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子通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用于實現通信設備產品排腔結構的簡單化的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通訊產品中我們經常會用到13-14交叉耦合方式,特別是在合路器,雙工器等產品中運用的比較廣泛。13-14交叉耦合方式通過在非相鄰腔之間加容性或感性耦合,與通過按順序行進耦合的微波信號相比,這種跨越非相鄰腔之間的耦合產生了一個+度或-度的相移,其疊加在按順序行進耦合的信號上,就在通訊產品的通帶外產生了一個或兩個傳輸零點,從而大大改善了通訊產品的帶外抑制。使用13-14交叉耦合好處可以簡化零點的設計,在以往常規的設計中,由于13-14嵌套零點的特性導致機械結構中容易出現孤島難以布置螺釘,導致容易產生信號泄漏影響電性能指標且機械結構難以實現。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實現通信設備產品排腔結構的簡單化的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為實現上述目的,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5]—種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包括蓋板、腔體、和設置在腔體內的諧振柱;所述蓋板上具有調節螺釘;所述腔體和諧振柱形成四個諧振腔,不相鄰的兩個諧振腔之間設置有交叉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諧振腔和第二諧振腔,第二諧振腔和第三諧振腔,第三諧振腔和第四諧振腔之間為無隔墻的開放式結構;第一諧振腔和第四諧振腔之間設置有階梯狀隔墻。
[0006]其進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耦合元件設置在所述階梯狀隔墻上。
[0007]—種形式:所述交叉耦合元件為容性耦合元件。
[0008]所述容性耦合元件通過設置在階梯狀隔墻上的支撐件和PEEK螺釘固定在階梯狀隔墻上。
[0009]所述諧振柱為方形或圓形。
[0010]本實用新型主要特點是:在原有的非開放式交叉耦合方式上變為全開放式交叉耦合有效的解決了合路器、雙工器等在機械結構難實現,避免孤島和信號泄漏等問題,實現在不改變腔體結構的情況下滿足了客戶指標。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俯視示意圖。
[0012]圖2為本實用新型腔體俯視示意圖。
[0013]圖3為本實用新型腔體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具體實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5]如圖1-3所示,一種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包括蓋板5、腔體8、和設置在腔體8內的諧振柱I。所述蓋板5上具有調節螺釘6,通過螺釘7和腔體8連接。所述腔體8和諧振柱I形成四個諧振腔,不相鄰的兩個諧振腔之間設置有電容銅片2。第一諧振腔和第二諧振腔,第二諧振腔和第三諧振腔,第三諧振腔和第四諧振腔之間為無隔墻的開放式結構;第一諧振腔和第四諧振腔之間設置有階梯狀隔墻9。
[0016]所述電容銅片2通過設置在階梯狀隔墻9上的支撐件4和PEEK螺釘3固定在階梯狀隔墻9上。諧振柱I和調節螺釘6主要實現合路器的電性能:頻率和帶寬。該合路器交叉耦合機械結構易實現。
[0017]綜上所述,采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打破了常規結構方式受限導致產品結構出現孤島和信號泄漏等問題,實現了產品的簡單化和局限性。
[0018]以上所述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任何熟悉本技術及其領域的人,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可能做出各種推演或變更,都應當屬于本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包括蓋板、腔體、和設置在腔體內的諧振柱;所述蓋板上具有調節螺釘;所述腔體和諧振柱形成四個諧振腔,不相鄰的兩個諧振腔之間設置有交叉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諧振腔和第二諧振腔,第二諧振腔和第三諧振腔,第三諧振腔和第四諧振腔之間為無隔墻的開放式結構;第一諧振腔和第四諧振腔之間設置有階梯狀隔墻。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耦合元件設置在所述階梯狀隔墻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交叉耦合元件為容性耦合元件。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容性耦合元件通過設置在階梯狀隔墻上的支撐件和PEEK螺釘固定在階梯狀隔墻上。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諧振柱為方形或圓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布了一種13-14開放式交叉耦合結構,包括蓋板、腔體、和設置在腔體內的諧振柱;所述蓋板上具有調節螺釘;所述腔體和諧振柱形成四個諧振腔,不相鄰的兩個諧振腔之間設置有交叉耦合元件,其特征在于:第一諧振腔和第二諧振腔,第二諧振腔和第三諧振腔,第三諧振腔和第四諧振腔之間為無隔墻的開放式結構;第一諧振腔和第四諧振腔之間設置有階梯狀隔墻。本實用新型主要特點是:在原有的非開放式交叉耦合方式上變為全開放式交叉耦合有效的解決了合路器、雙工器等在機械結構難實現,避免孤島和信號泄漏等問題,實現在不改變腔體結構的情況下滿足了客戶指標。
【IPC分類】H01P5/00, H01P1/20
【公開號】CN205355215
【申請號】CN201521076725
【發明人】王建, 汪亭, 史作毅, 梁文超, 梁基富, 梁國春, 宋永民
【申請人】江蘇貝孚德通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