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包括用于安裝此天線的同軸電纜、金屬耦合棒、圓形振子天線,在同軸電纜徑向設有一盲孔,孔的底部為同軸電纜中內導體的外表面,金屬耦合棒的內端插入盲孔內并與同軸電纜中的信號耦合,金屬耦合棒的外端連接圓形振子天線;同軸電纜中的信號通過金屬耦合棒將信號耦合出來送入圓形振子天線,圓形振子天線將信號發射出中去;反之,圓形振子天線將接收到的信號,通過金屬耦合棒耦合到同軸電纜,無需切斷同軸電纜,精簡了結構,提高了發射效率,同時降低了成本。
【專利說明】一種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天線系統,尤其涉及一種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 統。
【背景技術】
[0002]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應用日益廣泛,對于無線信號的覆蓋面 和覆蓋質量需求越來越高。
[0003] 現有的技術中將電纜從室外接入室內中,在室內分布中將電纜截斷,插入耦合器 耦合出信號,再通過電纜連接到天線,將信號發射出去,供人們使用。
[0004]
【背景技術】的不足在于:成本高,施工不方便,網絡布置困難。 實用新型內容
[0005]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天線系統,不需要將電纜截斷,就可以實現信號 的耦合和發射,降低施工成本和難度。
[0006]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 包括用于安裝此天線的同軸電纜、金屬耦合棒、圓形振子天線,在同軸電纜徑向設有一盲 孔,盲孔的底部為同軸電纜中內導體的外表面,金屬f禹合棒的內端插入盲孔內并與同軸電 纜中的信號耦合,金屬耦合棒的外端連接圓形振子天線;同軸電纜中的信號通過金屬耦合 棒將信號耦合出來送入圓形振子天線,圓形振子天線將信號發射出去;反之,圓形振子天線 將接收到的信號,通過金屬耦合棒耦合到同軸電纜中。
[0007] 進一步地,圓形振子天線的直徑為同軸電纜中傳輸信號頻率波長的1/4。
[0008] 進一步地,還包括用于夾緊同軸電纜的禁錮上底座和禁錮下底座,禁錮下底座上 設有一通孔,金屬耦合棒置于通孔內,一端與圓形振子天線固定連接,另一端插入同軸電纜 徑向的盲孔內;禁錮上底座和禁錮下底座各有一個與同軸電纜外形吻合的半圓形凹槽,禁 錮上底座和禁錮下底座的半圓形凹槽對扣并固定,將同軸電纜夾緊。
[0009] 進一步地,金屬耦合棒與同軸電纜徑向的盲孔的配合狀態為過盈配合。
[0010] 進一步地,同軸電纜為特征阻抗為50 Ω的同軸電纜。
[0011] 進一步地,金屬耦合棒與同軸電纜內導體之間設有隔離墊。
[0012]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同軸電纜上開孔,用金屬耦合棒插入孔中,將 同軸電纜中的信號耦合出來,通過圓形振子天線發射出去,并且設置禁錮底座用于夾緊同 軸電纜,安裝簡便,無需切斷同軸電纜,精簡了結構,提高了發射效率,同時降低了成本。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 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 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 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4]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剖視圖1 ;
[0015]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局部剖視圖2 ;
[0016]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件3的結構示意圖;
[0017]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未顯示同軸電纜);
[0018] 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禁錮上底座和禁錮下底座連接示意圖;
[0019] 圖中:1同軸電纜;2金屬耦合棒;3圓形振子天線;4內導體;5外表皮;6外導體; 7介質層;8禁錮上底座;9禁錮下底座;10隔離墊。
【具體實施方式】
[0020] 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 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 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 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 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0021] 實施例1 :
[0022] 參照圖1一圖5,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 包括用于安裝此天線的同軸電纜1、金屬耦合棒2、圓形振子天線3,在同軸電纜1徑向設有 一盲孔,盲孔的底部為同軸電纜1中內導體4的外表面,金屬f禹合棒2的內端插入盲孔內并 與同軸電纜1中的信號耦合,金屬耦合棒2的外端連接圓形振子天線3 ;同軸電纜1中的信 號通過金屬耦合棒2將信號耦合出來送入圓形振子天線3,圓形振子天線3將信號發射出 去;反之,圓形振子天線3將接收到的信號,通過金屬耦合棒2耦合到同軸電纜1中。實際 施工中,可以在同軸電纜1上打一個圓形盲孔,直徑同金屬耦合棒2,金屬耦合棒2穿過同軸 電纜1的外表皮5、外導體6和介質層7,不損傷內導體4,進行信號耦合。優先采用與同軸 電纜垂直開圓孔,孔徑小于同軸電纜周長的10%,不影響同軸電纜的機械強度和物理阻抗特 性;孔徑小于1/8波長,采用容性耦合,不影響同軸電纜的電場和磁場分布,對電纜主路的 阻抗特性和信號影響小,引入插損小于0. 3dB ;特殊耦合方式,保證圓形振子天線外殼與饋 線外殼高頻段良好鏈接,有效防止外部干擾,外部浪涌和雷擊良好引導至饋線外殼,不會傳 到到電纜芯(耦合度不能小于5dB);耦合度可設計范圍(10-30dB);超寬帶耦合結構,可以 實現單個耦合器1G以上的帶寬。
[0023] 優選地,為了實現更好的信號發射效果,圓形振子天線3的直徑為同軸電纜1中傳 輸信號頻率波長的1/4。
[0024] 優選地,還包括用于夾緊同軸電纜1的禁錮上底座8和禁錮下底座9,禁錮下底座 9上設有一通孔,金屬耦合棒2置于通孔內,一端與圓形振子天線3固定連接,另一端插入同 軸電纜1徑向的盲孔內;禁錮上底座8和禁錮下底座9各有一個與同軸電纜1外形吻合的 半圓形凹槽,禁錮上底座8和禁錮下底座9的半圓形凹槽對扣并固定,將同軸電纜1夾緊。 禁錮上底座8上設有接地螺釘,用于此天線系統的接地連接。安裝好之后用膠泥填充禁錮 上底座8和禁錮下底座9與同軸電纜1之間的縫隙,并用膠帶包好,可以實現很好的防水效 果。
[0025] 優選地,為了使連接穩固,提高耦合效果,金屬耦合棒2與同軸電纜1徑向的盲孔 的配合狀態采用過盈配合。
[0026] 優選地,同軸電纜1為特征阻抗為50 Ω的同軸電纜。
[0027] 優選地,金屬耦合棒2與同軸電纜1內導體4之間設有隔離墊10,利用隔離墊10 的厚度可以調整耦合度的大小。
[0028]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同軸電纜1上開孔,用金屬耦合棒2插入孔中,將同軸電纜1中 的信號耦合出來,通過圓形振子天線3發射出去,并且設置禁錮上底座8和禁錮下底座9用 于夾緊同軸電纜1,安裝簡便,無需切斷同軸電纜1,精簡了結構,提高了發射效率,同時降 低了成本。
[0029]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 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 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 的要素。在沒有更多限制的情況下,由語句"包括一個……"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 所述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中還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0030]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 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 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 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 圍。
【權利要求】
1. 一種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裝此天線的 同軸電纜、金屬耦合棒、圓形振子天線,在同軸電纜徑向設有一盲孔,盲孔的底部為同軸電 纜中內導體的外表面,金屬耦合棒的內端插入盲孔內并與同軸電纜中的信號耦合,金屬耦 合棒的外端連接圓形振子天線;同軸電纜中的信號通過金屬耦合棒將信號耦合出來送入圓 形振子天線,圓形振子天線將信號發射出去;反之,圓形振子天線將接收到的信號,通過金 屬耦合棒耦合到同軸電纜中。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 圓形振子天線的直徑為同軸電纜中傳輸信號頻率波長的1/4。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 還包括用于夾緊同軸電纜的禁錮上底座和禁錮下底座,禁錮下底座上設有一通孔,金屬耦 合棒置于通孔內,一端與圓形振子天線固定連接,另一端插入同軸電纜徑向的盲孔內;禁錮 上底座和禁錮下底座各有一個與同軸電纜外形吻合的半圓形凹槽,禁錮上底座和禁錮下底 座的半圓形凹槽對扣并固定,將同軸電纜夾緊。
4.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屬耦合棒與同軸電纜徑向的盲孔的配合狀態為過盈配合。
5.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同軸電纜為特征阻抗為50Ω的同軸電纜。
6.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利用同軸電纜進行信號耦合的天線系統,其特征在于: 所述金屬耦合棒與同軸電纜內導體之間設有隔離墊。
【文檔編號】H01Q13/22GK203910972SQ201420193513
【公開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14年4月21日
【發明者】馬瑞東, 王安山 申請人:馬瑞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