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攜帶型電腦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攜帶型電腦,特別涉及一種可使鍵盤部開在使用時傾斜,而電腦本體保持水平平穩狀態的攜帶型電腦。
攜帶型電腦由于攜帶方便,因此日漸普及。然而由于攜帶型電腦的鍵盤部是與其電腦本體一體成型,因此若想要使鍵盤部傾斜,通常需要利用設置于電腦本體底部的抬高裝置將整個電腦本體抬高,以獲取傾斜舒適的手感。
參考
圖1第,其顯示了一種已知攜帶型電腦的側面圖,其主要由顯示裝置1和電腦本體2構成,且兩者間由一轉軸3連接,其中顯示裝置1主要由液晶顯示面板構成,而電腦本體2則包括鍵盤部、主機扳、硬盤等;又電腦本體2底部兩側各設有一腳座4,其在未使用時是收容在電腦本體2底部且與其齊平,當使用者欲使鍵盤傾斜時,即將腳座4扳開與地面5抵接,而使整個電腦本體2傾斜。
然而,這種設計卻很少被使用者利用,因為此種腳座的設計并不能給人很穩定的感覺,而今使用者擔心腳座支撐不了整臺攜帶型電腦的重量,進而有損壞的風險。
又若真將電腦本體傾斜,而令使用者在利用鍵盤輸入時感到舒適,但主機體的傾斜可能會造成CDROM、軟、硬盤等的工作時的影響,甚至損壞。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攜帶型電腦,其可將鍵盤部獨立支起,而無需將整臺攜帶型電腦支起,如此不僅可保證使者鍵入時舒適的傾斜手感,又可保護主機體本身工作時的水平平穩狀態,且周邊設備(如CDROM、、軟、硬盤等)工作時水平平穩的安全條件可獲得確保。
在實用新型中,提供一種攜帶型電腦,包括具有一主操作面的電腦本體以及具有一顯示面板的顯示裝置,其中顯示裝置是以使顯示面扳與主操作面蓋合的第一收藏位置及使顯示面扳與主操作面分離的第一使用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設置于電腦本體;其特征在于電腦本體包括一在該主操作面上具有第一凹陷部的主機部、一以在收容于第一凹陷部的第二收藏位置及傾斜于主操作面的第二使用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設置于主機部的鍵盤部以及至少一以于使鍵盤以在第二收藏位置的第三收藏位置與使鍵盤位于第二使用位置的第三使用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設置于鍵盤部的支撐裝置。
又在本實用新型中,鍵盤部還包括至少一放置該支撐裝置的第二凹陷部以及至少一握持部。
又在本實用新型中,第二凹陷部還設有中空支柱以及一突塊。
又在本實用新型中,支撐裝置包括一圍繞中空支柱而設置于其上的第一彈簧;一具有一穿孔和一中空部的支片,且藉由中空部設置于已設置第一彈簧的中空支柱上;設置于穿孔內的第二彈簧;以及一設置于穿孔內的螺絲,且依序穿過第二彈簧以及第一彈簧而與中空支柱結合。
又在本實用新型中,支片具有一溝槽、一設在與第二凹陷部的突塊相對應位置的凹處以及一設在穿孔外周的T型缺口。
茲配合圖面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
圖1第為已知攜帶型電腦的側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攜帶型電腦的部分立體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支撐裝置的立體分解圖;圖4a為本實用新型支撐裝置與中空支柱結合時的剖面示意圖;圖4b為本實用新型支撐裝置與中空支柱結合時的剖面示意圖,其中第二彈簧被壓縮;圖5a為本實用新型支撐裝置支撐電腦本體時的側面圖;圖5b為本實用新型支撐裝置收容于電腦本體時的側面圖;圖6a為本實用新型攜帶型電腦的部分立體圖,其安裝另一支撐裝置;圖6b為圖6a中支撐裝置的示意圖,其中鍵盤部尚未被支撐;以及圖6c為第6a圖中支撐裝置的示意圖,其中鍵盤部已被支撐。
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攜帶型電腦10主要由一顯示裝置11和電腦本體12所構成,且兩者間如已知的一樣由一轉軸而可轉動地連接,由顯示裝置11也如已知的一樣主要由一顯示面板111所成。電腦本體12面對顯示裝置11的表面稱為主操作面121,而于主操作面121上設有第一凹陷部122。
電腦本體12包括一主機部16和一鍵盤部13,其中鍵盤部13是設置于電腦本體12的第一凹陷部122內。又第一凹陷部122底部設設有一上蓋14,以當鍵盤部13如后所述需傾斜打開時,上蓋14可防止主機部16內部受到灰塵等的污染。
鍵盤部13和主機部16在圖2中是在其下側可轉動地連接,而在鍵盤部13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分別具有第二凹陷部131(圖中只顯示右上角),在第二凹陷部131中各設有一中空支柱132和一突塊133;另外在鍵盤部13上側設有握持部134,以方便使用者將鍵盤部13傾斜。
參考圖3,支撐裝置15設置于鍵盤部13的第二凹陷部131中,其由支片151、第一彈簧152、第二彈簧153和一螺絲154所構成,若欲將支撐裝置15與鍵盤部13可移動地連接,首先將第一彈簧152圍繞中空支柱132而設置于其上;支片151具有一中空部1515(參考圖4a),其藉由中空部1515設置于已設置第一彈簧152的中空支柱132上;支片具有一穿孔1514,以將第二彈簧153設置于支片151的穿孔1514內;最后將螺絲154設置于支片151的穿孔1514內,其依序穿過第二彈簧153以及第一彈簧152而與中空支柱132結合,藉由上述程序,即將支撐裝置15與鍵盤部13結合。
支片151在與鍵盤部13的突塊133相對應的位置上形成一凹處1511,此凹處1511的作用是當欲將支撐裝置154收納于鍵盤部13的第二凹陷部131時,可利用突塊133與四處151的卡合來實現。
支片151具有一T形缺口1512,以方便放入的第一彈簧152橫移;而一溝槽1513在支片上形成,心使第一彈簧152在被壓縮或釋放時,有一定的轉動路徑。
參考圖4a說明支撐裝置15的各部分元件與中空支柱132的結合關系。由圖4a可看出,支片151在面對中空支柱132的一側具有一中空部1515,以容納第一彈簧152和中空支柱132;支片151在穿孔1514和中空部1515中設有隔板15161以隔開第一彈簧152和第二彈簧153。
以上已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各部元件,以下將說明其使用程序。
當欲使鍵盤部13傾斜時,可利用握持部134使鍵盤部13與主機部16分開,然后將支撐裝置15向外移動,此時第二彈簧153受到外力而壓縮,使得支片151與第一簧152一起向外移動(如圖4b所示),且支片151的凹處1511與突塊133脫離,如此第一彈簧152被釋放,而使支片151被撐開,而如圖5a所示支撐鍵盤部13。
當欲將鍵盤部13與主機部16結合時,施外力于支片151上,此時第一彈簧152被壓縮,而使得支片151順時針轉動,并使其凹處1511再次與突塊133卡合,如此即將支撐裝置15收納于鍵盤部13,如第56圖所示,而可使鍵盤部13與主機部16結合。
支撐裝置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如圖6a、6b和6c所示,支撐裝置17可由兩同心的轉動件構成,大直徑轉動件171可突出于殼體表面,以方便使用者轉動,小直徑轉動件172則與鍵盤部13底部的支腳135抵接;當使用者轉動大直徑轉動件171時,其帶動小直徑轉動件172,而使與小直徑轉動件172抵接的支腳135也被帶動,進而支撐鍵盤部13;當欲使鍵盤部13恢復水平時,只需將大直徑轉動件171反方向轉動即可。
藉由本實用新型,當使用者欲傾斜鍵盤部時,只需將鍵盤合獨立支起,而無需將整臺攜帶型電腦支起,如此不僅可保證使用者鍵入時舒適的傾斜手感,又可保證電腦本體本身工作時的水平平穩狀態,且周邊設備(如CDROM、軟、硬盤碟等)工作時水平平穩的安全條件可獲得確保。
雖然本實用新型以較佳實施例揭示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當由所附權利要求來限定。
權利要求1.一種攜帶型電腦,包括電腦本體,具有主操作面;以及顯示裝置,具有顯示面扳,且所述顯示裝置是以使所述顯示面扳與所述主操作面蓋合的第一收藏位置及使所述顯示面扳與該主操作面分離的第一使用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設置于所述電腦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電腦本體包括主機部,在所述主操作面具有第一凹陷部;鍵盤部,以在收容于所述第一凹陷部的第二收藏位置及傾斜于所述主操作面的第二使用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設置于所述主機部上;以及至少一支撐裝置,以在所述鍵盤部位于所述第二收藏位置的第三收藏似置與使所述鍵盤部位于第二使用位置的第三使用位置之間轉動的方式設置于所述鍵盤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鍵盤部還包括至少一第二凹陷部,以放置所述支接裝置。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還設有一中空支柱。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陷部還設有一突塊。
5.如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裝置包括第一彈簧,圍繞所述中空支柱而設置于其上;支片,具有一穿孔和一中空部,且藉由所述中空部設置于已設置所述第一彈簧的中空支柱上;第二彈簧,設置于所述支片的穿孔內;以及螺絲,設置于所述支片的穿孔內,且依序穿過所述第二彈簧以及所述第一彈簧而與所述中空支柱結合。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片在與所述第二凹陷部的突塊相對應的位置,還包括一凹處。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片在所述穿孔的外周設有一T型缺口。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片設有一溝槽。
9.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片設有一隔扳,籍以隔開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第二彈簧。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帶型電腦,其中所述鍵盤部還包括至少一握持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攜帶型電腦,其與已知技術的最大不同點在于其鍵盤部并不是完全固定于電腦本體,而是一邊與電腦本體可轉動地連接,另一邊可被打開,且在鍵盤部可與電腦本體分離的一邊上設置至少一支撐裝置,以確保打開的鍵盤部傾斜,而可讓使用者在鍵入時保持舒適的手感,且保證主機和周邊設備工作時水平平穩的安全條件。
文檔編號H01H13/70GK2366890SQ99209200
公開日2000年3月1日 申請日期1999年4月27日 優先權日1999年4月27日
發明者陳家旺, 裘哲 申請人:英業達集團(上海)電子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