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聯接端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于短接多根導線的聯接端子。
這種類型的聯接端子采取將多個接觸部分在后端互連的結構,并置于連接器殼體中。當連接器殼體上裝配一個相對的連接器時,置于相對連接器中的與多根導線相連的多個相對端子與聯接端子的各接觸部分相連接,因此,這些導線被相互短接(電短路)。
到目前為止,作為安裝這種聯接端子的連接器殼體,業已被采用的不是用于將多根導線一一對應連接的線—線型(wire-to-wire type)連接器,而是專用連接器殼體。由于線-線型連接器殼體采取由到達連接器殼體后端面的分隔壁分隔用于安置端子的空腔的結構,在通過將接觸部分插入各空腔中來安置聯接端子的情況下,連接接觸部分的后端部分的連接部分變成以裸露狀態伸出,因此存在不能保證電絕緣的問題。
本發明從上述情況中產生,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種聯接端子,該端子能在如此狀態下安裝,即,保證對用于將多根導線一一對應連接的線-線型連接器殼體的電絕緣。
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在于該聯接端子由多個接觸部分、連接部分和非導電型套構成,接觸部分能與平行插入連接器殼體中的相對端子接觸,連接部分將所述的多個接觸部分互連,以使它們在所述連接器殼體的外部成為相互導電的,非導電型套包容連接部分。
在這種結構的本發明中,在聯接端子被安裝至用于將多根導線一一對應連接的線-線型連接器殼體的情況下,連接部分變為伸出連接器殼體,但電絕緣仍可保證,因為連接部分由非導電型套所覆蓋。
本發明的第二個方面是,在本發明第一個方面的結構中,僅在多個接觸部分之一上設置一個鉤連部分,用于鎖定端子插入連接器殼體中的狀態。
在這種結構中,當僅有的一個鉤連部分鎖定時,整個聯接端子-連接器可處于裝配狀態,而當僅有的一個鉤連部分未鎖定時,聯接端子可從連接器殼體上取出。
本發明的第三個方面是,在本發明第二個方面的結構中具有奇數個接觸部分,并且在位于中央的接觸部分上設置鉤連部分。
在這種結構中,由于鉤連部分位于接觸部分的分布中心,當隨聯接端子的插入和抽出,鉤連部分與接觸部分的內壁接觸時,會在接觸部分排列方向上具有良好平衡性的位置上形成摩擦阻力。
本發明的第四個方面是,在根據本發明的1~3個方面的結構中,僅在位于兩側的接觸部分上設置支腳,用于穩定端子在連接器殼體中的相對位置。
在這種結構中,聯接端子在連接器殼體中的相對位置通過位于兩側的接觸部分的支腳而得以穩定。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個方面,聯接端子可安裝于保證對用于將多根導線一一對應連接的線-線型連接器殼體電絕緣的狀態中。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個方面,由于在聯接端子安裝時足以將鉤連部分鎖定在一個位置上,因此插裝加工性能變好。由于在拆除端子時僅在一個位置上解除對鉤連部分的鎖定就足夠了,因此拆除操作很容易實現。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個方面,即使形成阻止聯接端子插入和抽出的摩擦阻力,也不可能使聯接端子的位置因摩擦阻力而致斜,因此聯接端子的插入和抽出可以平穩地進行。
根據本發明的第四個方面,由于支腳僅設在兩側的接觸部分上,兩支腳之間距變得較寬,因此,與支腳設在非兩側的接觸部分上的情況相比,穩定端子位置的功能增強了。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的聯接端子的側視立體圖;圖2是聯接端子的平面圖;圖3是聯接端子的側視圖;圖4是連接器殼體的側視立體圖,聯接端子要裝入此殼體中;圖5是聯接端子裝入連接器殼體后的狀態的側剖圖。
下面參照圖1-5對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進行具體描述。該實施方式的聯接端子10由端子主體11和型套(mold layer)20構成。
端子主體11是通過沖壓導電金屬板材成預定形狀并通過進行彎曲處理和切割處理成型的。端子主體11由三個細長的板狀接觸部分12S、12C和12S以及板狀連接部分13組成,這三個接觸部分相互平行地向前伸出,板狀連接部分13在后端部連接這三個接觸部分12S、12C和12S,以使它們能相互導電,接觸部分12S、12C和12S與連接部分是相互連續延伸的。
在位于三個接觸部分12S、12C和12S的中央的接觸部分12C上,設有鉤連部分14,用于防止聯接端子10從處于后面要描述的連接器殼體30中的狀態位置抽出。
這個鉤連部分14是通過在距接觸部分12C的前緣約三分之一的位置處進行切割處理形成的,切割邊緣具有朝向此接觸部分的下側斜向后伸出的形狀。這個鉤連部分14可以與連接器殼體30的撞桿33相鉤連,從而防止聯接端子10抽出。
在位于三個接觸部分12S、12C和12S的左右兩側的兩個接觸部分12S、12S上,設有兩個支腳15、15,用于穩定支撐聯接端子10在連接器殼體30內的相對位置。
這些支腳15、15是通過向下彎折從每一接觸部分12S的側緣中的外側緣上伸出的一個方形部分形成的,并適于與撞桿33的側邊接觸。此外,安裝在連接器殼體30上的止位件35可鉤連于支腳15的后緣部分上,由此防止聯接端子10抽出。再者,支腳15僅設置于接觸部分的兩側的外側緣的兩個位置上,而不設置于接觸部分12S的兩側的內側緣上和中央接觸部分12C上。
連接部分13是這樣設置的,即,將三個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后緣部分互連,并在聯接端子10安裝在連接器殼體30的狀態下,從連接器殼體30向后伸出。此外,在連接部分13中,通過如此沖壓,即在兩個位置處在頂面和底面之間穿透,形成有固位孔16、16,后面要描述的型套20從連接部分13上的抽拉由這些固位孔16控制(限制)。
含有非導電樹脂成分的型套20裝于這種結構的端子主體11上。
這個型套20覆蓋從三個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后端(與連接部分13接續的部分)起在長度方向上的約一半區域和連接部分13的整體。在連接部分13中,型套20的一部分進入固位孔16中,由此型套20與端子主體11牢固地一體化。
每一接觸部分12S、12C、12S由型套20覆蓋的區域采用比上述區域前部未被型套20覆蓋的區域更窄的形狀,在與此寬度變窄部分相應位置,每一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兩側均由型套20覆蓋,型套20具有一定厚度。此外,未由型套20覆蓋的區域的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側邊12A和位于其后的型套20的側邊21變成相同寬度尺寸,因此它們是連續平齊的。
另外,在兩側覆蓋接觸部分12S、12S的型套20的部分的側邊21和覆蓋連接部分13的部分的側邊22在同一平面上延續。
在型套20的頂側,在覆蓋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區域中,前緣部分23的厚度較小,而此后的部分24的厚度變大。覆蓋連接部分13的部分25的厚度小于覆蓋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后緣的部分24的厚度。另一方面,在型套20的底側,接觸部分12S、12C、12S和連接部分13的整體區域是相同厚度的。
型套20覆蓋連接部分13的部分25變成安裝用部分26,在將聯接端子10插入連接器殼體30和從中抽出時,部分26可被工人用手指捏住。另外,在交界部分設定了厚度水平的差異,即,覆蓋接觸部分12的部分與安裝部分26在上側是不同厚度的,因此由這種厚度水平之差異形成了指壓側邊27。
當捏住安裝部分26時,手指能夠從后面推壓這個指壓側邊27。另外,在指壓側邊27的上方形成有指鉤部分28,此部分28稍高于覆蓋接觸部分12的部分,并細長形地左右延伸,另一方面,在下側形成有指鉤部分29,此部分29細長形地左右延伸并與指鉤部分28相對應。在插裝和抽取聯接端子10時,指尖能鉤住兩側的指鉤部分28、29。
對于安裝聯接端子10的這種連接器殼體30,為將多根導線一一對應連接,正可采用線-線連接方式。
在連接器殼體30中,形成有多個從前端至后端貫通的空腔31。這些空腔31由設置的隔離壁相互隔開,以便(從前端)到達連接器殼體30的后端,聯接端子10的接觸部分12S、12C、12S適于插入各空腔31中。
在每一空腔31中,設有撞桿33,當聯接端子10插入到正常位置時,撞桿33能鉤住鉤連部分14。這個撞桿33能彈性彎曲,在接觸部分12S、12C、12S插入時,當鉤連部分14由于撞桿33下彎而前移后,撞桿會彈性復位,并鉤住鉤連部分14的后端,鉤連部分14用于主要將聯接端子10鉤鎖于防止抽出的狀態。此外,聯接端子的支腳15的內面適于與撞桿33的側邊接觸。
另外,在連接器殼體30中,止位件35適于裝入向下開口的止位件安裝孔34中。止位件35適于保持在兩個位置,即暫時鉤連位置和正常鉤連位置(如圖5所示狀態)。當止位件35處于暫時鉤連位置時,接觸部分12S、12C、12S容許被插入空腔31中。當止位件35移至正常鉤連位置時,止位件35的鉤連部分36從聯接端子10的支腳后部鉤住,因此,聯接端子10適于再次鉤鎖于防止抽出的狀態。
下面描述這種實施方式的功能。當聯接端子10插入連接器殼體30中時,止位件35保持在暫時鉤連位置,并且三個接觸部分12S、12C、12S從連接器殼體30的后側被插入定位空腔31中,這種插入是通過用手指捏住安裝部分26實現的。當接觸部分12S、12C、12S插入正常位置時,聯接端子10主要由撞桿33鉤住。當用手指推壓指壓表面27時,插入操作變得很容易。
接著,通過移動止位件35至正常鉤連位置,聯接端子10再次被鉤鎖,于是便完成了安裝聯接端子10的操作。
在安裝了聯接端子10的狀態下,空腔31的分隔壁32進入接觸部分12S、12C、12S之間的間隙中,分隔壁32的后端緣碰撞連接部分13的前端緣。因此,連接部分13變成這樣的狀態它從連接器殼體30的后端伸出,但保持電絕緣,因為連接部分13為非導電型套20所覆蓋。
此外,由于覆蓋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后端部的部分變厚,型套20幾乎完全占據了空腔31后端的開口部分。由此,可防止異物進入空腔31中,并可簡單地防水浸入。
再者,在空腔31中,鉤連部分14鉤住撞桿33,支腳15在空腔31中與撞桿33的側邊接觸。由此,在水平面(與聯接端子10的板面平行的平面)中,聯接端子10相對于連接器殼休30的位置保持均勻一致。
此外,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前端伸入連接器殼體30的鉤連部分37中,并與和這個鉤連部分37相配合的相對連接器的端子電接觸。由此,相對側的三個端子被短接。
當聯接端子10從連接器殼體30上取出時,止位件35首先轉換至暫時鉤連位置,一工具(未示出)被從中央空腔31的前端的開口插入,與鉤連部分14的鉤鎖作用通過下壓撞桿33而解除,聯接端子10被后拉至鉤鎖解除狀態,在鉤連部分14越過撞桿33之后,工具被抽出,因此,聯接端子10足可以被向后拉出。
當聯接端子10被向后拉出時,安裝部分26是由手指捏住的,如果手指滑動,通過將手指尖鉤住指鉤部分28、29,抽取操作將變得容易。
如上所述,由于該實施方式的聯接端子10采取了后端的連接部分13由非導電型套20覆蓋的結構,因此它可以如此安裝,即,保持對用于將多根導線一一對應連接的線-線型連接器殼體30的電絕緣。因此,不必制備專用的連接器殼體30,并可降低成本。
此外,由于用于防止連接器殼體30抽出的鉤連部分14僅設在一個接觸部分12C上,插入阻力是小的,插裝操作得以簡單化。另外,解除鉤連部分14和撞桿33的鉤鎖作用的操作也只有一次,因此拆卸操作也是容易的。
在安裝和拆卸聯接端子10時,當鉤連部分14通過撞桿33之時,它與撞桿33產生接觸,從而形成摩擦力,而且安裝和拆卸過程形成相反的力。在該實施方式中,引生這種相反力的鉤連部分14設在位于三個接觸部分12S、12C、12S中央的接觸部分12C上。因此,如果當鉤連部分14設在左右接觸部分12S的任意一個上時,也不會出現聯接端子10的位置由相反力致斜的問題,它與空腔31的內壁接觸,并形成一個劃痕。因此,在保持聯接端子10的位置平直的情況下,可進行安裝和拆卸操作,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
此外,由于兩個支腳15、15僅設置在位于左、右側的兩個接觸部分12S、12S的外側緣上,兩支腳15、15之間的距離保持較寬,因此,與支腳15設置在兩個接觸部分12S、12S的內側緣以及中央接觸部分12C上的情況相比,獲得了更強的穩定(端子10)位置功能。再者,由于支腳15的數量僅為兩個,與設置三個或多個支腳15的情況相比,結構變得簡單,造價可以降低。
本發明并不局限于由以上說明和附圖所描繪的實施方式,例如,以下實施方式也包含于本發明的技術領域中,并且它可以進一步通過在不脫離以下說明及摘要的范圍內以多種方式變化而得以實現。
(1)根據上述實施方式,描繪了僅在位于中央的接觸部分12C上設置鉤連部分14的情況,但根據本發明,鉤連部分也可設置在位于兩側的接觸部分的任意一個上、三個接觸部分中的任意兩個上或者全部三個接觸部分上。
(2)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實施方式,描繪了在兩個接觸部分12S、12S的外側緣上設置支腳15、15的情況,但根據本發明,支腳的位置可設在外接觸部分的內側緣上,也可設在位于中央的接觸部分的側緣上,并且在任一接觸部分的側緣上可設置三個或更多個支腳。
(3)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實施方式,描繪了接觸部分的數量即極數為三極的情況,但本發明可適用于極數為兩極的情況,也可適用于多于四極的情況。
(4)根據本發明的上述實施方式,描繪了由切口形成鉤連部分的情況,但根據本發明,其中通過沖壓形成孔形的鉤連部分的結構也可能是良好的。
權利要求
1.一種聯接端子,其特征在于由多個接觸部分、連接部分和非導電型套構成,接觸部分能與平行插入連接器殼體中的相對端子接觸,連接部分將所述的多個接觸部分相互連接,以使它們在所述連接器殼體之外成為相互導電的,非導電型套包住連接部分。
2.根據權利要求1的聯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僅在多個接觸部分中的一個上設置一個鉤連部分,以鎖定端子插入連接器殼體中的狀態。
3.根據權利要求2的聯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具有奇數個接觸部分,并且在位于它們的中央的一個接觸部分上設置一個鉤連部分。
4.根據權利要求1-3的聯接端子,其特征在于,僅在位于兩側的接觸部分上設置支腳,用于穩定端子在連接器殼體中的相對位置。
全文摘要
為將多根導線按一一對應關系相互連接,將聯接端子如此安裝,即保持與線—線型連接器殼體的電絕緣。三個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后緣部分由連接部分13互連,連接部分13和三個接觸部分12S、12C、12S的后緣部分由非導電型套20覆蓋,雖然安裝在線—線型連接器殼體上時連接部分13從連接器殼體上伸出,但絕緣得以保持,因為連接部分13是由非導電型套所覆蓋的。
文檔編號H01R31/00GK1147162SQ9611085
公開日1997年4月9日 申請日期1996年7月29日 優先權日1995年8月1日
發明者篠崎哲也 申請人:住友電裝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