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動便攜避雷裝置,特別是在土質地面附近能快速架設及快速撤收,能滿足野外作戰或訓練任務完成,避免人員與設備遭受雷擊的專用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
【背景技術】
[0002]機動部隊在進行野外作戰、訓練的條件下,都需要通過避雷裝置對機動陣地、隨軍裝備實施雷電防護。而常規避雷裝置由于體積大、重量過重、結構復雜、對防雷接地點選擇苛刻,導致架設、安裝及撤收困難,不便于重復使用以及不便于攜帶出行,不能滿足部隊機動訓練和野外作戰的實際要求。本公司提供的一種機動便攜避雷裝置,是一種執行野外作業、部隊訓練及作戰任務中具有機動性、輕便性、便于攜帶、安裝與拆撒方便、確保人員和設備避免遭受雷電襲擊的專用機動避雷裝置。但是,這種避雷裝置特別是其支座總成結構,針對應用于野外土質地形地面的實際,在結構上顯得過于復雜。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于:針對現有避雷裝置存在的所述問題,為用戶提供了一種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這種裝置是專門針對機動部隊在陣地上快速安裝及轉移而研發的,不僅大大降低了安裝架設避雷裝置過程的難度,減少了架設撤收避雷裝置的時間,而且有效地降低了機動陣地對防雷接地電阻的要求,有效的降低了雷電的沖擊強度。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攜帶方便、架設、安裝及撤收簡捷、防雷效果好等優點,可以滿足部隊機動作戰、訓練的需要。
[0004]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是通過實施下述技術方案來實現的:
[0005]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包括有:避雷針體、底座以及配用的底座保護裝置和地樁;其中避雷針體包括有針尖、套裝固定針尖的針體、套裝固定針體的轉向關節段上段、及與轉向關節段上段連接的轉向關節下段、固定在轉向關節上段與底層針體上的接閃器,以及套裝在轉向關節上的保護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避雷針體的底座形似一根長針,該底座的上段為圓柱段、中下段為針尖峰利的長針,并在底座圓柱段的側表面上制有套裝連接轉向關節下段的外螺紋,而在其圓柱段的頂面制有內凹槽;所述與底座配用的底座保護裝置,其內腔中的側壁面上制有與底座圓柱段側面外螺紋適配的內螺紋,而腔體的頂面為下凸曲面,與底座圓柱段頂部的凹槽面相適配。
[0006]本實用新型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的安裝步驟如下:
[0007]第一步,將保護裝置套裝固定在底座上段的圓柱段上,用重錘打擊保護裝置頂面將底座打入地面,在底座的四角地面打入地樁。
[0008]第二步,取下底座圓柱段上的保護裝置,將轉向關節下段套裝固定在底座的圓柱段上,即通過轉向關節下段的內螺紋,將轉向關節下段套裝在底座上段帶有外螺放的圓柱段上。
[0009]第三步,通過螺釘將轉向關節下段與轉向關節上段固定,并向上推動轉向關節保護套至上止點,將轉向關節上段轉動到與地面平行。
[0010]第四步,往轉向關節上段的套筒內插入底層的第一節針體,再依次套插各節針體,鎖緊各節針體的緊固螺釘。
[0011]第五步,通過轉向關節上段的轉動將針體豎直撐起,然后將轉向關節保護套下推至下止點,鎖緊轉向關節完成本實用新型避雷裝置的安裝架設。
[0012]本實用新型的底座設計,由于針對土質性的地形地面,不同于常規底座需要安裝固定支架的繁瑣,僅采用一根類似針型的底座,使得結構變得非常簡單。
[0013]底座的下部采用峰利的針尖設計降低了受力面積,可以將底座方便地打入地下。
[0014]底座的頂部設計成凹形槽結構,外側表面設計有螺紋結構,其優點是:其一,起保護作用:將底座打入地下時套入一個與其結構適配的保護裝置,可以有效的避免底座受到結構上的物理損傷,更重要的是起到了保護底座外螺紋的目的。
[0015]其二,起連接作用:底座上的外螺紋,可以套裝轉向關節下段,將底座與轉向關節段連為一體,并且在轉向關節處設有保護套,安裝時可以移動保護套,放倒轉向關節上段并與地面平行,轉向關節上段的腔體內可裝插避雷針針體。
[0016]地樁的作用是固定針體及接地,地樁下部針尖設計,方便打入地下,使用中可加注降阻劑。
[0017]本實用新型避雷裝置的針體,由多節高強度碳纖維管組成,具有韌性好、重量輕、工作性能穩定等特點。
[0018]避雷裝置的接閃器,能有效降低雷擊過電壓以及感應過電壓,可以有效的避免雷電襲擊所造成的設備損壞和人員傷亡事故。
[0019]本裝置配備高強度防震防摔的收納箱,能將撤收后的避雷裝置進行合理布局,以最小體積裝入收納箱中,為快速搬運及運輸過程的便捷提供了條件。
[0020]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具有的優點是:大大降低了安裝架設避雷裝置過程的難度,減少了架設撤收避雷裝置的時間,有效地降低了機動陣地對防雷接地電阻的要求,大大降低了雷電的沖擊強度。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結構簡單、攜帶方便、安裝架設及撤收簡捷快速、防雷效果好等突出優點,可以滿足部隊機動作戰與訓練的需求。
【附圖說明】
[0021]圖1為本實用新型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底座及配套的保護裝置結構示意圖。
[0022]圖2為將底座打入地面操作時,保護裝置套裝固定在底座上的一體化結構示意圖。
[0023]圖3為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的展開架設示意圖。
[0024]圖4為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的架設正視圖。
[0025]圖中標記:I為底座,1-1為底座中下段的長針,1-2為底座上段的圓柱體,1-3為底座上段圓柱體側面的外螺紋,1-4為底座螺紋的保護裝置,2為轉向關節下段,3為轉向關節保護套,4為轉向關節上段,5為接閃器,6為避雷針體,6-1為針尖,6-2為針體,7為地樁,8為土質地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描述。
[0027]如圖3與圖4所示:一種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包括有:避雷針體6、底座I以及配用的底座保護裝置1-4和地樁7。
[0028]其中避雷針體6包括有:針尖6-1、套裝固定針尖6-1的針體6_2、套裝固定針體6-2的轉向關節段上段4、及通過橫向螺釘與轉向關節段上段4連接的轉向關節下段2、固定在轉向關節上段4與底層針體上的接閃器5,以及套裝在轉向關節上的保護套3。
[0029]所述支撐避雷針體6的底座I形似一根長針,該底座I上段為圓柱段1-2、其中下段為針尖峰利的長針1-1,并在底座圓柱段1-2的側表面上制有套裝連接轉向關節下段2的外螺紋1-3,而在其圓柱段1-2的頂面制有內凹槽。
[0030]所述與底座I配用的底座保護裝置1-4,其內腔中的側壁面上制有與底座圓柱段1-2側面外螺紋1-3適配的內螺紋,而腔體的頂面為下凸曲面,與底座圓柱段1-2頂部的凹槽面相適配。
[0031]為保護底座圓柱段1-2側面上的外螺紋在打樁時不受損傷,在底座圓柱段1-2上套裝有適配的保護裝置1-4是完全必要。在打樁底座入地面前,先將保護裝置1-4套裝固定在底座上段的圓柱段1-2上,然后再將底座打入地面,構成了避雷針體6的強有力支撐。
[0032]實施例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
[0033]1、全安裝高度15米,其中:
[0034]針尖長0.3米,
[0035]針體由4根高強度碳纖維套管套裝組成,每根長3.5米,
[0036]轉向關節段長0.5米,
[0037]底座長0..5米。
[0038]2、接閃器:具有大幅度削減雷電流波峰及延緩雷電流通過時間的功能,能削減雷電流峰值%,耐雷電壓300KV,雷電流的通流量彡300KA。
[0039]3、避雷裝置總重量彡37.5Kg,
[0040]四節針體總重量彡7.5Kg。
[0041]4、適于環境溫度-40°C-+40°C。
[0042]5、接地線:
[0043]短接3米,
[0044]長接10米。
[0045]6、架設撤收時間:2人5分鐘。
【主權項】
1.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包括有:避雷針體¢)、底座(I)以及配用的底座保護裝置(1-4)和地樁(7);其中避雷針體(6)包括有針尖(6-1)、套裝固定針尖(6-1)的針體(6-2)、套裝固定針體¢-2)的轉向關節段的上段(4)、及與轉向關節段上段(4)連接的轉向關節的下段(2)、固定在轉向關節上段(4)與底層針體上的接閃器(5),以及套裝在轉向關節上的保護套(3),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避雷針體¢)的底座(I)形似一根長針,該底座(I)的上段為圓柱段(1-2)、其中下段為針尖峰利的長針(1-1),并在底座圓柱段(1-2)的側表面上制有套裝連接轉向關節下段(2)的外螺紋(1-3),而在其圓柱段(1-2)的頂面制有內凹槽;所述與底座(I)配用的底座保護裝置(1-4),其內腔中的側壁面上制有與底座圓柱段(1-2)側面外螺紋(1-3)適配的內螺紋,而腔體的頂面為下凸曲面,與底座圓柱段(1-2)頂部的凹槽面相適配。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用戶提供一種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包括避雷針體、底座以及配用的底座保護裝置和地樁。其特征是底座的設計突破了常規避雷裝置需要安裝支架的局限,僅由一根針體構成,達到了最大程度上結構的簡化。底座上段的圓柱段側壁設計成螺紋狀結構用于和避雷針體連接。配用的底座保護裝置,目的是用于對底座打樁時保護底座螺紋,保障與避雷針體的可靠連接。本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能夠實現在各種土質地面架設的最大程度的穩定性。同時增強了接閃器防雷削減雷擊過電壓的效果。高強度碳纖維針體的應用以及簡化的支撐底座,使快速拉成式機動便攜避雷裝置的機動性能大幅提高,更適合部隊機動移轉陣地、靈活架設撒收避雷裝置的要求。
【IPC分類】H01T19-00
【公開號】CN204304219
【申請號】CN201520025383
【發明人】趙曉剛, 周毅, 趙健宇, 郭玉章, 張強
【申請人】成都星河科技產業有限公司, 中國人民解放軍后勤工程學院
【公開日】2015年4月29日
【申請日】2015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