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特點是包括外殼、線路板、復位按鍵、零線彈片、接地彈片、火線彈片、鐵芯、小彈簧、脫扣線圈、脫扣卡片、壓臂、大彈簧、脫扣架、接地插腳、火線電源插腳及零線電源插腳;在復位按鍵上設有限位擋板及壓桿,在壓桿上設有定位卡槽,接地彈片的頭部位于限位擋板的上方;脫扣卡片的方形開口可卡入定位卡槽中使復位按鍵與壓臂鎖扣為一體,限位擋板與大彈簧配合推動接地彈片的頭部向上移動;接地靜觸點與地線動觸點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火線靜觸點與火線動觸點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零線靜觸點與零線動觸點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其優點為:在接通電源時,地線先導通,零線及火線后導通,斷開電源時,零線及火線先斷開,地線后斷開,能完全達到國家的安全標準,真正發揮地線的第二保護作用。
【專利說明】
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
【背景技術】
[0002]現有的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其脫扣機構一般都是用壓臂推動接地彈片來控制其地線的通斷;其結構比較復雜,且普遍存在一個安全隱患,即在使用時,電源零線N、火線L及地線E是同時導通與斷開的,不能達到國標對接地結構的要求;國標的要求為:通電時,地線E要先接通,零線N與火線L后接通;斷電時,零線N與火線L先斷開,地線E要后斷開,現有的機構不能發揮地線作為第二保護措施的作用。
【發明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可靠,在接通電源時,地線先導通,零線及火線后導通,斷開電源時,零線及火線先斷開,地線后斷開,能真正發揮地線的第二保護作用,完全符合國家標準,更加安全的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
[0004]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這樣實現的,其是一種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其特征在于包括:
[0005]外殼及線路板;所述線路板安裝在外殼內;
[0006]復位按鍵;所述復位按鍵設在外殼內并可軸向上下移動,復位按鍵的上端部穿過線路板伸出外殼外從而形成按壓部,在復位按鍵上設有限位擋板,在復位按鍵的下方設有壓桿,在壓桿上設有定位卡槽;
[0007]零線彈片、接地彈片及火線彈片;所述零線彈片、接地彈片及火線彈片的尾部分別安裝在線路板上并電連接,在零線彈片、接地彈片及火線彈片的頭部分別設有零線動觸點、地線動觸點及火線動觸點,接地彈片的頭部位于限位擋板的上方;
[0008]鐵芯、小彈簧、脫扣線圈及脫扣卡片;所述鐵芯及小彈簧均設在脫扣線圈的芯內,鐵芯在脫扣線圈的芯內可水平軸向移動,小彈簧的一端抵靠在脫扣線圈的芯內尾部,小彈簧的另一端抵靠在鐵芯的尾部,所述脫扣卡片的開口滑槽卡設在鐵芯的頭部卡槽內并可上下移動;
[0009]壓臂;所述壓臂套設在壓桿上并可相對上下移動,在壓臂的兩側分別設有臂膀,在壓臂的中部設有插口,所述脫扣卡片的方形開口位于壓臂的插口中,脫扣卡片隨著小彈簧的彈力推動鐵芯向前移動時,脫扣卡片的方形開口可卡入定位卡槽中使復位按鍵與壓臂鎖扣為一體,所述零線彈片及火線彈片分別抵靠在壓臂的兩臂膀上;
[0010]大彈簧及脫扣架;所述脫扣架安裝在線路板上,所述脫扣線圈安裝在脫扣架內,在脫扣架的兩側均設有縱向的開口滑槽,所述壓臂位于脫扣架內,其兩臂膀在開口滑槽內并可上下移動;所述大彈簧的下端抵靠在外殼內的底部,大彈簧的上端抵靠在壓桿的尾部,限位擋板與大彈簧配合推動接地彈片的頭部向上移動;
[0011]接地插腳、火線電源插腳及零線電源插腳;在接地插腳、火線電源插腳及零線電源插腳的上端分別設有接地靜觸點、火線靜觸點及零線靜觸點,所述接地插腳、火線電源插腳及零線電源插腳分別固定在脫扣架上,所述接地插腳、火線電源插腳及零線電源插腳分別從外殼內穿出,接地靜觸點與地線動觸點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火線靜觸點與火線動觸點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零線靜觸點與零線動觸點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
[0012]在本技術方案中,所述復位按鍵與壓桿不在同一條軸線上從而加大限位擋板搭設接地彈片的平臺面積。
[0013]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的優點為:結構簡單可靠,在接通電源時,地線先導通,零線及火線后導通,斷開電源時,零線及火線先斷開,地線后斷開,能完全達到國家的安全標準,真正發揮地線的第二保護作用。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組裝后的立體圖;
[0016]圖3是圖2中去外殼上蓋的立體圖結構示意圖;
[0017]圖4是本實用新型組裝后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5是本實用新型復位狀態的立體圖(刪除外殼及線路板);
[0019]圖6是本實用新型正常工作狀態的立體圖(刪除外殼及線路板);
[0020]圖7是本實用新型脫扣狀態的立體圖(刪除外殼及線路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21]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但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此夕卜,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各個實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互相結合。
[0022]在本實用新型描述中,術語“上”、“下”、“前”及“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而不是要求本實用新型必須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3 ]如圖1至圖4所示,其是一種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包括:
[0024]外殼I及線路板2;所述線路板2安裝在外殼I內;
[0025]復位按鍵3;所述復位按鍵3設在外殼I內并可軸向上下移動,復位按鍵3的上端部穿過線路板2伸出外殼I外從而形成按壓部,在復位按鍵3上設有限位擋板31,在復位按鍵3的下方設有壓桿32,在壓桿32上設有定位卡槽321;
[0026]零線彈片4、接地彈片5及火線彈片6;所述零線彈片4、接地彈片5及火線彈片6的尾部分別安裝在線路板2上并電連接,在零線彈片4、接地彈片5及火線彈片6的頭部分別設有零線動觸點41、地線動觸點51及火線動觸點61,接地彈片5的頭部位于限位擋板31的上方;
[0027]鐵芯7、小彈簧8、脫扣線圈9及脫扣卡片11;所述鐵芯7及小彈簧8均設在脫扣線圈9的芯內,鐵芯7在脫扣線圈9的芯內可水平軸向移動,小彈簧8的一端抵靠在脫扣線圈9的芯內尾部,小彈簧8的另一端抵靠在鐵芯7的尾部,所述脫扣卡片11的開口滑槽卡設在鐵芯7的頭部卡槽內并可上下移動;
[0028]壓臂10;所述壓臂10套設在壓桿32上并可相對上下移動,在壓臂10的兩側分別設有臂膀101,在壓臂10的中部設有插口 102,所述脫扣卡片11的方形開口位于壓臂10的插口102中,脫扣卡片11隨著小彈簧8的彈力推動鐵芯7向前移動時,脫扣卡片11的方形開口可卡入定位卡槽321中使復位按鍵3與壓臂10鎖扣為一體,所述零線彈片4及火線彈片6分別抵靠在壓臂10的兩臂膀101上;
[0029]大彈簧12及脫扣架13;所述脫扣架13安裝在線路板2上,所述脫扣線圈9安裝在脫扣架13內,在脫扣架13的兩側均設有縱向的開口滑槽131,所述壓臂10位于脫扣架13內,其兩臂膀101在開口滑槽131內并可上下移動;所述大彈簧12的下端抵靠在外殼I內的底部,大彈簧12的上端抵靠在壓桿32的尾部,限位擋板31與大彈簧12配合推動接地彈片5的頭部向上移動;
[0030]接地插腳14、火線電源插腳15及零線電源插腳16;在接地插腳14、火線電源插腳15及零線電源插腳16的上端分別設有接地靜觸點141、火線靜觸點151及零線靜觸點161,所述接地插腳14、火線電源插腳15及零線電源插腳16分別固定在脫扣架13上,所述接地插腳14、火線電源插腳15及零線電源插腳16分別從外殼I內穿出,接地靜觸點141與地線動觸點51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火線靜觸點151與火線動觸點61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零線靜觸點161與零線動觸點41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
[0031]工作狀態,復位按鍵3與壓臂10鎖扣為一體,復位按鍵3受大彈簧12的推力上移,且移動的距離小于限位擋板31與接地彈片5頭部之間的距離,限位擋板31與接地彈片5頭部不接觸,即保持一定的脫扣延時距離,接地彈片5在自身的彈力作用下,保持地線動觸點51與接地靜觸點141首先觸碰并電連接,兩臂膀101受大彈簧12的彈力作用,推動零線彈片4及火線彈片6的頭部一同上移,使零線動觸點41與零線靜觸點161及火線動觸點61與火線靜觸點151隨后才觸碰電連接。
[0032]脫扣斷電時,復位按鍵3與壓臂10脫扣分離,零線彈片4及火線彈片6在自身彈力作用下推動壓臂10—同下移,零線動觸點41與零線靜觸點161及火線動觸點61與火線靜觸點151首先分離,復位按鍵3在大彈簧12的彈力推動下向上移動,其限位擋板31先接觸到接地彈片5的頭部,然后再由限位擋板31推動接地彈片5的頭部向上移動,使地線動觸點51與接地靜觸點141隨后才分離。
[0033]使用時,如圖5所示,用手指按壓復位按鍵3向下移動,接地觸片5在自身彈力的作用下,隨著復位按鍵3及限位擋板31向下移動,其頭部的地線動觸點51與接地靜觸點141首先觸碰并電連接,當繼續按壓復位按鍵下移到一定位置時,鐵芯7在小彈簧8的彈力作用下向前移動,卡在鐵芯頭部卡槽內同時又插在壓臂中部插口的脫扣卡片11的方形開口卡入壓桿32的定位卡槽321中,使復位按鍵3與壓臂10鎖扣成一體;當手指松開消除壓力時,大彈簧12的反彈力使復位按鍵3上移一段距離,且上移的距離小于限位擋板31與接地彈片5頭部之間的距離,這樣在保持地線動觸點51與接地靜觸點141觸碰狀態不變的情況下,復位按鍵3在大彈簧12的彈力作用下,推動壓臂10左右兩臂膀101和零線彈片4及火線彈片6的頭部同時上移,使零線動觸點41與零線靜觸點161及火線動觸點61與火線靜觸點151隨后才觸碰電連接,達到了在接通電源時地線先接通,零線及火線后接通的目的;
[0034]脫扣斷電時,如圖6及圖7所示,脫扣線圈9接通電源,脫扣線圈9產生的磁場吸動鐵芯7向后移動,拉動脫扣卡片11的方形開口脫離壓桿32的定位卡槽321,復位按鍵3與壓臂10在大彈簧12的作用下脫扣分離,零線彈片4及火線彈片6在自身的彈力作用下,其頭部推動壓臂一同向下移動,零線動觸點41與零線靜觸點161及火線動觸點61與火線靜觸點151首先分離;同時大彈簧12推著復位按鍵3上移,其限位擋板31首先接觸到接地彈片5的頭部,然后再一同上移并推動接地彈片上的地線動觸點51與接地靜觸點141隨后才分離,從而實現了在漏電脫扣斷電過程中,零線動觸點41與零線靜觸點161及火線動觸點61與火線靜觸點151先分離,地線動觸點51與接地靜觸點141后分離的效果,使地線能夠真正發揮其第二保護作用,更加安全可靠。
[0035]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復位按鍵3與壓桿32不在同一條軸線上從而加大限位擋板31搭設接地彈片5的平臺面積。
[0036]以上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作出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及變形仍落入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主權項】
1.一種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殼(I)及線路板(2);所述線路板(2)安裝在外殼(I)內; 復位按鍵(3);所述復位按鍵(3)設在外殼(I)內并可軸向上下移動,復位按鍵(3)的上端部穿過線路板(2)伸出外殼(I)外從而形成按壓部,在復位按鍵(3)上設有限位擋板(31),在復位按鍵(3)的下方設有壓桿(32),在壓桿(32)上設有定位卡槽(321); 零線彈片(4)、接地彈片(5)及火線彈片(6);所述零線彈片(4)、接地彈片(5)及火線彈片(6)的尾部分別安裝在線路板(2)上并電連接,在零線彈片(4)、接地彈片(5)及火線彈片(6 )的頭部分別設有零線動觸點(41)、地線動觸點(51)及火線動觸點(61),接地彈片(5 )的頭部位于限位擋板(31)的上方; 鐵芯(7)、小彈簧(8)、脫扣線圈(9)及脫扣卡片(11);所述鐵芯(7)及小彈簧(8)均設在脫扣線圈(9)的芯內,鐵芯(7)在脫扣線圈(9)的芯內可水平軸向移動,小彈簧(8)的一端抵靠在脫扣線圈(9)的芯內尾部,小彈簧(8)的另一端抵靠在鐵芯(7)的尾部,所述脫扣卡片(11)的開口滑槽卡設在鐵芯(7)的頭部卡槽內并可上下移動; 壓臂(10);所述壓臂(10)套設在壓桿(32)上并可相對上下移動,在壓臂(10)的兩側分別設有臂膀(101),在壓臂(10)的中部設有插口(102),所述脫扣卡片(11)的方形開口位于壓臂(10)的插口(102)中,脫扣卡片(11)隨著小彈簧(8)的彈力推動鐵芯(7)向前移動時,脫扣卡片(11)的方形開口可卡入定位卡槽(321)中使復位按鍵(3)與壓臂(10)鎖扣為一體,所述零線彈片(4)及火線彈片(6)分別抵靠在壓臂(10)的兩臂膀(101)上; 大彈簧(12)及脫扣架(13);所述脫扣架(13)安裝在線路板(2)上,所述脫扣線圈(9)安裝在脫扣架(13)內,在脫扣架(13)的兩側均設有縱向的開口滑槽(131),所述壓臂(10)位于脫扣架(13)內,其兩臂膀(101)在開口滑槽(131)內并可上下移動;所述大彈簧(12)的下端抵靠在外殼(I)內的底部,大彈簧(12)的上端抵靠在壓桿(32)的尾部,限位擋板(31)與大彈簧(12)配合推動接地彈片(5)的頭部向上移動; 接地插腳(14)、火線電源插腳(15)及零線電源插腳(16);在接地插腳(14)、火線電源插腳(15)及零線電源插腳(16)的上端分別設有接地靜觸點(141)、火線靜觸點(151)及零線靜觸點(161),所述接地插腳(14)、火線電源插腳(15)及零線電源插腳(16)分別固定在脫扣架(13)上,所述接地插腳(14)、火線電源插腳(15)及零線電源插腳(16)分別從外殼(I)內穿出,接地靜觸點(141)與地線動觸點(51)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火線靜觸點(151)與火線動觸點(61)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零線靜觸點(161)與零線動觸點(41)相對應并可觸碰電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極斷漏電保護插頭,其特征在于所述復位按鍵(3)與壓桿(32)不在同一條軸線上從而加大限位擋板(31)搭設接地彈片(5)的平臺面積。
【文檔編號】H01R13/66GK205693086SQ201620591872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7日 公開號201620591872.4, CN 201620591872, CN 205693086 U, CN 205693086U, CN-U-205693086, CN201620591872, CN201620591872.4, CN205693086 U, CN205693086U
【發明人】田玉江
【申請人】佛山市順德區信輝達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