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插接件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新型插接件,包括接件和插件,插件包括固定件和插接針,固定件包括定位部和連接部,接件包括外殼和空腔,接件外殼上設置有固定翼片和卡座,卡座和固定翼片之間形成有定位腔,卡座上設置有活動翼片和聯動件,活動翼片包括有抵接部和活動部,活動部設置為齒輪且活動部軸向固定周向旋轉,聯動件包括有操作部以及齒條,齒條與活動部相嚙合,卡座內設置有供聯動件滑移的滑槽,聯動件設置于滑槽內且可沿滑槽設置方向來回運動,固定翼片與外殼表面之間形成有缺口且定位部可嵌設于缺口中,抵接部可隨活動部周向轉動至定位腔中,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固定效果好的插接件中插件和接件的固定結構,長期使用依舊可以保持良好的固定效果。
【專利說明】新型插接件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氣零配件,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新型插接件。
【背景技術】
[0002]如圖3所示,為目前市場上的一種插接件包括插件I和接件2,其中插件I包括固定件11和固定設置于固定件11上的若干插接針12,固定件11包括呈L型一體設置的定位部111和連接部112,所述若干插接針12均勻固設于連接部112上;所述接件2包括外殼21和置于外殼21內的多個空腔,外殼21設有與定位部111相互鎖定配合的鎖定扣23,插接件2與空腔一一對應且一個插接件2嵌設于一個空腔內,空腔沿插接針12插接方向的橫截面為正方形,外殼21上設有若干個散熱口,每個散熱口導通連接一個空腔。
[0003]其中,定位部111相對連接部112的另一端設有定位凸緣113,定位凸緣113置于定位部111相對插接針12的另一側;鎖定扣23包括與外殼21 —體成型的支撐部231和翹板部232,所述翹板部232 —端設有與定位凸緣113鎖扣配合的倒鉤233,翹板部232相對倒鉤233的另一端構成供操作人員按壓使翹板部232翹起使定位凸緣113扣入的按壓部234。
[0004]這種插件I和接件2的固定過程為:操作人員用手壓住按壓部234、將定位部111滑入鎖定扣23和外殼21之間的間隙、松開手使按壓部234復位、倒鉤233與定位凸緣113相互配合,其中,由于插接件為小型部件,其上的定位部111與鎖定扣23尺寸更加小,通常操作人員需要用較大的力才能壓住按壓部111使翹板部232翹起,而且在長期使用后,翹板部232難以實現快速復位,導致插件I和接件2之間的連接也不夠牢固可靠,而且倒鉤與定位凸緣都為易磨損的部位,稍微磨損便會影響固定效果,加工也不方便,所以這種固定方式有待改進。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固定效果好的插接件中插件和接件的固定結構,長期使用依舊可以保持良好的固定效果。
[0006]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插接件,包括接件和插件,所述插件包括固定件和固定設置于固定件上的若干插接針,固定件包括呈L型一體設置的定位部和連接部,所述若干插接針均勻固設于連接部上;所述接件包括外殼和置于外殼內的多個供插接針嵌設的空腔,所述接件外殼上設置有固定翼片和卡座,所述卡座和固定翼片之間形成有供定位部插接的定位腔,所述卡座上設置有活動翼片和聯動件,所述活動翼片包括有抵接部和與卡座連接的活動部,所述活動部設置為齒輪且所述活動部軸向固定周向旋轉,所述聯動件包括有操作部以及位于操作部另一側的齒條,所述齒條與活動部相嚙合且所述操作部延伸至卡座外,所述卡座內設置有供聯動件滑移的滑槽,所述聯動件設置于滑槽內且可沿滑槽設置方向來回運動,所述固定翼片與外殼表面之間形成有缺口且所述定位部可嵌設于缺口中,所述抵接部可隨活動部周向轉動至定位腔中,所述滑槽內設置有定位卡槽,所述聯動件上設置有與定位卡槽相匹配的定位卡塊。
[000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聯動件上的齒條和活動部相配合,拉動聯動件使得聯動件沿滑槽運動的時候,齒條便會帶動活動部周向旋轉,活動部帶動抵接部朝向或者背向定位腔運動,即打開或者關閉定位腔,打開定位腔的時候,將定位部一端對準缺口后插入,當插件運動到合適的位置的時候,再次控制聯動件將抵接部壓接在定位部上,利用定位卡槽和定位卡塊之間的配合實現對聯動件的固定,即達到了對于插件的固定,這種機械結構的固定方式解決了原先通過倒鉤和定位凸緣之間的固定配合,減少使用磨損對固定效果的影響,而且這個操作方便,只需要拉動聯動件便可以完成,無需通過使勁擠壓,更加容易操作。
[0008]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定位卡塊為彈簧跳豆,定位卡槽為跳豆孔。
[000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定位卡塊為彈簧跳豆,定位卡槽為適配彈簧跳豆的跳豆孔,結構簡單,且彈簧跳豆與跳豆孔的卡合定位準確可靠。
[0010]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抵接部上設置有斜面,所述活動翼片周向旋轉時所述斜面與定位部相對于嵌入缺口的另一側端面相抵觸。
[0011]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活動翼片處于閉合定位腔的狀態時,所述斜面與定位部的端面相抵觸,如果此時通過抵接部擠壓定位部時,斜面對于定位部的作用力可以分解為垂直向下將定位部壓緊于接件外殼上的力和將定位部壓緊于缺口內的水平力,這樣充分保證對于定位部的抵接固定作用,防止定位部出現軸向或者水平方向上的躥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新型插接件實施例的爆炸結構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新型插接件實施例的聯動件和活動部配合結構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新型插接件實施例的【背景技術】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參照圖1至圖3對本實用新型新型插接件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
[0016]一種新型插接件,包括接件2和插件I,所述插件I包括固定件11和固定設置于固定件11上的若干插接針12,固定件11包括呈L型一體設置的定位部111和連接部112,所述若干插接針12均勻固設于連接部112上;所述接件2包括外殼22和置于外殼22內的多個供插接針12嵌設的空腔21,所述接件2外殼22上設置有固定翼片4和卡座3,所述卡座3和固定翼片4之間形成有供定位部111插接的定位腔5,所述卡座3上設置有活動翼片6和聯動件7,所述活動翼片6包括有抵接部61和與卡座3連接的活動部62,所述活動部62設置為齒輪且所述活動部62軸向固定周向旋轉,所述聯動件7包括有操作部71以及位于操作部71另一側的齒條72,所述齒條72與活動部62相嚙合且所述操作部71延伸至卡座3夕卜,所述卡座3內設置有供聯動件7滑移的滑槽,所述聯動件7設置于滑槽內且可沿滑槽設置方向來回運動,所述固定翼片4與外殼22表面之間形成有缺口 41且所述定位部111可嵌設于缺口 41中,所述抵接部61可隨活動部62周向轉動至定位腔5中,所述滑槽內設置有定位卡槽,所述聯動件7上設置有與定位卡槽相匹配的定位卡塊。
[0017]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聯動件7上的齒條72和活動部62相配合,拉動聯動件7使得聯動件7沿滑槽運動的時候,齒條72便會帶動活動部62周向旋轉,活動部62帶動抵接部61朝向或者背向定位腔5運動,即打開或者關閉定位腔5,打開定位腔5的時候,將定位部111 一端對準缺口 41后插入,當插件I運動到合適的位置的時候,再次控制聯動件7將抵接部61壓接在定位部111上,利用定位卡槽和定位卡塊之間的配合實現對聯動件7的固定,即達到了對于插件I的固定,這種機械結構的固定方式解決了原先通過倒鉤和定位凸緣之間的固定配合,減少使用磨損對固定效果的影響,而且這個操作方便,只需要拉動聯動件7便可以完成,無需通過使勁擠壓,更加容易操作。
[0018]所述定位卡塊為彈簧跳豆,定位卡槽為跳豆孔。
[0019]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定位卡塊為彈簧跳豆,定位卡槽為適配彈簧跳豆的跳豆孔,結構簡單,且彈簧跳豆與跳豆孔的卡合定位準確可靠。
[0020]所述抵接部61上設置有斜面63,所述活動翼片6周向旋轉時所述斜面63與定位部111相對于嵌入缺口 41的另一側端面相抵觸。
[0021]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當活動翼片6處于閉合定位腔5的狀態時,所述斜面63與定位部111的端面相抵觸,如果此時通過抵接部61擠壓定位部111時,斜面63對于定位部111的作用力可以分解為垂直向下將定位部111壓緊于接件2外殼22上的力和將定位部111壓緊于缺口 41內的水平力,這樣充分保證對于定位部111的抵接固定作用,防止定位部111出現軸向或者水平方向上的躥動。
【權利要求】
1.一種新型插接件,包括接件和插件,所述插件包括固定件和固定設置于固定件上的若干插接針,固定件包括呈L型一體設置的定位部和連接部,所述若干插接針均勻固設于連接部上;所述接件包括外殼和置于外殼內的多個供插接針嵌設的空腔,其特征是:所述接件外殼上設置有固定翼片和卡座,所述卡座和固定翼片之間形成有供定位部插接的定位腔,所述卡座上設置有活動翼片和聯動件,所述活動翼片包括有抵接部和與卡座連接的活動部,所述活動部設置為齒輪且所述活動部軸向固定周向旋轉,所述聯動件包括有操作部以及位于操作部另一側的齒條,所述齒條與活動部相嚙合且所述操作部延伸至卡座外,所述卡座內設置有供聯動件滑移的滑槽,所述聯動件設置于滑槽內且可沿滑槽設置方向來回運動,所述固定翼片與外殼表面之間形成有缺口且所述定位部可嵌設于缺口中,所述抵接部可隨活動部周向轉動至定位腔中,所述滑槽內設置有定位卡槽,所述聯動件上設置有與定位卡槽相匹配的定位卡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插接件,其特征是:所述定位卡塊為彈簧跳豆,定位卡槽為跳豆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插接件,其特征是:所述抵接部上設置有斜面,所述活動翼片周向旋轉時所述斜面與定位部相對于嵌入缺口的另一側端面相抵觸。
【文檔編號】H01R13/426GK203826657SQ201420240813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5月13日
【發明者】林昌北 申請人:昌德成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