實用新型所提供技術方案的實際應用,不應解釋為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定。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內,當可作各種修改、等同替換或改進。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所附權利要求書為準。
【主權項】
1.一種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結構包括:一散熱板,在所述散熱板的一側表面上設置有復數個散熱槽,所述復數個散熱槽分別具有一槽底面和一槽口端,任意相鄰兩個散熱槽在所述槽底面與所述槽口端之間形成有復數個散熱片,所述散熱槽與所述散熱片間隔交錯排列構成一散熱區。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槽與所述散熱片平行排列設置。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各個所述散熱槽的所述槽底面兩端設置有二弧接面,所述二弧接面連接至槽口端。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熱板在所述散熱區周邊表面進一步結合有一蓋板,所述蓋板設置有對應所述散熱板形狀的下開口槽和相對內側的一散熱腔,所述蓋板在對應所述下開口槽的位置設有一入口和一出口,以引導散熱介質進出所述散熱腔。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蓋板的入口和出口位于對應所述下開口槽的兩側。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散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蓋板的入口位于相對所述下開口槽的中央,所述出口位于相對所述下開口槽的一側。
【文檔編號】H01L23/367GK205488097SQ201620109859
【公開日】2016年8月17日
【申請日】2016年2月3日
【發明人】游偉智
【申請人】超昱國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