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包括:固定座、第一、第二推塊以及壓塊;固定座的里側面用于固定第一和第二柱狀元件的外側面;第一推塊的外側面用于與第一柱狀元件的內側面貼合,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一柱狀元件的半周長,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第二推塊的外側面用于與第二柱狀元件的內側面貼合,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二柱狀元件的半周長,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壓塊的形狀與第一及第二推塊的內側面相配合,用于在第一與第二推塊之間向下壓緊時,將第一和第二推塊分別向第一和第二柱狀元件的內側面過盈貼合。可見,本實用新型不僅實現了對兩個柱狀元件的固定,而且無需側向扳手空間從而降低了對使用空間的要求。
【專利說明】一種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元器件安裝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電容器是一種典型的柱狀元件,目前在對電容器等柱狀元件進行固定時,往往采用的是類似于電容圈的圓環卡子。這種圓環卡子包括底部固定帶以及環形鋼帶,在使用時,通過底板固定帶固定在安裝板上,再由環形鋼帶對柱狀元件通過周向緊固的方式進行固定。
[0003]可見這種圓環卡子在使用時,只能同時固定一個柱狀元件,并且環形鋼帶對柱狀元件進行周向緊固時,需要有足夠的側向扳手空間以擰緊環形鋼帶。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以實現不僅可同時固定兩個柱狀元件,并且無需側向扳手空間從而降低了對使用空間的要求。
[0005]為此,本實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
[0006]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包括:固定座(11)、第一推塊(12)、第二推塊(13),以及壓塊(14);
[0007]所述固定座(11)的里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貼合并固定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的外側面;
[0008]所述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與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的內側面貼合,且所述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的半周長;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
[0009]所述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與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內側面貼合,且所述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半周長;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
[0010]所述壓塊(14)的形狀與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以及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相配合,用于在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與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之間向下壓緊時,將所述第一推塊(12)和所述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分別向所述第一柱狀元件
(17)的內側面和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內側面過盈貼合。
[0011]優選地,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的上端為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下端為與該斜面連接的平面;
[0012]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的上端為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下端為與該斜面連接的平面。
[0013]優選地,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與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之間還包括可調高度的凸起(15);所述凸起(15)用于調節所述壓塊(14)與所述第一推塊(12)和所述第二推塊(13)貼合的面積。
[0014]優選地,所述固定裝置還包括下托(16);
[0015]所述下托(16)用于支撐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和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底部。
[0016]優選地,所述第一推塊(12)及所述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為對稱結構。
[0017]優選地,所述第一推塊(1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的直徑,所述第二推塊(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直徑。
[0018]優選地,所述固定座(11)為封閉結構。
[0019]優選地,所述第一推塊(12)與所述第二推塊(13)的結構對稱。
[0020]優選地,所述固定裝置的材料包括聚碳酸酯。
[0021]優選地,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和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均為電容器。
[0022]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柱狀元件固定裝置包括固定座、第一和第二推塊以及壓塊。其中,第一和第二推塊的內側面均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而壓塊的形狀與第一和第二推塊的內側面相配合,因此壓塊實際上是斜楔形狀。在使用時,壓塊在第一推塊和第二推塊之間向下壓緊,使得第一和第二推塊分別向第一和第二柱狀元件過盈貼合,此時第一和第二推塊會分別向第一和第二柱狀元件產生水平向外的推力,將第一和第二柱狀元件緊靠固定座上,從而實現了對第一和第二柱狀元件的固定。可見,本實用新型不僅實現了對兩個柱狀元件的固定,而且在固定時只需將壓塊向下壓緊,無需側向扳手空間從而降低了對使用空間的要求。
[0023]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這種固定方式利用了斜楔緊固原理,易緊不易松。而且,由于第一推塊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一柱狀元件的半周長,第二推塊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二柱狀元件的半周長,也就是說,第一和第二推塊并不是將第一和第二柱狀元件完全包緊,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隙,這種方式也防止了兩個柱狀元件固定后被完全抱死,很難取出的情形發生。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4]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的正視圖;
[0025]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的俯視圖;
[0026]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推塊12與第一柱狀元件17的連接圖;
[0027]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第一推塊12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8]電容器是一種典型的柱狀元件,目前在對電容器等柱狀元件進行固定時,往往采用的是類似于電容圈的圓環卡子。這種圓環卡子包括底部固定帶以及環形鋼帶,在使用時,通過底板固定帶固定在安裝板上,再由環形鋼帶對柱狀元件通過周向緊固的方式進行固定。
[0029]可見這種圓環卡子在使用時,只能同時固定一個柱狀元件,并且環形鋼帶對柱狀元件進行周向緊固時,需要有足夠的側向扳手空間以擰緊環形鋼帶。除此之外,這種圓環卡子還存在以下缺點:
[0030]1、這種圓環卡子一般采用金屬材質,而金屬材質由于剛性大,因此貼合性較差。
[0031]2、如果環形鋼帶寬度較寬,則會很難擰緊,因此目前的環形鋼帶寬度一般都較窄,但是此時又會使得與柱狀元件的貼合面較窄從而以對柱狀元件的表面造成壓痕等損傷。
[0032]3、需要專用的工裝來調節柱狀元件相對于安裝板的高度。
[0033]而在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一種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以實現不僅可同時固定兩個柱狀元件,并且無需側向扳手空間從而降低了對使用空間的要求。
[0034]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35]請參閱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的具體實施例,本實施例包括:固定座11、第一推塊12、第二推塊13以及壓塊14。
[0036]固定座11的里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貼合并固定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的外側面。
[0037]本實施例的固定裝置能夠用于固定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其中如圖1所示,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可以為柱狀的電容器。并且在本實施例中,所有元件的里側面指的是所有元件面對固定裝置的中心位置的一面。外側面指的是背對該中心位置的一面。例如固定座11的里側面包括圖1所示的與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貼合的一面。第一柱狀元件17的外側面指的是第一柱狀元件17的左側面,第二柱狀元件18的外側面指的是第一柱狀元件18的右側面,其中左、右方向在圖1中分別示出。其中,固定座11可以是固定在安裝板上。
[0038]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與第一柱狀元件17的內側面貼合,且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一柱狀元件17的半周長;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
[0039]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指的是第一推塊12的左側面,該外側面包括弧面,該弧面能夠與第一柱狀元件17的內側面(即第一柱狀元件17的右側面)貼合。如圖3所示,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一柱狀元件17的半周長(即1/2周長),也就是說第一推塊12并沒有將第一柱狀元件17完全包緊,而是留有一定的縫隙,例如圖3中第一推塊12的最外側與第一柱狀元件17的中心線相差距離為s,s根據第一推塊12與第一柱狀元件17的尺寸設定。從而防止第一柱狀元件17固定后被完全抱死,很難取出的情況發生。其中一種較為優選的方式是,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為對稱結構,也就是說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與第一柱狀元件17留有的兩個空隙尺寸完全對稱。如圖1和4所示,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指的是第一推塊12的右側面,該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
[0040]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與第二柱狀元件18的內側面貼合,且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二柱狀元件18的半周長;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
[0041]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指的是第二推塊13的右側面,該外側面包括弧面,該弧面能夠與第二柱狀元件18的內側面(即第一柱狀元件18的左側面)貼合。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二柱狀元件18的半周長(即1/2周長),也就是說第二推塊13并沒有將第二柱狀元件18完全包緊,而是留有一定的縫隙,從而防止第二柱狀元件18固定后被完全抱死,很難取出的情況發生。其中一種較為優選的方式是,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為對稱結構,也就是說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與第二柱狀元件18留有的兩個空隙尺寸完全對稱。如圖1所示,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指的是第一推塊13的左側面,該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
[0042]壓塊14的形狀與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以及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相配合,用于在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與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之間向下壓緊時,將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和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分別向第一柱狀元件17的內側面和第二柱狀元件18的內側面過盈貼合。
[0043]由于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和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均包括斜面,而壓塊14的形狀與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和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相配合,因此壓塊的外表面也包括斜面,并且壓塊向下壓緊時能夠將第一推塊12向第一柱狀元件17過盈貼合,并且將第二推塊13向第二柱狀元件18過盈貼合,因此壓塊實際上是上大下小的斜楔形狀。其中,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的結構可以相對稱,此時壓塊14是對稱結構。
[0044]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可知,本實施例的柱狀元件固定裝置包括固定座11、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以及壓塊14。其中,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均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而壓塊14的形狀與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相配合,因此壓塊實際上是斜楔形狀。在固定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時,壓塊14在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之間向下壓緊,使得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分別向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過盈貼合,此時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會分別向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產生水平向外的推力,將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緊靠固定座11上,從而實現了對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的固定。可見,本實用新型不僅實現了對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共兩個柱狀元件的固定,而且在固定時只需將壓塊向下壓緊,無需側向扳手空間從而降低了對使用空間的要求。并且操作簡單,便于成品及應用現場維修更換,
[0045]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這種固定方式利用了斜楔緊固原理,易緊不易松。而且,由于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一柱狀元件17的半周長,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第二柱狀元件18的半周長,也就是說,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并不是將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完全包緊,而是留有一定的空隙,這種方式也防止了兩個柱狀元件固定后被完全抱死,很難取出的情形發生。
[0046]當本實用新型的固定裝置將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固定后,若要將這兩個柱狀元件取出,只需由下而上取出壓塊14,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不再與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過盈貼合,直接取出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即可。
[0047]需要說明的是,對于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來說,內側面可以只包括一個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例如圖4所示的第一推塊12。也可以是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的上端為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下端為與該斜面相連的平面,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的上端為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下端為與該斜面相連的平面,例如圖1所示的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無論是那種情況,壓塊14的形狀均與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相配八口 ο
[0048]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中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與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之間還包括可調高度的凸起15 ;凸起15用于調節壓塊14與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貼合的面積。如圖1可以看出,當凸起15較高時,壓塊14與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貼合的面積較小,當凸起15較低時,壓塊14與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貼合的面積較大,從而能夠通過調節凸起15的高度調節壓塊14與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貼合的面積,從而實現調節壓塊14與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貼合的緊度。例如若壓塊14與第一推塊12和第二推塊13貼合緊度過大時,則可以提高凸起的高度,從而減小貼合緊度,相反則可以降低凸起的高度。其中凸起15可以是設置在安裝板上。
[004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裝置還可以包括下托16,下托16用于支撐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的底部。其中,下托16的深度可以根據需求設置,例如圖1所示固定座11安裝在安裝板時,設置較深的下托16,可以使得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相對于安裝板的高度較大,相反,設置較淺的下托16,可以使得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相對于安裝板的高度較小。因此不再需要專用的工裝來調節柱狀元件相對于安裝板的高度。
[0050]由于現有技術中,環形鋼帶寬度一般都較窄,會使得與柱狀元件的貼合面較窄從而對柱狀元件的表面造成壓痕等損傷。而在本實用新型中利用了斜楔緊固原理實現對柱狀元件的固定,一般情況下,第一推塊12的高度一般大于或等于第一柱狀元件17的直徑,第二推塊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柱狀元件18的直徑。顯然與柱狀元件的貼合面積很大,因此降低了對柱狀元件表面造成的損傷。
[0051]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固定座11可以為封閉式結構,例如為一個環形的固定座,固定座兩端的內側面為弧面,用于與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的外側面貼合,兩端之間的內側面為平面,可以與第一推塊12、第二推塊13和壓塊14的前、后側面貼八口 ο
[0052]在現有技術中,圓環卡子一般采用金屬材質,而金屬材質由于剛性大,因此貼合性較差,而在本實用新型中利用了斜楔緊固原理實現對柱狀元件的固定,因此固定裝置不再采用金屬材質,而是可以采用工業塑料,例如固定裝置可以包括聚碳酸酯,這種材料具有耐高、低溫、及抗沖擊的特點。
[0053]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柱狀元件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座(11)、第一推塊(12)、第二推塊(13),以及壓塊(14); 所述固定座(11)的里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貼合并固定第一柱狀元件(17)和第二柱狀元件(18)的外側面; 所述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與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的內側面貼合,且所述第一推塊(12)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的半周長;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 所述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包括弧面,用于與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內側面貼合,且所述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的弧長小于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半周長;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包括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 所述壓塊(14)的形狀與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以及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相配合,用于在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與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之間向下壓緊時,將所述第一推塊(12)和所述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分別向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的內側面和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內側面過盈貼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的上端為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下端為與該斜面連接的平面; 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的上端為由外至內向下傾斜的斜面,下端為與該斜面連接的平面。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塊(12)的內側面與所述第二推塊(13)的內側面之間還包括可調高度的凸起(15);所述凸起(15)用于調節所述壓塊(14)與所述第一推塊(12)和所述第二推塊(13)貼合的面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還包括下托(16); 所述下托(16)用于支撐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和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底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塊(12)及所述第二推塊(13)的外側面為對稱結構。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塊(12)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的直徑,所述第二推塊(13)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的直徑。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11)為封閉結構。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推塊(12)與所述第二推塊(13)的結構對稱。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裝置的材料包括聚碳酸酯。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狀元件(17)和所述第二柱狀元件(18)均為電容器。
【文檔編號】H01G2/04GK203966829SQ201420425976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30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30日
【發明者】岳會昌, 楊曼 申請人:北京鐵路信號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