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以插入式包覆成型加工工藝制造電連接器的方法。
過去,導電端子均組裝在絕緣本體上所設的端子收容槽內并被干涉固定于其間。為了確保導電端子穩固固接于對應的端子收容槽內,在導電端子本體部上通常設有與端子收容槽側壁相固接的倒鉤。最初,兩相鄰導電端子間的距離足以提供可防止在兩端子間發生短路的空間。例如,導電端子的寬度大約為0.4mm,其上倒鉤的高度為0.1mm。如果兩導電端子的間距為1.27mm,則兩導電端子側面間的距離為1.27-0.2-0.2=0.87(mm)(數值0.2為導電端子寬度的一半),此時兩相鄰倒鉤間的距離為0.87-0.1-0.1=0.67(mm),因而不僅可借干涉固接方式將導電端子組裝到對應的端子收容槽內,而且這種配置也可通過耐電壓測試。然而,由于導電端子本體部上所形成的倒鉤或同類型構造的存在,將導致插入力增加。而當導電端子的間距減少至0.8mm(即高密度(Very High Density,VHD)電連接器)時,兩相鄰導電端子間的距離為0.8-0.2-0.2=0.4(mm)。在這種狀況下,將因兩相鄰倒鉤間的距離為0.4-0.1-0.1=0.2(mm)而不可能使端子借干涉固接方式組裝于端子收容槽內,且這種配置也將因在兩相鄰導電端子間會發生短路而不能通過耐電壓測試。
而這類高密度電連接器所出現問題的解決方法之一通常是借具有精密度高、可靠性好及人力成本低這些特性的插入式包覆成型工藝來解決。并通過在導電端子本體部上另設有突起,以增加包覆于其外絕緣本體的固持力。然而,由于模具型腔內每一導電端子均存在共線對齊問題,因而將使射出成型制程、模具構件甚至導電端子的構造均變得相當復雜。如美國專利第5,761,805號即揭示在插入式包覆成型過程中通過若干個定位銷來支撐對應的導電端子。在此情形下,若定位銷不小心從模具型腔內移除,則導電端子也將失去相應的支撐及對齊校正,進而會有不良或有缺失的部位產生。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借插入式包覆成型工藝而制造出高密度電連接器的方法,其中模具型腔內導電端子則借與其相連的料帶來進行對齊校正。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一種用以成型本發明電連接器端子模塊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a)沿第一板材設置第一料帶及第一端子部。步驟b)在第一料帶上設置至少一個第一導引孔,并在第一端子部上設置至少兩個第一導電端子,其中每個第一導電端子在其前、后端接觸部間均延伸設有本體部。步驟c)在由第一料帶支撐對齊的第一導電端子周圍成型有第一橋接肋以形成上端子模塊。步驟d)重復步驟a)至步驟c)以形成下端子模塊。步驟e)將上、下端子模塊疊置在一起以形成端子模塊組合。步驟f)在端子模塊組合外包覆絕緣本體以形成由其中一料帶進行對齊校正的電連接器模塊。
與現有的技術相比較,本發明的優點在于不僅可確保高密度電連接器的品質而且可使模具設計、射出成型制程甚至端子構造均大為簡化。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制造流程圖。
圖2是本發明在第一板材上成型有第一導電端子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明在第二板材上成型有第二導電端子的俯視圖。
圖4是本發明上端子模塊的立體圖。
圖5是本發明上端子模塊切除料帶后的立體圖。
圖6是本發明下端子模塊的立體圖。
圖7是本發明端子模塊組合的立體圖。
圖8是本發明在端子模塊組合上包覆成型絕緣本體后的電連接器模塊的立體圖。
圖9是本發明用以射出成型上端子模塊的第一模具的側剖視圖。
圖10是本發明電連接器端子模塊組合的側視圖。
圖11是本發明借第二模具在端子模塊組合外包覆有絕緣本體以成型電連接器模塊的側剖視圖。
圖12是本發明將電連接器模塊從第二模具內脫出后的側剖視圖。
請參照圖1至圖7所示,本發明電連接器模塊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幾個步驟。步驟a)沿第一板材110′設置第一料帶111及第一端子部112。步驟b)在第一料帶111上設置數個導引孔113,并在第一端子部112上設置數個第一導電端子114。其中每個第一導電端子114在其前、后接觸部114b、114c之間延伸設有本體部114a。步驟c)在容置于第一模具140(如圖9所示)內并借第一料帶對其進行支撐對齊的第一導電端子周圍成型第一橋接肋117進而制成上端子模塊110。其中第一橋接肋117位于相鄰于導電端子114前接觸部114b的本體部114a上,其也可位于其它位置上。且在第一橋接肋117成型之后,切去料帶并將端子后接觸部114c沖壓成方向朝上的形狀(如圖10所示)。
步驟d)重復步驟a)至步驟c)以成型下端子模塊210,且該端子模塊210中的第二導電端子214借第二橋接肋217相連接。而在下端子模塊210成型之后,第二料帶211仍連接于其上并用以作為下一工序中對齊校正的工具。另外,下端子模塊210的后接觸部214c仍保持原狀。
上端子模塊110在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的過程中,同時在第一橋接肋117上成型有定位銷118、凹口119及圓柱孔117a(如圖9、圖10示)。而第二橋接肋217在其對應的插入式包覆成型過程中也成型有定位銷218、凹口219及圓柱孔217a(圖10圖所示)。步驟e)將第一及第二橋接肋117、217疊固進而使上端子模塊110及下端子模塊210彼此疊置在一起以形成端子模塊組合300。此時第一橋接肋117上的定位銷118收容于第二橋接肋217上對應的凹口219內,同時第二橋接肋217上的定位銷218則收容于第一橋接肋117上對應的凹口119內,這樣即可確保上、下端子模塊110、210之間的穩固連接。
在上、下端子模塊110、210組合后(圖10所示),在這兩個端子模塊110、210的后接觸部114c、214c之間設置有狹槽(未標號),用來固持插入端子間的印刷電路板(未圖示)上的導電墊片(golden finger)。然后在該端子模塊組合300導電端子114、214的本體部114a、214a外包覆絕緣本體311以制成電連接器模塊400。
步驟f)進行第二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如圖11所示)制程,以在端子模塊組合300的導電端子114、214的本體部114c、214c外包覆絕緣本體131進而形成電連接器模塊400。
再請參照圖9所示,第一模具140用以成型固置于導電端子114、214本體部114a、214a上的橋接肋117、217。其中上模具141包括有用以收容橋接肋117、217上側部分的型腔141a,該型腔141a又包含有凹陷部141c及凸部141d,以分別用來成型橋接肋117、217上的定位銷118、218及凹口119、219。另外,在該上模具141上設有孔141b。而下模具142則設有用以收容橋接肋117、217下側部分的型腔142a,并在其上設有對正柱142b,該對正柱142b在上、下模具141、142組裝時則穿過導引孔113并收容于上模具141的孔141b內。借這種配置方式,即,通過導引孔113、213與對正柱142b對接進而使導電端子114、214間的間隔情形能被準確確定。另外,在型腔142a內還設有可成型出橋接肋117、217上圓柱孔117a、217a的柱狀體142c。
在圖11中,端子模塊組合300則被組裝在第二模具150內并在其外包覆成型有絕緣本體131進而制成電連接器模塊400。其中第二模具150包括有上模具151及與之相對的下模具152。在上、下模具151、152上設有與電連接器模塊400上的絕緣本體131外部形狀相對應的型腔(未標號)。其中上模具151包括有收容于對應的圓柱孔117b內的支持柱151a及用以收容對正柱152b的孔151b。而下模具152則對應于第二橋接肋217的圓柱孔217b處也設有支持柱152a,以當端子模塊組合300被置于第二模具150上所形成的型腔內時,借支持柱151a、152a可將該端子模塊組合300穩固支撐。另外,下模具152還包括有可延伸穿過料帶211導引孔213的對正柱152b。因而在成型過程中,通過對正柱152b與導引孔213對接進而使導電端子114、214間的間隔情形被準確確定。而在絕緣本體131成型后,上、下模具151、152相分離進而將電連接器模塊400移出(如圖12所示),然后將料帶211截除。并在該電連接器模塊400外包覆有起防電磁干擾作用的遮蔽殼體(未圖示)。
本發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種借在最后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中制成電連接器模塊成品的中間產品,即端子模塊組合,而不是直接使用導電端子本身。在整個制造過程中,由于橋接肋在模具型腔內給導電端子以足夠的支撐,因而不需要定位銷來分別直接支撐對應的導電端子。甚至應理解成在如前所述的美國專利第5,761,805號所揭示的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即步驟c)過程中,即不需要通過定位銷來分別直接支撐對應的導電端子,因為在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制程中,導電端子114、214的中間部分不僅由塑膠材料所包覆,而且其它部分在無定位銷的情形下也直接由模具加以固持。而在最后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加工中,導電端子的其它部分通過橋接肋取代定位銷提供支撐力進而被塑膠材料所包覆。應注意如上述美國專利第5,761,805號所揭示的電連接器,如果在進行最后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之前,未先制成任何能使導電端子被預先組裝好的中間產品的情形下,即直接將兩排導電端子置置入應用,則其模具設計、射出成型過程甚至是導電端子的構造均變得復雜。相反地,本發明通過形成一中間產品,即端子模塊組合300,可使模具設計、射出成型過程或甚至是端子形狀均能大為簡化。
總之,本發明提供了兩種新的特征設計。第一是使用二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制程而非傳統的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制程來制成具有至少一排并排排列的導電端子的電連接器或電連接器模塊。第二是提供一中間產品,即端子模塊或端子模塊組合,其在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過程中,先將并排排列的端子精確地組合在一起,接著通過另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制程以制成最終成品。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沿一板材設置有料帶及端子部,且該端子部上至少包含有一排彼此并排排列的導電端子;通過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在由料帶提供支持性對齊的導電端子周圍射出成型有橋接肋,進而形成包含橋接肋及與之相連的導電端子的端子模塊;通過第二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在由料帶提供支持性對齊的端子模塊周圍射出成型絕緣本體以形成電連接器模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中包含有在絕緣本體成型后從導電端子上截除料帶的步驟。
3.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該方法中包括沿第二板材設置第二料帶及第二端子部的步驟,而第二端子部上又包含有彼此并排排列的第二排導電端子。
4.如權利要求3所述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通過另一個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在由第二料帶提供支持性對齊的導電端子周圍成型有第二橋接肋的步驟,以形成包含橋接肋及與之相連的導電端子的第二端子模塊的步驟。
5.如權利要求4所述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括有將第一端子模塊與第二端子模塊疊置在一起,以形成端子模塊組合的步驟。
6.如權利要求5所述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在端子模塊組合的周圍包覆有絕緣本體以制成電連接器模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在絕緣本體成型之前,從第二導電端子上截除第二料帶。
8.如權利要求1所述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橋接肋包括有在第二次插入式包覆成型過程中可與至少一模具相連接的構造。
9.如權利要求5所述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橋接肋與第二橋接肋均包括有彼此連接的構造。
10.一種端子模塊組合,通過兩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制程而制造出電連接器,包括有第一端子模塊、第二端子模塊及一裝置,其特征在于通過該裝置將第一端子模塊及第二端子模塊疊置在一起以形成端子模塊組合,且至少有一端子模塊上的料帶沒有從對應的導電端子上截除,以在插入式包覆成型過程中,通過保留在對應導電端子上的料帶產生具有支撐對齊的功能,以使端子模塊組合固定在適當位置上,并在端子模塊組合外部成型有絕緣本體以構成最終的電連接器模塊。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端子模塊組合,其特征在于通過第一次插入式包覆成型制程至少可制造出兩端子模塊之一,并使其所對應導電端子組合在一起。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端子模塊組合,其特征在于第一端子模塊、第二端子模塊均包括有橋接肋及借之結合在一起的至少一排導電端子。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端子模塊組合,其特征在于橋接肋包括有在插入式包覆成型過程中與至少一模具相連接的構造。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其端子模塊的制程包括如下步驟。步驟a)在一板材上設置有一料帶及一端子部。步驟b)在料帶上設置有至少一個導引孔,而在端子部上設置至少兩個導電端子。步驟c)在導電端子周圍成型有橋接肋以形成上端子模塊。步驟d)重復步驟a)至步驟c)以形成下端子模塊。步驟e)將上、下端子模塊彼此疊置以形成端子模塊組合。步驟f)在端子模塊組合外包覆絕緣本體以形成電連接器模塊。
文檔編號H01R43/16GK1253402SQ9911363
公開日2000年5月17日 申請日期1999年4月13日 優先權日1998年10月29日
發明者黃偉正 申請人:富士康(昆山)電腦接插件有限公司,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