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申請公開一種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該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包括底座,上蓋及夾頭,所述底座與所述上蓋相扣合形成一空腔,所述底座上開有安裝孔,所述夾頭的頂部穿過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空腔內,所述夾頭的底部卡接在所述安裝孔外側。該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通過上述底座及上蓋保護了蓄電池的正極樁頭及夾頭,避免了雨水、油污的侵蝕,有效延長了蓄電池的使用壽命。而且通過在上蓋上設置正極標識,有效避免了蓄電池正負極接反的情況。
【專利說明】一種蓄電池正極粧頭護線盒
【技術領域】
[0001 ] 本申請涉及蓄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
【背景技術】
[0002]蓄電池是汽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蓄電池的正極樁頭通常固定有夾頭,蓄電池的正極樁頭通過該夾頭與線束連接,為整車供電。
[0003]傳統的蓄電池夾頭通過螺栓固定,其外圍沒有任何防護裝置,在使用一定時間后由于受到雨水、油污的侵蝕夾頭會銹蝕,將嚴重影響蓄電池的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一種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能夠保護蓄電池的正極樁頭及夾頭。技術方案如下:
[0005]提供一種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包括底座,上蓋及夾頭,所述底座與所述上蓋相扣合形成一空腔,所述底座上開有安裝孔,所述夾頭的頂部穿過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空腔內,所述夾頭的底部卡接在所述安裝孔外側。
[0006]優選的,所述底座的安裝孔上相對設置有朝向所述安裝孔內突出的第一限位凸臺和第二限位凸臺,所述夾頭的底部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凸臺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臺上。
[0007]優選的,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導通片,所述導通片一側與所述夾頭連接,另一側具有與線束連接的彎折部。
[0008]優選的,所述夾頭包括夾緊部及在所述夾緊部一側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平行延伸出的圓環,所述夾緊部上還相對的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夾頭通過穿過所述定位孔的夾緊螺栓使所述圓環與所述蓄電池的正極樁頭緊固。
[0009]優選的,所述夾頭的一圓環上延伸出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開有第一連接孔,所述導通片的一側開有第二連接孔,所述夾頭與所述導通片通過穿過所述第一連接孔與所述第二連接孔的固定裝置固定連接。
[0010]優選的,所述上蓋表面還具有正極標識。
[001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通過上述底座及上蓋保護了蓄電池的正極樁頭及夾頭,避免了雨水、油污的侵蝕,有效延長了蓄電池的使用壽命。而且通過在上蓋上設置正極標識,有效避免了蓄電池正負極接反的情況。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申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以下附圖并未刻意按實際尺寸等比例縮放繪制,重點在于示出本申請的主旨。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的爆炸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夾頭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夾緊螺栓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導通片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緊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0]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上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
[0022]在下面的描述中闡述了很多具體細節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實用新型,但是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來實施,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受下面公開的具體實施例的限制。
[0023]其次,本實用新型結合示意圖進行詳細描述,在詳述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時,為便于說明,表示裝置結構的剖面圖會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圖只是示例,其在此不應限制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此外,在實際制作中應包含長度、寬度及深度的三維空間尺寸。
[0024]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描述。
[0025]參見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種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的爆炸圖。
[0026]本實施例中,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包括底座10,夾頭20及上蓋30,底座10與上蓋30相扣合形成一空腔。
[0027]其中,底座10的結構如圖2所示,該底座10上開有一安裝孔11,該安裝孔11的直徑可以為32mm。該安裝孔11上相對設置有朝向安裝孔11內突出的第一限位凸臺12和第二限位凸臺13,該第一限位凸臺12和第二限位凸臺13用于對夾頭20進行限位和固定。該底座10還可以設置用于實現與上蓋30扣合的連接件14、15,該連接件14、15可以是彈性部件在上蓋30扣合在底座10上時,通過向下按壓上蓋30,可以實現底座10與上蓋30卡扣連接在一起。
[0028]夾頭20的結構如圖3所示,該夾頭20包括夾緊部21及在夾緊部21 —側的頂部延伸出的圓環22和在底部延伸出的圓環23,圓環22、23相平行,圓環22、23與蓄電池的正極樁頭相配合。該夾緊部21上還相對的設置有定位孔211,該定位孔的直徑可以為6mm。正常工作時,該夾頭20通過穿過定位孔211的夾緊螺栓31 (如圖4所示)使圓環22、23與蓄電池的正極樁頭緊固,可以施加12-15牛頓的力將此夾緊螺栓31打緊,以保證蓄電池的穩定可靠;當需要拆卸該蓄電池正極樁頭時,可以將此夾緊螺栓31打松,此時夾頭20的圓環22,23與蓄電池正極樁頭松開。該夾頭20的頂部也即夾緊部21和圓環22穿過底座10上的安裝孔11,位于底座10和上蓋30形成的空腔內,夾頭20的底部也即圓環23位于該底座10外部,并卡接在底座10安裝孔11的第一限位凸臺12和第二限位凸臺13上。該夾頭20的一圓環上如圖2所示的圓環22上還延伸出一延伸部24,該延伸部24上開有第一連接孔
241。
[0029]底座10上還可以設置有一導通片40,導通片40 —側與夾頭20連接,另一側具有與線束連接的彎折部。如圖5所示,該導通片40可以呈L型,導通片40的一側開有第二連接孔41,夾頭20與該導通片40通過穿過第一連接孔241與第二連接孔41的固定裝置固定連接,該固定裝置可以是如圖6所示的螺栓61。如圖5所示,該導通片40上還可以開有第三連接孔42,在后裝市場需要蓄電池電源時,可以直接通過圓形導電片與第三連接孔42通過圖6所示固定裝置固定。該第二連接孔41、第三連接孔42可以是直徑為7mm圓孔。位于導通片40另一側的彎折部43與線束連接,為整車提供電量。該彎折部43可以是通過底座10或上蓋30上的預留孔伸出底座10與上蓋30形成的空腔外。
[0030]上蓋30的結構如圖7所示,上蓋30表面還可以具有正極標識,具體的,上蓋30的上表面上還包含一個圓形凸起,圓形凸起里設置一個十字形標志71,用以表示此端為蓄電池正極,以提醒用戶,防止蓄電池正負極裝反。優選的,該十字形標志71可以涂為醒目的紅色。
[003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通過上述底座及上蓋保護了蓄電池的正極樁頭及夾頭,避免了雨水、油污的侵蝕,有效延長了蓄電池的使用壽命。而且通過在上蓋上設置正極標識,有效避免了蓄電池正負極接反的情況。
[0032]以上實施例中,各部件的形狀和結構僅為示例,并非限定。并且,以上各部件還可以用其它具有相同功能的元件來分別替換,以組合形成更多的技術方案,且這些替換后形成的技術方案均應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之內。
[0033]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
[0034]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披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情況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術內容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出許多可能的變動和修飾,或修改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因此,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做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及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保護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上蓋及夾頭,所述底座與所述上蓋相扣合形成一空腔,所述底座上開有安裝孔,所述夾頭的頂部穿過所述安裝孔位于所述空腔內,所述夾頭的底部卡接在所述安裝孔外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安裝孔上相對設置有朝向所述安裝孔內突出的第一限位凸臺和第二限位凸臺,所述夾頭的底部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凸臺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臺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還設置有導通片,所述導通片一側與所述夾頭連接,另一側具有與線束連接的彎折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夾頭包括夾緊部及在所述夾緊部一側的頂部和底部分別平行延伸出的圓環,所述夾緊部上還相對的設置有定位孔,所述夾頭通過穿過所述定位孔的夾緊螺栓使所述圓環與所述蓄電池的正極樁頭緊固。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夾頭的一圓環上延伸出一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上開有第一連接孔,所述導通片的一側開有第二連接孔,所述夾頭與所述導通片通過穿過所述第一連接孔與所述第二連接孔的固定裝置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蓄電池正極樁頭護線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表面還具有正極標識。
【文檔編號】H01M2/34GK203967169SQ201420419294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25日
【發明者】孫濤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