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差模電感繞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感結構,具體為一種差模電感繞線結構。
【背景技術】
[0002]在現有的冷機中,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程度的電磁干擾(EMI)。電磁干擾主要是由于電壓尖峰和電流尖峰造成的,傳統的對于電磁干擾問題的解決手段是采用軟開關、吸收、屏蔽等,以及改進PCB布線等。此外,繞線結構也對控制電磁干擾至關重要。
[0003]目前,市場主流差模電感使用的繞線方式較為單一,所成繞線結構單一,實際濾波效果難以達到理想需求,由于其繞線結構較為簡單,很難對整體頻率段的阻抗進行有效的提高,即使采用其他的繞線方法,也難以抑制開關電源電路中電磁泄露所引起的電磁干擾。
【發明內容】
[0004]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型的差模電感繞線結構,其在使用相同磁芯的情況下,可以有效減小繞線組間電壓差,從而減小產品的寄生電容,提高產品各頻段阻抗。
[0005]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0006]一種差模電感繞線結構,包括磁芯及互為鏡像繞制于其上的左側繞組、右側繞組,所述左側繞組、右側繞組的進線端均位于磁芯中間位置下側,其中,所述左側繞組包括始于進線端、順時針繞制的左側第一層,所述右側繞組包括始于進線端、逆時針繞制的右側第一層,所述左側第一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右側第一層末端的左側第二層,所述右側第一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左側第一層末端的右側第二層,所述左側第二層、右側第二層的出線端均位于所述進線端位置處。
[0007]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左側第二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右側第二層末端的左側第三層,所述右側第二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左側第二層末端的右側第三層,所述左側第三層、右側第三層的出線端均位于所述磁芯中間位置上側。
[0008]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改進,所述左側第三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右側第三層末端的左側第四層,所述右側第三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左側第三層末端的右側第四層,所述左側第四層、右側第四層的出線端均位于所述進線端位置處。
[0009]本實用新型帶來的有益效果有:
[0010]本差模電感繞線結構的目的,即在使用相同磁芯的情況下,可有效減小繞線組間的電壓差,從而減小產品的寄生電容,提高各頻率段的阻抗,此外,本新型繞線結構對比常規繞線結構整機EMC (電磁兼容性)效果更好。
【附圖說明】
[0011]下面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2]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繞線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3]參照附圖1,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差模電感繞線結構,包括磁芯及互為鏡像繞制于其上的左側繞組1、右側繞組2,左側繞組1、右側繞組2的進線端均位于磁芯中間位置下偵牝其中,左側繞組I包括始于進線端、順時針繞制的左側第一層11,右側繞組2包括始于進線端、逆時針繞制的右側第一層21,左側第一層11上方繞制有始于右側第一層21末端的左側第二層22,右側第一層21上方繞制有始于左側第一層11末端的右側第二層12,且,左側第二層22、右側第二層12的出線端均位于上述進線端位置處。
[0014]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左側第二層22上方繞制有始于右側第二層12末端的左側第三層,右側第二層12上方繞制有始于左側第二層22末端的右側第三層,此時,左側第三層、右側第三層的出線端均位于磁芯中間位置上側,與進線端相對。
[0015]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左側第三層上方繞制有始于右側第三層末端的左側第四層,右側第三層上方繞制有始于左側第三層末端的右側第四層,此時,左側第四層、右側第四層的出線端均位于進線端位置處。
[0016]本實用新型所對應的繞線方式為:
[0017]第一步:將裁取好的漆包銅線穿過磁芯,從其中間位置下側起繞,左側均勻密繞磁芯半圈形成左側第一層11,右側再均勻密繞磁芯半圈形成右側第一層21 ;
[0018]第二步:繞制完左側第一層11和右側第一層21后繞線方向不變,繼續均勻密繞磁芯半圈形成第二層,此時左側第一層11的末端對應右側第二層12起始端,右側第一層21末端對應左側第二層22起始端;
[0019]第三步:若第二層左、右兩側繞組繞完后未達到所需圈數,則繼續以此參照第二層繞制方法繞制第三層及第四層,直至達到所需圈數為止。
[0020]作為一種新型的繞線結構,在使用相同磁芯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可以有效的提高產品阻抗,使得整機EMC (電磁兼容性)符合甚至優于國家標準,同時可降低線圈匝間電壓差,減小產品的寄生電容,有效的預防匝間短路。
[0021]此外,需要說明的是,附圖中各繞線組/層僅做基礎示意,非本產品的具體結構限定,尤其各繞線層在附圖中以箭頭作代表,同時,以上所述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其以相同的手段達到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效果,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主權項】
1.一種差模電感繞線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芯及互為鏡像繞制于其上的左側繞組(I)、右側繞組(2),所述左側繞組(1)、右側繞組(2)的進線端均位于磁芯中間位置下側,其中,所述左側繞組(I)包括始于進線端、順時針繞制的左側第一層(11),所述右側繞組(2)包括始于進線端、逆時針繞制的右側第一層(21),所述左側第一層(11)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右側第一層(21)末端的左側第二層(22),所述右側第一層(21)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左側第一層(11)末端的右側第二層(12),所述左側第二層(22)、右側第二層(12)的出線端均位于所述進線端位置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差模電感繞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第二層(22)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右側第二層(12)末端的左側第三層,所述右側第二層(12)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左側第二層(22)末端的右側第三層,所述左側第三層、右側第三層的出線端均位于所述磁芯中間位置上側。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差模電感繞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側第三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右側第三層末端的左側第四層,所述右側第三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左側第三層末端的右側第四層,所述左側第四層、右側第四層的出線端均位于所述進線端位置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差模電感繞線結構,包括磁芯及互為鏡像繞制于其上的左側繞組、右側繞組,所述左側繞組、右側繞組的進線端均位于磁芯中間位置下側,其中,所述左側繞組包括始于進線端、順時針繞制的左側第一層,所述右側繞組包括始于進線端、逆時針繞制的右側第一層,所述左側第一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右側第一層末端的左側第二層,所述右側第一層上方繞制有始于所述左側第一層末端的右側第二層。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可以有效的提高產品阻抗,使得整機EMC(電磁兼容性)符合甚至優于國家標準,同時可降低線圈匝間電壓差,減小產品的寄生電容,有效的預防匝間短路。
【IPC分類】H01F41/06, H01F27/30
【公開號】CN204732275
【申請號】CN201520376098
【發明人】陳晉海, 楊永威, 黃巧麗
【申請人】珠海黎明云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0月28日
【申請日】2015年6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