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驅動裝置以及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在通過樹脂使罩部與連接器部一體形成的情況下,實現能夠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的技術。芯體主體部(16)具有在軸向(L)上相互連接的第一主體部(11)和第二主體部(12)。第一主體部(11)形成為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被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包圍的空間形成滑動構件的收容空間(S),該滑動構件在軸向(L)上沿著該內周面滑動。第二主體部(12)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相接,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和軸向(L)上的從第二主體部(12)朝向第一主體部(11)一側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端部即對象端部(21a)的內周面,在周向上的至少一部分區域間隔。
【專利說明】
電磁驅動裝置以及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根據向線圈的給電狀態來控制形成有芯體主體部的收容空間中的滑動構件的軸向上的位置的電磁驅動裝置以及這樣的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電磁驅動裝置具有:芯體,具有芯體主體部;繞線管,筒狀的繞線管主體部沿周向的整個區域配置在芯體主體部的徑向的外側;線圈,卷繞在繞線管主體部的外周面;罩部,在軸向以及周向中的繞線管主體部的整個區域,從徑向的外側覆蓋線圈;連接器部,收容線圈的給電端子。
【背景技術】
[0002]已知日本特開2001-332419號公報(專利文獻I)記載有上述這樣的電磁驅動裝置及其制造方法。下面,在該【背景技術】的說明中,在〔〕內引用專利文獻I中的構件名稱和附圖標記進行說明。在專利文獻I中記載有如下技術,在將卷繞有線圈〔線圈21〕的狀態的繞線管主體部〔繞線管23的筒狀部〕配置在芯體主體部〔定子芯體13的筒狀部〕的徑向的外側的狀態下,通過樹脂的填充形成從徑向的外側覆蓋線圈的罩部〔固定部25〕。在形成罩部時,如專利文獻I中的圖3(C)所示,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在軸向上的大致整個區域與芯體主體部的外周面相接。
[0003]現有技術文獻
[0004]專利文獻
[0005]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332419號公報(段落0026、0027、圖3等)
【發明內容】
[0006]發明要解決的問題
[0007]雖然在專利文獻I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在這樣的電磁驅動裝置中,一般而言,收容線圈的給電端子的連接器部形成于周向的一部分區域。并且,由于罩部以及連接器部全都由具有電絕緣性的材料即樹脂形成,因此,考慮通過樹脂使上述的罩部以及連接器部一體形成(例如,注射模塑成形)。然而,在這樣的結構的情況下,由于通過樹脂一體形成的構件的形狀在周向上是不一樣的,因此,在樹脂冷卻硬化時產生的收縮力在周向上是不均勻的,由此,能夠對配置于罩部的徑向的內側的芯體主體部作用偏負載。并且,根據偏負載的大小,形成滑動構件的滑動面的芯體主體部可能會變形至使電磁驅動裝置的性能降低的程度。然而,在專利文獻I中,針對這一點沒有特別的認識。
[0008]因此,期望實現一種技術,在通過樹脂使罩部與連接器部一體形成的情況下,能夠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
[0009]解決問題的手段
[0010]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的電磁驅動裝置,
[0011]具有:
[0012]芯體,具有在軸向上延伸的芯體主體部,
[0013]繞線管,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的繞線管主體部沿所述芯體主體部的周向的整個區域配置在所述芯體主體部的徑向的外側,
[0014]線圈,卷繞在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外周面,
[0015]罩部,在所述軸向以及所述周向中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整個區域,從所述徑向的外側覆蓋所述線圈,
[0016]連接器部,收容所述線圈的給電端子,
[0017]所述芯體主體部具有在所述軸向上相互連接的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
[0018]所述第一主體部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被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包圍的空間形成滑動構件的收容空間,該滑動構件在所述軸向上沿著該內周面滑動,
[0019]所述第二主體部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或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實心柱狀,形成為筒狀時的內周面直徑小于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的直徑,
[0020]該電磁驅動裝置根據向所述線圈的給電狀態來控制所述收容空間中的所述滑動構件在所述軸向上的位置,所述電磁驅動裝置的特征在于,
[0021 ]所述罩部與所述連接器部由樹脂一體形成,
[0022]所述第二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相接,并且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和所述軸向中的從所述第二主體部朝向所述第一主體部一側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端部即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所述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區域間隔。
[0023]在上述的特征結構中,由于罩部與連接器部由樹脂一體形成,因此,在執行樹脂的成形工序(例如,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時的樹脂硬化的時機,與其他部分相比,在罩部與連接器部的連接部附近會變遲。因連接部附近存在多的樹脂和連接部附近的成型模的熱的傳導路徑受到制約等,使得樹脂的冷卻速度在連接部附近會變慢。并且,這樣一來,在樹脂硬化的時機在連接部附近變遲的情況下,在連接部附近的樹脂硬化時,會對已經硬化的樹脂作用向連接部側牽引的收縮力。并且,就芯體主體部所具有的第一主體部以及第二主體部而言,由于第二主體部形成為內周面的直徑小于筒狀的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的直徑的筒狀或形成為實心柱狀,因此,形成滑動構件的收容空間的第一主體部比第二主體部更容易受到上述收縮力的偏負載的影響。
[0024]鑒于這一點,根據上述的特征結構,第二主體部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相接,并且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的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區域間隔。由此,在執行樹脂的成形工序時,能夠抑制樹脂硬化時的收縮力的偏負載作用于比第二主體部容易變形的第一主體部,從而能夠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即,根據上述的特征結構,作為罩部與連接器部由樹脂一體形成的電磁驅動裝置,容易提供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的電磁驅動裝置。
[0025]下面,對本發明的優選的方式進行說明。但是,并不是通過下面記載的優選方式的例子來限定本發明的范圍。
[0026]作為一個方式,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軸向上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配置區域內具有磁通量限制部,該磁通量限制部用于限制在所述軸向上通過該第一主體部的磁通量,
[0027]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形成部位中的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壁厚比所述芯體主體部中的位于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所述軸向的兩側的部分的壁厚薄,
[0028]在所述軸向上的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與所述第二主體部相反一側的軸向整個區域內,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間隔。
[0029]上述那樣的磁通量限制部通過在第一主體部中的相對于磁通量限制部在軸向上與第二主體部相反一側的部分和第二主體部之間形成經由滑動構件的磁通量的流動,來使磁吸引力作用于滑動構件,在上述結構中,通過使第一主體部的壁厚局部地變薄,形成磁通量限制部。并且,為了合適地產生磁吸引力,磁通量限制部一般設置在第一主體部中的在軸向上接近第二主體部側的端部的位置。因此,第一主體部構成為,在偏負載作用于軸向上的磁通量限制部的與第二主體部相反一側的部分的情況下容易變形。針對這一點,根據上述的結構,在軸向上的磁通量限制部的與第二主體部相反一側的軸向整個區域內,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間隔。因此,能夠抑制樹脂硬化時的收縮力的偏負載作用于第一主體部中的相對于磁通量限制部在軸向上與第二主體部相反一側的部分,從而能夠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
[0030]作為一個方式,還具有收容所述罩部的殼體,
[0031]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對象端部的在所述軸向上與所述第二主體部相反一側具有作為外周面的磁通量交換面,該磁通量交換面與所述殼體在所述徑向上相對配置,并且用于在與該殼體之間交換磁通量,
[0032]所述磁通量交換面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中的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對象端部在所述徑向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
[0033]根據該結構,與磁通量交換面的直徑和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的對象端部在徑向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相同的情況相比,能夠大大地確保磁通量交換面與殼體之間的磁路截面積。因此,能夠實現磁通量交換面與殼體之間的磁導的增大(換言之,磁通量交換時的泄漏磁通量的降低),其結果,能夠容易實現作用于滑動構件的磁吸引力的提尚O
[0034]作為一個方式,所述連接器部與所述罩部的連接部形成于所述周向上的一部分區域,
[0035]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所述周向上的特定區域內間隔,
[0036]所述特定區域是以所述芯體主體部的軸心為中心的與所述連接部相反一側的所述周向的區域。
[0037]根據該結構,在執行樹脂的成形工序(例如,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時,考慮通過樹脂硬化時的收縮力能夠對繞線管主體部的對象端部作用向罩部與連接器部的連接部接近側的偏負載,因此,從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的觀點出發,在合適的周向區域內,能夠使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的對象端部的內周面間隔。
[0038]作為一個方式,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所述周向的整個區域內間隔。
[0039]根據該結構,與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和繞線管主體部的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只在周向上的一部分區域內間隔的情況相比,通過例如車床加工等比較簡單的加工,能夠形成使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的對象端部的內周面間隔的間隔部。因此,能夠實現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工序的簡單化。
[0040]作為一個方式,所述連接器部在所述罩部的所述徑向的外側具有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部分。
[0041]在該結構中,在執行樹脂的成形工序(例如,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時,在連接器部中的在罩部的徑向的外側在軸向上延伸的部分與罩部之間的在軸向上延伸的間隙內需要配置成型模。因此,在執行樹脂的成形工序時,罩部與連接器部的連接部的附近的成型模的熱的傳導路徑容易受到制約,其結果,樹脂的冷卻速度在連接部的附近容易變慢。針對這一點,如上所述,在本發明的電磁驅動裝置中,在執行樹脂的成形工序時,能夠抑制樹脂硬化時的收縮力的偏負載作用于第一主體部,從而能夠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因此,上述那樣的本發明的結構特別地適用于連接器部在罩部的徑向的外側具有在軸向上延伸的部分的情況。
[0042]鑒于上述情況,本發明的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0043]該電磁驅動裝置具有:
[0044]芯體,具有在軸向上延伸的芯體主體部,
[0045]繞線管,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的繞線管主體部沿所述芯體主體部的周向的整個區域配置在所述芯體主體部的徑向的外側,
[0046]線圈,卷繞在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外周面,
[0047]罩部,在所述軸向以及所述周向中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整個區域,從所述徑向的外側覆蓋所述線圈,
[0048]連接器部,收容所述線圈的給電端子,
[0049]所述芯體主體部具有在所述軸向上相互連接的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
[0050]所述第一主體部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被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包圍的空間形成滑動構件的收容空間,該滑動構件在所述軸向上沿著該內周面滑動,
[0051]所述第二主體部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或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實心柱狀,形成為筒狀時的內周面直徑小于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的直徑,
[0052]該電磁驅動裝置根據向所述線圈的給電狀態來控制所述收容空間中的所述滑動構件在所述軸向上的位置,
[0053]所述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0054]具有:
[0055]配置工序,將所述芯體主體部配置于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徑向的內側,以使所述第二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相接,并且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和所述軸向中的從所述第二主體部朝向所述第一主體部一側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端部即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所述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區域間隔,
[0056]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在執行所述配置工序后,通過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所述連接器部與所述罩部一體形成。
[0057]在上述的特征結構中,在注射模塑成形工序中使連接器部與罩部一體形成時,因為上述的理由,使得形成滑動構件的收容空間的第一主體部比第二主體部容易受到樹脂的收縮力的偏負載的影響。針對這一點,根據上述的特征結構,在執行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前所執行的配置工序中,將芯體主體部配置于繞線管主體部的徑向的內側,以使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和軸向上的從第二主體部朝向第一主體部一側的繞線管主體部的端部即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區域間隔。因此,在執行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時,能夠抑制樹脂硬化時的收縮力的偏負載作用于比第二主體部容易變形的第一主體部,從而能夠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即,根據上述的特征結構,既能夠抑制芯體主體部的變形,又能夠通過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罩部與連接器部一體形成。
【附圖說明】
[0058]圖1是包含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磁驅動裝置的電磁閥的剖視圖。
[0059]圖2是表示執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線圈卷繞工序后的各部分的配置狀態的剖視圖。
[0060]圖3是表示執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配置工序后的各部分的配置狀態的剖視圖。
[0061]圖4是表示執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時的各部分的配置狀態的剖視圖。
[0062]圖5是表示執行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后的各部分的配置狀態的剖視圖。
[0063 ]圖6是沿著圖5中的V1-VI線的剖視圖。
[0064]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的流程圖。
[0065]圖8是比較例的電磁驅動裝置的剖視圖。
[0066]圖9是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電磁驅動裝置的剖視圖。
[0067]圖10是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電磁驅動裝置的剖視圖。
[0068]圖11是本發明的其他實施方式的電磁驅動裝置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9]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電磁驅動裝置以及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在此,將本發明的電磁驅動裝置適用于電磁閥90(參照圖1)的情況作為例子進行說明。
[0070]在下面的說明中,除了特別地明確區分的情況以外,“軸向L”、“周向C”以及“徑向R”以芯體10(芯體主體部16)的軸心A作為基準進行定義(參照圖1、圖6等)。“軸第一方向LI”表示朝向軸向L中的一側的方向,“軸第二方向L2”表示朝向軸向L中的另一側的方向(與軸第一方向LI相反的方向)。如后所述,芯體主體部16具有在軸向L上相互連接的第一主體部11和第二主體部12。并且,軸第一方向LI是沿著軸向L從第一主體部11朝向第二主體部12的方向,軸第二方向L2是沿著軸向L從第二主體部12朝向第一主體部11的方向。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軸第一方向LI是沿著軸向L從電磁驅動裝置I側朝向電磁驅動裝置I的驅動對象的裝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為閥部4) 一側的方向。
[0071]在下面,在制造階段的說明中,假定構成電磁閥90的各構件組裝在作為完成品的電磁閥90上的狀態,并使用軸向L、周向C以及徑向R的各方向對上述各構件進行說明。另外,在下面的說明中,關于各構件的尺寸、配置方向、配置位置等的用語(例如,平行、垂直、同軸等)也包含具有誤差(在制造上能夠允許的程度的誤差)的差異的狀態。
[0072]1.電磁閥的概略結構
[0073]如圖1所示,電磁閥90具有電磁驅動裝置I和閥部4 ο電磁驅動裝置I在后面的“2.電磁驅動裝置的結構”這一項詳細地說明。閥部4通過電磁驅動裝置I驅動,對輸入的油壓進行調壓并輸出。電磁閥90例如用于控制供給至離合器和制動器等接合裝置的工作油的油壓。
[0074]閥部4具有:筒狀的套筒5,形成有多個口7;閥柱6,在套筒5的內部在軸向L上滑動。多個口 7包含輸入油(例如,主壓的油)的輸入口、排出利用閥部4調壓后的油的輸出口、排出(排泄)油的排出口等。并且,通過根據閥柱6的軸向L上的位置變更不同的口 7之間的連通狀態,來控制從輸出口排出的油壓。閥柱6構成為,與被電磁驅動裝置I驅動的柱塞2聯動而在軸向L上移動。在本實施方式中,閥柱6構成為,與柱塞2—體地在軸向L上移動。
[0075]具體而言,如圖1所示,軸8在軸向L上介于閥柱6與柱塞2之間。閥柱6被施力構件9向軸第二方向L2側(軸向L上的電磁驅動裝置I側)施力,由此,閥柱6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與軸8相抵接,并且軸8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與柱塞2相抵接。并且,在柱塞2利用電磁驅動裝置I產生的電磁驅動力克服施力構件9的作用力向軸第一方向LI側移動的情況和柱塞2利用施力構件9的作用力向軸第二方向L2側移動的情況的任一種情況下,閥柱6基本上與柱塞2—體地在軸向L上移動。
[0076]2.電磁驅動裝置的結構
[0077]接著,對本發明的主要部分即電磁驅動裝置I的結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電磁驅動裝置I具有芯體10、繞線管20、線圈3、罩部30、連接器部40。電磁驅動裝置I根據向線圈3的給電狀態來控制沿芯體主體部16(后述的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滑動的柱塞2的軸向L上的位置(后述的柱塞收容空間S中的軸向L上的位置)。芯體10、柱塞2以及后述的殼體60由強磁性材料(例如,高純度的鐵等)形成。在柱塞2的外周面以及芯體主體部16的內周面的至少一方(在本實施例中只為前者)設置有由非磁性材料(例如,鎳或磷等)形成的非磁性層。另夕卜,繞線管20、罩部30以及連接器部40由具有電絕緣性的材料的樹脂(例如,聚苯硫醚樹脂等的熱塑性樹脂等)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柱塞2相當于本發明中的“滑動構件”。
[0078]芯體10具有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的芯體主體部16。芯體主體部16通過例如切削加工等形成。如圖6所示,芯體主體部16形成為圓筒狀。具體而言,芯體主體部16具有在軸向L上相互連接的第一主體部11和第二主體部12。并且,第一主體部11形成為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第二主體部12形成為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或形成為在軸向L上延伸的實心柱狀,形成為筒狀時的內周面直徑小于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的直徑。在芯體主體部16的徑向R的外側配置有后述的繞線管主體部21,芯體主體部16在軸向L上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配置區域內具有磁通量限制部13。磁通量限制部13是用于限制在軸向L上通過芯體主體部16的磁通量的部分。磁通量限制部13形成于第一主體部11,用于限制在軸向L上通過第一主體部11的磁通量。磁通量限制部13形成于第一主體部11中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部(與第二主體部12的連接部)的附近。芯體主體部16中的比磁通量限制部13更靠軸第一方向LI側的部分在向線圈3通電時對柱塞2作用磁吸引力。即,軸第一方向LI是在向線圈3通電時柱塞2被吸引而移動的方向。這樣,由于芯體主體部16中的比磁通量限制部13更靠軸第一方向LI側的部分是在向線圈3通電時對柱塞2作用磁吸引力的部分,因此,既能夠抑制對磁路的影響,又能夠設置后述的間隔部80。
[0079]磁通量限制部13構成為,芯體主體部16的磁阻在該磁通量限制部13比芯體主體部16中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向L的兩側的部分大。另外,磁通量限制部13形成在周向C的整個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通過使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區域中的芯體主體部16的壁厚(筒狀部分的壁厚)比該形成區域的軸向L的兩側的部分小,來形成磁通量限制部
13。即,通過使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部位中的第一主體部11的壁厚形成為比芯體主體部16(在本實施例中為第一主體部11)中的位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向L的兩側的部分的壁厚薄,來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磁通量限制部13中,磁阻因磁路面積的降低而增大。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形成于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部的向徑向R的內側凹陷的凹部,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磁通量限制部13形成于柱塞2移動至在軸向L上最遠離第二主體部12的位置的狀態(參照圖1)中的、柱塞2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面的軸向上的附近。通過設置這樣的磁通量限制部13,能夠抑制第一主體部11中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部分和第二主體部12之間的未經由柱塞2的磁通量的流動。其結果,在向線圈3通電時,在第一主體部11的上述部分與第二主體部12之間形成經由柱塞2的磁通量的流動,從而能夠對柱塞2作用磁吸引力。另一方面,芯體主體部16(在本實施例中為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在包含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區域的軸向L的整個區域內,沿著軸向L同樣(相同直徑)地形成。此外,為了確保芯體主體部16的強度等,也能夠構成為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的構件配置于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的上述凹部。
[0080]在本實施方式中,芯體主體部16具有在軸向L上延伸的圓筒狀的第一主體部11和與第一主體部11的軸第一方向LI側連接的第二主體部12。通過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形成收容柱塞2的圓筒狀的收容空間(柱塞收容空間S)。柱塞2在柱塞收容空間S的內部沿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在軸向L上滑動。柱塞收容空間S的底部(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部)通過第二主體部12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面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主體部12形成為內周面的直徑小于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的直徑的圓筒狀,芯體主體部16的整體形成為在軸向L上延伸的圓筒狀。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主體部12形成為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且內周面的直徑小于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的直徑。軸8在軸向L上可滑動地插通于由第二主體部12的內周面所形成的在軸向L上延伸的孔部。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主體部11與第二主體部12一體形成。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第二主體部12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部連接有比第二主體部12的外周面更向徑向R的外側凸出的凸緣部15 ο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主體部12與凸緣部15—體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柱塞收容空間S相當于本發明中的“收容空間”。
[0081]繞線管20具有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的繞線管主體部21。如圖6所示,繞線管主體部21形成為圓筒狀。在繞線管主體部21的外周面卷繞有線圈3。線圈3是將包覆導線卷繞在繞線管主體部21的外周面所形成的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線圈(在本實施例中為圓筒狀線圈)。繞線管主體部21沿周向C的整個區域配置在芯體主體部16的徑向R的外側。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繞線管主體部21中的軸向L的兩側的端部分別形成有向徑向R的外側凸出的凸緣狀的保持部22,以從軸向L的兩側保持線圈3。如圖1所示,軸第一方向LI側的保持部22配置為,從軸第二方向L2側與芯體10的凸緣部15相接。
[0082]在本實施方式中,繞線管主體部21與芯體主體部16相對配置,使得軸向L上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配置區域的整體包含于軸向L上的芯體主體部16的配置區域。具體而言,繞線管主體部21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后述的對象端部21a)比芯體主體部16(在本實施例中為第一主體部11)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更靠軸第一方向LI側配置。另外,繞線管主體部21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部與芯體主體部16(在本實施例中為第二主體部12)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部配置在軸向L上的同一位置。
[0083]罩部30形成為,在軸向L以及周向C中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整個區域,從徑向R的外側覆蓋線圈3。即,如圖5以及圖6所示,罩部30形成為直徑比圓筒狀的線圈3的直徑大的在軸向L上延伸的圓筒狀。并且,殼體60以收容芯體10、繞線管20、線圈3以及罩部30的方式配置。殼體60形成為有底筒狀。在此,“有底筒狀”是指具有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部和關閉該筒狀部的軸向L的一側的開口部(包含只關閉一部分的情況)的底部的形狀。具體而言,殼體60形成為在軸第一方向LI側開口的有底筒狀,并且具有沿周向C的整個區域配置在罩部30的徑向R的外側的圓筒狀部和在芯體10以及繞線管20的軸第二方向L2側關閉該圓筒狀部的開口部的底部。因此,通過第一主體部11的內周面形成為在軸第二方向L2側開口的有底筒狀的柱塞收容空間S的開口部通過殼體60的該底部關閉。此外,如圖1所示,收容罩部30的殼體60(上述的圓筒狀部)與第一主體部11中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部分的外周面(后述的磁通量交換面17)嵌合(外嵌)配置。另外,通過殼體60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部和閥部4所具有的套筒5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接合(例如,利用鉚接接合),使得電磁驅動裝置I與閥部4相互被固定。
[0084]連接器部40形成為,收容線圈3的給電端子3a。構成線圈3的包覆導線的端部與給電端子3a電連接。在電源側的連接器(外部連接器)與連接器部40連接的狀態下,電力經由給電端子3a向線圈3供給。連接器部40配置在罩部30的徑向R的外側,在本實施例中,配置在殼體60的徑向R的外側。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器部40在罩部30的徑向R的外側具有在軸向L上延伸的部分。在軸向L上延伸的該部分具有配置在軸向L上的罩部30的配置區域內的部分。具體而言,連接器部40形成為具有在軸向L上延伸的筒狀部41的有底筒狀(在本實施例中為在軸第二方向L2側開口的有底筒狀),筒狀部41配置為在罩部30的徑向R的外側在軸向L上延伸。
[0085]罩部30與連接器部40通過樹脂一體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罩部30與連接器部40在將卷繞有線圈3的繞線管主體部21配置在芯體主體部16的徑向R的外側的狀態下,通過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一體形成。該注射模塑成形在后面的“3.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這一項詳細地說明。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所示,連接器部40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與罩部30連接。即,連接器部40與罩部30的連接部50形成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連接部50以在徑向R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以連接罩部30和配置在罩部30的徑向R的外側的連接器部40(筒狀部41)。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部50構成為,將罩部30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部與連接器部40連接,連接器部40(筒狀部41)形成為,從連接部50向軸第二方向L2側延伸。另外,如圖6所示,連接部50形成于周向C上的一部分區域。
[0086]如圖1所示,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相接。具體而言,第一主體部11中的比磁通量限制部13更靠軸第一方向LI側的一部分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相接,并且在軸向L上的第二主體部12的整個區域,第二主體部12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相接。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在周向C的整個區域相接。這樣,第二主體部12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相接。
[0087]另一方面,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即與繞線管主體部21中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下面,稱為“對象端部21 a” )對應的軸向L上的區域形成有間隔部80,該間隔部80使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和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間隔。對象端部21a是軸向L上的從第二主體部12朝向第一主體部11側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端部。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對象端部21a對應的軸向L上的區域以包含軸向L上的對象端部21a的位置的方式,設定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具體而言,在本實施方式中,與對象端部21a對應的軸向L上的區域被設定在,從軸向L上的對象端部21a的位置到軸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區域為止的軸向L上的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磁通量限制部13通過形成于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部的向徑向R的內側凹陷的凹部形成,在軸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區域,與間隔部80相同,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也間隔。這樣,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的內周面在周向C上的至少一部分區域間隔。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在軸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與第二主體部12相反一側(軸第二方向L2側)的軸向整個區域內,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間隔。
[0088]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6所示,間隔部80形成于周向C的整個區域。換言之,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的內周面在周向C的整個區域內間隔。并且,在本實施例中,在軸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軸向L以及周向C的整個區域內,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間隔。即,在周向C上的間隔部80的形成區域包含以軸心A為中心的與連接部50相反一側的周向C的區域。在此,以軸心A為中心的與連接部50相反一側的周向C的區域是最大具有180度范圍的區域,該區域主要包括與周向C上的連接部50的配置區域成180度(31弧度)的周向C的區域。此外,周向C上的與連接部50的配置區域成180度的周向C的區域是如下區域,S卩,從軸向L上觀察以軸心A作為對稱中心,與周向C上的連接部50的配置區域點對稱地配置的周向C的區域。
[0089]在本實施方式中,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在軸向L的整個區域內同樣(相同直徑)地形成。并且,通過使與對象端部21a對應的軸向L上的區域中的芯體主體部16(在本實施例中為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的直徑小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芯體主體部16(在本實施例中為第一主體部11以及第二主體部12)的外周面的直徑,形成間隔部80。即,如圖1所示,若將第二主體部12的外周面(圓筒狀外周面)的直徑設為“D1”,將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圓筒狀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在徑向R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設為“D2”,在本實施方式中,則以“D2<D1”的關系成立的方式形成芯體主體部
1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間隔部80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徑大于軸向L上的間隔部80的形成區域中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徑。即,如圖1所示,若將第一主體部11所具有的磁通量交換面17(圓筒狀外周面)的直徑設為“D3”,在本實施方式中,則以“D3>D2”的關系成立的方式形成芯體主體部16。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將繞線管主體部21配置于芯體主體部16的徑向R的外側時,由于使繞線管主體部21從軸第二方向L2側沿軸向L嵌合(外嵌)于芯體主體部16,因此,“D3”的值設定為在“D1”的值以下(D3SD1)。并且,在本實施例中,間隔部80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形成為相同直徑。即,在本實施例中,以“D3 = D1”的關系成立的方式形成芯體主體部16。
[0090]如圖1所示,上述的第一主體部11的磁通量交換面17通過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圓筒狀外周面)中的與殼體60(殼體60的圓筒狀部的內周面)在徑向R上相對配置的部分形成。磁通量交換面17形成于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的軸向L上的與第二主體部12相反一側(軸第二方向L2側),在向線圈3通電時在與殼體60之間進行磁通量的交換。并且,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D3)大于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在徑向R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D2)。即,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大于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在徑向R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在本實施例中,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與第二主體部12的外周面的直徑相同。由此,與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和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在徑向R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相同的情況相比,能夠大大地確保磁通量交換面17與殼體60之間的磁路截面積,從而能夠實現磁通量交換面17與殼體60之間的磁導的增大(換言之,磁通量交換時的泄漏磁通量的降低)。
[0091]在進行補充說明時,在考慮單純化的模型的情況下,若將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D3)與殼體60中的嵌合(外嵌)于磁通量交換面17的部分的直徑的差設為“△ D”,將磁路(在此為空氣)的導磁率設為V,將磁路截面積設為“B”,則磁通量交換面17和該部分之間的磁導為“μXB/Δ D”。并且,若將磁通量交換面17的軸向L的寬度設為“X”,則磁路截面積(B)為“ii X D3 X X”。因此,隨著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D3)變大,磁路截面積(B)變大,其結果,磁導也變大(換言之,磁阻變小)。鑒于這一點,通過使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大于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在徑向R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與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和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在徑向R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相同的情況相比,能夠大大地確保磁通量交換面17與殼體60之間的磁導,其結果,能夠實現作用于柱塞2的磁吸引力的提高。
[0092]3.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0093]參照圖2?圖7對本實施方式的電磁驅動裝置I的制造方法進行說明。如圖7所示,本實施方式的電磁驅動裝置I的制造方法具有線圈卷繞工序(步驟#01)、配置工序(步驟#02)以及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步驟#03)。
[0094]如圖2所示,線圈卷繞工序(步驟#01)是將線圈3卷繞在繞線管主體部21的外周面的工序。在本實施方式中,在繞線管主體部21中的軸向L的兩側的端部上分別形成有保持部22,線圈3配置于由繞線管主體部21劃分形成的徑向R的內側和由一對保持部22劃分形成的軸向L的兩側的圓筒狀空間。
[0095]配置工序(步驟#02)是在執行線圈卷繞工序后所執行的工序。在配置工序中,如圖3所示,使用磁通量限制部13設置于芯體主體部16的芯體10,將芯體主體部16配置于繞線管主體部21的徑向R的內側。在本實施方式中,軸第一方向LI側的保持部22配置為,從軸第二方向L2側與芯體10的凸緣部15相接。在這樣配置的狀態下,如圖3所示,磁通量限制部13配置于軸向L上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配置區域內。另外,在該狀態下,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相接,并且,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即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對應的軸向L上的區域,形成有間隔部80,該間隔部80使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間隔。即,在配置工序中,第二主體部12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相接,并且,以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和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的內周面在周向C上的至少一部分區域(在本實施方式中為周向C的整個區域)間隔的方式,將芯體主體部16配置在繞線管主體部21的徑向R的內側。
[0096]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步驟#03)是在執行配置工序后所執行的工序,是通過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連接器部40與罩部30—體形成的工序。在本實施方式中,在注射模塑成形工序中,如圖4以及圖5所示,以連接器部40與罩部30的連接部50形成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方式,通過樹脂(成形材料)的注射模塑成形使連接器部40與罩部30—體形成。下面,對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具體地進行說明。
[0097]首先,如圖4所示,在第一成型模71以及第二成型模72的內部配置在繞線管主體部21的徑向R的內側配置有芯體主體部16的狀態的芯體10以及繞線管20。此外,在配置工序中,也可以在第一成型模71以及第二成型模72的內部配置芯體10以及繞線管20。芯體10以被第一成型模71與第二成型模72從軸向L的兩側夾持的狀態配置。在本實施例中,芯體10的凸緣部15經由卷繞有線圈3的狀態的繞線管20,被第一成型模71與第二成型模72從軸向L的兩側夾持。
[0098]在第一成型模71以及第二成型模72的內部配置有芯體10以及繞線管20的狀態下,形成有與罩部30的形狀對應的罩用空隙92和與連接器部40的形狀對應的連接器用空隙93。連接器用空隙93經由與連接部50的形狀對應的空隙和罩用空隙92連通。并且,經由注入路91向這些空隙填充熔融狀態的樹脂(在本實施例中為熱塑性樹脂)。雖省略圖示,但在本實施方式中,將來自同一樹脂供給源的樹脂從周向C的多個部位向罩用空隙92同樣地供給。并且,通過對被填充的樹脂進行冷卻而使其硬化,如圖5所示,罩部30與連接器部40在通過連接部50連接的狀態下一體形成(注塑成型)。此時,罩部30以與繞線管20以及線圈3—體化的方式被嵌入成型,連接器部40以與給電端子3a—體化的方式被嵌入成型。
[0099]但是,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設置間隔部80,既能夠抑制形成柱塞收容空間S的芯體10(特別是芯體主體部16的第一主體部11)的變形,又能夠通過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罩部30與連接器部40—體形成。關于這一點,參照圖5等所示的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和圖8所示的比較例進行說明。此外,圖8是表示不適用本發明的情況的比較例的圖,示出了未形成上述的間隔部80的結構。圖8所示的電磁驅動裝置不是本發明的實施例,但為了容易理解,賦予與圖5等相同的附圖標記。
[0100]在注射模塑成形工序中,在冷卻樹脂使其硬化時,通過體積減小,在樹脂上產生收縮力。通過注射模塑成形所形成的罩部30在軸向L以及周向C上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整個區域,從徑向R的外側覆蓋線圈3,因此,在構成罩部30的樹脂冷卻而硬化時,該樹脂的收縮力能夠經由配置在罩部30的徑向R的內側的繞線管主體部21作用于配置在繞線管主體部21的徑向R的內側的芯體主體部16。若該收縮力在周向C上是均勻或大致均勻的,則芯體主體部16不可能變形至使電磁驅動裝置I的性能降低的程度。但是,在通過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罩部30與連接器部40—體形成的情況下,因作用于芯體主體部16的收縮力在周向C上變為不均勻,所以對芯體主體部16作用偏負載,從而芯體主體部16可能會變形至使電磁驅動裝置I的性能降低的程度。
[0101]理由如下。如圖4所示,在執行注射模塑成形工序時所使用的成型模(在本實施例中為第一成型模71)上設置有模部分7 Ia,該模部分7 Ia用于在徑向R上劃分形成在罩部30的徑向R的外側在軸向L上延伸的連接器部40的部分(在本實施例中為筒狀部41)和罩部30。此夕卜,在填充熔融狀態的樹脂時,成型模也變為高溫,但模部分71a與成型模中的其他部分相比,因熱的傳導路徑受到制約,所以冷卻速度變慢。另外,在模部分71a的附近,為了形成連接器部40而填充多量的樹脂。因此,模部分71a的附近的樹脂相比于其他部分的樹脂,硬化的時機變遲,從而通過模部分71a的附近的樹脂硬化時的收縮力會將已經硬化的樹脂向該模部分71a側牽引。另外,如圖6所示,罩部30與連接器部40的連接部50形成于周向C上的一部分區域,并且連接部50形成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由此,晚硬化的樹脂的收縮力的偏移也變大。如上所述,在這樣的結構中,如圖8的比較例中的夸張所示,繞線管20以繞線管20中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向接近連接部50的一側移動的方式變形,與之伴隨,芯體主體部16也可能變形。
[0102]鑒于這一點,在本實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在與繞線管主體部21中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對象端部21a)對應的軸向L上的區域形成有間隔部80,該間隔部80使芯體主體部16(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間隔。而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間隔部80形成于周向C的整個區域,使得在周向C上的間隔部80的形成區域包含以軸心A為中心的與連接部50相反一側的周向C的區域。由此,如上所述,能夠抑制繞線管20變形的情況下的繞線管主體部21與芯體主體部16(第一主體部11)的接觸,從而能夠抑制芯體主體部16的變形。
[0103]但是,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配置工序中,通過在軸向L上將芯體10接近繞線管20而使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嵌合。因此,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中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的接觸程度至少在執行配置工序后的時刻,為能夠將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嵌合的程度。針對這一點,如上所述,在構成罩部30的樹脂冷卻而硬化時,該樹脂的收縮力在縮徑方向上作用于繞線管主體部21。因此,通過執行注射模塑成形工序,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中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的接觸程度變高。
[0104]4.其他實施方式
[0105]最后,對本發明的電磁驅動裝置及其制造方法的其他實施方式進行說明。此外,下面說明的各實施方式所公開的結構只要不產生矛盾,也能夠與其他實施方式所公開的結構組合使用。
[0106](I)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在執行線圈卷繞工序后執行配置工序的情況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夠更換線圈卷繞工序與配置工序的順序。在該情況下,線圈卷繞工序構成為對配置于芯體主體部16的徑向R的外側的繞線管主體部21卷繞線圈3。在任何情況下,線圈卷繞工序在注射模塑成形工序之前執行。
[0107](2)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間隔部80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徑大于軸向L上的間隔部80的形成區域中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徑的結構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圖9所示的例子所示,也可以是間隔部80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徑和軸向L上的間隔部80的形成區域中的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的直徑相同的結構。在該情況下,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和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在徑向R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相同。即,磁通量交換面17的直徑(D3)和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中的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在徑向R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D2)相同。
[0108](3)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通過使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區域中的芯體主體部16的壁厚(第一主體部11的壁厚)小于該形成區域的軸向L的兩側的部分的壁厚來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的結構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圖10所示的例子所示,也可以是芯體主體部16中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部分和芯體主體部16中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部分通過形成磁通量限制部13的連接構件14在軸向L上連接的結構。連接構件14由非磁性材料形成,在磁分離的狀態下將芯體主體部16中的分開配置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向L的兩側的兩個部分連接。利用連接構件14的連接可以是例如利用鉚接的接合或利用釬焊的接合。
[0109](4)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形成間隔部80的軸向L上的區域被設定為從繞線管主體部21中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的軸向L上的位置到軸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區域為止的軸向L上的區域的結構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即,在軸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軸向整個區域,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間隔的結構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間隔部80至少也可以形成于與繞線管主體部21中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端部(對象端部21a)對應的軸向L上的位置(例如,與該端部在軸向L上相同的位置),也可以將形成有間隔部80的軸向L上的區域的軸第一方向LI側的端部設定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區域的軸第二方向L2側。即,只在軸向L上的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的軸向L上的一部分區域(但是,包含與對象端部21a在軸向L上相同的位置的區域)中,也能夠為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與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間隔的結構。
[0110](5)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間隔部80形成在周向C的整個區域的結構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間隔部80只形成在周向C的一部分區域的結構。即,也可以是第一主體部11的外周面和繞線管主體部21的對象端部21a的內周面只在周向C的一部分區域(在下面稱為特定區域81)間隔的結構。在此,若將形成有間隔部80的周向C的區域作為特定區域81,如圖11所示的例子所示,優選將特定區域81設定在以軸心A為中心的與連接部50相反一側的周向C的區域。在圖11所示的例子中,特定區域81被設定為具有180度的范圍的區域。此外,也可以將特定區域81設定在具有小于180度的范圍的區域(例如,與周向C上的連接部50的配置區域成180度的周向C的區域)。
[0111](6)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在軸向L的整個區域同樣(相同直徑)地形成的結構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軸向L上的間隔部80的形成區域中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的直徑大于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中的繞線管主體部21的內周面的直徑。在該情況下,與上述的實施方式不同,也可以是芯體主體部16的外周面在除了磁通量限制部13的形成區域以外的軸向L的整個區域同樣地形成的結構。
[0112](7)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連接器部40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一方向LI側與罩部30連接的結構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連接器部40在與磁通量限制部13在軸向L上的相同位置與罩部30連接的結構或者連接器部40在磁通量限制部13的軸第二方向L2側與罩部30連接的結構。
[0113](8)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以軸第一方向LI為沿著軸向L從電磁驅動裝置I側朝向電磁驅動裝置I的驅動對象的裝置(在上述的實施方式的例子中為閥部4) 一側的方向的結構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電磁驅動裝置I的驅動對象的裝置配置在電磁驅動裝置I的軸第二方向L2側,軸第一方向LI為沿著軸向L從該驅動對象的裝置一側朝向電磁驅動裝置I側的方向的結構。在該情況下,與上述的實施方式不同,第二主體部12也可以不是在軸向L上延伸的圓筒狀,而是在軸向L上延伸的圓柱狀的結構。在該情況下,第二主體部12形成為在軸向L上延伸的實心柱狀。
[0114](9)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將本發明的電磁驅動裝置適用于電磁閥90的情況作為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當然也可以將本發明的電磁驅動裝置適用于電磁閥以外的裝置。
[0115](10)關于其他的結構,在本說明書中所公開的實施方式在所有方面都為例示,SP,應該理解為本發明的范圍不通過上述實施方式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范圍內,能夠合適地變更,這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是容易理解的。因此,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的范圍內所變更的其他的實施方式也包含于本發明的范圍內。
[0116]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0117]本發明能夠適用于根據向線圈的給電狀態來控制形成有芯體主體部的收容空間中的滑動構件的軸向上的位置的電磁驅動裝置以及這樣的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所述電磁驅動裝置具有:芯體,具有芯體主體部;繞線管,筒狀的繞線管主體部沿周向的整個區域配置在芯體主體部的徑向的外側;線圈,卷繞在繞線管主體部的外周面;罩部,在軸向以及周向中的繞線管主體部的整個區域,從徑向的外側覆蓋線圈;連接器部,收容線圈的給電端子。
[0118]附圖標記的說明:
[0119]1:電磁驅動裝置
[0120]2:柱塞(滑動構件)
[0121]3:線圈
[0122]3a:給電端子
[0123]10:芯體
[0124]11:第一主體部
[0125]12:第二主體部
[0126]13:磁通量限制部
[0127]16:芯體主體部
[0128]17:磁通量交換面
[0129]20:繞線管
[0130]21:繞線管主體部
[0131]21a:對象端部
[0132]30:罩部
[0133]40:連接器部
[0134]81:特定區域
[0135]A:軸心
[0136]C:周向
[0137]L:軸向
[0138]R:徑向
[0139]S:柱塞收容空間(收容空間)
【主權項】
1.一種電磁驅動裝置, 具有: 芯體,具有在軸向上延伸的芯體主體部, 繞線管,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的繞線管主體部沿所述芯體主體部的周向的整個區域配置在所述芯體主體部的徑向的外側, 線圈,卷繞在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外周面, 罩部,在所述軸向以及所述周向中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整個區域,從所述徑向的外側覆蓋所述線圈, 連接器部,收容所述線圈的給電端子, 所述芯體主體部具有在所述軸向上相互連接的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 所述第一主體部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被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包圍的空間形成滑動構件的收容空間,該滑動構件在所述軸向上沿著該內周面滑動, 所述第二主體部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或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實心柱狀,形成為筒狀時的內周面直徑小于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的直徑, 該電磁驅動裝置根據向所述線圈的給電狀態來控制所述收容空間中的所述滑動構件在所述軸向上的位置,所述電磁驅動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罩部與所述連接器部由樹脂一體形成, 所述第二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相接,并且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和所述軸向中的從所述第二主體部朝向所述第一主體部一側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端部即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所述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區域間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磁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軸向上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配置區域內具有磁通量限制部,該磁通量限制部用于限制在所述軸向上通過該第一主體部的磁通量, 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形成部位中的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壁厚比所述芯體主體部中的位于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所述軸向的兩側的部分的壁厚薄, 在所述軸向上的所述磁通量限制部的與所述第二主體部相反一側的軸向整個區域內,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間隔。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磁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還具有收容所述罩部的殼體, 所述第一主體部在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對象端部的在所述軸向上與所述第二主體部相反一側具有作為外周面的磁通量交換面,該磁通量交換面與所述殼體在所述徑向上相對配置,并且用于在與該殼體之間交換磁通量, 所述磁通量交換面的直徑大于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中的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對象端部在所述徑向上相對的部分的直徑。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磁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器部與所述罩部的連接部形成于所述周向上的一部分區域, 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所述周向上的特定區域內間隔, 所述特定區域是以所述芯體主體部的軸心為中心的與所述連接部相反一側的所述周向的區域。5.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電磁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所述周向的整個區域內間隔。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電磁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連接器部在所述罩部的所述徑向的外側具有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部分。7.—種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 該電磁驅動裝置具有: 芯體,具有在軸向上延伸的芯體主體部, 繞線管,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的繞線管主體部沿所述芯體主體部的周向的整個區域配置在所述芯體主體部的徑向的外側, 線圈,卷繞在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外周面, 罩部,在所述軸向以及所述周向中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整個區域,從所述徑向的外側覆蓋所述線圈, 連接器部,收容所述線圈的給電端子, 所述芯體主體部具有在所述軸向上相互連接的第一主體部和第二主體部, 所述第一主體部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被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包圍的空間形成滑動構件的收容空間,該滑動構件在所述軸向上沿著該內周面滑動, 所述第二主體部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筒狀或形成為在所述軸向上延伸的實心柱狀,形成為筒狀時的內周面直徑小于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內周面的直徑, 該電磁驅動裝置根據向所述線圈的給電狀態來控制所述收容空間中的所述滑動構件在所述軸向上的位置, 所述電磁驅動裝置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 配置工序,將所述芯體主體部配置于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所述徑向的內側,以使所述第二主體部的外周面與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內周面相接,并且所述第一主體部的外周面和所述軸向中的從所述第二主體部朝向所述第一主體部一側的所述繞線管主體部的端部即對象端部的內周面,在所述周向的至少一部分區域間隔, 注射模塑成形工序,在執行所述配置工序后,通過樹脂的注射模塑成形使所述連接器部與所述罩部一體形成。
【文檔編號】H01F7/06GK105917423SQ201580005013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5年1月22日
【發明人】入江慶郎, 入江慶一郎, 田中智之
【申請人】愛信艾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