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鍵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關于按鍵結構,按鍵結構包含底板、可相對于底板移動地設置于底板上方的鍵帽、對應鍵帽設置具有按鍵開口的框架、設置于框架的第一磁性件以及活動板,其中鍵帽于按鍵開口中相對于底板移動;活動板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分別對應鍵帽及第一磁性件,第二端具有第二磁性件,第二磁性件與第一磁性件之間產生磁吸力;當該鍵帽接受按壓力朝底板移動時,鍵帽驅動活動板相對于框架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遠離第一磁性件;當按壓力釋放時,磁吸力使活動板相對于框架逆向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靠近第一磁性件,以驅動鍵帽移動遠離底板。
【專利說明】按鍵結構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按鍵結構,具體而言,本發明關于一種磁吸式按鍵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習知按鍵結構通常利用彈性體提供鍵帽按壓后上升回復的動力并藉由支撐件支撐鍵帽升降的穩定性。然而,隨著輕薄化的要求越來越高,習知按鍵結構受限于彈性體的體積及支撐件的升降特性而達到了尺寸限縮的極限。
[0003]再者,如何在輕薄化的要求下還能達到使用者熟悉的按壓手感亦成為現今按鍵結構研發的重點。
【發明內容】
[0004]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利用磁力而免除彈性體的設置,有效簡化按鍵結構并能縮小按鍵結構的尺寸。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出一種按鍵結構,該按鍵結構包含底板、鍵帽、框架、第一磁性件及活動板。鍵帽設置于該底板上方并可相對于該底板移動;框架對應該鍵帽設置并具有按鍵開口,該鍵帽于該按鍵開口中相對于該底板移動;第一磁性件設置于該框架上;活動板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該第一端對應該鍵帽,該第二端對應該第一磁性件,該第二端具有第二磁性件,該第二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件之間產生磁吸力,當該鍵帽接受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驅動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遠離該第一磁性件;當該按壓力釋放時,該磁吸力使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逆向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靠近該第一磁性件,以驅動該鍵帽移動遠離該底板。
[0006]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活動板具有板體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相對于該板體部沿相同方向彎折以分別形成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
[0007]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活動板具有板體部,其中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為該板體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對兩端。
[0008]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延伸部平行抵接該鍵帽的底部,該第二磁性件設置于該第二延伸部,且該第二磁性件正向面對該第一磁性件。
[0009]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延伸部具有第一延伸方向,該第二延伸部具有第二延伸方向,且該第一延伸方向平行于該第二延伸方向。
[0010]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活動板于該第二端還具有第一耦合部,該框架具有第二耦合部,該第一耦合部與該第二耦合部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轉動的轉動軸。
[0011]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鍵結構還包含開關層,該開關層設置于該底板上,其中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壓抵該第一端以驅動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轉動,進而使該第一端觸發該開關層。
[0012]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鍵結構還包含開關層,該開關層設置于該底板上,其中該第二端相對于該板體部彎折使該第二端與該板體部的連接處形成彎折部,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壓抵該第一端以驅動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轉動,進而使該彎折部觸發該開關層。
[0013]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該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且該第一結合部及該活動件的該第一端分別靠近該鍵帽的相對兩側。
[0014]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該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且該第一結合部及該活動件分別靠近該鍵帽的相鄰的兩邊。
[0015]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該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移動地連接,當該鍵帽相對于該底板移動時,該第一結合部沿該第二結合部相對移動。
[0016]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結合部具有導槽,該第二結合部具有導桿,該鍵帽相對于該底板移動時,該導槽相對于該導桿移動。
[0017]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鍵帽包括第三耦合部,該第三耦合部具有第一斜面,該底板具有第四耦合部,該第四耦合部具有第二斜面,該鍵帽相對該底板移動時,該第一斜面沿該第二斜面相對移動。
[0018]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按鍵結構還包含支撐單元,該支撐單元設置于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以支撐該鍵帽相對于該底板移動。
[0019]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可轉動地樞接該第二支架以形成剪刀式支撐單元。
[0020]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可轉動地連接于該鍵帽及該底板,該第二支架可轉動地連接于該鍵帽及該底板,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相對于該底板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0021]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其中之一為磁鐵,且其中另一為鐵件;或者,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皆為磁鐵。
[0022]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鍵帽包含鍵頂及裙邊,該裙邊環繞該鍵頂朝該底板延伸,該第一端抵接該裙邊底部。
[0023]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一磁性件設置于該框架的側邊,該第一磁性件的第一表面朝向該鍵帽開口的中心。
[0024]作為可選的技術方案,該框架的內側形成有容置槽,該第一磁性件容置于該容置槽中。
[0025]本發明中鍵帽在被按壓后藉以回復至未按壓狀態的回復力,是透過設在框架上的第一磁性件及活動板共同提供,且活動板還可具有觸發開關層的功能。本發明由于利用磁力而免除彈性體的設置,不需要安裝習知按鍵中的橡膠彈性件,既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又可以有效簡化按鍵結構并能縮小按鍵結構的尺寸。
[0026]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發明的限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圖1A及圖1B分別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按鍵結構的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
[0028]圖2A及圖2B分別為圖1A的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0029]圖3A及圖3B分別圖1A的按鍵結構的變化實施例;
[0030]圖4A及圖4B分別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按鍵結構的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
[0031]圖5A及圖5B分別為圖4A的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0032]圖6A及圖6B分別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按鍵結構的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
[0033]圖7A及圖7B分別為圖6A的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0034]圖8A及圖SB分別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按鍵結構的俯視爆炸圖及仰視爆炸圖;
[0035]圖9A及圖9B分別為圖8A的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0036]圖1OA及圖1OB分別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的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0037]圖1lA及圖1lB分別為本發明第六實施例的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及按壓狀態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8]本發明提供一種按鍵結構,其可應用于任何按壓式輸入裝置,例如鍵盤,以達到有效降低按鍵高度、簡化組裝復雜度并能滿足使用者的按壓習慣。于后參考圖式,詳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的按鍵結構各元件的結構及操作。
[0039]圖1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按鍵結構的俯視爆炸圖,圖1B為圖1A的按鍵結構的仰視爆炸圖。如圖1A與圖1B所示,按鍵結構100包含底板110、鍵帽120、框架130、第一磁性件140以及活動板160,其中鍵帽120設置于底板110上方并可相對于底板110移動,且框架130對應鍵帽120設置并具有按鍵開口 132,鍵帽120于按鍵開口 132中相對于底板110移動。活動板160具有第一端161及第二端162,第一端161對應鍵帽,第二端162對應第一磁性件140,其中第二端162具有第二磁性件150。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可產生磁吸力,以作為鍵帽120受到按壓后使鍵帽120回復到按壓前位置的回復裝置。進一步而言,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鍵帽120驅動活動板160相對于框架130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150遠離第一磁性件140 ;當按壓力釋放時,磁吸力使活動板160相對于框架130逆向轉動以使第二磁性件150靠近第一磁性件140,以驅動鍵帽120移動遠離底板110。
[0040]再者,按鍵結構100還包含開關層170,其中開關層170設置于底板110上,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開關層170受到觸發以致動按鍵結構100。在此需注意,于實施例中雖僅以單一按鍵結構100進行說明,但當復數個按鍵結構100組合成鍵盤時,各按鍵結構100的部分元件(例如底板120、框架130、開關層170)可整合成單一部件,以達到降低制造成本與組裝成本的效益。
[0041]具體而言,如圖1A、圖1B、2A及圖2B所示,第一磁性件140設置于框架130的側邊,且第一磁性件140的第一表面141朝向按鍵開口 132的中心。于此實施例,框架130的內側形成有容置槽134,容置槽134提供的空間可供第一磁性件140設置其內并以第一表面141朝向按鍵開口 132的中心。活動板160可轉動地設置于鍵帽120及框架130之間,并與第一磁性件140相鄰或鄰接,其中活動板160較佳可動地與框架130連接(于后說明)。第一磁性件140可以是磁鐵,而活動板160較佳為鐵板;藉此,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即可作為與第一磁性件140產生磁吸力的第二磁性件150。然而,于其他實施例,當第一磁性件140為磁鐵時,活動板160可由其他非鐵材質制成,而第二磁性件150可為磁鐵或鐵件且可藉由稱合或一體成形方式固定于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此外,于另一實施例,第一磁性件140可為鐵件,而且第二磁性件150可為磁鐵且可藉由耦合或一體成形方式固定于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
[0042]具體來說,活動板160具有板體部163 ;活動板160的第一端161及第二端162則為板體部163的延伸方向的相對兩端,其中第一端161抵接鍵帽120,特別是抵接鍵帽120的底部121下緣;第二端162的第二磁性件150則對應第一磁性件140。此外,第一端161及第二端162可再分別相對板體部163彎折,構成活動板160的曲折形態。于此實施例,第一端161及第二端162相對于板體部163沿相同方向彎折以分別形成第一延伸部161a及第二延伸部162a,且第二磁性件150位于第二延伸部162a。如圖1B及圖2A所示,第一延伸部161a及第二延伸部162a相對于板體部163同向彎折,其中第一延伸部161a具有第一延伸方向A,第二延伸部162a具有第二延伸方向B,第二延伸方向B平行于第一延伸方向A。于此實施例,第一延伸部161a及第二延伸部162a分別依第一延伸方向A及第二延伸方向B反向延伸。此外,第一延伸部161a較佳平行抵接鍵帽120的底部121,而設置于第二延伸部162a的第二磁性件150可面對面地對應第一磁性件140,特別是正向面對第一磁性件140朝向底板110的第一作用面142。在此需注意,類似于上述,當活動板160為鐵件時,第二延伸部162a即可作為本實施例的第二磁性件150。
[0043]活動板160還具有第一耦合部162b ;第一耦合部162b較佳位于第二端162。另一方面,框架130具有第二耦合部134a,第二耦合部134a與第一耦合部162b可轉動地連接。于此實施例,第二耦合部134a可形成于容置槽134,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則至少部分伸入容置槽134內并與第二耦合部134a連接。此外,第一耦合部162b與第二耦合部134a間可例如為軸孔及轉軸形式的連接機構;第一耦合部162b與第二耦合部134a因此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活動板160相對于框架130轉動的轉動軸。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鍵帽120壓抵第一端161以驅動活動板160相對于框架130轉動;換言之,第一端161朝著底板110方向移動,其中第一端161并可觸發開關層170。于另一實施例,相對于板體部163彎折的第二端162與板體部163的連接處并形成彎折部164,其中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鍵帽120壓抵第一端161以驅動活動板160相對于框架130轉動,進而使彎折部164觸發開關層170。
[0044]再者,如圖1A及圖1B所示,鍵帽120具有第一結合部125,底板110具有第二結合部115,其中第一結合部125及第二結合部115可轉動地連接,以使得鍵帽120可相對于底板110轉動。具體而言,第一結合部125為自鍵帽120的底面122突出的轉軸形式的連接機構,而第二結合部115為自底板110表面朝鍵帽120彎折并具有軸孔的連接機構。開關層170具有對應第二結合部115的開口 172,以使得開關層170設置于底板110上時,第二結合部115可自開口 172伸出而使軸孔套入轉軸形式的第一結合部125,以達成底板110與鍵帽120之間可轉動的連接。于此實施例,第一結合部125及第二結合部115較佳與活動板160、容置槽134、第一磁性件140位于按鍵結構100的相對兩側,但不以此為限。
[0045]于后參考圖2A及圖2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的按鍵結構100的操作,其中圖2A為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2B為按鍵結構于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如圖1A所示,鍵帽120的第一結合部125可轉動地連接底板110的第二結合部115,且活動板160的第一耦合部162b可轉動地樞接框架130的第二稱合部134a。活動板160于第一端161的第一延伸部161a抵接于鍵帽120的底部121,而活動板160于第二端162的第二延伸部162a較佳與第一磁性件140之間相互抵接。換言之,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140的第一作用面142與第二磁性件150的第二作用面152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1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0046]如圖2B所示,當鍵帽1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1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150隨著鍵帽1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140。當按壓力釋放時,如圖2A所示,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120移動遠離底板110。具體而言,當鍵帽120被按壓時,按壓力克服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鍵帽120相對于底板110轉動而使鍵帽120靠近第一磁性件140的側邊向下移動并帶動活動板160轉動,以使得第二磁性件150遠離第一磁性件140。換言之,當鍵帽120被按壓而朝底板110移動時,鍵帽120的底部121帶動活動板160的第一端161 (即第一水平延伸部161a),而使得活動板160相對于底板110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160的第二端162 (即第二水平延伸部162b或第二磁性件150)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140,以達到觸發開關層170的操作。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140及第二磁性件1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150向第一磁性件140移動,而使活動板160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160的第一端161 (即第一水平延伸部161a)向上帶動鍵帽120的底部121以帶動鍵帽120向上移動遠離底板110并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2A所示)。
[0047]實際操作中,可將鍵帽120被按壓而朝向底板110移動時,活動板160的轉動方向定義為第一轉動方向,將按壓力釋放時,活動板160的轉動方向定義為第二轉動方向,第二轉動方向為第一轉動方向的逆向。本實施例中,第一結合部125及第二結合部115與活動板160、第一磁性件140位于按鍵結構100的相對兩側,如圖2A及圖2B所示,第一結合部125和第二結合部115位于按鍵結構100的左側,活動板160、第一磁性件140位于按鍵結構100的右側,故本實施例中第一轉動方向為逆時針轉動,第二轉動方向為順時針轉動。實際操作中,第一結合部125和第二結合部115還可以位于圖示的按鍵結構100的右側,活動板160、第一磁性件140則位于按鍵結構100的左側,此時,則第一轉動方向為順時針轉動,第二轉動方向為逆時針轉動。使用者可根據實際需要自行設置,不以上述為限。
[0048]需要說明的是,在下面的各個實施例中,情況與第一實施例相似,由于實際操作中,使用者可根據實際需要設置活動板的位置,以及相應的觀察視角,可能會導致活動板的第一轉動方向不同(即可能是順時針方向,也可能是逆時針方向),這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理解的,故本發明的內容不以下述說明及附圖為限。
[0049]于其他實施例中,如3A與3B所示按鍵結構100a,相較于按鍵結構100,其第一結合部125a及第二結合部115a并未與活動板160a、容置槽134、第一磁性件140位于按鍵結構10a的相對兩側。本實施例中,第一結合部125a及第二結合部115a與活動板160a/容置槽134/第一磁性件140位于按鍵結構10a相鄰的兩邊。
[0050]于第二實施例中,如圖4A及圖4B所示,按鍵結構200包含底板210、鍵帽220、框架230、第一磁性件240、支撐單元280及活動板260,其中按鍵結構200的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1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底板210及鍵帽220之間其連接機構的設計,其中按鍵結構200包含支撐單元280設置于鍵帽220及底板210之間,以支撐鍵帽220相對于底板210的移動。因此,于后的說明著重在于與按鍵結構1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系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
[0051]于此實施例,支撐單元280包含第一支架282及第二支架284。第一支架282及第二支架284可轉動地連接于鍵帽220及底板210,使得鍵帽220相對于底板210移動時,鍵帽220相對于底板210同時產生垂直位移。舉例而言,第一支架282可轉動地樞接第二支架284以形成剪刀式支撐單元280,但不以此為限。于此實施例,第一支架282具有軸部282a、第二支架284具有軸孔284a,軸孔284a供與第一支架282藉由軸部282a可轉動地連接。第一支架282的一端與鍵帽220的底面222的第一結合部225a可轉動地連接,第一支架282的另一端與底板210的第二結合部215可滑動地連接;第二支架284的一端與鍵帽220的底面222的第一結合部225b可滑動地連接,第二支架284的另一端與底板210的第二結合部215可轉動地連接,其中該剪刀式支撐單元280的同一端中的第一支架282及第二支架284分別與鍵帽220及底板310連接,另一端則相反。
[0052]于后參考圖5A及圖5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的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5A為按鍵結構200于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5B為按鍵結構200于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活動板260的第一端261 (即第一延伸部261a)較佳抵接于鍵帽220的底部221,而活動板260的第二端262 (即第二延伸部262a或第二磁性件250)較佳與框架230上的第一磁性件2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240及第二磁性件2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240及第二磁性件250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2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0053]如圖5B所示,當鍵帽2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2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250隨著鍵帽2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240。再者,當按壓力釋放時,如圖5A所示,第一磁性件240及第二磁性件2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活動板260使鍵帽220移動遠離底板210。具體而言,當鍵帽220被按壓而朝底板210移動時,第一支架282朝底板順時針轉動,第二支架284朝底板210逆時針轉動,并且兩者相互靠攏,并使得鍵帽220同時產生向下的位移。另一方面,此時鍵帽220的底部221壓抵活動板260的第一端261 (即第一水平延伸部261a),而帶動活動板260相對于底板210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260的第二端262 (即第二水平延伸部262或第二磁性件262a)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2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240及第二磁性件2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250向第一磁性件240移動,而使活動板260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260的第一端261 (即第一水平延伸部261a)向上推抵鍵帽220的底部221并帶動第一支架282朝底板逆時針轉動,第二支架284朝底板210順時針轉動,且兩者相互張開,并使鍵帽220產生向上的位移而遠離底板2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5A所示)。
[0054]于第三實施例中,如圖6A及圖6B所示,按鍵結構300包含底板310、鍵帽320、框架330、第一磁性件340、支撐單元380及活動板360,其中按鍵結構300的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2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底板310及鍵帽320之間其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于后的說明著重在于與按鍵結構300與按鍵結構2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系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于此實施例,支撐單元380包含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其中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各可轉動地連接于鍵帽320及底板310,使得鍵帽320相對于底板310移動時,鍵帽320相對于底板310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舉例而言,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可分別為框架式的連桿結構,其中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較佳具有相同的結構,以減少制造成本,但不以此為限。再者,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于兩相對側分別具有與鍵帽320及底板310耦接的機構。第一支架382于相對兩側具有第一轉軸部382a及第二轉軸部382b,第一轉軸部382a可轉動地卡合于鍵帽320的第一軸孔部325,第二轉軸部382b可轉動地卡合于底板320的第二軸孔部315。第二支架384于兩相對端分別具有第一轉動部384a及第二轉動部384b,第一轉動部384a可轉動地卡合于鍵帽320上的第一軸孔部325,第二轉動部384b可轉動地卡合于底板310的第二軸孔部315。
[0055]于后參考圖7A及圖7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的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7A為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7B為按鍵結構于按壓狀態的剖視圖。活動板360的第一端361 (即第一延伸部361a)較佳為抵接于鍵帽320的底部321,而活動板360的第二端362 (即第二延伸部362a或第二磁性件350)較佳為與框架330上的第一磁性件3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3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
[0056]如圖7B所示,當鍵帽3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3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350隨著鍵帽3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340。再者,當按壓力釋放時,如圖7A所示,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320移動遠離底板310。具體而言,當鍵帽320被按壓而朝底板310移動時,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朝底板310順時針轉動使得鍵帽320同時產生向下及向右的位移,即同時產生垂直位移與水平位移。另一方面,此時鍵帽320的底部321壓抵活動板360的第一端361 (即第一水平延伸部361a),而帶動活動板360相對于底板310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360的第二端362 (即第二水平延伸部362或第二磁性件362a)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3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340及第二磁性件3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350向第一磁性件340移動,而使活動板360順時針轉動,進而使活動板360的第一端361 (即第一水平延伸部361a)向上推抵鍵帽320的底部321并帶動第一支架382及第二支架384逆時針轉動以使鍵帽320產生向上及向左的位移而遠離底板3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7A所示)。
[0057]再者,于其他實施例,鍵帽及底板之間可具有其他形式的連接機構,以支撐鍵帽相對于底板移動。如圖8A及圖8B所示,于第四實施例中,按鍵結構400包含底板410、鍵帽420、框架430、開關層470、第一磁性件440及活動板460,其中按鍵結構400的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3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鍵帽420的設計,以及底板410及鍵帽420之間其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于后的說明著重在于按鍵結構400與按鍵結構1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系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于此實施例,鍵帽420具有鍵頂424及裙邊422,其中裙邊422環繞鍵頂424朝底板410延伸,且裙邊422底部與活動板460抵接。
[0058]具體而言,鍵帽420具有第一結合部425,其中第一結合部425為具有導槽的連接機構。另有第二結合部415,其中第二結合部415可為導桿形式的連接機構,且可以一體成型或以耦接方式設置于底板410。于此實施例,藉由第二結合部415與鍵帽420的第一結合部425的配合,實現底板410與鍵帽420可相對移動地連接。開關層470具有對應第二結合部415的開口 472,以使得開關層470設置于底板410上時,第二結合部415可自開口472伸出以連接第一結合部425。在此需注意,圖8A與8B雖繪示有兩組連結機構,分別設置于鍵帽420兩側的兩個第一結合部425與對應第一結合部的兩個第二結合部415,但不以圖式所示為限,而可依實際需求增加或減少第一結合部425及第二結合部415的設置數目。
[0059]于后參考圖9A及圖9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的按鍵結構400的操作,其中圖9A為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9B為按鍵結構于按壓狀態的剖視圖。如圖9B所示,當鍵帽4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4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450隨著鍵帽4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440。如圖9A所示,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420移動遠離底板410。具體而言,當鍵帽420被按壓時,按壓力克服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鍵帽420藉由導桿形式的第二結合部415于第一結合部425的導槽中的移動導引而向下移動并帶動第二磁性件450遠離第一磁性件440。如圖9B所示,當鍵帽220被按壓時,第二結合部415與第一結合部425相對移動;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440及第二磁性件4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450向第一磁性件440移動,進而帶動鍵帽420藉由第一結合部425沿著第二結合部415導引而向上移動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9A所示)。
[0060]于第五實施例中,如圖1OA及圖1OB所示,按鍵結構500包含底板510、鍵帽520、框架530、第一磁性件540及活動板560,其中按鍵結構500的各元件配置與上述按鍵結構400的各元件類似,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底板510及鍵帽520之間其連接機構的設計。因此,于后的說明著重在于與按鍵結構400不同之處,其他類似的結構及連接關系可參考上述實施例的說明。于此實施例,鍵帽520具有第三耦合部528及第一結合部525,底板510具有第四耦合部588及第二結合部515 ;或者,第四耦合部588可另提供于板體580上。當鍵帽520相對于底板510移動時,第三I禹合部528相對于第四I禹合部588移動以使鍵帽520相對于底板510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具體而言,第三稱合部528具有第一斜面528a,第四耦合部588具有第二斜面588a,當鍵帽520相對于底板510移動時,第一斜面528a沿第二斜面588a相對移動。另一方面,第一結合部525與第二結合部515之間可移動地連接,并作為限位的結構。舉例來說,第一結合部525與第二結合部515之間可以鉤狀部與橫桿相卡合的方式連接。
[0061]于后參考圖1lA及圖1lB的圖式說明本發明的按鍵結構的操作,其中圖1lA為按鍵結構于未按壓狀態的剖視圖,而圖1lB為按鍵結構于按壓狀態的剖視圖。于此實施例,如圖1lA所示,活動板560的第一端561 (即第一延伸部561)較佳為抵接于鍵帽520的底部521,而活動板560的第二端562 (即第二延伸部562a或第二磁性件550)較佳為與框架530上的第一磁性件540相互抵接。藉此,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50之間產生的磁吸力使得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50實質直接接觸,進而使鍵帽520維持在未按壓位置。另一方面,第一結合部525與第二結合部515卡合,舉例來說,維持鍵帽520距離底板510的高度。
[0062]如圖1lB所示,當鍵帽520接受按壓力朝底板510移動時,第二磁性件550隨著鍵帽520移動遠離第一磁性件540。再者,當按壓力釋放時,如圖1lB所不,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50之間的磁吸力驅動鍵帽520移動遠離底板510。具體而言,當鍵帽520被按壓而朝底板510移動時,第三耦合部528的第一斜面528a沿第四耦合部588的第二斜面588a朝底板510移動使得鍵帽520同時產生向左及向右的位移,即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此時鍵帽520的底部521壓抵活動板560的第一端561 (即第一水平延伸部561a),而帶動活動板560相對于底板510的第二端562 (即第二水平延伸部562a或第二磁性件550)亦逆時針轉動進而遠離第一磁性件540,以致動按鍵結構。當按壓力釋放時,第一磁性件540及第二磁性件550之間的磁吸力使得第二磁性件550向第一磁性件540移動,而使活動板560的第一端561 (即第一水平延伸部561a)向上推抵鍵帽520的底部521并藉由第一斜面528a及第二斜面588a的導引帶動鍵帽520產生向上及向右的位移而遠離底板510回復到按壓前的位置(如圖1lA所示)。
[0063]本發明中鍵帽在被按壓后藉以回復至未按壓狀態的回復力,是透過設在框架上的第一磁性件及活動板共同提供,且活動板還可具有觸發開關層的功能。本發明由于利用磁力而免除彈性體的設置,不需要安裝習知按鍵中的橡膠彈性件,既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又可以有效簡化按鍵結構并能縮小按鍵結構的尺寸。
[0064]當然,本發明還可有其他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明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根據本發明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按鍵結構包含: 底板; 鍵帽,設置于該底板上方并可相對于該底板移動; 框架,對應該鍵帽設置并具有按鍵開口,該鍵帽于該按鍵開口中相對于該底板移動; 第一磁性件,設置于該框架上;以及 活動板,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該第一端對應該鍵帽,該第二端對應該第一磁性件且該第二端具有第二磁性件,該第二磁性件與該第一磁性件之間產生磁吸力, 當該鍵帽接受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驅動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正向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遠離該第一磁性件; 當該按壓力釋放時,該磁吸力使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逆向轉動以使該第二磁性件靠近該第一磁性件,以驅動該鍵帽移動遠離該底板。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活動板具有板體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相對于該板體部沿相同方向彎折以分別形成第一延伸部及第二延伸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活動板具有板體部,其中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為該板體部的延伸方向的相對兩端。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延伸部平行抵接該鍵帽的底部,該第二磁性件設置于該第二延伸部,且該第二磁性件正向面對該第一磁性件。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延伸部具有第一延伸方向,該第二延伸部具有第二延伸方向,且該第一延伸方向平行于該第二延伸方向。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活動板于該第二端還具有第一耦合部,該框架具有第二耦合部,該第一耦合部與該第二耦合部可轉動地樞接,以形成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轉動的轉動軸。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按鍵結構還包含開關層,該開關層設置于該底板上,其中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壓抵該第一端以驅動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轉動,進而使該第一端觸發該開關層。
8.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按鍵結構還包含開關層,該開關層設置于該底板上,其中該第二端相對于該板體部彎折使該第二端與該板體部的連接處形成彎折部,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壓抵該第一端以驅動該活動板相對于該框架轉動,進而使該彎折部觸發該開關層。
9.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該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且該第一結合部及該活動件的該第一端分別靠近該鍵帽的相對兩側。
10.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該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轉動地連接,且該第一結合部及該活動件分別靠近該鍵帽的相鄰的兩邊。
11.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鍵帽具有第一結合部,該底板具有第二結合部,該第一結合部及該第二結合部可移動地連接,當該鍵帽相對于該底板移動時,該第一結合部沿該第二結合部相對移動。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結合部具有導槽,該第二結合部具有導桿,該鍵帽相對于該底板移動時,該導槽相對于該導桿移動。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鍵帽包括第三耦合部,該第三耦合部具有第一斜面,該底板具有第四耦合部,該第四耦合部具有第二斜面,該鍵帽相對該底板移動時,該第一斜面沿該第二斜面相對移動。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按鍵結構還包含支撐單元,該支撐單元設置于該鍵帽及該底板之間,以支撐該鍵帽相對于該底板移動。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可轉動地樞接該第二支架以形成剪刀式支撐單元。
16.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支撐單元包含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該第一支架可轉動地連接于該鍵帽及該底板,該第二支架可轉動地連接于該鍵帽及該底板,當該鍵帽接受該按壓力朝該底板移動時,該鍵帽相對于該底板同時產生垂直位移及水平位移。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其中之一為磁鐵,且其中另一為鐵件;或者,該第一磁性件及該第二磁性件皆為磁鐵。
1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鍵帽包含鍵頂及裙邊,該裙邊環繞該鍵頂朝該底板延伸,該第一端抵接該裙邊底部。
1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磁性件設置于該框架的側邊,該第一磁性件的第一表面朝向該鍵帽開口的中心。
2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框架的內側形成有容置槽,該第一磁性件容置于該容置槽中。
【文檔編號】H01H13/20GK104362021SQ201410495389
【公開日】2015年2月18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25日
【發明者】廖本輝, 陳志宏 申請人:蘇州達方電子有限公司, 達方電子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