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
【背景技術】
[0002]鋰離子電池作為一種環保的二次電池,已經在便攜式設備如手機、攝像機、筆記本電腦等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眾多便攜式設備都向智能化、多功能化邁進,為了滿足其對容量和功率的要求,保證其充足的使用時間,要求其動力源必須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
[0003]而同時具有大容量的大型鋰離子二次電池應當滿足在嚴苛條件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在多個安全性測試類別中,刺穿測試、壓潰測試和過充電測試為其中較為苛刻的測試。刺穿測試是模擬二次電池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導電物擊穿的測試,其目的是為了評估二次電池在被刺穿的情況下的安全狀況,因此刺穿測試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性測試類別。具體地,例如刺穿測試中,電池在被刺穿之后不應該溫度過度增大。
[0004]而現有技術中有一類多極耳結構的電池單元或電池組,這類電池具有良好的倍率性能,但并沒有在基于保持倍率性能發揮的前提下考慮更多的安全性能,特別是缺乏應對穿刺測試中安全性能的設計。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以提供該電池在刺穿測試中的安全性。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如下技術方案:
[0007]—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包括正極片和負極片,所述正極片和負極片疊在一起彎折卷繞成電芯,正極片和負極片的起始端到第一次彎折處分別為沒有涂布活性物質的正極首端空箔區和負極首端空箔區,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長度比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長,該長出的部分為負極端區,所述正極片的尾端和負極片的尾端分別設置有沒有涂布活性物質的正極末端空箔區和負極末端空箔區,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的起始端和末端兩端的連線與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相交,且所述負極端區在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和正極末端空箔區兩端的連線的圍設范圍內。由于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長度比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長,導電物體穿過所述負極端區時,并不會穿過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因此令所述負極端區在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和正極末端空箔區兩端的連線的圍設范圍內,使得在刺穿測試穿過所述負極端區時能同時穿過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從而讓正極片和負極片短路時產生的熱量得到快速的釋放,避免電池過熱發生燃燒或爆炸。而且在刺穿測試中,導電物穿過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時不需要刺穿整個電芯,便能同時穿過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或正極末端空箔區,達到快速釋放短路熱量的效果,大大提高電池的安全性。
[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的改進,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的長度小于所述電芯的周長,避免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過長降低電池的能量密度。
[0009]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的改進,還包括正極極耳、第一負極極耳和第二負極極耳,所述第一負極極耳與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連接,所述第二負極極耳與所述負極末端空箔區連接。通過第一負極極耳和第二負極極耳并聯以降低電池的內阻,從而改善電池大倍率放電下的溫升和循環特性,而且第一負極極耳和第二負極極耳的設置有助于涂布區的域調整,讓電池厚度方向更加均衡,充分利用厚度空間,厚度均衡還可以防止在長期循環過程中膨脹出現變形。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的改進,所述正極極耳連接在所述正極片上,從正極片起始端計,所述正極極耳位于正極片長度方向的1/3?2/3處。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的改進,所述正極極耳連接在所述正極片上,從正極片起始端計,所述正極極耳位于正極片長度方向的1/2處。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由于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長度比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長,導電物體穿過所述負極端區時,并不會穿過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因此令所述負極端區在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和正極末端空箔區兩端的連線的圍設范圍內,使得在刺穿測試穿過所述負極端區時能同時穿過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從而讓正極片和負極片短路時產生的熱量得到快速的釋放,避免電池過熱發生燃燒或爆炸。而且在刺穿測試中,導電物穿過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時不需要刺穿整個電芯,便能同時穿過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或正極末端空箔區,達到快速釋放短路熱量的效果,大大提高電池的安全性。
【附圖說明】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4]其中,1.正極片,2.負極片,3.正極首端空箔區,4.負極首端空箔區,41.負極端區,
5.正極末端空箔區,6.負極末端空箔區,7.連線,8.正極極耳,91.第一負極極耳,92.第二負極極耳。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和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及其有益效果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并不局限于此。
[0016]如圖1所示,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包括正極片I和負極片2,所述正極片I和負極片2疊在一起彎折卷繞成電芯,正極片I和負極片2的起始端到第一次彎折處分別為沒有涂布活性物質的正極首端空箔區3和負極首端空箔區4,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4長度比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3長,該長出的部分為負極端區41,所述正極片I的尾端和負極片2的尾端分別設置有沒有涂布活性物質的正極末端空箔區5和負極末端空箔區6,其中,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5的長度小于所述電芯的周長,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5的兩端的連線7與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4相交,且所述負極端區41在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5和正極末端空箔區5兩端的連線7的圍設范圍內。該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還包括正極極耳8、第一負極極耳91和第二負極極耳92,所述第一負極極耳91與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4連接,所述第二負極極耳92與所述負極末端空箔區6連接,所述正極極耳8連接在所述正極片I上,從正極片I起始端計,所述正極極耳8位于正極片I長度方向的1/3?2/3處,優選地,從正極片I起始端計,所述正極極耳8位于正極片I長度方向的I /2。
[0017]由于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4長度比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3長,導電物體穿過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4比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3長出的負極端區41上時,并不會穿過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3,因此設置所述負極端區41在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5和正極末端空箔區5兩端的連線7的圍設范圍內,使得在刺穿測試穿過所述負極端區41時能同時穿過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5,使得正極片I和負極片2短路時產生的熱量得到快速的釋放,避免電池過熱發生燃燒或爆炸。而且在刺穿測試中,導電物穿過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4時不需要刺穿整個電芯,便能同時穿過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3或正極末端空箔區5,達到快速釋放短路熱量的效果,大大提高電池的安全性。而通過第一負極極耳91和第二負極極耳92的并聯設置,以降低電池的內阻,從而改善電池大倍率放電下的溫升和循環特性,而且第一負極極耳91和第二負極極耳92的設置有助于涂布區的域調整,讓電池厚度方向更加均衡,充分利用厚度空間,厚度均衡還可以防止在長期循環過程中膨脹出現變形。
[0018]根據上述說明書的揭示和教導,本實用新型所屬領域的技術人員還能夠對上述實施方式進行變更和修改。因此,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凡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基礎上所作出的任何顯而易見的改進、替換或變型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此外,盡管本說明書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術語,但這些術語只是為了方便說明,并不對本實用新型構成任何限制。
【主權項】
1.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極片和負極片,所述正極片和負極片疊在一起彎折卷繞成電芯,正極片和負極片的起始端到第一次彎折處分別為沒有涂布活性物質的正極首端空箔區和負極首端空箔區,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長度比所述正極首端空箔區長,該長出的部分為負極端區,所述正極片的尾端和負極片的尾端分別設置有沒有涂布活性物質的正極末端空箔區和負極末端空箔區,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的起始端和末端兩端的連線與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相交,且所述負極端區在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和正極末端空箔區兩端的連線的圍設范圍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極末端空箔區的長度小于所述電芯的周長。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正極極耳、第一負極極耳和第二負極極耳,所述第一負極極耳與所述負極首端空箔區連接,所述第二負極極耳與所述負極末端空箔區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極極耳連接在所述正極片上,從正極片起始端計,所述正極極耳位于正極片長度方向的1/3?2/3處。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極極耳連接在所述正極片上,從正極片起始端計,所述正極極耳位于正極片長度方向的1/2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屬于電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卷繞式軟包裝鋰離子電池,包括正極片和負極片,正極片和負極片疊在一起彎折卷繞成電芯,正極片和負極片的起始端到第一次彎折處分別為沒有涂布活性物質的正極首端空箔區和負極首端空箔區,負極首端空箔區長度比正極首端空箔區長,該長出的部分為負極端區,正極片的尾端和負極片的尾端分別設置有沒有涂布活性物質的正極末端空箔區和負極末端空箔區,正極末端空箔區的起始端和末端兩端的連線與負極首端空箔區相交,且負極端區在正極末端空箔區和正極末端空箔區兩端的連線的圍設范圍內。使得在刺穿測試穿過負極端區時能同時穿過正極末端空箔區,讓正極片和負極片短路時產生的熱量得到快速的釋放。
【IPC分類】H01M4/13, H01M10/0587, H01M2/26, H01M10/0525, H01M10/42
【公開號】CN205335346
【申請號】CN201521110006
【發明人】卞春花, 汪穎, 劉東任
【申請人】東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