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導線領域,尤其是一種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
【背景技術】
[0002]電動車是以電池作為能量來源,通過控制器、電機等部件,將電能轉化成機械能運動,以控制電流大小來改變速度的車輛。目前,市場上的電動車額定電壓大多是48伏,也有少量60伏、72伏,每一只電動車電池的額定電壓為12伏,所以電動車內普遍裝有多塊電池,而電池之間需要用導線連接,以將多塊電池連成一個整體作為電動車的電源。
[0003]目前,市場上的電池接線端分為兩種,一般來說,容量在12Ah以下的電池接線端為片狀,容量在12Ah以上的電池接線端為螺母孔狀。所以,市場上存在的電動車電池連接線主要分為兩種,一是適用于片狀接線端的插片式電池連接線,另外一種是適用于螺母孔狀接線端的圓孔式電池連接線。在日常使用過程中,電動車經銷商可能出現一種連接線庫存不足的情況,便出現了兩種連接線混用的現象,連接線混用必然存在著安全隱患。
【發明內容】
[0004]為了避免出現因一種連接線庫存不足而連接線混用的情況,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結構簡單、靈活方便的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
[0005]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0006]一種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包括外部包裹有絕緣皮的導線,所述導線兩端均設有接線頭,所述接線頭通過接線環與導線連接,此接線頭是導電金屬材料,最優選材料為銅。
[0007]進一步的,所述接線頭整體外形為扁長方體,最優選尺寸為10mm*10mm*3mm。
[0008]進一步的,所述接線頭由銅片彎折形成殼狀,使其能套裝在電池的片狀接線端。
[0009]進一步的,在所述殼狀接線頭的中心沖孔,孔的直徑最優選尺寸為5.5mm。
[0010]采用如上技術方案取得的有益技術效果為:扁長方體狀的接線頭比現有的插片式連接線寬,便于在可裝接線頭的中心處沖孔;銅片彎折為殼狀,使其套裝在片狀接線端上,便于用錫焊把連接線的接線頭與電池的片狀接線端固定在一起;在殼狀接線頭的中心沖孔,使其能適用于電池的螺母孔狀接線端,便于用螺栓把連接線的接線頭與電池的螺母孔狀接線端固定在一起。此種電動車電池連接線,實現了一線兩用,靈活方便。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的整體示意圖;
[0012]圖2為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接線頭主視圖;
[0013]圖3為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接線頭俯視圖;
[0014]圖4為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接線頭左視圖;
[0015]圖5為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接線頭銅片彎折的示意圖;
[0016]圖6為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接線頭銅片彎折后沖孔的示意圖;
[0017]圖中,1、接線頭,2、接線環,3、絕緣皮,4、固定卡,5、導線,6、沖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結合圖1、圖2、圖3、圖4、圖5、圖6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說明:
[0019]本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包括外部包裹有絕緣皮3的導線5、通過接線環2與導線5連接的接線頭1、把接線頭1固定在絕緣皮3上的固定卡4。
[0020]首先,本連接頭是由片狀銅彎折而成,如圖5所示,彎折變為空殼狀,使得能套裝在電池的片狀接線端上,便于用錫焊把連接線的接線頭與電池的片狀接線端固定在一起。
[0021]其次,在片狀連接頭的中心位置沖孔,如圖6所示,使其能方便的用螺栓把連接線的接線頭與電池的螺母孔狀接線端固定在一起。
[0022]本實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鑒已有技術即可實現。
[0023]當然,以上說明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列舉上述實施例,應當說明的是,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說明書的指導下,所做出的所有等同替代、明顯變形形式,均落在本說明書的實質范圍之內,理應受到本實用新型的保護。
【主權項】
1.一種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包裹有絕緣皮的導線,所述導線兩端均設有接線頭,所述接線頭通過接線環與導線連接,接線頭和絕緣皮由固定卡固定在一起。2.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一種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線頭整體外形為扁長方體,最優選尺寸為10mm* 10mm*3mm。3.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一種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其特征在于,所述接線頭由銅片彎折形成殼狀。4.根據權利要求書1所述的一種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殼狀接線頭的中心沖孔,孔的直徑最優選尺寸為5.5_。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包括外部包裹有絕緣皮的導線、通過接線環與導線連接的接線頭。此接線頭采用導電性較好的銅材料。把銅片彎折成殼狀,試用于接線端為片狀的電池;在殼狀的銅接線頭上沖孔,適用于接線端為螺母孔狀的電池。此實用新型提出的兩用電動車電池連接線能方便靈活使用,并且可以為電動車經銷商節省小部分成本。
【IPC分類】H01R31/06, H01M2/20, H01R27/00, H01R13/02
【公開號】CN205141326
【申請號】CN201520846928
【發明人】張釗, 高圓, 石浩, 劉剛, 王太征, 王欽斌, 呂楠, 翟慶波, 劉亞樵, 蘇兆婧
【申請人】山東科技大學
【公開日】2016年4月6日
【申請日】2015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