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撓式面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面板,且特別是有關于一種可撓式面板。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科技的進步,顯示器已從早期的陰極射線管(cathode ray tube, CRT)逐漸發展到平面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 FPD)。又由于不可燒式的平面顯示器(例如以不易撓曲的基板所構成)制程成本較高、重量較重且容易碎裂,因此,可撓式產品(例如以可撓式基板為承載基板)便漸漸的引起關注。然而,目前常見的可撓式面板于彎曲時常導致其內部的元件受應力而破壞,這導致可撓式面板的使用壽命不長。因此,如何制造出可避免元件受應力而破壞的可撓式面板,便成為目前亟需解決的問題。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撓式面板,可解決目前市面上的可撓式面板彎曲時容易損壞的冋題。
[0004]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撓式面板,具有彼此相對的一第一表面與一第二表面。可撓式面板包括一第一基板、一第二基板以及一發光元件層。第二基板與第一基板相對。發光元件層配置于第一基板并位于第一基板與第二基板之間。發光元件層具有多個發光元件,各發光元件包括一第一電極、一發光材料層與一第二電極,發光材料層夾于第一電極與第二電極之間,其中第一電極具有一第一電極表面,發光材料層配置于第一電極表面上,且第一電極表面與第一表面相距一第一距離,第一電極表面與第二表面相距一第二距離,而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異小于20微米。
[0005]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異為2微米至5微米。
[0006]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一距離小于100微米。
[0007]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二距離小于100微米。
[0008]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一表面至第二表面的距離小于200微米。
[0009]在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中,上述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暴露于外而供一使用者直接觸摸。
[0010]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光學膜。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發光元件層都位于光學膜的同一側。光學膜包括一增亮膜、一抗反射膜、一圓偏振膜或其組合。
[0011]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硬涂層。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發光元件層都位于硬涂層的同一側。
[0012]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封裝膠層、一阻氣層以及一彩色濾光層。封裝膠層與第一基板包覆發光元件層,且第二基板藉由封裝膠層貼合于第一基板。彩色濾光層配置于第二基板上并位于第二基板與封裝膠層之間。阻氣層位于第二基板與封裝膠層之間,且位于彩色濾光層與封裝膠層之間,阻氣層的材質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鋁、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硅膠或其組合。
[0013]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封裝膠層以及一觸控元件層。封裝膠層與第一基板包覆發光元件層,且第二基板藉由封裝膠層貼合于第一基板。觸控元件層配置于第二基板上。
[0014]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封裝膠層、一第三基板、一第四基板、一第一粘著層與一第二粘著層。封裝膠層與第一基板包覆發光元件層,且第二基板藉由封裝膠層貼合于第一基板。第三基板藉由第一粘著層貼附于第一基板,且第四基板藉由第二粘著層貼附于第二基板。
[0015]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阻氣層。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發光元件層都位于阻氣層的同一側。阻氣層的材質包括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鋁、聚丙烯酸酯、環氧樹脂、硅膠或其組合。
[0016]在本發明的另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可撓式面板更包括一阻氣層,阻氣層配置于第一基板上,且阻氣層位于第一基板與發光元件層之間。
[0017]基于上述,本發明的可撓式面板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并以發光元件層中的第一電極表面作為參考基準,將第一電極表面至第一表面的距離定義為第一距離,第一電極表面至第二表面的距離定義為第二距離。本發明實施例進一步將第一距離與第二距離的差異限定于特定數值中,而使鄰近發光元件層中的元件可避免受張應力(tens1n stress)或壓應力(compress1n stress)的作用而損壞。
[0018]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并配合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
【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3是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
[0022]其中,附圖標記:
[0023]100、200、300:可撓式面板
[0024]100a、200a、300a:第一表面
[0025]100b,200b,300b:第二表面
[0026]110:第一基板
[0027]120:第二基板
[0028]130:第三基板
[0029]140:第四基板
[0030]150:發光元件層
[0031]150a:發光元件
[0032]151a:第一電極
[0033]152a:第二電極
[0034]153a:發光材料層
[0035]160:封裝膠層
[0036]172、174、176、178:阻氣層
[0037]180:彩色濾光層
[0038]190:觸控元件層
[0039]212,214:光學膜
[0040]222、224:硬涂層
[0041]A:第一粘著層
[0042]B:第二粘著層
[0043]Dl:第一距離
[0044]D2:第二距離
[0045]P:第一電極表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46]圖1是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可燒式面板100具有彼此相對的第一表面10a與第二表面100b。第一表面10a與第二表面10b可以暴露于外而供使用者直接觸摸。不過,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可撓式面板100可以裝設于保護套或是保護殼上,而使得使用者無法直接接觸第一表面10a與第二表面10b至少其中一者。
[0047]可撓式面板100包括第一基板110、第二基板120以及發光元件層150。第二基板120與第一基板110相對,且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的材質可為塑膠(例如聚亞酰胺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金屬箔等可撓式材料。發光元件層150配置于第一基板110并位于第一基板110與第二基板120之間。發光元件層150具有多個發光元件150a,發光元件150a可為有機發光二極管。各發光元件150a包括第一電極151a、第二電極152a與發光材料層153a,且發光材料層153a夾于第一電極151a與第二電極152a之間。具體來說,第一電極150a與第二電極152a用以提供可致能發光材料層153a的電信號,而發光材料層153a在接收到此電信號時即可發出光線。此處,不同發光元件150a可獨立操作使得可撓式面板100可顯示畫面而作為顯示面板使用。為了讓不同發光元件150a可獨立操作,發光元件150a可以更包括有薄膜晶體管與電容等未繪示于圖1中的驅動電路構件,其中驅動電路構件可連接至外部電路(未繪示),并將外部電路所輸出的信號傳遞給發光元件150a。
[0048]第一電極151a具有第一電極表面P,發光材料層153a配置于第一電極表面P上,而第二電極152a配置于發光材料層153a上。因此,第一電極151a位于第二電極152a與第一基板110之間。也就是說,第一電極151a在此定義為發光元件150a的兩個電極中較接近于第一基板110者。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表面P與第一表面10a相距第一距離Dl,第一電極表面P與第二表面10b相距第二距離D2,第一距離Dl與第二距離D2皆小于100微米。如此一來,第一表面10a至第二表面10b的距離小于200微米。由于第一表面10a至第二表面10b為可燒式面板100的外表面,第一表面10a至第二表面10b的距離小于200微米可表示可撓式面板100的整體厚度小于200微米,這可以讓所應用的產品具有薄型化的特點。
[0049]另外,由于可撓式面板100具備可撓曲的特性,可撓式面板100被使用的過程中,發光元件150a可能因為撓曲時的應力而損壞。為了降低發光元件150a破損的機率同時維持可撓性面板100可以撓曲的特性,發光元件150a在整個面板中的位置可以設置在應力較小的區域中。一般來說,可撓式面板100在撓曲狀態下,最外層的位置所受應力最大,例如第一表面IlOa與第二表面IlOb處,而越往中心,應力越小。所以,為了降低發光元件150a所受到的應力,可以將發光元件150a設置為可撓式面板100的1/2厚度處。具體而言,在本實施例中,以第一電極表面P作為發光元件150a的位置的參考基準,則第一距離Dl與第二距離D2的差異可以小于20微米,最佳為2微米至5微米。如此一來,彎曲可撓式基板100時,可使較容易受應力而損壞的發光元件層150避免受到顯著的張應力或壓應力的作用,而使得可撓式面板100的使用壽命更為延長。
[0050]本發明各實施例可視需求調整第一基板110以及第二基板120的厚度、可撓性面板100具備的元件以及各元件的厚度,使第一距離Dl以及第二距離D2的差異可維持于前述數值。參考圖1,本實施例的可撓式面板100更包括封裝膠層160、阻氣層172、阻氣層174、彩色濾光層180、觸控元件層190、第三基板130、第四基板140、第一粘著層A、第二粘著層B、光學膜212/214以及硬涂層222/224。第三基板130藉由第一粘著層A貼附于第一基板110,第四基板140藉由第二粘著層B貼附于第二基板120。第三基板130以及第四基板140的材質可為塑膠(例如聚亞酰胺或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或金屬箔等可撓式材料,且第一粘著層A以及第二粘著層B可為光學膠或雙面膠。如同前述所述,第三基板130以及第四基板140可視需求而調整其厚度,使第一距離Dl以及第二距離D2的差異保持于前述的數值中。
[0051]光學膜212與硬涂層222配置于第一基板110的一側,而第一基板110、光學膜212與硬涂層222都位于發光元件層150的同一側。相似地,光學膜214以及硬涂層224配置于第二基板120 —側,而第二基板120、光學膜214與硬涂層224都位于發光元件層150的同一側。更具體而言,光學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