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包括外殼、上連接線、下連接線、芯組和彈簧擠壓機構,外殼頂部固定有上外殼引出極,外殼底部固定有下外殼引出極,彈簧擠壓機構壓緊在芯組頂部,芯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且固連的下銅板、下銅塊、元件、上銅塊和上銅板,元件數量為多個且豎直設置,元件間通過中間銅塊固連,彈簧擠壓機構包括依次設置的上連接板、彈簧和下連接板,上連接板與下連接板通過固定連接線連接;上連接線一端與最上面元件上端面連接,上連接線另一端與上外殼引出極連接,下連接線一端與最下面元件下端面連接,下連接線另一端與下外殼引出極連接。本實用新型原材料本身不受影響,不損壞原材料本身性能,沒有掉錫隱患。
【專利說明】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屬于電容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外市場上銷售和使用的電容器內元件采用無感凸箔結構,元件之間的連接基本上都是通過涂錫連接,即在元件表面凸箔處先涂錫層,錫層內埋設有銅箔,最后在埋入銅箔的錫層上焊接引線。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這種連接結構存在以下不足:(I)元件首次涂錫時,需烙鐵溫度較高,有損原材料本身性能;元件是通過鋁箔和聚丙烯薄膜卷繞而成的,在無感凸箔結構中,兩端凸箔分別做為兩個電極,聚丙烯薄膜做為填充在電極之間的固體絕緣介質,在首次涂錫時烙鐵溫度需達到一定溫度,才可將錫融化涂覆在元件端面,而溫度較高,在焊接過程中難免碰到聚丙烯薄膜,聚丙烯薄膜碰到高溫烙鐵時即刻融化,因此高溫烙鐵焊接無疑對原材料性能本身有所影響。(2)將銅箔埋入錫層時,需要人工裁剪所需銅箔的大小,使得銅箔大小存在偏差、不統一,并且銅箔存在尖角,焊接時容易對元件造成劃傷;另外為了使銅箔埋入錫層,人工操作時需要壓住銅箔焊接,較費力,操作復雜。(3)另夕卜,由于元件是由鋁箔和聚丙烯薄膜卷繞而成的,在涂錫端面時凝固的錫點極有可能掉入卷繞體中,從而影響元件的電氣性能以及使用壽命。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結構設計合理,元件之間連接不再通過埋入銅箔的錫層進行連接,而是通過彈簧擠壓銅片實現元件間連接,原材料本身不受外界因素影響,不會損壞原材料本身性能,操作過程不受人為因素影響,沒有涂錫,不存在掉錫隱患。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上連接線、下連接線以及設置在外殼內的芯組和彈簧擠壓機構,所述外殼的頂部固定有上外殼引出極,所述外殼的底部固定有下外殼引出極,所述彈簧擠壓機構壓緊在芯組的頂部,所述芯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下銅板、下銅塊、元件、上銅塊和上銅板,所述下銅板設置在外殼內底部,所述元件的數量為多個,多個元件豎直設置且位于一條直線上,相鄰元件之間通過中間銅塊固定連接,最下面的元件與下銅塊固定連接,最上面的元件與上銅塊固定連接;所述彈簧擠壓機構包括上連接板、下連接板和彈簧,所述彈簧設置在上連接板與下連接板之間,所述下連接板設置在上銅板的頂部,所述彈簧的下端與下連接板緊密接觸,所述彈簧的上端與上連接板緊密接觸,所述上連接板與下連接板之間通過固定連接線連接;所述上連接線的一端與最上面元件的上端面連接,所述上連接線的另一端與上外殼引出極連接,所述下連接線的一端與最下面元件的下端面連接,所述下連接線的另一端與下外殼引出極連接。
[0005]上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由空心芯軸和纏繞在空心芯軸外的卷繞體組成,所述空心芯軸的高度小于卷繞體的高度,所述卷繞體的上下兩端均超出空心芯軸的上下兩端。
[0006]上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銅塊的頂部中心固定有第一上空心突起,所述第一上空心突起伸入最下面元件的空心芯軸內且與最下面元件的空心芯軸固定連接;所述上銅塊的底部中心固定有第一下空心突起,所述第一下空心突起伸入最上面元件的空心芯軸內且與最上面元件的空心芯軸固定連接;所述中間銅塊的頂部中心固定有第二上空心突起,所述中間銅塊的底部中心固定有第二下空心突起,所述第二上空心突起伸入中間銅塊上方元件的空心芯軸內且與中間銅塊上方元件的空心芯軸固定連接,所述第二下空心突起伸入中間銅塊下方元件的空心芯軸內且與中間銅塊下方元件的空心芯軸固定連接。
[0007]上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殼引出極和下外殼引出極均為空心結構,所述上連接板的中心開有第一通孔,所述下連接板的中心開有第二通孔,所述上銅板的中心開有第三通孔,所述上銅塊的中心開有與第一下空心突起內部相通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一下空心突起上開有第一穿線孔,所述上連接線的一端與最上面元件的卷繞體的上端面連接,所述上連接線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一穿線孔、第一下空心突起、第四通孔、第三通孔、第二通孔、彈簧和上外殼引出極后與上外殼引出極的頂部連接;所述下銅板的中心開有第五通孔,所述下銅塊的中心開有與第一上空心突起內部相通的第六通孔,所述第一上空心突起上開有第二穿線孔,所述下連接線的一端與最下面元件的卷繞體的下端面連接,所述下連接線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二穿線孔、第一上空心突起、第六通孔、第五通孔和下外殼引出極后與下外殼引出極的底部連接。
[0008]上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板的外周開有上連接孔,所述下連接板的外周開有下連接孔,所述上連接孔和下連接孔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固定連接線的一端穿過上連接孔且與上連接板連接,所述固定連接線的另一端穿過下連接孔且與下連接板連接,所述固定連接線的數量為多根,多根固定連接線均勻布設。
[0009]上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線和下連接線的數量相等且均為兩根。
[0010]上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內填充有絕緣介質。
[0011]上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為塑料外殼。
[0012]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
[0013]1、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合理,元件之間連接不再通過埋入銅箔的錫層進行連接,而是通過彈簧擠壓銅片實現元件端面有效連接,原材料本身不受外界因素影響,不會損壞原材料本身性能,操作過程不受人為因素影響。
[0014]2、本實用新型避免因烙鐵過熱而影響原材料性能,避免操作過程中的人為因素,沒有涂錫操作,排除了錫掉入卷繞體中的隱患,且操作簡單環保。
[0015]3、本實用新型芯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下銅板、下銅塊、元件、上銅塊和上銅板,元件的數量為多個,多個元件豎直設置且位于一條直線上,相鄰元件之間通過中間銅塊固定連接,最下面的元件與下銅塊固定連接,最上面的元件與上銅塊固定連接,形成芯組;芯組連接簡單,固定可靠。
[0016]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的A處放大圖。
[0019]圖3為圖1的B處放大圖。
[0020]附圖標記說明:
[0021]I—上外殼引出極; 2—外殼;3—上連接板;
[0022]3-1—上連接孔;3_2—第一通孔;4一固定連接線;
[0023]5—彈簧;6—下銅板;6-1—第五通孔;
[0024]7一卷繞體;8—空心芯軸;9—中間銅塊;
[0025]9-1一第二上空心突起;9-2—第二下空心突起;10—下銅塊;
[0026]10-1 一第一上空心突起;10-11—第二穿線孔;10-2—第六通孔;
[0027]11 一下連接線;12—絕緣介質;13—上連接線;
[0028]14一下外殼引出極; 15—上銅板;15_1—第二通孔;
[0029]16—上銅塊;16-1—第一下空心突起;16-11—第一穿線孔;
[0030]16-2一第四通孔;17—下連接板;17_1—下連接孔;
[0031 ]17-2—第二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32]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外殼2、上連接線13、下連接線11以及設置在外殼2內的芯組和彈簧擠壓機構,所述外殼2的頂部固定有上外殼引出極1,所述外殼2的底部固定有下外殼引出極14,所述彈簧擠壓機構壓緊在芯組的頂部,所述芯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下銅板6、下銅塊10、元件、上銅塊16和上銅板15,所述下銅板6設置在外殼2內底部,所述元件的數量為多個,多個元件豎直設置且位于一條直線上,相鄰元件之間通過中間銅塊9固定連接,最下面的元件與下銅塊10固定連接,最上面的元件與上銅塊16固定連接;所述彈簧擠壓機構包括上連接板3、下連接板17和彈簧5,所述彈簧5設置在上連接板3與下連接板17之間,所述下連接板17設置在上銅板15的頂部,所述彈簧5的下端與下連接板17緊密接觸,所述彈簧5的上端與上連接板3緊密接觸,所述上連接板3與下連接板17之間通過固定連接線4連接;所述上連接線13的一端與最上面元件的上端面連接,所述上連接線13的另一端與上外殼引出極I連接,所述下連接線11的一端與最下面元件的下端面連接,所述下連接線11的另一端與下外殼引出極14連接。
[0033]如圖1所示,所述元件由空心芯軸8和纏繞在空心芯軸8外的卷繞體7組成,所述空心芯軸8的高度小于卷繞體7的高度,所述卷繞體7的上下兩端均超出空心芯軸8的上下兩端;增大了卷繞有效面積,進而增大了電容器的容量。
[0034]如圖1-圖3所示,所述下銅塊10的頂部中心固定有第一上空心突起10-1,所述第一上空心突起10-1伸入最下面元件的空心芯軸8內且與最下面元件的空心芯軸8固定連接;所述上銅塊16的底部中心固定有第一下空心突起16-1,所述第一下空心突起16-1伸入最上面元件的空心芯軸8內且與最上面元件的空心芯軸8固定連接;所述中間銅塊9的頂部中心固定有第二上空心突起9-1,所述中間銅塊9的底部中心固定有第二下空心突起
9-2,所述第二上空心突起9-1伸入中間銅塊9上方元件的空心芯軸8內且與中間銅塊9上方元件的空心芯軸8固定連接,所述第二下空心突起9-2伸入中間銅塊9下方元件的空心芯軸8內且與中間銅塊9下方元件的空心芯軸8固定連接;連接方便,且可很好的保證多個豎直設置的元件位于一條直線上。
[0035]如圖1-圖3所示,所述上外殼引出極I和下外殼引出極14均為空心結構,所述上連接板3的中心開有第一通孔3-2,所述下連接板17的中心開有第二通孔17-2,所述上銅板15的中心開有第三通孔15-1,所述上銅塊16的中心開有與第一下空心突起16-1內部相通的第四通孔16-2,所述第一下空心突起16-1上開有第一穿線孔16-11,所述上連接線13的一端與最上面元件的卷繞體7的上端面連接,所述上連接線13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一穿線孔16-11、第一下空心突起16-1、第四通孔16-2、第三通孔15_1、第二通孔17_2、彈簧5和上外殼引出極I后與上外殼引出極I的頂部連接;所述下銅板6的中心開有第五通孔6-1,所述下銅塊10的中心開有與第一上空心突起10-1內部相通的第六通孔10-2,所述第一上空心突起10-1上開有第二穿線孔10-11,所述下連接線11的一端與最下面元件的卷繞體7的下端面連接,所述下連接線11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二穿線孔10-11、第一上空心突起
10-1、第六通孔10-2、第五通孔6-1和下外殼引出極14后與下外殼引出極14的底部連接。
[0036]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上連接板3的外周開有上連接孔3-1,所述下連接板17的外周開有下連接孔17-1,所述上連接孔3-1和下連接孔17-1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固定連接線4的一端穿過上連接孔3-1且與上連接板3連接,所述固定連接線4的另一端穿過下連接孔17-1且與下連接板17連接,所述固定連接線4的數量為多根,多根固定連接線4均勻布設;多根固定連接線4,可確保上連接板3與下連接板17的連接可靠性。
[0037]本實施例中,所述上連接線13和下連接線11的數量相等且均為兩根,確保可靠導電。
[0038]如圖1所示,所述外殼2內填充有絕緣介質12。
[0039]本實施例中,所述外殼2為塑料外殼,塑料外殼不導電,無需絕緣。
[0040]本實用新型中,芯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下銅板6、下銅塊10、元件、上銅塊16和上銅板15,元件的數量為多個,多個元件豎直設置且位于一條直線上,相鄰元件之間通過中間銅塊9固定連接,最下面的元件與下銅塊10固定連接,最上面的元件與上銅塊16固定連接,形成芯組;芯組連接簡單,固定可靠;通過在芯組的頂部設置有將其壓緊的彈簧擠壓機構,通過彈簧5的擠壓作用實現中間銅塊9與元件之間、元件與上銅塊16之間、元件與下銅塊10、上銅塊16與上銅板15以及下銅板6與下銅塊10之間的可靠連接,進而將芯組很好的固定在外殼2內。具體操作時,在上連接板3的上部擠壓彈簧5,擠壓到計算距離后,將固定連接線4與下連接板17連接即可。
[004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2)、上連接線(13)、下連接線(11)以及設置在外殼(2)內的芯組和彈簧擠壓機構,所述外殼(2)的頂部固定有上外殼引出極(I),所述外殼(2)的底部固定有下外殼引出極(14),所述彈簧擠壓機構壓緊在芯組的頂部,所述芯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設置的下銅板¢)、下銅塊(10)、元件、上銅塊(16)和上銅板(15),所述下銅板(6)設置在外殼(2)內底部,所述元件的數量為多個,多個元件豎直設置且位于一條直線上,相鄰元件之間通過中間銅塊(9)固定連接,最下面的元件與下銅塊(10)固定連接,最上面的元件與上銅塊(16)固定連接;所述彈簧擠壓機構包括上連接板(3)、下連接板(17)和彈簧(5),所述彈簧(5)設置在上連接板(3)與下連接板(17)之間,所述下連接板(17)設置在上銅板(15)的頂部,所述彈簧(5)的下端與下連接板(17)緊密接觸,所述彈簧(5)的上端與上連接板(3)緊密接觸,所述上連接板(3)與下連接板(17)之間通過固定連接線(4)連接;所述上連接線(13)的一端與最上面元件的上端面連接,所述上連接線(13)的另一端與上外殼引出極(I)連接,所述下連接線(11)的一端與最下面元件的下端面連接,所述下連接線(11)的另一端與下外殼引出極(14)連接。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由空心芯軸(8)和纏繞在空心芯軸(8)外的卷繞體(7)組成,所述空心芯軸(8)的高度小于卷繞體(7)的高度,所述卷繞體(7)的上下兩端均超出空心芯軸(8)的上下兩端。
3.按照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銅塊(10)的頂部中心固定有第一上空心突起(10-1),所述第一上空心突起(10-1)伸入最下面元件的空心芯軸(8)內且與最下面元件的空心芯軸(8)固定連接;所述上銅塊(16)的底部中心固定有第一下空心突起(16-1),所述第一下空心突起(16-1)伸入最上面元件的空心芯軸(8)內且與最上面元件的空心芯軸(8)固定連接;所述中間銅塊(9)的頂部中心固定有第二上空心突起(9-1),所述中間銅塊(9)的底部中心固定有第二下空心突起(9-2),所述第二上空心突起(9-1)伸入中間銅塊(9)上方元件的空心芯軸⑶內且與中間銅塊(9)上方元件的空心芯軸(8)固定連接,所述第二下空心突起(9-2)伸入中間銅塊(9)下方元件的空心芯軸⑶內且與中間銅塊(9)下方元件的空心芯軸⑶固定連接。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外殼引出極(I)和下外殼引出極(14)均為空心結構,所述上連接板(3)的中心開有第一通孔(3-2),所述下連接板(17)的中心開有第二通孔(17-2),所述上銅板(15)的中心開有第三通孔(15-1),所述上銅塊(16)的中心開有與第一下空心突起(16-1)內部相通的第四通孔(16-2),所述第一下空心突起(16-1)上開有第一穿線孔(16-11),所述上連接線(13)的一端與最上面元件的卷繞體(7)的上端面連接,所述上連接線(13)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一穿線孔(16-11)、第一下空心突起(16-1)、第四通孔(16-2)、第三通孔(15_1)、第二通孔(17-2)、彈簧(5)和上外殼引出極(I)后與上外殼引出極(I)的頂部連接;所述下銅板(6)的中心開有第五通孔(6-1),所述下銅塊(10)的中心開有與第一上空心突起(10-1)內部相通的第六通孔(10-2),所述第一上空心突起(10-1)上開有第二穿線孔(10-11),所述下連接線(11)的一端與最下面元件的卷繞體(7)的下端面連接,所述下連接線(11)的另一端依次穿過第二穿線孔(10-11)、第一上空心突起(10-1)、第六通孔(10-2)、第五通孔(6-1)和下外殼引出極(14)后與下外殼引出極(14)的底部連接。
5.按照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板(3)的外周開有上連接孔(3-1),所述下連接板(17)的外周開有下連接孔(17-1),所述上連接孔(3-1)和下連接孔(17-1)的位置相對應,所述固定連接線(4)的一端穿過上連接孔(3-1)且與上連接板(3)連接,所述固定連接線(4)的另一端穿過下連接孔(17-1)且與下連接板(17)連接,所述固定連接線(4)的數量為多根,多根固定連接線(4)均勻布設。
6.按照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連接線(13)和下連接線(11)的數量相等且均為兩根。
7.按照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2)內填充有絕緣介質(12)。
8.按照權利要求1-4中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電容器內元件之間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2)為塑料外殼。
【文檔編號】H01G4/224GK203966832SQ201420396603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17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17日
【發明者】趙洋 申請人:西安華超電力電容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