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oled顯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顯示器件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AMOLED顯示面板。
【背景技術】
[0002]AMOLED (Active Matrix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1de,有源矩陣有機發光二極管)顯示面板相比于以往的液晶顯示器來說,具有響應速度快、無需背光燈、對比度更高、整體結構輕薄、視角廣闊以及柔性等優點,具有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0003]隨著技術的發展,消費者更加注重顯示面板的外觀設計以及顯示區域在整個顯示面板中所占的比例,擁有窄邊框的顯示面板更易得到消費者的青睞。如何使得邊框窄化,是AMOLED顯示面板結構設計中的一個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AMOLED顯示面板,應用本方案,保持同樣的電氣性能的條件下,能夠使顯示面板的邊框更為窄化。
[0005]一種AMOLED顯示面板,包括:基板,蓋板,以及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間隙之間的像素電路、G0A電路、玻璃膠以及地線布局區域;
[0006]所述像素電路設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間隙的中部;所述G0A電路設置在所述像素電路的邊緣;所述地線布局區域環繞在所述G0A電路的周圍;所述玻璃膠覆蓋所述地線布局區域,且粘接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
[0007]所述地線布局區域至少包括多層并聯的金屬層,以及所述多層并聯的金屬層之間的絕緣層;所述多層并聯的金屬層在并聯連接點處通過通孔相接。
[0008]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地線布局區域包括第一至第三金屬層,第一與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第一絕緣層,第二與第三金屬層之間的第二絕緣層;
[0009]在并聯連接點處,所述第三金屬層通過通孔連接所述第一金屬層和所述第二金屬層,所述第一金屬層與所述第二金屬層不直接相連接。
[0010]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地線布局區域包括第一至第四金屬層,第一與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第一絕緣層,第二與第三金屬層之間的第二絕緣層,第三與第四金屬層之間的第三絕緣層和平坦層;
[0011]在并聯連接點處,第三金屬層通過通孔連接第一金屬層、第二金屬層和第四金屬層,第一、第二、第四金屬層之間不直接相連接。
[0012]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地線布局區域包括第一金屬層和第二金屬層,第一金屬層和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第一、第二絕緣層,第二金屬層之上的第三絕緣層和平坦層;在并聯連接點處,第一金屬層和第二金屬層通過通孔相連接。
[0013]上述AMOLED顯示面板,地線布局區域采用多層并聯的金屬層,由于并聯電阻小于其中任一電阻,故在保持電氣特性(包括電阻)不變的條件下,金屬層所需的橫截面積就更小,也就相比傳統技術,使得顯示面板的邊框更為窄化。
【附圖說明】
[0014]圖1A為一個實施例中的AMOLED顯示面板的俯視示意圖;
[0015]圖1B為一個實施例中的AMOLED顯示面板的部分側面剖視圖;
[0016]圖2A為一個實施例中包含三層金屬層的地線布局區域在并聯連接點處的側面剖視圖;
[0017]圖2B為一個實施例中包含三層金屬層的地線布局區域在非并聯連接點處的側面剖視圖;
[0018]圖3A為一個實施例中包含四層金屬層的地線布局區域在并聯連接點處的側面剖視圖;
[0019]圖3B為一個實施例中包含四層金屬層的地線布局區域在非并聯連接點處的側面剖視圖;
[0020]圖4為一個實施例中包含兩層金屬層的地線布局區域在并聯連接點處的側面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22]參見圖1A和圖1B,在一個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AMOLED顯示面板,包括:基板101,蓋板102,以及基板101和蓋板102間隙之間的像素電路103、G0A(Gate Driver On Array)電路104、玻璃膠(frit plastic) 105以及地線(ELVSS)布局區域106。其中,基板101和蓋板102可以是玻璃材質,蓋板102透明。像素電路103設置在基板101和蓋板102間隙的中部。G0A電路104設置在像素電路103的邊緣。地線布局區域106環繞在G0A電路104的周圍。玻璃膠105覆蓋地線布局區域106,且粘接基板101和蓋板102,用于封閉顯示面板。本實施例中,地線布局區域106至少包括多層并聯的金屬層,以及多層并聯的金屬層之間的絕緣層。多層并聯的金屬層在并聯連接點處通過通孔相接,通孔可以由刻蝕絕緣層等方式得到。
[0023]參見圖2A和圖2B,在一個實施例中,地線布局區域106包括第一至第三金屬層(201、202、203),第一與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第一絕緣層211,第二與第三金屬層之間的第二絕緣層212。在并聯連接點處,第三金屬層203通過通孔連接第一金屬層201和第二金屬層202,第一金屬層201與第二金屬層202不直接相連接。參見圖2B,在第三金屬層203之上,還可以具有第三絕緣層213。
[0024]圖2A和圖2B中實施例中的工藝流程為:首先形成第一金屬層201,之后形成第一絕緣層211,然后形成第二金屬層202,接著形成第二絕緣層212,之后對第二絕緣層212刻蝕一個孔連接第二金屬層202,對第一絕緣層211和第二絕緣層212刻蝕連接到第一金屬層201處,由于這兩個孔所接觸的材料不同,所以孔刻蝕在不同的位置。形成過孔之后,再制作第三金屬層203。
[0025]參見圖3A和圖3B,在一個實施例中,地線布局區域106包括第一至第四金屬層(301、302、303、304),第一與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第一絕緣層311,第二與第三金屬層之間的第二絕緣層312,第三與第四金屬層之間的第三絕緣層313和平坦層320。在并聯連接點處,第三金屬層303通過通孔連接第一金屬層301、第二金屬層302和第四金屬層304,第一、第二、第四金屬層之間不直接相連接。
[0026]圖3A和圖3B中的結構可以基于圖2A、圖2B來實現,在圖2A中的第三金屬層上首先沉積第四絕緣層,然后再沉積一平坦層,之后再沉積第四金屬層。而第四金屬層是以第三金屬層為中介相連接的,在平坦層和第四絕緣層挖孔以確保第四金屬層和第三金屬層連接,最后四層金屬相互連接形成并聯電路。
[0027]參見圖4,在一個實施例中,地線布局區域包括第一金屬層401和第二金屬層402,第一金屬層401和第二金屬層402之間的第一、第二絕緣層(411、412),第二金屬層402之上的第三絕緣層413和平坦層420。在并聯連接點處,第一金屬層401和第二金屬層402通過通孔相連接。圖4中的工藝結構可以選取圖3A中任意兩層金屬層來達到,在本實施例中,結構是選取了圖3A實施例中的"第一金屬層"和"第三金屬層"。
[0028]上述實施例中的AMOLED顯示面板,地線布局區域采用多層并聯的金屬層,由于并聯電阻小于其中任一電阻,故在保持電氣特性(包括電阻)不變的條件下,金屬層所需的橫截面積就更小,也就相比傳統技術,使得顯示面板的邊框更為窄化。
[0029]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
【主權項】
1.一種AMOLED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蓋板,以及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間隙之間的像素電路、G0A電路、玻璃膠以及地線布局區域; 所述像素電路設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間隙的中部;所述G0A電路設置在所述像素電路的邊緣;所述地線布局區域環繞在所述G0A電路的周圍;所述玻璃膠覆蓋所述地線布局區域,且粘接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 所述地線布局區域至少包括多層并聯的金屬層,以及所述多層并聯的金屬層之間的絕緣層;所述多層并聯的金屬層在并聯連接點處通過通孔相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AMOLED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線布局區域包括第一至第三金屬層,第一與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第一絕緣層,第二與第三金屬層之間的第二絕緣層; 在并聯連接點處,所述第三金屬層通過通孔連接所述第一金屬層和所述第二金屬層,所述第一金屬層與所述第二金屬層不直接相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AMOLED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線布局區域包括第一至第四金屬層,第一與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第一絕緣層,第二與第三金屬層之間的第二絕緣層,第三與第四金屬層之間的第三絕緣層和平坦層; 在并聯連接點處,第三金屬層通過通孔連接第一金屬層、第二金屬層和第四金屬層,第一、第二、第四金屬層之間不直接相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AMOLED顯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線布局區域包括第一金屬層和第二金屬層,第一金屬層和第二金屬層之間的第一、第二絕緣層,第二金屬層之上的第三絕緣層和平坦層;在并聯連接點處,第一金屬層和第二金屬層通過通孔相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AMOLED顯示面板,包括:基板,蓋板,以及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間隙之間的像素電路、GOA電路、玻璃膠以及地線布局區域;所述像素電路設置在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間隙的中部;所述GOA電路設置在所述像素電路的邊緣;所述地線布局區域環繞在所述GOA電路的周圍;所述玻璃膠覆蓋所述地線布局區域,且粘接所述基板和所述蓋板;所述地線布局區域至少包括多層并聯的金屬層,以及所述多層并聯的金屬層之間的絕緣層;所述多層并聯的金屬層在并聯連接點處通過通孔相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持同樣的電氣性能的條件下,能夠使顯示面板的邊框更為窄化。
【IPC分類】H01L27/32
【公開號】CN205004335
【申請號】CN201520459830
【發明人】鄭武, 陳天佑, 胡君文, 蘇君海, 李建華
【申請人】信利(惠州)智能顯示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1月27日
【申請日】2015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