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極軸式天線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極軸式天線,屬天線【技術領域】。包括轉動底盤、天線反射器和立筒;所述轉動底盤上設有赤緯轉動機構,在轉動底盤和立筒之間設有赤經轉動機構;所述赤緯轉動機構包括赤緯軸、立筒支柱、赤緯扇齒輪和赤緯電機;所述赤經轉動機構包括赤經電機、赤經驅動齒軸和赤經驅動齒輪;所述立筒下端通過其基礎部件固定在地面上。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維護方便,整體平衡穩定,可通過調整左支臂和右支臂的長度,實現赤緯軸徑向兩側間的平衡;通過調整左斜臂和右斜臂的角度,實現天線反射器和配重箱間的平衡,可使配重箱體積最小,從而減小了天線的整體體積,減輕了天線的整體重量,降低了驅動系統的功耗,保證天線平穩工作。
【專利說明】一種極軸式天線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天線【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極軸式天線是太陽射電望遠鏡地面接收站最常用的天線,極軸式天線以赤道平面為基準,它的下軸與地球自轉軸線平行,稱為極軸或赤經軸;上軸與極軸垂直,稱為赤瑋軸。這種座架在射電天文望遠鏡中使用較多,因為用極軸式天線跟蹤恒星時,先調整赤瑋軸使天線對準星體,然后只轉動極軸抵消地球的自轉轉速,就能使天線始終對準被觀測的星體。極軸與地面的夾角應等于當地的瑋度,所以極軸式天線的座架的結構比較復雜,必須保證惡劣氣像條件下正常工作。現有技術中,極軸式天線赤經轉軸多采用懸臂結構,同時赤經軸與赤瑋軸兩軸垂直相交,因此,赤經轉軸和赤瑋轉軸均需增加配重以平衡天線的偏心力矩,這樣導致天線座架的尺寸龐大,重量增加,進一步使驅動系統的功耗增大、驅動壓力增加等,上述缺點大大限制了極軸式天線的廣泛應用。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極軸式天線,具有整體結構簡單、體積小重量輕、重心穩定、保障天線在惡劣氣像條件下正常工作的特點。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極軸式天線,包括轉動底盤、天線反射器和立筒;所述轉動底盤上設有赤瑋轉動機構,在轉動底盤和立筒之間設有赤經轉動機構;所述赤瑋轉動機構包括赤瑋軸、立筒支柱、赤瑋扇齒輪和赤瑋電機;所述立筒支柱有兩根并對稱固定在轉動底盤中心兩側,所述赤瑋軸兩端部分別通過軸承與立筒支柱上部連接;所述赤瑋電機位于轉動底盤上面的中部并設有赤瑋電機軸端齒輪,赤瑋扇齒輪的下端齒部與赤瑋電機軸端齒輪嗤合,赤瑋扇齒輪的上端與赤瑋軸固定連接;在所述赤瑋軸的上端部固定連接左支臂和左斜臂,在赤瑋軸的下端部固定連接右支臂和右斜臂,所述天線反射器安裝在左斜臂的末端部,在所述右斜臂的末端部設有配重箱;所述赤經轉動機構包括赤經電機、赤經驅動齒軸和赤經驅動齒輪;所述赤經電機安裝在轉動底盤上,所述赤經電機設有下端穿過轉動底盤的赤經驅動齒軸;所述立筒的上端面為斜面并設有斜面蓋板,在所述斜面蓋板上安裝底盤軸承,所述轉動底盤的底面通過套環與底盤軸承連接;所述赤經驅動齒輪與底盤軸承下面的斜面蓋板連接,赤經驅動齒軸的齒面與赤經驅動齒輪嚙合;所述立筒下端通過其基礎部件固定在地面上。
[0005]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進一步改進是:在所述立筒支柱的外側面分別設有赤瑋轉動撞塊,在底盤軸承外側的轉動底盤的底面上設有赤經轉動撞塊,在底盤軸承外側的斜面蓋板上設有機械限位塊。所述立筒包括上部立筒和下部立筒,所述上部立筒和下部立筒之間通過法蘭和螺栓固定連接,在上部立筒的下部內腔設有連接板和水平儀,所述天線反射器的信號電纜、赤瑋電機的電源線和控制電纜以及赤經電機的電源線和控制電纜均通過連接板與極軸式天線的控制設備相連通;在所述下部立筒的下端設有底座盤,所述底座盤通過連接螺栓和基座固定在地面上。
[0006]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維護方便,整體平衡穩定,可通過調整左支臂和右支臂的長度,實現赤瑋軸徑向兩側間的平衡;通過調整左斜臂和右斜臂間的角度,實現天線反射器和配重箱間的平衡,可使配重箱體積最小,從而減小了天線的整體體積,減輕了天線的整體重量,降低了驅動系統的功耗,保證天線平穩工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08]圖2為圖1的0向視圖;
[0009]圖3為沿圖1中線的剖視圖;
[0010]圖4為沿圖1中六-八線的剖視圖;
[0011]圖5為轉動底盤上的赤瑋轉動機構和赤經轉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2]圖6為圖5的俯視圖;
[0013]圖7為沿圖5中8-8線的剖視圖。
[0014]如圖所示天線反射器、2左斜臂、3左支臂、4軸承、5赤瑋軸、6赤瑋電機、7赤瑋扇齒輪、8立筒支柱、9右支臂、10右斜臂、11配重箱、12赤瑋電機軸端齒輪、13赤瑋轉動撞塊、14赤經轉動撞塊、15門蓋、16赤經驅動齒輪、17赤經驅動齒軸、18底盤軸承、19上部立筒、20機械限位塊、21轉動底盤、22下部立筒、23底座盤、24赤經電機、25水平儀、26連接板。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合附圖1-7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0016]一種極軸式天線,包括轉動底盤21、天線反射器1和立筒;所述轉動底盤21上設有赤瑋轉動機構,在轉動底盤21和立筒之間設有赤經轉動機構;所述赤瑋轉動機構包括赤瑋軸5、立筒支柱8、赤瑋扇齒輪7和赤瑋電機6 ;所述立筒支柱8有兩根并對稱固定在轉動底盤21中心兩側,所述赤瑋軸5兩端部分別通過軸承4與立筒支柱8上部連接;所述赤瑋電機6位于轉動底盤21上面的中部并設有赤瑋電機軸端齒輪12,赤瑋扇齒輪7的下端齒部與赤瑋電機軸端齒輪12嚙合,赤瑋扇齒輪7的上端與赤瑋軸5固定連接;在所述赤瑋軸5的上端部固定連接左支臂3和左斜臂2,在赤瑋軸5的下端部固定連接右支臂9和右斜臂10,所述天線反射器1安裝在左斜臂2的末端部,在所述右斜臂10的末端部設有配重箱11 ;所述赤經轉動機構包括赤經電機24、赤經驅動齒軸17和赤經驅動齒輪16 ;所述赤經電機24安裝在轉動底盤21上,所述赤經電機24設有下端穿過轉動底盤21的赤經驅動齒軸17 ;所述立筒的上端面為斜面并設有斜面蓋板,在所述斜面蓋板上安裝底盤軸承18,所述轉動底盤21的底面通過套環與底盤軸承18連接;所述赤經驅動齒輪16與底盤軸承18下面的斜面蓋板連接,赤經驅動齒軸17的齒面與赤經驅動齒輪16嚙合;所述立筒下端通過其基礎部件固定在地面上。在所述立筒支柱8的外側面分別設有赤瑋轉動撞塊13,在底盤軸承18外側的轉動底盤21的底面上設有赤經轉動撞塊14,在底盤軸承18外側的斜面蓋板上設有機械限位塊20。所述立筒包括上部立筒19和下部立筒22,所述上部立筒19和下部立筒22之間通過法蘭和螺栓固定連接,在上部立筒19的下部內腔設有連接板26和水平儀25,所述天線反射器I的信號電纜、赤瑋電機6的電源線和控制電纜以及赤經電機24的電源線和控制電纜均通過連接板26與極軸式天線的控制設備相連通;在所述下部立筒22的下端設有底座盤23,所述底座盤23通過連接螺栓和基座固定在地面上。使用方法:地面控制人員啟動赤經電機24,赤經驅動齒軸17在赤經驅動齒輪16上轉動,帶動轉動底盤21在立筒上端的斜面上轉動;通過啟動赤瑋電機6,赤瑋電機軸端齒輪12驅動赤瑋扇齒輪7轉動,帶動赤瑋軸5轉動,使天線反射器I做經瑋掃描捕捉被觀測目標。
【權利要求】
1.一種極軸式天線,其特征在于:包括轉動底盤(21)、天線反射器(I)和立筒;所述轉動底盤(21)上設有赤瑋轉動機構,在轉動底盤(21)和立筒之間設有赤經轉動機構; 所述赤瑋轉動機構包括赤瑋軸(5)、立筒支柱(8)、赤瑋扇齒輪(7)和赤瑋電機¢);所述立筒支柱(8)有兩根并對稱固定在轉動底盤(21)中心兩側,所述赤瑋軸(5)兩端部分別通過軸承(4)與立筒支柱(8)上部連接;所述赤瑋電機(6)位于轉動底盤(21)上面的中部并設有赤瑋電機軸端齒輪(12),赤瑋扇齒輪(7)的下端齒部與赤瑋電機軸端齒輪(12)嚙合,赤瑋扇齒輪(7)的上端與赤瑋軸(5)固定連接;在所述赤瑋軸(5)的上端部固定連接左支臂⑶和左斜臂(2),在赤瑋軸(5)的下端部固定連接右支臂(9)和右斜臂(10),所述天線反射器(I)安裝在左斜臂(2)的末端部,在所述右斜臂(10)的末端部設有配重箱(11); 所述赤經轉動機構包括赤經電機(24)、赤經驅動齒軸(17)和赤經驅動齒輪(16);所述赤經電機(24)安裝在轉動底盤(21)上,所述赤經電機(24)設有下端穿過轉動底盤(21)的赤經驅動齒軸(17);所述立筒的上端面為斜面并設有斜面蓋板,在所述斜面蓋板上安裝底盤軸承(18),所述轉動底盤(21)的底面通過套環與底盤軸承(18)連接;所述赤經驅動齒輪(16)與底盤軸承(18)下面的斜面蓋板連接,赤經驅動齒軸(17)的齒面與赤經驅動齒輪(16)嚙合;所述立筒下端通過其基礎部件固定在地面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極軸式天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立筒支柱(8)的外側面分別設有赤瑋轉動撞塊(13),在底盤軸承(18)外側的轉動底盤(21)的底面上設有赤經轉動撞塊(14),在底盤軸承(18)外側的斜面蓋板上設有機械限位塊(20)。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極軸式天線,其特征在于:所述立筒包括上部立筒(19)和下部立筒(22),所述上部立筒(19)和下部立筒(22)之間通過法蘭和螺栓固定連接,在上部立筒(19)的下部內腔設有連接板(26)和水平儀(25),所述天線反射器(I)的信號電纜、赤瑋電機(6)的電源線和控制電纜以及赤經電機(24)的電源線和控制電纜均通過連接板(26)與極軸式天線的控制設備相連通;在所述下部立筒(22)的下端設有底座盤(23),所述底座盤(23)通過連接螺栓和基座固定在地面上。
【文檔編號】H01Q3/20GK204230432SQ201420783945
【公開日】2015年3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2月11日 優先權日:2014年12月11日
【發明者】賈彥輝, 李建軍, 何翠瑜 申請人: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