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連接器,其比以前的連接器更容易被小型化。連接器(1)包括:具有導電性的作為至少一個第一端子的信號端子(3A、3B)、具有絕緣屬性并且保持信號端子(3A、3B)的殼體(5)、具有導電性并且覆蓋殼體(5)的外殼(7)以及具有導電性的作為第二端子的上接地端子(9)和具有導電性的作為第三端子的下接地端子(11),該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被殼體(5)保持以在二者之間保留有空隙的情況下通過信號端子(3A、3B)彼此面對。進一步地,上接地端子(9)具有接觸外殼(7)的接觸內表面(45)的接觸部(13)。
【專利說明】連接器
[0001 ] 本申請基于并且要求2015年4月21日遞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0.2015-086740的優先權權益,該申請的公開內容整體通過弓I用并入本文中。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3]如同JP2006-310164 A(專利文獻I)描述的,傳統的屏蔽式連接器具有通過提供雙結構殼體和雙結構外殼增強降噪的結構。
[0004]將參照圖21描述傳統的屏蔽式連接器。如圖21所示,專利文獻I的連接器301包括導電觸頭311、容納該觸頭311的絕緣內殼體321、覆蓋內殼體321的導電的第一外殼331、覆蓋第一外殼331的絕緣外殼體341和覆蓋外殼體341的導電的第二外殼351。
【發明內容】
[0005]然而,在這樣的結構中,需要兩個殼體和兩個外殼,此外,需要單獨地提供用于容納那些構件的結構或類似結構。因此,存在難以使連接器小型化的問題。
[0006]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出本發明,并且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比以前的連接器更容易小型化的連接器。
[0007]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個方面為一種連接器,包括:具有導電性的至少一個第一端子;具有絕緣屬性并且保持所述至少一個第一端子的殼體;具有導電性并且覆蓋所述殼體的外殼;和具有導電性的第二端子和具有導電性的第三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第三端子被所述殼體保持以在二者之間保留有空隙的情況下通過所述至少一個第一端子彼此面對,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包括接觸所述外殼的接觸內表面的接觸部。
[0008]發明效果:
[0009]根據本發明,可以提供一種比以前的連接器更容易小型化的連接器。
【附圖說明】
[0010]圖1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連接器I的透視圖;
[0011]圖2是圖1的分解透視圖;
[0012]圖3是從殼體5的后側看圖2的分解透視圖,其中外殼7的圖示被省略;
[0013]圖4是圖1的俯視圖;
[0014]圖5是圖1的仰視圖;
[0015]圖6是圖1的右側視圖(C方向箭頭視圖);
[0016]圖7是圖1的主視圖(A方向箭頭視圖);
[0017]圖8是圖7的VII1-VIII剖視圖;
[0018]圖9是從外殼7的后側看圖1的透視圖;
[0019]圖1O是圖7中的殼體5的圖示被省略的視圖;
[0020]圖11是其中圖8中的殼體5的圖示被省略的視圖;
[0021]圖12是示出外殼7的變型的視圖;
[0022]圖13是示出連接器連接至板81、單元殼體89和匹配連接器95的狀態的視圖;
[0023]圖14是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連接器IA的透視圖;
[0024]圖15是圖14的分解透視圖;
[0025]圖16是圖14的右側視圖(C方向箭頭視圖);
[0026]圖17是圖14的主視圖(A方向箭頭視圖);
[0027]圖18 是圖 17 的 XVII1-XVIII 剖視圖;
[0028]圖19是圖17中的殼體5的圖示被省略的視圖;
[0029 ]圖20是其中圖18中的殼體5的圖示被省略的視圖;和
[0030]圖21是示出傳統的連接器301的分解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1]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優選的示例性實施例。
[0032]首先,參照圖1和2,將描述根據本發明的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連接器I的結構。本文中,連接器I通過示例的方式圖示為彎式連接器或角式連接器,其中作為配合對象的匹配連接器95(參見圖13)和連接器I相互配合所沿的方向垂直于連接器I安裝在板81 (參見圖13)中所沿的方向。下文中將結合圖13描述匹配連接器95和板81的細節。
[0033]在圖示的示例中,直角坐標系統具有向左和向右(即橫向地)延伸的第一方向或X方向、向前和向后延伸的第二方向或Y方向以及向上和向下延伸的第三方向或Z方向。第一至第三方向X、Y和Z彼此垂直。第一方向或X方向也被稱為橫向或寬度方向。第二方向或Y方向也被稱為前后方向。第三方向或Z方向也被稱為上下方向。此外,前后方向Y也被稱為預定方向。
[0034]在圖1中,連接器I具有類似于長方體(六面體)的形狀。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設圖1中的方向A是匹配連接器95和連接器I相互配合所沿的方向,并且假設連接器I的沿該方向可見的表面是連接器I的前表面。類似地,假設面對前表面的表面(沿方向B可見的表面)是后表面,假設沿方向E可見的表面是頂表面,假設沿方向F可見的表面是底表面,假設沿方向C可見的表面是右側表面,并且假設沿方向D可見的表面是左側表面。
[0035]如圖1和2所示,連接器I包括信號端子3Α和3Β、具有絕緣屬性并且容納信號端子3Α和3Β的殼體5、具有導電性并且覆蓋殼體5的外殼7以及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被殼體5保持以在二者之間保留有空隙的情況下通過信號端子3Α和3Β彼此面對。
[0036]信號端子3Α和3Β中的每一個都沿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也被稱為具有導電性的第一端子。上接地端子9也沿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也被稱為具有導電性的第二端子。下接地端子11也沿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也被稱為具有導電性的第三端子。
[0037]此外,上接地端子9具有與外殼7的后側(觸點內表面)接觸的接觸部13。
[0038]下面,參照圖1至12,將進一步詳細描述形成連接器的各個構件的結構。
[0039]首先,將參照圖2、3、7、8、10和11描述信號端子3Α和3Β的結構。
[0040]信號端子3A和3B是用于經由匹配連接器95和板81的信號傳遞的端子,并且分別連接至例如板81的接觸部87(下文將詳細描述)。
[0041 ] 如圖2、3、7、8、10和11所示,特別地如圖2所示,信號端子3A和3B中的每一個都具有板狀形狀,其沿匹配連接器95和連接器I互相配合的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并且平行于連接器I的頂表面。更具體地,信號端子3A、3B分別具有用于連接至匹配連接器95的信號端子的板狀的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A、15B和板連接部17A、17B,該板連接部17A、17B具有從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A、15B的后端(連接器I的后側)向下彎曲的形狀并且適于連接至板81。板狀的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A、15B沿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而板連接部17A、17B沿上下方向Z延伸。板連接部17A、17B在其開放端分別具有平行于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A、15B彎曲的形狀,以分別具有用于通過焊接等連接至板81的接觸部87的信號端子接觸部19A、19B。信號端子接觸部19A、19B沿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
[0042]進一步地,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A在其兩個橫向側上設置有信號端子突出部21A,用于使得殼體5保持信號端子3A。類似地,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B在其兩個橫向側上設置有信號端子突出部21B,用于使得殼體5保持信號端子3B。
[0043]上面是信號端子3A和3B的結構的說明。
[0044]下面,將參照附圖3至9、特別是附圖3描述殼體5的結構。
[0045]殼體5由絕緣樹脂等制成,用于容納信號端子3A、3B、外殼7、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
[0046]如圖3所示,殼體5包括絕緣外部外殼23,該絕緣外部外殼23具有與沿匹配連接器95和連接器I互相配合的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的長方體類似的形狀。絕緣外部外殼23具有前表面,該前表面是敞開或開放的,作為開口表面25(參見圖8),匹配連接器95插入該開口表面25中。夕卜部外殼23的頂表面、左側和右側表面以及后表面也部分敞開或開放。
[0047]殼體5還包括位于絕緣外部外殼23中的長方體的絕緣內部外殼27。絕緣內部外殼27在其前表面與絕緣外部外殼23形成一體,而絕緣內部外殼27的形成長方體的相應側面的尺寸比絕緣外部外殼23的小。因此,在絕緣內部外殼27與絕緣外部外殼23之間形成間隙29。間隙29的尺寸對應于外殼7的厚度,以使得通過將外殼7插入間隙29中通過殼體5保持外殼I。
[0048]如圖8所示,殼體5中具有接收部26,該接收部26是從開口表面25朝向后側形成的空間,用于在其中接收匹配連接器95。
[0049]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殼體5具有信號端子插入孔31A、31B,該信號端子插入孔31A、31B形成為從前表面貫穿至后表面,并且信號端子3A、3B分別插入信號端子插入孔31A、31B 中。
[0050]進一步地,如圖3所述,殼體5具有上接地端子插入孔33,該上接地端子插入孔33形成為從前表面貫穿至后表面,并且上接地端子9插入該上接地端子插入孔33中。類似地,殼體5具有下接地端子插入孔35,該下接地端子插入孔35形成為從前表面貫穿至后表面,并且下接地端子11插入該下接地端子插入孔35中。
[0051 ]本文中,絕緣外部外殼23的后表面將被稱為“支持(backup)部37”。
[0052]如上所述,由于殼體5具有絕緣外部外殼23和絕緣內部外殼27在其中一體地形成的結構,所以與兩個殼體在其中被分離地或分開地設置的情況相比,連接器I可以容易地被小型化。
[0053]上面是殼體5的結構的說明。
[0054]下面,將參照附圖2、6、8和10至12、特別是附圖2和8描述外殼7的結構。
[0055]外殼7是用于屏蔽連接器I的信號端子3A、3B的外部電噪聲以及用于建立上接地端子9的接地的構件。
[0056]更具體地,如圖2所示,外殼7具有其前表面和底表面是敞開的或開口的盒形狀。
[0057]外殼7的左側和右側表面的下端部的多個部分形成用于連接至板81的接地端的板狀外殼側接地端子39(本文中為分別設置在兩側的多個端子39)。
[0058]進一步地,外殼7的左側和右側表面中的每一個都被部分地切除并且向內彎曲,以形成懸臂的內接觸部41,用于接觸匹配連接器95的外殼等。
[0059]進一步地,外殼7的頂表面被部分地切除并且向外彎曲,以形成用于連接至接收連接器I的單元殼體89 (參見圖13)的接地端子的外殼側接地連接部43。下文中將結合附圖13描述單元殼體89的結構。
[0060]進一步地,如圖8所示,外殼7的后內表面具有接觸內表面45和非接觸內表面47,該接觸內表面45接觸上接地端子9的接觸部13,該非接觸內表面47沿外殼7安裝在殼體5上所沿的向下方向(圖8中的方向E)設置在接觸部45前方。
[0061 ]非接觸內表面47沿接觸部13接觸接觸內表面45的向后方向(圖8中的方向A)比接觸內表面45多突出距離L。沿圖8的向下方向E,傾斜內表面49從接觸內表面45的前端朝非接觸內表面47的后端傾斜,設置在接觸內表面45與非接觸內表面47之間。
[0062]本文將簡略地解釋接觸內表面45、非接觸內表面47和傾斜內表面49具有這樣的形狀的原因。下文將描述細節。由于上接地端子9的接觸部13彈性地接觸外殼7,所以當接觸外殼7時,接觸部13從初始狀態(外殼7從圖8中被移除的狀態,即其中外殼7和接觸部13沒有彼此接觸的狀態)沿向前的方向B移動。因此,當外殼7從圖8的狀態中移除時,接觸部13的位置返回至移動之前的初始狀態的位置。具體地,與圖8中示出的位置相比,接觸部13的位置沿向后的方向A返回。
[0063]在該狀態(初始狀態),如果非接觸內表面47不比接觸內表面45沿向后的方向A突出更多,即距離L為0,則當外殼7沿向下的方向E下移以附接至殼體5上時,外殼7的非接觸內表面47的前端可能首先接觸接觸部13,從而使接觸部13變形并且損壞。
[0064]另一方面,在圖8的結構的情形下,當外殼7沿向下的方向E下移以附接至殼體5上時,通過將傾斜內表面49用作導向部,使得在外殼7的非接觸內表面47的前端不接觸接觸部13的情況下接觸內表面45和接觸部13彼此彈性接觸。
[0065]為了防止在附接外殼7時外殼7的非接觸內表面47的前端接觸接觸部13,距離L優選大于接觸部13沿圖8中向前的方向B從接觸部13和外殼7不彼此接觸的初始狀態至接觸部13和外殼7彼此接觸的狀態(圖8的狀態)的位移。
[0066]上面是外殼7的結構的說明。
[0067]下面,將參照附圖2、3、7、8、10和11描述上接地端子9的結構。
[0068]上接地端子9具有通過連接至匹配連接器95(參見圖13)的陰接地端而具有作為被接地的接地端子的功能,并且還具有與下接地端子11 一起屏蔽信號端子3A、3B的外部電噪聲的功能。
[0069]如圖2、3、7、8、10和11所示,特別地如圖2所示,上接地端子9具有沿匹配連接器95和連接器I互相配合的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并且平行于連接器的上表面的板狀形狀。更具體地,上接地端子9具有用于連接至匹配連接器95的接地端的板狀的上端子配合側連接部51和具有從上端子配合側連接部51的后端(連接器I的后側)向上彎曲的形狀的部分。板狀的上端子配合側連接部51沿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向上彎曲的部分具有彈性,并且具有按壓接觸部13使接觸部13接觸外殼7的端子側彈性部53和設置在端子側彈性部53的敞開端或開放端并且彈性接觸外殼7的接觸內表面45的接觸部13。
[0070]進一步地,上端子配合側連接部51在其兩個橫向側設置有上端子突出部55,用于使殼體5能夠保持上接地端子9。
[0071]本文中,上接地端子9接觸外殼7并且分別通過外殼7的外殼側接地端子39和外殼側接地連接部43接地至板81 (參見圖13)和保持連接器I的單元殼體89 (參見圖13)。
[0072]因此,在連接器I中,不必分別提供用于將上接地端子9直接接地至板81和單元殼體89的構件。因此,連接器I具有可以比以前的連接器更容易小型化的結構。
[0073]上面是上接地端子9的結構的說明。
[0074]下面,將參照附圖2、3、7、8、10和11描述下接地端子11的結構。
[0075]下接地端子11具有作為通過連接至匹配連接器95(參見圖13)的接地端以及還連接至板81的接地端而被接地的接地端子的功能,并且還具有與上接地端子9一起屏蔽信號端子3A、3B的外部電噪聲的功能。
[0076]如圖2、3、7、8、10和11所示,特別地如圖2所示,下接地端子11具有沿匹配連接器95和連接器I互相配合的方向延伸并且平行于連接器的頂表面的板狀形狀。更具體地,下接地端子11具有用于彈性接觸匹配連接器95的接地端的下彈性部61以及具有設置在下彈性部61的前端(連接器I的前側)并且被彎曲以在其中間部分向上突出至上接地端子9的拱形的連接突出部63。下彈性部61沿前后方向或預定方向Y延伸。下接地端子11還具有插入部65,該插入部65具有從下彈性部61的后端(連接器I的后側)向下彎曲并且適于插入板81(參見圖13)的接地通孔等的形狀。插入部65沿上下方向Z延伸。
[0077]進一步地,下彈性部61在其兩個橫向側設置有下端子突出部67,用于使殼體5能夠保持下接地端子11。
[0078]上面是下接地端子11的結構的說明。
[0079]下面,將描述組裝連接器I的方法。
[0080]首先,上接地端子9、下接地端子11和信號端子3A、3B連接至殼體5。
[0081]具體地,上接地端子9的上端子配合側連接部51面向殼體5的后表面,如圖3所示,然后從殼體5的后側插入上接地端子插入孔33中,然后上端子突出部55接合殼體5以通過殼體5保持。
[0082]類似地,下接地端子11的下彈性部61面向殼體5的后表面,然后從殼體5的后側插入下接地端子插入孔35中,然后下端子突出部67接合殼體5以通過殼體5保持。
[0083]進一步地,信號端子3A、3B的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A、15B面向殼體5的后表面,然后從殼體5的后側插入信號端子插入孔3IA、3IB中,然后信號端子突出部2IA、2IB接合殼體5以通過殼體5保持。
[0084]然后,外殼7安裝在殼體5上,以使得上接地端子9的接觸部13和外殼7的接觸表面45彼此接觸。
[0085]具體地,通過將外殼7設置在殼體5上方(參見圖2)然后將外殼7插入如圖3所示的間隙29中,將外殼7安裝在殼體5上并且被殼體5保持。在該情況下,通過如上所述的使用傾斜內表面49作為導向部,接觸部13彈性接觸接觸內表面45。
[0086]以此方式,形成連接器I。
[0087]在連接器I中,由于上接地端子9的接觸部13和外殼7通過端子側彈性部53彼此彈性接觸,所以外殼7接收來自端子側彈性部53的沿圖8中所示的向后的方向A的壓力。本文中,由于外殼7是通過例如將金屬板彎曲為盒形而形成的,所以外殼7的后表面板52僅直接連接至外殼7的頂表面板54,如圖9所示。因此,當外殼7的后表面板52從上接地端子9的端子側彈性部53接收壓力時,通過將外殼7與頂表面板54的連接部56用作支點,后表面板52可能沿圖8和9中的方向I旋轉,從而打開外殼7。
[0088]然而,如圖8和9所述,支持部37設置在殼體5的后表面上以接觸外殼7的位于與接觸內表面45相反的一側上的外表面50,因此,支持部37抵抗來自上接地端子9的端子側彈性部53的壓力而阻止外殼7的后表面板52沿圖8和9中的方向I旋轉。
[0089]例如,在不設置支持部37的情況下,如圖12所示,外殼7的接觸內表面45可以通過其根部到達頂表面板54的狹縫而形成,由此提供彈簧狀的外殼側彈性部71,該彈簧狀的外殼側彈性部71沿上接地端子9的端子側彈性部53施加壓力的方向彈性地變形。在該情況中,彈簧狀的外殼側彈性部71彈性地變形以吸收來自上接地端子9的端子側彈性部53的壓力,由此阻止外殼7的后表面板52沿圖12中的方向I旋轉。在外殼7具有外殼側彈性部71的結構的情形中,由于外殼側彈性部71在上接地端子9的接觸部13和外殼7彼此接觸的狀態下被彈性變形,所以端子側彈性部53不必彈性變形。因此,在其中外殼7設置有外殼側彈性部71的情況下,與端子側彈性部53對應的部分可以不被構造為能夠彈性變形的或構造為不能夠彈性變形。
[0090]下面,將參照附圖13描述將連接器I附接至板81上的順序和將連接器I連接至匹配連接器95上的順序。
[0091]首先,連接器I被附接至板81上。
[0092]具體地,首先,外殼7的外殼側接地端子39和下接地端子11的插入部65插入板81的具有接地的接地端子的通孔83、85中,并且被固定在其中。
[0093]然后,信號端子3A、3B的信號端子接觸部19A、19B通過焊接等連接至接觸部87,該接觸部87連接至板81的信號電路等。
[0094]然后,板81和連接器I被單元殼體89覆蓋,該單元殼體89為用于覆蓋板81和連接器I的蓋,并且外殼7的外殼側接地連接部43連接至單元殼體89的接地端子91。接地端子91連接至與連接器I 一起安裝的裝置(未示出)的接地端。以此方式,連接器I連接至板81上。
[0095]然后,連接器I連接至匹配連接器95上。
[0096]具體地,匹配連接器95通過單元殼體89的開口 93、從殼體5的開口表面25的一側插入連接器I中,并且匹配連接器95的陰接地端97連接至上接地端子9的上端子配合側連接部51。類似地,匹配連接器95的陰接地端97連接至下接地端子11的連接突出部63。以此方式,連接器I和匹配連接器95被接地,以使得接地組成部件(陰接地端97、上接地端子9、下接地端子11和外殼7)具有相同的電勢。
[0097]在該情況中,存在下面的第一至第三接地線作為接地線。
[0098]第一接地線為通過陰接地端97、上接地端子9、外殼7和外殼7的外殼側接地端子39到達板81的通孔83的線,并且在圖13中由GLl指示。
[0099]第二接地線為通過陰接地端97和下接地端子11到達板81的通孔85的線,并且在圖
13中由GL2指示。
[0100]第三接地線為通過陰接地端97、上接地端子9、外殼7和外殼7的外殼側接地連接部43到達單元殼體89的接地端子91的線,并且在圖13中由GL3指示。
[0101]匹配連接器95的信號端子99連接至連接器I的信號端子3A、3B的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A、15B。
[0102]在該結構中,盡管外殼7主要具有屏蔽信號端子3A、3B的外部電噪聲的功能,但是外殼7還有助于建立第一和第三接地線GLl、GL3,并且因此具有接地組成部件的電勢均衡功會K。
[0103]另一方面,盡管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有助于建立第一至第三接地線GLl、GL2和GL3并且因此主要具有均衡或整平接地組成部件的電勢的功能,但是,由于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通過信號端子3A和3B(和殼體5)彼此面對,所以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還具有屏蔽信號端子3A、3B的外部電噪聲的功能。
[0104]因此,與其中設置雙結構外殼的情形相比,連接器I可以容易地被小型化,同時保持屏蔽外部電噪聲和將接地組成部件的電勢整平為相同水平的功能。
[0105]上面是將連接器I附接至板81的順序和將連接器I連接至匹配連接器95的順序的說明。
[0106]如上所述,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連接器I包括具有導電性的作為至少一個第一端子的信號端子3A、3B、具有絕緣屬性并且保持信號端子3A、3B的殼體5、具有導電性并且覆蓋殼體5的外殼7以及具有導電性作為第二端子的上接地端子9和具有導電性作為第三端子的下接地端子11,該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被殼體5保持以在二者之間保留有空隙的情況下通過信號端子3A、3B彼此面對,其中上接地端子9具有接觸外殼7的接觸內表面45的接觸部13。
[0107]因此,連接器I可以比以前的連接器更加容易地被小型化。
[0108]下面,將參照附圖14至20描述本發明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
[0109]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連接器IA是直連接器,其中將連接器IA配合至匹配連接器95的方向平行于將連接器IA安裝在板81上的方向。
[0110]在第二示例性實施例中,執行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中的部件相同的功能的部件分配相同的符號,并且主要給出不同于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多個部分的說明。
[0111]如圖14至20所示,根據本發明的第二示例性實施例的連接器IA具有與根據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連接器I相同的結構,除連接器IA為直連接器之外。
[0112]然而,由于連接器IA為直連接器,所以連接器IA在下面的結構中不同于連接器I。
[0113]首先,在信號端子3A和3B中,如圖15所示,信號端子接觸部19A和19B分別垂直于信號端子配合側連接部15A和15B,并且分別平行于板連接部17A、17B。
[0114]下面,如圖15所示,殼體5具有其中絕緣外部外殼23和絕緣內部外殼27沿連接器IA和匹配連接器95互相配合所沿的前后方向(圖15中的方向A)彼此串聯地連接的結構,其中形成絕緣內部外殼27的長方體的短邊中的每一個的尺寸均小于具有導電性的外殼7的厚度。
[0115]如圖15所示,外殼7具有其前表面和后表面是敞開的或開口的形狀,并且覆蓋除其后表面之外的絕緣內部外殼27。
[0116]進一步地,如圖15和18所示,上接地端子9被構造為使得接觸部13接觸外殼7的頂部內表面,而不接觸外殼7的后內表面。然而,甚至在該結構中,非接觸內表面47沿將外殼7安裝在殼體5上所沿的向前方向(圖18中的方向B)設置在接觸內表面45前方,并且進一步地,非接觸內表面47在接觸部13接觸接觸內表面45所沿的向上方向(圖18中的方向F)上比接觸內表面45多突出距離L。換言之,接觸內表面45在與向上方向F相反的向下方向(圖18中的方向E)上比非接觸內表面47突出更多。
[0117]如圖15所示,下接地端子11具有其中插入部65相對于下彈性部61被橫向彎曲90度的形狀,但是在沿連接器IA和匹配連接器95互相配合的前后方向Y上平行于下彈性部61。
[0118]如圖15所示,外殼7在其后表面設置有外殼側接地端子39。進一步地,如圖18所示,具有上接地端子9的接觸內表面45設置在外殼7的頂表面上。
[0119]如上所述,根據第二示例性實施例,連接器IA包括具有導電性的作為至少一個第一端子的信號端子3A和3B、具有絕緣屬性并且保持信號端子3A、3B的殼體5、具有導電性并且覆蓋殼體5的外殼7以及具有導電性的作為第二端子的上接地端子9和具有導電性的作為第三端子的下接地端子11,該上接地端子9和下接地端子11被殼體5保持以在二者之間保留有空隙的情況下通過信號端子3A、3B彼此面對,其中上接地端子9具有接觸外殼7的接觸內表面45的接觸部13。
[0120]因此,第二示例性實施例展示出與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0121]盡管已經參照附圖描述了本發明的優選示例性實施例,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明顯的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出權利要求中描述的類中的各種改變和修改,并且應理解的是,這些改變和修改也自然屬于本發明的技術范圍。
[0122]例如,將用于將外殼7連接至單元殼體89的接地端子91的外殼側接地連接部43設置至第一示例性實施例的外殼7,但是如果外殼7可以僅通過板81被牢固地接地,那么外殼側接地連接部43可以省略。雖然在上述示例性實施例中,連接器I或IA包括具有導電性的作為第一端子的信號端子3A、3B,但是本發明不限于此,連接器可以僅包括具有導電性的作為第一端子(多個第一端子)的一個信號端子或三個或更多個信號端子。
【主權項】
1.一種連接器,包括: 具有導電性的至少一個第一端子; 具有絕緣屬性并且保持所述至少一個第一端子的殼體; 具有導電性并且覆蓋所述殼體的外殼;和 具有導電性的第二端子和具有導電性的第三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和所述第三端子被所述殼體保持以在二者之間保留有空隙的情況下通過所述至少一個第一端子彼此面對, 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包括與所述外殼的接觸內表面接觸的接觸部。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端子側彈性部,該端子側彈性部按壓所述接觸部使所述接觸部與所述外殼的接觸內表面接觸。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殼體包括支持部,該支持部設置為與所述外殼的位于與所述接觸內表面相反的一側的外表面接觸。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包括外殼側彈性部,該外殼側彈性部設置在所述接觸內表面并且適于沿所述接觸部施力的方向彈性變形。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連接器為適于安裝在板上的連接器,并且所述第三端子為適于連接至所述板的接地端子的下接地端子。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二端子為上接地端子,該上接地端子適于連接至適于配合至所述連接器的匹配連接器的接地端子。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第三端子為下接地端子,該下接地端子適于連接至適于配合至所述連接器的匹配連接器的接地端子。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連接器, 其中所述接觸內表面為平行于將所述外殼安裝在所述殼體上的方向的表面; 其中所述外殼包括非接觸內表面,該非接觸內表面在將所述外殼安裝在所述殼體上的方向上設置在所述接觸內表面的前方;并且 其中所述非接觸內表面在所述接觸部接觸所述接觸內表面的方向上比所述接觸內表面突出更多。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器,其中所述外殼包括接地連接部,該接地連接部適于連接至單元殼體的接地端子,該單元殼體適于設置在所述外殼外側。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連接器, 其中所述外殼具有盒形狀,該盒形狀的所述外殼的多個表面中的前表面與作為配合對象的匹配連接器和所述連接器互相配合的方向交叉,該前表面作為開口表面敞開,并且 其中所述接觸部接觸所述外殼的多個表面中的面對所述開口表面的后內表面。
【文檔編號】H01R13/648GK106067627SQ201610215071
【公開日】2016年11月2日
【申請日】2016年4月8日 公開號201610215071.2, CN 106067627 A, CN 106067627A, CN 201610215071, CN-A-106067627, CN106067627 A, CN106067627A, CN201610215071, CN201610215071.2
【發明人】西森啟人, 新明稔
【申請人】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