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扁平型導體拔出之后,可動構件能自動地從打開位置返回至關閉位置。可動構件(50)具有受壓部(56C),當可動構件(50)位于打開位置時,該受壓部(56C)與受到了朝向后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抵接,以從被卡定部(C2A)受到抵接力,允許被卡定部(C2A)通過的通過允許空間(56A)形成于卡定部(56B)與受壓部(56C)之間,在可動構件(50)由受壓部(56C)受到上述抵接力而朝關閉位置轉動的過程中,通過允許空間(56A)在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中位于被卡定部(C2A)的通過路徑上,以允許被卡定部朝向上述拔出方向的通過。
【專利說明】
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配置于電路基板等的安裝面上并與扁平型導體連接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背景技術】
[0002]作為這種連接器,在專利文獻1(例如實施例1)中公開了一種供扁平型導體(FPC) 在與電路基板的安裝面平行的一方向即前后方向上插拔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該專利文獻1的連接器具有:夕卜殼,該外殼以相對于上述前后方向成直角的一方向為長邊方向在上述安裝面上延伸;多個端子,這多個端子以該長邊方向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上述外殼;以及可動構件(殼體),該可動構件由上述外殼支承成能相對于上述外殼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繞著轉動中心轉動。扁平型導體在可動構件位于關閉位置的狀態下被插入。
[0003]上述外殼的用于接收扁平型導體的接收部形成為朝向后方敞開的空間。上述可動構件在靠該可動構件的后端的位置以具有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兩端部轉動中心的方式由外殼支承成能轉動。
[0004]端子(觸頭)由上部觸頭和下部觸頭這兩種觸頭構成,上述上部觸頭以具有彈性力的方式與扁平型導體的上表面接觸,此外,下部觸頭以具有彈性力的方式與扁平型導體的下表面接觸。無論可動構件的打開關閉如何,該上部觸頭和下部觸頭都位于對扁平型導體進行夾持加壓的位置,從扁平型導體的插入開始時間點起以具有彈性力的方式對該扁平型導體進行夾持加壓。
[0005]上述可動構件通過去除該可動構件的一部分而形成有板簧狀部分,在該板簧狀部分設有卡定突起,在可動構件位于關閉位置的狀態的前提下,當扁平型導體克服上述板簧狀部分的彈性壓力而插入至規定位置時,上述卡定突起突入至形成于該扁平型導體的卡定孔,以防止該扁平型導體的脫落。
[0006]當期望拔出扁平型導體時,通過使所述可動構件朝向打開位置轉動,使上述卡定突起脫離卡定孔而形成能拔出狀態,以進行拔出。
[0007]現有技術文獻
[0008]專利文獻
[0009]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192574號公報
[0010]在專利文獻1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中,當在使可動構件(殼體)來到打開位置的狀態下拔出扁平型導體時,只要未受到特別的操作,可動構件就停留于打開位置。然而, 當這樣可動構件在打開位置的狀態下立起時,在安裝有連接器的電路基板上連接其它電子零件時會成為阻礙,另外,當再次插入連接扁平型導體時,必須將殼體朝關閉位置轉動操作。當進行大量電子設備的連接作業時,在欲盡量減少作業這樣的要求的前提下,以作業的簡化觀點來看進行朝上述關閉位置的操作是無法實現上述要求的。
【發明內容】
[0011]本發明鑒于上述情況,其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在扁平型導體拔出之后,可動構件能自動地從打開位置返回至關閉位置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
[0012]本發明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用于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導體連接,所述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包括:外殼,為了供所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該外殼形成有接收部,該接收部形成為至少朝后方敞開的空間;多個端子,這多個端子將相對于所述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所述外殼;以及可動構件,該可動構件由所述外殼或所述端子支承成能相對于所述外殼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繞著轉動中心進行轉動,并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在端子排列范圍之外的位置具有卡定部,該卡定部能在所述關閉位置在所述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與形成于所述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卡定。
[0013]在上述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中,本發明的特征是,可動構件具有受壓部,當所述可動構件位于打開位置時,該受壓部與受到了朝向后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抵接,以從所述被卡定部受到抵接力,允許所述被卡定部通過的通過允許空間形成于所述卡定部與所述受壓部之間,在可動構件由所述受壓部受到所述抵接力而朝關閉位置轉動的過程中,所述通過允許空間在所述拔出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中位于所述被卡定部的通過路徑上,以允許所述被卡定部朝向所述拔出方向的通過。
[0014]在上述結構的本發明中,為了拔出扁平型導體,首先,使可動構件來到打開位置而形成能拔出狀態,然后,將扁平型導體朝后方拉出以進行拔出。受到拔出力的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對可動構件的受壓部施加抵接力。可動構件因該抵接力而朝關閉位置轉動,在該轉動過程中,該可動構件的通過允許空間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中來到上述被卡定部的通過路徑上的位置。因此,朝后方拉引的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被允許在通過允許空間中朝后方通過,其結果是,拔出了扁平型導體。為了在短時間內實現該拔出,可動構件繼續轉動而到達關閉位置。如此,扁平型導體的拔出和可動構件朝關閉位置的轉動是作為一系列的動作進行的。
[0015]在本發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結構:可動構件的受壓部設于產生以下力矩的位置:利用從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受到的抵接力使可動構件繞著轉動中心朝關閉位置轉動。
[0016]在本發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結構:可動構件具有被施力部,該被施力部與由外殼的一部分形成或安裝于外殼的施力構件卡合而受到作用力,當可動構件位于從打開位置起的規定角度的轉動范圍時,可動構件從施力構件受到將該可動構件維持于打開位置的作用力,當超過所述規定角度的轉動范圍時,可動構件從施力構件受到朝向關閉位置的作用力。
[0017]在該形態下,即便可動構件在位于打開位置時,受到了稍許的外力而在從打開位置起的上述規定角度內朝關閉位置方向轉動,也會因上述作用力而返回至打開位置并穩定地維持打開位置。另外,當欲拔出扁平型導體時,拔出力作用得較大,因此,可動構件轉動至上述規定角度以上,除此之外,還會因作用的上述作用力而朝向關閉位置。因此,在扁平型導體拔出之后,也會因該作用力而可靠地到達關閉位置。
[0018]在本發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結構:在朝向前方的扁平型導體的插入過程中,在該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通過可動構件的通過允許空間而通過了卡定部的位置之后,所述可動構件受到來自施力構件的作用力而朝關閉位置轉動,所述卡定部位于能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與所述被卡定部卡定的位置。
[0019]在上述形態下,當插入扁平型導體時,可動構件因施力構件而受到朝向關閉位置的作用力,但在該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進入通過允許空間的時間點,上述被卡定部位于通過允許空間內,因此,可動構件朝向關閉位置的轉動被暫時阻止了。當扁平型導體進一步進入前方時,被卡定部通過上述通過允許空間,并位于比卡定部靠前方的位置。在該時間點,阻止可動構件朝向關閉位置的轉動的主要原因消失了,因此,可動構件再次因上述作用力而朝向關閉位置轉動,其結果是,可動構件的卡定部位于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的正后方,阻止了扁平型導體的拔出。
[0020]在本發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結構:卡定部形成有卡定面,該卡定面能在關閉位置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與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卡定,該卡定面形成為以下傾斜面:當所述被卡定部與該卡定面卡定時,使沿著該卡定面遠離通過允許空間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被卡定部。[0021 ]這樣,在插入扁平型導體之后、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在拔出方向上與卡定部卡定時,沿著卡定部的卡定面遠離通過允許空間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該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即,上述被卡定部受到了朝向與脫離卡定部的方向相反方向的力,從而進一步牢固地與上述卡定部卡定。
[0022]在本發明中,也可采用以下結構:受壓部形成有受壓面,該受壓面能在打開位置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與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抵接,該受壓面形成為以下傾斜面:當所述被卡定部與該受壓面抵接時,使沿著該受壓面朝向通過允許空間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被卡定部。
[0023]這樣,在拔出扁平型導體時、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在拔出方向上與受壓部抵接時,沿著受壓部的受壓面朝向通過允許空間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該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 即,即便可動構件朝關閉位置轉動,上述被卡定部也不會因上述受壓部而被朝遠離通過允許空間的方向拉拽。因此,能可靠地使通過允許空間來到被卡定部的位置,并通過使該被卡定部朝上述拔出方向在通過允許空間中通過,能容易地拔出扁平型導體。
[0024]根據本發明,在拔出扁平型導體時,位于打開位置的可動構件的受壓部與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抵接,并因該抵接力而使可動構件朝關閉位置轉動,在該轉動中途,可動構件的通過允許空間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中位于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的通過路徑上,被卡定部在該時間點朝后方通過通過允許空間從而能拔出扁平型導體,并且在拔出后,上述可動構件繼續轉動而到達關閉位置,操作者無需在扁平型導體拔出后進行將可動構件從打開位置返回至關閉位置的操作。【附圖說明】
[0025]圖1示出了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和扁平型導體的立體圖。
[0026]圖2是示出了將圖1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分解后的狀態的立體圖。
[0027]圖3是在扁平型導體插入前、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處的剖視圖
[0028]圖4是在扁平型導體插入過程中、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處的剖視圖。
[0029]圖5是在扁平型導體插入結束時、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處的剖視圖。
[0030]圖6是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剛開始后、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處的剖視圖。
[0031]圖7是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過程中、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在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處的剖視圖。[〇〇32](符號說明)[〇〇33]1連接器(扁平型導體用連接器)
[0034]1〇外殼
[0035]20信號端子
[0036]30接地端子[〇〇37]40施力配件(施力構件)
[0038]50可動構件[〇〇39]56A貫穿槽部(通過允許空間)
[0040]56B卡定部[0041 ]56B — 1卡定面
[0042]56C受壓部
[0043]56C — 1受壓面
[0044]55被施力部
[0045]C扁平型導體[〇〇46]C2A被卡定部【具體實施方式】
[0047]以下,根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48]圖1是示出了本發明實施方式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1(以下稱為“連接器1”)和扁平型導體C的立體圖。另外,圖2是示出了將圖1的連接器1分解后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是在扁平型導體C插入前、圖1的連接器1在與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面處的剖視圖,圖3(A)示出了連接器1在信號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參照圖1的A線),圖3(B)示出了連接器1在接地端子的位置處的截面(參照圖1的B線),圖3(C)示出了連接器1在通過允許空間的位置處的截面(參照圖1的C線),圖3(D)示出了連接器1在施力配件的位置處的截面(參照圖1的D線)。另夕卜,在圖3(C)中,用雙點劃線示出了扁平型導體C在其后述缺口部C1的位置處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位置。
[0049]連接器1配置于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上,并連接扁平型導體C,從而使上述電路基板與扁平型導體C電導通。此處,“電路基板”是指形成有與連接器的端子連接的電路部的板狀的安裝構件,不僅包括剛性較高的板狀的構件,也包括與扁平型導體C相同地剛性較低的柔軟的片材狀的構件。
[0050]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端子排列范圍”是指多個端子隔著間隔連續地排列的范圍。在本實施方式的連接器1中,如圖1、圖2所示,后述的信號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隔著間隔排列,以形成有一個端子排列范圍。以下,當無需特別區分信號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這兩個構件時,為了便于說明,將信號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這兩個構件總稱為“端子20、30”。
[0051]如圖1所示,扁平型導體C呈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帶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個電路部(未圖示)在寬度方向上(在相對于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上)排列形成。該電路部埋設于扁平型導體C的絕緣層內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從而到達扁平型導體C的前端位置。另外, 上述多個電路部的信號電路部和接地電路部混合存在。信號電路部的前端側部分露出至扁平型導體C的下表面,并能與信號端子20接觸。接地電路部的前端側部分露出至扁平型導體 C的上表面,并能與接地端子30接觸。另外,在扁平型導體C的上述前端側部分的兩側緣形成有缺口部C1,位于該缺口部C1的前方的耳部C2的后端緣作為與后述連接器1的可動構件50 的卡定部56B卡定的被卡定部C2A起作用(參照圖5(C))。[0052 ]連接器1包括:夕卜殼10,該外殼10呈大致長方體外形,并由電絕緣材料制成的;金屬制的多個信號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這多個信號端子20及接地端子30以該外殼10的長邊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保持于該外殼10;施力配件40,該施力配件40在端子20、30的排列范圍的兩外側位置保持于外殼10;以及可動構件50,該可動構件50以能在后述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切換移動(轉動)的方式支承于外殼10,并由電絕緣材料制成的。在圖1中, 扁平型導體C從后方(圖1中的左下方)插入至該連接器1并加以連接。[〇〇53]在說明連接器1的詳細結構之前,首先,對扁平型導體C插入至連接器1以及從連接器1拔出的動作的概要進行說明。在將扁平型導體C插入至連接器1之前,連接器1的可動構件50在圖1所示的姿勢的關閉位置允許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另外,在插入連接扁平型導體C 之后,在連接器1的使用狀態下,可動構件50也被維持在關閉位置,如后所述,可動構件50的卡定部56B和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位于能卡定的位置,從而阻止扁平型導體C朝后方拔出(參照圖5(C))。[〇〇54]另外,若在不使用連接器1時即拔出扁平型導體C時,則可動構件50轉動而被切換至打開位置,從而解除了可動構件50的卡定部56B與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卡定的卡定狀態(參照圖6(C))。接著,當扁平型導體C被朝后方拉出時,可動構件50在后述受壓部56C 處受到來自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的抵接力,從而朝關閉位置轉動,在該轉動過程中, 當可動構件50的后述貫穿槽部56A位于上述被卡定部C2A的通過路徑上時,允許扁平型導體 C朝后方的拔出。在拔出扁平型導體C之后,可動構件50繼續轉動而自動地到達關閉位置。這樣,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和可動構件50朝關閉位置的轉動是作為一系列的動作進行的。
[0055]返回至連接器1的結構的說明。如圖1、圖2所示,外殼10以相對于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平行的一方向為長邊方向延伸,用于接收扁平型導體C的接收部11形成為朝后方敞開的空間。該外殼10包括:底壁12,該底壁12與上述安裝面相對地平行延伸;上壁13,該上壁13與該底壁12相對地沿上述長邊方向、即端子排列方向在包括端子排列范圍在內的范圍中延伸;側壁14,該側壁14位于底壁12及上壁1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兩端側;以及前壁15 (參照圖3(A)、圖3(B)),該前壁15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包括端子排列范圍在內的范圍中延伸,并將底壁12和上壁13的前端彼此連接。[〇〇56] 如圖1、圖2所示,上述收容部11具有由底壁12、上壁13及兩個側壁14圍住并朝后方開口的開口部,在前后方向上從該開口部到達前壁15的后表面的空間中接收扁平型導體C (參照圖1)的前部(也參照圖5(A)、圖5(B))。[〇〇57]另外,如圖1、圖2所示,在外殼10上分別隔著規定間隔沿端子排列方向排列形成有信號端子收容部17及接地端子收容部18,其中,上述信號端子收容部17用于分別收容并保持多個信號端子20,上述接地端子收容部18用于分別收容并保持多個接地端子30。如圖2所示,多個信號端子收容部17等間隔地排列形成,另外,接地端子收容部18在信號端子收容部 17的排列范圍內形成于信號端子收容部17彼此間。[〇〇58]如圖3(A)所示,信號端子收容部17具有:前槽部17A,該前槽部17A呈相對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地擴展的狹縫狀,并對該信號端子20的后述被保持部21進行壓入保持;以及下槽部17B,該下槽部17B對信號端子20的后述下臂部22、上臂部23進行收容。前槽部17A形成為貫穿前壁15的下部。上述下槽部17B從底壁12的上表面沒入,并從前槽部17A朝后方延伸。
[0059]另外,如圖3(B)所示,接地端子收容部18具有相對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地擴展的狹縫狀,并分別對后述接地端子30的下臂部31、上臂部32、連接部33及被保持部34進行收容的下槽部18A、上槽部18B、前槽部18C及后槽部18D。下槽部18A從底壁12的上表面沒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上槽部18B從上壁13的下表面沒入并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槽部18C在前后方向上貫穿前壁15并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另外,后槽部18D通過底壁12的后端部朝前方沒入而在上下方向上貫穿并朝后方敞開。
[0060]如圖3(C)所示,底壁12的用于對位于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50的受壓部56C進行接收并收容的下方收容部12A以在該底壁12的靠后端的范圍中沿上下方向貫穿的方式形成于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端子排列范圍的兩外側。[〇〇611另外,如圖3 (C)所示,在上壁13的沿端子排列方向的端子排列范圍的兩外側與上述下方收容部12A相對應的位置,將前后方向上的大致整個區域切開而形成空間。該空間形成為用于對位于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50進行接收并收容的上方收容部13A。該上方收容部 13A形成于接收部11的上方,另外,上述下方收容部12A形成于接收部11的下方,該上方收容部13A、接收部11及下方收容部12A彼此連通。
[0062]如圖2及圖3(D)所示,側壁14的側方收容部14A形成于后半部,該側方收容部14A收容可動構件50的后述轉動軸部54及被施力部55并也收容施力配件40。如圖3(D)所示,該側方收容部14A在上下方向上的側壁14的大致整個區域的范圍(除了上端部之外的范圍)中朝后方敞開,從而能從后方安裝施力配件40。另外,如圖3(D)所示,該側方收容部14A的后部朝上方敞開,從而可從上方接收可動構件50的轉動軸部54及被施力部55。此外,如圖3(D)所示,該側方收容部14A的后部也朝下方敞開,從而允許后述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朝下方的彈性變位(參照圖4(D))。[〇〇63]另外,如圖3(D)所示,側方收容部14A以以下空間收容并保持施力配件40,該空間由在后部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縱部分、從該縱部的上端朝前方延伸的上方橫部分、從上述縱部的下端朝前方延伸的下方橫部分形成。另外,形成于上方橫部分和下方橫部分之間的空間允許可動構件50的后述轉動軸部54及被施力部55的轉動。
[006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彼此相對地形成側方收容部14A的相對內壁面以具有構成轉動支承面的凹彎曲面的方式形成有轉動支承部14B,該轉動支承部14B將可動構件50的轉動軸部54支承成能轉動。
[0065]如圖2所示,信號端子20是通過維持金屬板構件的平坦板面地進行沖壓而制成的, 通過分別收容于外殼10的信號端子收容部17,從而將全部信號端子20的板面以相對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式排列保持于外殼10。
[0066]如圖3(A)所示,信號端子20具有:被保持部21,該被保持部21由外殼10的前槽部 17A壓入保持;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該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從該被保持部21的后緣在下槽部17B內朝后方延伸;以及腿部24,該腿部24從被保持部21的前緣朝前方延伸,然后朝下方延伸,并朝外殼10外延伸。
[0067]被保持部21形成有從上緣朝上方突出的壓入突部21A,該壓入突部21A被壓入至前壁15的前槽部17A而咬入該前槽部17A的上側內壁面。[〇〇68]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能在上下方向上發生彈性變位,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的后端部與露出至扁平型導體C的下表面的信號電路部(未圖示)以具有接觸壓力的方式接觸(參照圖5(A))。
[0069]下臂部22從被保持部21的下部的后緣延伸至下槽部17B的后端位置。如圖3(A)所示,該下臂部22—邊與下槽部17B的槽底面接觸,一邊從被保持部21的后緣朝后方延伸,然后,隨著朝向后方而稍許朝上方傾斜地延伸。在該下臂部22的后端朝上方突出地形成有后方接觸部22A,該后方接觸部22A用于與扁平型導體C的信號電路部接觸。該后方接觸部22A 在下臂部22的自由狀態下朝下槽部17B外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1內。
[0070]上臂部23設于下臂部22的上方,并在被保持部21的上下方向中間位置處以隨著朝向后方而稍許朝上方傾斜的方式,從該被保持部21的后緣延伸至下槽部17B的靠后端的位置、即比下臂部22的后端部靠前方的位置。在該上臂部23的后端朝上方突出地形成有前方接觸部23A,該前方接觸部23A用于與扁平型導體C的信號電路部接觸。該前方接觸部23A在上臂部23的自由狀態下在比下臂部22的后方接觸部22A靠前方的位置朝下槽部17B外突出, 并在接收部11內位于與后方接觸部22A大致相同高度的位置。[〇〇71]腿部24的下端部形成為用于與電路基板(未圖示)連接的連接部24A。該連接部24A 的下緣位于與外殼10的底壁12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信號電路部焊接在一起。[〇〇72]上述結構的信號端子20從前方朝外殼10的信號端子收容部17內壓入并安裝于該外殼10。當安裝信號端子20時,被保持部21被壓入至前槽部17A內,被保持部21的壓入突部 21A咬入前槽部17A的上側內壁面,并且該被保持部21的下緣與前槽部17A的槽底以具有接觸壓力的方式抵接,此外,下臂部21的下緣與下槽部17B的槽底(下側內壁面)以具有接觸壓力的方式抵接,從而將信號端子20保持在信號端子收容部17內。[〇〇73]與上述信號端子20相同,如圖2所示,接地端子30是通過維持金屬板構件的平坦板面地進行沖壓而制成的,通過分別收容于外殼10的接地端子收容部18,從而將全部接地端子30的板面以相對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方式排列保持于外殼10。[〇〇74]如圖3(B)所示,接地端子30具有:下臂部31,該下臂部31在外殼10的接地端子收容部18的下槽部18A內沿前后方向延伸;上臂部32,該上臂部32在上槽部18B內沿前后方向延伸;連接部33,該連接部33在前槽部18C內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將下臂部31與上臂部32的前端彼此連接;以及被保持部34,該被保持部34從下臂部31的后端在后槽部18D內朝下方延伸。[〇〇75]下臂部31沿著下槽部18A的槽底在前后方向上的該下槽部18A的大致整個區域中呈直線狀地延伸。上臂部32從連接部33的上部的后緣起隨著朝向后方而朝下方傾斜,并延伸至信號端子20的后方接觸部22A與前方接觸部23A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間位置。在該上臂部 32的后端以朝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有接地接觸部32A,該接地接觸部32A用于與扁平型導體 C的上表面的接地電路部(未圖示)接觸。該接地接觸部32A在上臂部32的自由狀態下朝上槽部18B外突出并位于接收部11內。[〇〇76] 連接部33形成有從上緣朝上方突出的壓入突部33A,該壓入突部33A被壓入至前壁 15的前槽部18C而咬入該前槽部18A的上側內壁面。另外,被保持部34形成有從前緣沒入的壓入凹部34A,底壁12的后端部被壓入至該壓入凹部34A。另外,該被保持部34的下端部形成為用于與電路基板(未圖示)連接的連接部34B。該連接部34B的下緣位于與外殼10的底壁12 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接地電路部焊接在一起。[〇〇77]上述結構的接地端子30從后方朝外殼10的接地端子收容部18內壓入并安裝于該外殼10。當安裝接地端子30時,連接部33被壓入至前槽部18C內,連接部33的壓入突部33A咬入前槽部18C的上側內壁面,并且該連接部33的下緣與前槽部18C的槽底以具有接觸壓力的方式抵接,此外,下臂部31的下緣與下槽部18A的槽底(下側內壁面)以具有接觸壓力的方式抵接。另外,底壁12的后端部被壓入至被保持部34的壓入凹部34A內。其結果是,接地端子30 被保持在接地端子收容部18內。
[0078]如圖2及圖3(D)所示,施力配件40是通過將大致帶狀的金屬板構件在該金屬板構件的長邊方向上的中間位置沿板厚方向彎曲而制出的。以下,將施力配件40的上述金屬板構件的短邊方向、即與端子排列方向一致的方向稱為“寬度方向”。該施力配件40具有:下板部41,該下板部41與電路基板的安裝面相對;后板部42,該后板部42在該下板部41的后端彎曲并朝上方延伸;上板部43,該上板部43在該后板部42的上端彎曲并朝前方延伸;可撓曲的施力片44,該施力片44在下板部41的前端折返并在該下板部41的上方朝后方延伸;以及固定部45,該固定部45在后板部42的下端彎曲并朝后方延伸。[〇〇79]如圖3(D)所示,下板部41沿著側方收容部14A的下壁14A — 1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當施力配件40從后方安裝于外殼10時,該下板部41在其側緣與側方收容部14A的相對內壁面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對的一對內壁面)壓力接觸而被加以壓入保持。另外,在該下板部41 的后部的沿端子排列方向的中間位置形成有缺口部41A,由該缺口部41A允許施力片44的自由端朝下方的彈性變位(參照圖4(D))。
[0080]如圖2所示,后板部42在下板部41的后端的橫向方向兩端位置彎曲并朝上方延伸。 [〇〇811如圖2所示,上板部43在后板部42的上端的寬度方向中間位置彎曲并朝前方延伸。 如圖3(D)所示,該上板部43沿著側方收容部14A的上壁14A—2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另外,當施力配件40從后方安裝于外殼10時,該上板部43在其側緣與側方收容部14A的相對內壁面 (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相對的一對內壁面)壓力接觸而被加以壓入保持。[〇〇82]如圖3(D)所示,施力片44呈朝后方延伸至下板部41的后端附近的懸臂梁狀,并能在其板厚方向(圖3(D)的上下方向)上發生彈性變位。在該施力片44的后端側部分形成有用于對可動構件50的被施力部55進行施力的施力部44A。該施力部44A以在前后方向上的中間位置具有朝上方突出的彎曲部44A— 1的方式彎曲,并在整體上呈山狀。[〇〇83]施力部44A的位于彎曲部44A — 1的后方的部分、即隨著朝向后方而朝下方傾斜的部分的上表面形成為第一施力面44A—2,該第一施力面44A—2用于對可動構件50的后述第一被施力面55A朝關閉位置施力。另外,該施力部44A的位于彎曲部44A — 1的前方的部分、SP隨著朝向后方而朝上方傾斜的部分的上表面形成為第二施力面44A—3(參照圖6(D)),該第二施力面44A—3用于對可動構件50的后述第二被施力面55B朝打開位置施力。[〇〇84]如圖2所示,固定部45在后板部42的寬度方向中間位置且在該后板部42的下端彎曲并朝后方延伸。如圖3(D)所示,該固定部45的下表面位于與外殼10的底壁12的下表面大致相同的高度,并與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對應部焊接而固定于該電路基板。[〇〇85]接著,主要參照示出了位于關閉位置時的狀態的圖2對可動構件50的結構進行說明。另外,為了便于說明,根據需要將可動構件50轉動的方向的從打開位置朝向關閉位置的方向(圖3(C)、圖3(D)的順時針方向)稱為“關閉方向”,并將從關閉位置朝向打開位置的方向(圖3(C)、圖3(D)的逆時針方向)稱為“打開方向”。[〇〇86]如圖2所示,可動構件50具有:本體部51,該本體部51呈以端子排列方向為長邊方向延伸的板狀;以及位于主體部51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兩端側的后述的端板部52、連接部 53、轉動軸部54、被施力部55及延伸部56。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構件50在位于關閉位置(參照圖3(A)?圖3(D))時與外殼10的上壁13干涉,以阻止朝關閉方向的轉動。[〇〇87]主體部51接收可動構件50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的轉動操作。該主體部51在關閉位置的主體部51的前端部(圖3(A)的右端部)形成為解除操作部51A,該解除操作部51A 接收使位于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50朝打開位置轉動時的操作。如圖3(A)所示,因形成于與外殼10的上表面之間的間隙的存在,通過將手指抓住解除操作部51A而使可動構件50朝打開方向轉動,從而能解除后述卡定部56B與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狀態。
[0088]如圖2所示,端板部52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主體部51的兩端位置具有相對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而設的,端板部52的后端部比主體部51的后緣朝后方延伸。連結部5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比端板部52靠內側的位置具有相對于端子排列方向成直角的板面地從主體部51的后端朝后方延伸,并與端板部52的后端部相對。[〇〇89]轉動軸部5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外殼10的側方收容部14A相對應的位置將端板部 52的后端部與連結部53的相對板面彼此連接并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延伸。這樣,轉動軸部54 利用端板部52的后端部和連結部53而與主體部51連結。該轉動軸部54在繞著其軸線的周面上具有凸彎曲面,端子排列方向上的兩端部的凸彎曲面以能轉動的方式支承于轉動支承部 14B,該轉動支承部14B設于外殼10的側壁14(參照圖3(D))。另外,在圖3(C)及圖3(D)中用十字記號表不轉動軸部54的轉動中心54A。
[0090]被施力部55與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卡合而從該施力片44受到朝向關閉位置或打開位置的作用力。如圖2所示,該被施力部55從轉動軸部54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中央位置朝向下方延伸。另外,如圖3(D)所示,該被施力部55的下部的前表面(圖3(D)的右表面)和后表面(圖3(D)的左表面)形成隨著朝向下方而彼此靠近這樣的傾斜面,在沿端子排列方向觀察時,上述下部呈尖細形狀。[〇〇91]如圖3(D)所示,被施力部55的下端面形成為第一被施力面55A,該第一被施力面 55A從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第一施力面44A — 2受到朝向關閉位置的作用力(也參照圖4 (D)、圖5(D))。另外,被施力部55的下部的后表面形成為第二被施力面55B,該第二被施力面 55B從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第二施力面44A — 3受到朝向打開位置的作用力(參照圖6 (D))〇
[0092]如圖2及圖3(C)所示,延伸部56是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與連結部53相鄰的內側位置從該可動構件50的主體部51的后部朝向下方延伸而形成的。當沿端子排列方向觀察延伸部 56時,該延伸部56的上部的靠后端的位置與轉動軸部54的轉動中心54A的位置一致。
[0093]當可動構件50位于關閉位置時,延伸部56的在上下方向中間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貫穿的貫穿槽部56A是從端子排列方向上的該延伸部56的內側面沒入而形成的。如后面所述,當可動構件50來到規定的角度位置時,該貫穿槽部56A形成通過允許空間,該通過允許空間允許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的通過(參照圖4(C))。
[0094]如圖3(C)所示,貫穿槽部56A在可動構件50位于關閉位置的狀態下形成為隨著朝向前方而稍許朝下方傾斜這樣的槽部。該貫穿槽部56A的上側內壁面56A — 1以隨著朝向前方而逐漸靠近接收部11的下側內壁面11A的方式傾斜,上述上側內壁面56A — 1的前半部和上述下側內壁面11A在上下方向上的間隔比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尺寸小。因此,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過程中,進入貫穿槽部56A內的扁平型導體C的耳部C2與上側內壁面56A — 1抵接, 并利用該抵接力使可動構件50朝打開方向轉動(參照圖4(C))。[〇〇95]另外,延伸部56的位于貫穿槽部56A的正上方的部分形成為卡定部56B,當可動構件50位于關閉位置時,該卡定部56B能與受到了朝后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 C2A卡定。如圖3(C)所示,當可動構件50位于關閉位置時,卡定部56A位于比轉動軸部54靠下方的位置,當卡定部56B從被卡定部C2A受到了朝向后方的拔出力時,產生用于使可動構件 50繞著轉動軸部54的轉動中心54A朝關閉方向轉動的力矩。
[0096]當可動構件50位于關閉位置時,如圖3(C)所示,卡定部56B的前表面、即能與被卡定部C2A卡定的卡定面56B — 1形成為隨著朝向下方而朝前方傾斜這樣的傾斜面,上述上側內壁面56A — 1的前半部與上述下側內壁面11A在上下方向上的間隔比扁平型導體C的厚度尺寸小。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被卡定部C2A與卡定面56B — 1卡定的狀態下,在比卡定面56B — 1靠后方側、且相對于被卡定部C2A的通過路徑(圖5(C)中由點劃線圖示)與貫穿槽部56A相反一側的位置,卡定部56B的該卡定面56B— 1和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方向所成的角度為銳角。[〇〇97]另外,延伸部56的位于貫穿槽部56A下方的部分形成為受壓部56C,當可動構件50 位于打開位置時,該受壓部56C能與受到了朝后方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 抵接。無論可動構件50的角度位置如何,受壓部56C始終位于比轉動軸部54靠下方的位置, 當受到來自被卡定部C2A的抵接力時,產生用于使可動構件50繞著轉動軸部54的轉動中心 54A朝關閉方向轉動的力矩。
[0098]當可動構件50位于關閉位置時,如圖3(C)所示,受壓部56C的前表面、即能與被卡定部C2A抵接的受壓面56C — 1形成為隨著朝向上方而朝前方傾斜這樣的傾斜面。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C)所示,當可動構件50位于打開位置時,在被卡定部C2A與受壓面56C— 1抵接的狀態下,在比受壓面56C — 1靠后方側、且相對于被卡定部C2A的通過路徑(圖6(C)中由點劃線圖示)與貫穿槽部56A相反一側的位置,受壓部56C的該卡定面56C — 1和扁平型導體C 的拔出方向所成的角度為鈍角。[〇〇99]上述結構的連接器1由以下的要領組裝。首先,從前方朝外殼10的信號端子收容部 17壓入信號端子20而進行安裝,并從后方朝外殼10的接地端子收容部18壓入接地端子30而進行安裝。另外,將可動構件50的轉動軸部54從上方收容于外殼10的側方收容部14A內,將該可動構件50安裝于外殼10。其結果是,轉動軸部54由轉動支承部14B支承成能轉動(參照圖3(D))。另外,延伸部56的上部收容于外殼10的上方收容部13A內,延伸部56的卡定部56B 收容于外殼10的接收部11內,受壓部56C收容于外殼10的下方收容部12A(參照圖3(C))。上述信號端子20的安裝工序、接地端子30的安裝工序及可動構件50的安裝工序中的任意工序均可先進行,另外,也可以同時進行。
[0100]接著,通過分別將施力夾具40的下板部41及上板部43從后方壓入至外殼10的側方收容部14A,將施力夾具40安裝于外殼10。施力夾具40安裝于外殼10,其結果是,該施力夾具 40的上板部43在端子排列方向上位于可動構件50的端板部52與連結部53之間,此外,還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上壁14A—2的正下方。另外,上板部43位于轉動軸部54的上方,利用該上板部43防止可動構件50不小心從外殼10脫落(參照圖3(D))。[〇1〇1]接著,根據圖3?圖5對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C的連接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將連接器1的信號端子20的連接部24A及接地端子30的連接部34B焊接于電路基板的對應電路部, 并將施力配件40的固定部45焊接于電路基板的對應部以加以固定。
[0102]接著,如圖3(A)?圖3(D)所示,使扁平型導體C以沿著電路基板(未圖示)的安裝面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位于連接器1的后方。接著,將扁平型導體C朝前方插入至連接器1 的接收部11。在扁平型導體C朝接收部11插入的插入過程中,當沿端子排列方向觀察時,扁平型導體C推開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的接地接觸部32A與信號端子20的下臂部22的后方接觸部22A及上臂部23的前方接觸部23A之間而朝前方行進。其結果是,如圖4(A)、圖4(B)所示,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朝上方彈性變位,此外,信號端子20的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朝下方彈性變位。
[010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過程中,來自信號端子20的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的反力由下方作用于扁平型導體C,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經由扁平型導體C受到上述反力。通過這樣由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受到上述反力,能防止外殼10的上壁13的變形、 破損。
[0104]另外,位于扁平型導體C的靠兩側端的位置的耳部C2,在進入可動構件50的貫穿槽部56A內之后,該耳部C2的前端與貫穿槽部56A的上側內壁面56A — 1抵接,并利用該抵接力使可動構件50朝打開方向轉動。其結果是,如圖4(C)所示,耳部C2處于從下方支承上側內壁面56A — 1的狀態,可動構件50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過程中的轉動角度達到最大。另外,在該時間點,貫穿槽部56A在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中位于通過路徑(圖4(C) 中由點劃線圖示)上,允許耳部C2、進一步說是扁平型導體C朝前方的進一步行進。[〇1〇5]通過可動構件50的上述轉動,也使該可動構件50的被施力部55朝打開方向轉動, 如圖4(D)所示,該被施力部55的下端按壓施力配件40的第一施力面44A—2,以使施力片44 朝下方彈性變位。其結果是,第一施力面44A—2利用施力片44的回復力對被施力部55的下端面、即第一被施力面55A朝打開方向施力。另外,圖4(D)所示的是可動構件50的轉動角度達到最大的狀態,被施力部55的下端不會越過施力片44的彎曲部44A — 1。因此,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過程中,被施力部55不會受到朝向打開位置的作用力。
[0106]當扁平型導體C進一步朝前方插入時,如圖5(A)?圖5(C)所示,該扁平型導體C的耳部C2通過而來到插入結束位置。如圖5(A)所示,在扁平型導體C的插入結束狀態下,維持信號端子20的下臂部22及上臂部23的彈性變位狀態,維持扁平型導體C的下表面的信號電路部(未圖示)與后方接觸部22A及前方接觸部23A以具有接觸壓力的方式接觸并電導通的狀態。另外,如圖5(B)所示,維持接地端子30的上臂部32的彈性變位狀態,并維持扁平型導體C的上表面的接地電路部(未圖示)和接地接觸部32A以具有接觸壓力的方式接觸并電導通的狀態。這樣,扁平型導體C的連接動作結束。
[0107]另外,當扁平型導體C來到插入結束位置時,如圖5(C)所示,扁平型導體C的耳部C2 通過卡定部56B的位置而來到比該卡定部56B靠前方的位置。其結果是,可動構件50受到來自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作用力而朝關閉位置回復,如圖5(C)所示,卡定部56B從上方突入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1內。此外,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位于能與卡定部56B的卡定面56B — 1卡定的位置,以阻止扁平型導體C朝后方的拔出。
[0108]當可動構件50朝關閉位置返回時,如圖5(D)所示,施力片44的第一施力面44A — 2 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與被施力部55的第一被施力面55A接觸并卡合,因此,可動構件50始終被維持在關閉位置。因此,即便假設在連接器1與扁平型導體C的連接狀態下,可動構件50受到不小心的外力而朝打開方向稍許抬起,該可動構件50也會因來自第一施力面44A—2的作用力而被朝關閉位置壓回,因此,可動構件50不會不慎轉動至打開位置。
[0109]在朝向后方的拔出力不慎作用于處于與連接器1的連接狀態的扁平型導體C的情況下,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從前方與可動構件50的卡定部56B的卡定面56B — 1卡定。 可動構件50的轉動軸的位置和卡定面56B處于產生使可動構件50朝關閉方向轉動的力這樣的位置關系,因此,可靠地維持卡定狀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位于關閉位置的可動構件 50與外殼10的上壁13干涉,阻止了朝關閉方向的轉動,因此,即便卡定面56B從被卡定部C2A 受到上述力,可動構件50也不會朝關閉方向轉動。
[0110]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關閉位置的卡定部56B的卡定面56B — 1形成為隨著朝向下方而朝前方傾斜這樣的傾斜面。因此,沿著卡定面56B — 1朝上方、即朝遠離貫穿槽部56A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被卡定部C2A。即,被卡定部C2A受到朝向與脫離卡定部56B的方向相反的方向的力,以進一步牢固地與卡定部56B卡定。[〇111]接著,根據圖5至圖7對扁平型導體C從連接器1拔出的拔出動作進行說明。首先,在圖5(A)?圖5(D)所示的與扁平型導體C的連接狀態下,將手指抓住連接器1的可動構件50的解除操作部51A而抬起,以克服來自上述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朝向關閉位置的作用力, 使可動構件50朝向圖6(A)?圖6(D)所示的打開位置轉動。此時,卡定部56B朝上方、即朝脫離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1的方向移動。[〇112]在可動構件50朝打開位置轉動的過程中,可動構件50的被施力部55的下端部使施力夾具40的施力片44朝下方彈性變位。在上述下端部到達施力片44的彎曲部44A — 1的位置為止的期間,該施力片44的第一施力面44A—2對可動構件50朝關閉位置進行施力。此外,當使可動構件50轉動,上述下端部越過施力片44的彎曲部44A — 1的位置而到達第二施力面 44A—3的區域時,施力片44朝減小彈性變位量的方向(上方)返回,并對被施力部55朝打開位置進行施力。當這樣可動構件50被切換至打開位置時,如圖6(D)所示,施力片44的第二施力面44A—3以具有作用力的方式與被施力部55的第二被施力面55B接觸并卡合。因此,即便可動構件50受到稍許的外力,也可利用上述作用力返回至打開位置而穩定地維持打開位置。
[0113]另外,當可動構件50被切換至打開位置時,如圖6(C)所示,卡定部56B完全從扁平型導體C的缺口部C1脫離,以解除與該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的卡定狀態。此外,如圖6(C)所示,可動構件50的受壓部56C從下方進入缺口部Cl內,該受壓部56C的受壓面56C— 1位于能在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方向上與被卡定部C2A抵接的位置。
[0114]接著,當扁平型導體C被朝后方拉出時,如圖6(C)所示,該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 C2A與可動構件50的受壓部56C的受壓面56C — 1抵接。在該時間點,可動構件50位于打開位置,因此,與位于關閉位置時不同,朝關閉方向的轉動未被外殼10的上壁13阻止。因此,可動構件50因在受壓面56C — 1處從被卡定部C2A受到的抵接力而克服來自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 44的朝向打開位置的作用力,S卩,通過被施力部55的下端部下壓施力片44(參照圖7(D))而朝關閉方向轉動(參照圖7(A)?圖7(D))。
[0115]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被卡定部C2A與受壓面56C — 1抵接的狀態(參照圖6 (C))下,在比受壓面56C — 1靠后方側、且相對于被卡定部C2A的通過路徑(圖6(C)中由點劃線圖示)與貫穿槽部56A相反一側的位置,該受壓面56C — 1和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方向所成的角度為鈍角。因此,沿著受壓面56C — 1朝上方、即朝向通過允許空間的方向(遠離接收部 11的底面、外殼10的下方收容部12A的方向)的力作用于被卡定部C2A。即,即便可動構件50 朝關閉方向轉動,被卡定部C2A也不會因受壓部56C而被朝下方拉拽,因此,使貫穿槽部56A 可靠地來到被卡定部C2A的位置,并通過用貫穿槽部56A使該被卡定部C2A朝上述拔出方向通過,從而能容易地拔出扁平型導體C。另外,能防止被卡定部C2A進入在可動構件50的轉動過程中受壓部56C與下方收容部12A的前壁面之間所形成的間隙中。
[0116]當可動構件50朝關閉位置轉動時,在該轉動過程中,可動構件50的貫穿槽部56A在上述拔出方向上的整個區域中來到被卡定部C2A的通過路徑上的位置,以允許朝向后方的耳部C2的通過。此外,被卡定部C2A在貫穿槽部56A內朝向后方通過(被卡定部C2A通過貫穿槽部56A內的狀態參照圖4(B)),扁平型導體C被朝后方容易地拔出,拔出動作結束。
[0117]另外,在貫穿槽部56A來到被卡定部C2A的通過路徑上的位置的時間點,被施力部 55的下端部已經越過施力配件40的施力片44的彎曲部44A — 1,被施力部55的第一被施力面 55A從施力片44的第一施力面44A—2受到朝向關閉位置的作用力。因此,在扁平型導體C的被卡定部C2A通過貫穿槽部56A之后,可動構件50也可繼續轉動而自動地到達關閉位置。這樣,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和可動構件50朝關閉位置的轉動是在短時間內作為一系列的動作進行的。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在扁平型導體C的拔出后、下次插入時,操作者無需進行將可動構件50從打開位置返回至關閉位置的操作,從而能實現作業效率的提高。能避免連接器1的可動構件50不慎留在打開位置,因此,當在安裝有連接器1的電路基板上連接其它電子零件時,可動構件50不會成為阻礙。[〇118]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施力配件對可動構件進行施力,但也不是必須要設置該施力配件。在未設有施力配件的情況下,例如當可動構件來到打開位置時,該可動構件由外殼、端子等支承而被維持在打開位置,除了打開位置之外,可動構件能因其自重而自動地來到關閉位置。
[0119]在本實施方式中,可動構件由外殼支承成能轉動,但作為替代,可動構件也可由例如信號端子以及接地端子中的至少一方支承成能轉動。[〇12〇]在本實施方式中,利用設于施力配件的施力片對可動構件進行施力,但作為替代, 例如也可將樹脂制的施力構件安裝于外殼,并利用形成于該施力構件的施力片對可動構件進行施力。另外,也可將施力片形成于外殼的一部分或可動構件50,并用該施力片對可動構件進行施力。
【主權項】
1.一種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用于與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扁平型導體連接,所述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包括:外殼,為了供所述扁平型導體朝前方插入,該外殼形成有接收部,該接收部形成為至少 朝后方敞開的空間;多個端子,這多個端子將相對于所述前后方向成直角的方向作為端子排列方向而排列 保持于所述外殼;以及可動構件,該可動構件由所述外殼或所述端子支承成能相對于所述外殼在打開位置與 關閉位置之間繞著轉動中心進行轉動,并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在端子排列范圍之外的位 置具有卡定部,該卡定部能在所述關閉位置在所述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與形成于所述 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卡定,其特征在于,可動構件具有受壓部,當所述可動構件位于打開位置時,該受壓部與受到了朝向后方 的拔出力的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抵接,以從所述被卡定部受到抵接力,允許所述被卡定 部通過的通過允許空間形成于所述卡定部與所述受壓部之間,在可動構件由所述受壓部受 到所述抵接力而朝關閉位置轉動的過程中,所述通過允許空間在所述拔出方向上的整個區 域中位于所述被卡定部的通過路徑上,以允許所述被卡定部朝向所述拔出方向的通過。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可動構件的受壓部設于產生以下力矩的位置:利用從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受到的抵 接力使可動構件繞著轉動中心朝關閉位置轉動。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可動構件具有被施力部,該被施力部與由外殼的一部分形成或安裝于外殼的施力構件 卡合而受到作用力,當可動構件位于從打開位置起的規定角度的轉動范圍時,可動構件從 施力構件受到將該可動構件維持于打開位置的作用力,當超過所述規定角度的轉動范圍 時,可動構件從施力構件受到朝向關閉位置的作用力。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在朝向前方的扁平型導體的插入過程中,在該扁平型導體的被卡定部通過可動構件的 通過允許空間而通過了卡定部的位置之后,所述可動構件受到來自施力構件的作用力而朝 關閉位置轉動,所述卡定部位于能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與所述被卡定部卡定的位 置。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卡定部形成有卡定面,該卡定面能在關閉位置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與扁平型導 體的被卡定部卡定,該卡定面形成為以下傾斜面:當所述被卡定部與該卡定面卡定時,使沿著該卡定面遠 離通過允許空間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被卡定部。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扁平型導體用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受壓部形成有受壓面,該受壓面能在打開位置在扁平型導體的拔出方向上與扁平型導 體的被卡定部抵接,該受壓面形成為以下傾斜面:當所述被卡定部與該受壓面抵接時,使沿著該受壓面朝 向通過允許空間的方向的力作用于所述被卡定部。
【文檔編號】H01R12/51GK105977704SQ201610139248
【公開日】2016年9月28日
【申請日】2016年3月11日
【發明人】玉木祥郎, 玉木祥一郎
【申請人】廣瀨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