繞線機及儲線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一種儲線裝置,用于在繞線機繞制N層線圈時儲存線材。儲線裝置包括第一主軸、第一壓線器、夾線器、第二壓線器、第一儲線部及第二儲線部,第一壓線器用于壓住線材的線頭,第一儲線部安裝于第一主軸,用于儲存N層線圈的末層線材,夾線器用于夾住線頭并送至第二儲線部,第一儲線部和第二儲線部之間的線材穿過第二壓線器,第二儲線部壓緊線頭并將第一儲線部上的線材儲存到第二儲線部。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繞線機。本發明提供的繞線機和儲線裝置,將N層線圈分兩次繞制,使得兩個接線頭均位于N層線圈的外表面,使得接線時兩個接線頭不需跨過N層線圈,從而減少了N層線圈的厚度,進而減少了電子產品的體積。
【專利說明】繞線機及儲線裝置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明涉及一種繞線機及儲線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一般的電子產品中,如手機、電腦等,均需要使用變壓器,而變壓器中又需要使用線圈,線圈的體積影響變壓器的體積,從而影響電子產品的體積。而現有的繞線機在繞線時,線材從一個方向進給,然后由單個繞線軸完成繞線,通過這種方式繞出的線圈的接線頭位于線圈的內外兩個表面,當需要接線圈時,其中一個接線頭必須跨過線圈以接近另一個接線頭,導致線圈的厚度增加,從而增加了變壓器的體積,進而增加電子產品的體積,不利于電子產品朝輕、薄方向發展的趨勢。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減少線圈厚度的繞線機及儲線裝置。
[0004]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0005]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儲線裝置,用于在繞線機繞制N層線圈時儲存線材。所述儲線裝置包括第一主軸、第一壓線器、夾線器、第二壓線器、第一儲線部及第二儲線部,所述第一壓線器用于壓住所述線材的線頭,所述第一儲線部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用于儲存所述N層線圈的末層線材,所述夾線器用于夾住所述線頭并送至所述第二儲線部,所述第一儲線部和所述第二儲線部之間的線材穿過所述第二壓線器,所述第二儲線部壓緊所述線頭并將所述第一儲線部上的線材儲存到所述第二儲線部。
[0006]其中,所述第一壓線器包括至少一根壓線棒,所述第一儲線部設有至少一個收棒槽,所述壓線棒活動地收容于所述收棒槽內。
[0007]其中,所述第一壓線器還包括壓線件,所述壓線件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用于驅使所述壓線棒運動以壓緊或松開所述線頭。
[0008]其中,所述壓線件設有至少一個定位槽,所述至少一個壓線棒設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活動地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內。
[0009]其中,所述第一壓線器還包括驅壓件,所述驅壓件包括至少一對驅動桿,所述壓線件包括定位塊,所述定位塊位于所述驅動桿之間。
[0010]其中,所述第一儲線部包括第一儲線軸和阻擋塊,所述阻擋塊從所述第一儲線軸的圓周端面凸出。
[0011]其中,所述第二儲線部包括一對第一壓線塊,每一個所述第一壓線塊包括第二儲線塊和一對擋塊,所述擋塊從第二儲線塊的端面凸出。
[0012]其中,所述夾線器包括一對夾線塊,每一個所述夾線塊的底面設有多個夾線紋。
[0013]另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繞線機,用于繞制N層線圈。所述繞線機包括繞線裝置和上述儲線裝置,所述繞線裝置包括第二主軸、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及繞線軸,所述第一模具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所述第二模具安裝于所述第二主軸,所述繞線軸安裝于所述第二主軸并活動地收容于所述第二模具,所述第一主軸和所述第二主軸同時轉動。
[0014]其中,所述第一模具設有第一模具頭和過線槽,所述過線槽從所述第一模具頭的前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模具頭的外圓周面。
[0015]本發明提供的繞線機和儲線裝置,利用儲線裝置先儲存末層線材,再繞制N-1層線圈,最后繞制末層線圈,使得第一接線頭和第二接線頭均位于N層線圈的外表面,使得接線時,直接將N層線圈的第一接線頭和第二接線頭接入其它電子元件而不需要將第一接線頭和第二接線頭之一跨過N層線圈,從而減少了 N層線圈的厚度,進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N層線圈的厚度增加而導致電子產品的體積增加的問題。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從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17]圖1是本發明提供的繞線機的組裝示意圖。
[0018]圖2是圖1中的圓III的放大示意圖。
[0019]圖3是圖1中的壓線棒的放大示意圖。
[0020]圖4是圖1中的第一儲線軸的放大示意圖。
[0021]圖5是圖1中的壓線件的放大示意圖。
[0022]圖6是圖1的驅壓件的放大示意圖。
[0023]圖7是圖1中的第一壓線塊的放大示意圖。
[0024]圖8是圖1中的圓VIII的放大示意圖。
[0025]圖9是圖1中的夾線塊的放大示意圖。
[0026]圖10是圖1中的第一模具的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7]下面將結合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的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0028]請參照圖1,本發明提供的繞線機100,用于繞制N層線圈,其中N為大于等于2的整數。
[0029]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N層線圈為30層線圈。
[0030]請參考圖1至圖2,所述繞線機100包括儲線裝置10和繞線裝置20。
[0031]所述儲線裝置10用于在繞線機繞制N層線圈時儲存線材,其包括第一主軸11、第一壓線器12、夾線器16、第二壓線器13、第一儲線部14及第二儲線部15,所述第一壓線器12用于壓住線材的線頭,所述第一儲線部14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11,用于儲存所述N層線圈的末層線材所需的線材,所述夾線器16用于夾住所述線頭并送至所述第二儲線部15,所述第一儲線部14和所述第二儲線部15之間的線材穿過所述第二壓線器13,所述第二儲線部15壓緊所述線頭并將所述第一儲線部14上的線材儲存到所述第二儲線部15。
[0032]所述繞線裝置20包括第二主軸24、第一模具21、第二模具22及繞線軸23,所述第一模具21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11,所述第二模具22安裝于所述第二主軸24,所述繞線軸23安裝于所述第二主軸24并活動地收容于所述第二模具22,所述第一主軸11和所述第二主軸24同時轉動。
[0033]繞線時,所述第一壓線器12壓住所述線材的線頭,所述第一儲線部14儲存所述N層線圈的末層線材所需的線材,即末層線材,所述線材被儲存過所述末層線材后被送至所述第一模具21,所述第一模具21和所述第二模具22合模,所述繞線軸23轉動繞線以形成所述N層線圈的N-1層并剪斷,所述夾線器16運動至所述第一儲線部14以夾住所述線頭并將所述線頭送至所述第二儲線部15,所述第二儲線部15壓住所述線頭并將所述第一儲線部14上的線材儲存到所述第二儲線部15,所述第二壓線器13壓住所述繞線軸23和所述第二儲線部15之間的線材,所述繞線裝置20進行繞線直至儲層在所述第二儲線部15上的末層線材均被繞制,以形成所述N層線圈。其中,為了描述方便,將線材的原始線頭稱為第一接線頭,繞制N-1層線圈后被剪斷后形成的線頭稱為第二接線頭。其中,在將第一儲線部14上的線材儲存到第二儲線部15上的過程中,線材穿過第二壓線器13。
[0034]因本發明的繞線機100利用儲線裝置10先儲存末層線材,再繞制N-1層線圈,最后繞制末層線圈,使得第一接線頭和第二接線頭均位于N層線圈的外表面,當需要接N層線圈時,直接將N層線圈的第一接線頭和第二接線頭接入其它電子元件而不需要將第一接線頭和第二接線頭之一跨過N層線圈,從而減少了 N層線圈的厚度,進而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N層線圈的厚度增加而導致電子產品的體積增加的問題。換而言之,本發明的繞線機100將N層線圈分兩次繞制,使得第一接線頭和第二接線頭在N-1層和末層的結合處的外表面相遇,在N層線圈接其它電子元件的過程中不需要將第一接線頭和第二接線頭之一跨過N層線圈,從而減少了 N層線圈的厚度,進而減少了使用所述N層線圈的變壓器和電子產品的體積,符合電子產品朝輕、薄方向發展的趨勢,并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因N層線圈從繞線軸23的端部一次繞制而成而造成的N層線圈的厚度增加而導致電子產品的體積增加的問題。
[0035]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繞線軸23的外徑與N層線圈的內徑相同。
[0036]請參考圖1、圖3和圖4,所述第一壓線器12包括至少一根壓線棒120,所述第一儲線部14設有至少一個收棒槽140,所述壓線棒120活動地收容于所述收棒槽140內。使用時,當第一儲線部14儲存末層線材時,所述壓線棒120壓緊線頭以使第一儲線部14可以儲線。
[0037]請參考圖1、圖3和圖5,所述第一壓線器12還包括壓線件122,所述壓線件122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11,用于驅使所述壓線棒120運動以壓緊或松開所述線頭。所述壓線件122設有至少一個定位槽1221,所述至少一個壓線棒120設有定位部1201,所述定位部1201活動地收容于所述定位槽1221內。所述第一壓線器12還包括驅壓件124,所述驅壓件124包括至少一對驅動桿1244,所述壓線件122包括定位塊1224,所述定位塊1224位于所述驅動桿1244之間。使用時,所述驅壓件124驅使壓線件122運動,壓線件122帶動壓線棒120運動,從而實現壓緊線頭或松開線頭。
[0038]更進一步,所述定位部1201包括定位面1202和一對定位壁1204,所述定位壁1204位于定位面1202的兩端。當壓線件122帶動壓線棒120運動時,兩個定位壁1204之一抵靠定位槽1221。
[0039]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壓線棒120為兩根,所述收棒槽140為兩個,所述定位槽1221為兩個。
[0040]請參考圖1,繞線機100還包括第一氣缸31和第一支架41,所述第一氣缸31安裝于所述第一支架41。使用時,所述第一氣缸31驅使驅壓件124運動,驅壓件124的驅動桿1244作用于定位塊1224并驅使壓線件122運動,壓線件122作用于壓線棒120的定位部1201并帶動壓線棒120運動,從而實現線頭的壓緊或松開。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壓線棒120朝向第一儲線部14運動時,壓緊線頭;當壓線棒120遠離第一儲線部14運動時,松開線頭。
[0041]請參考圖3和圖4,所述第一儲線部14包括第一儲線軸142和阻擋塊144,所述阻擋塊144從所述第一儲線軸142的圓周端面凸出,用于防止壓線棒120脫離所述第一儲線部14并和壓線棒120共同作用以壓緊線頭。
[0042]在本實施方式中,阻擋塊144為扇形,大致為四分之一圓。
[0043]請參考圖7,所述第二儲線部15包括一對第一壓線塊152,每一個所述第一壓線塊152包括第二儲線塊1522和一對擋塊1524,所述擋塊1524從第二儲線塊1522的端面凸出。因所述擋塊1524從第二儲線塊1522的端面凸出,從而所述第二儲線部15位于兩個擋塊1524的中間,以防止在所述第二儲線部15儲線過程中,線材脫離第二儲線軸152。
[0044]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儲線塊1522為二分之一圓柱,所述擋塊1524為二分之一圓。因每一第二儲線塊1522為二分之一圓柱,兩個第二儲線塊1522形成一個圓柱形的第二儲線軸。
[0045]請參考圖1,繞線機100還包括第一馬達51、第二氣缸32、定位氣缸33、第三氣缸34和第二支架42,所述第一馬達51、第二氣缸32、定位氣缸33、第三氣缸34和所述第二儲線部15均安裝于第二支架42。使用時,第一馬達51用于驅使所述第二儲線部15轉動,以將儲存于第一儲線部14上的末層線材儲存于第二儲線部15 ;第二氣缸32驅使第二支架42運動以使第一儲線部14和第二儲線部15在同一直線上,以方便將第一儲線部14上的線材儲存于第二儲線部15 ;所述第三氣缸34驅使所述第一壓線塊152開合,以壓住或放開線材。定位氣缸33用于定位第二儲線部15,以方便繞制末層線圈。繞制完N層線圈后,第二氣缸32和定位氣缸33同時工作,以使第二支架42退回到原始位置。
[0046]請參考圖1和圖8,所述第二壓線器13安裝于第二支架42并包括一對第二壓線塊132。在本實施方式中,每一個所述第二壓線塊132的截面為平面。
[0047]請參考圖1,繞線機100還包括安裝于第二支架42的第四氣缸35,用于驅使第二壓線器13的第二壓線塊132張開或壓緊。當夾線器16夾住線頭并將線頭從第一儲線部14拉到第二儲線部15時,所述第二壓線塊132張開,線頭從第一儲線部14穿過第二壓線器13被拉到第二儲線部15。當第一儲線部14上的線材完全被儲存到第二儲線部15時,第二壓線器13的所述第二壓線塊132壓緊所述繞線軸23和所述第二儲線部15之間的線材,以方便繞線軸23繞線。
[0048]請參考圖9,所述夾線器16包括一對夾線塊162,所述夾線塊162加緊或松開以實現所述線頭的加緊或松開。在本實施方式中,每一個所述夾線塊162的底面設有多個夾線紋,以防止在所述夾線器16夾線的過程中,線頭脫離所述夾線器16。
[0049]請參考圖1,繞線機100還包括第五氣缸36,用于驅使所述夾線塊162加緊或松開,從而實現夾線器16對線頭的加緊或松開。
[0050]請參考圖10,所述第一模具21設有第一模具頭211和過線槽212,所述過線槽212從所述第一模具頭211的前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模具頭211的外圓周面,用于將儲存過末層線圈所需線材的線材過渡到繞線裝置20。同時,過線槽212容納所述N層線圈的線頭,以減少N層線圈的厚度,也就是說,在所述N層線圈繞制的過程中,過線槽212可以容納部分線材,在N層線圈繞制完成后容納在線槽內的線材為N層線圈的第一接線頭。在本實施方式中,過線槽212在所述第一模具頭211的前端面時為斜線,在所述第一模具頭211的外圓周面為直線。
[0051]更進一步,所述第一模具21設有收模槽213,在所述第一模具21和所述第二模具22合模時,所述繞線軸23部分收容于所述收模槽213。所述收模槽213設置于第一模具頭211的前端面。
[0052]請參考圖2,所述第二模具22設有掛線柱221,繞制所述N-1層線圈后的線材掛在所述掛線柱221,以方便剪線。
[0053]請參考圖1,繞線機100還包括第二馬達52,第二馬達52安裝于第一支架41,用于驅使第一主軸11和第二主軸24同時轉動。
[0054]更進一步,繞線機100還包括第三馬達53、第三支架43和第六氣缸37,第六氣缸37、第三馬達53和第二主軸24均安裝于第三支架43。第三馬達53,用于驅使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合模或脫模。當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合模時,所述第三馬達53驅使所述第三支架43運動相對第一模具21運動,以使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合模。當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脫模時,所述第三馬達53驅使所述第三支架43運動背離第一模具21運動,以使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脫模。
[0055]第六氣缸37,用于驅使繞線軸23相對所述第二模具22運動,以使繞制后的N層線圈從繞線軸23掉落。在本實施方式中,繞線軸23相對所述第一模具21做凸出或縮回運動。當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脫模后,繞線軸23相對所述第一模具21做縮回運動以使N層線圈從繞線軸23掉落;N層線圈掉落后,繞線軸23相對所述第一模具21做凸出運動。
[0056]請參考圖1至圖10,繞線時,所述第一氣缸31驅使所述第一壓線器12運動以壓住所述線材的線頭,第二馬達52驅使所述第一儲線部14轉動以儲存所述N層線圈的末層線材,通過第一模具21的過線槽212將儲存過所述末層線材后的線材過渡到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之間,第三馬達53驅使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合模,第二馬達52驅使所述繞線軸23繞線,以形成所述N層線圈的N-1層,完成N-1層繞線后,線材被掛在第二模具22的掛線柱221并剪斷,第四氣缸35驅使所述夾線器16運動至所述第一儲線部14以夾住所述線頭并相對所述第一儲線部14后退,第二氣缸32驅使第二支架42運動以使第二儲線部15和第二壓線器13與第一儲線部14在同一直線上,第四氣缸35驅使第二壓線器13的第二壓線塊132張開,第三氣缸34驅使所述第二儲線部15的第一壓線塊152張開,所述線頭穿過第二壓線器13并被所述第二儲線部15壓住,同時第一馬達51驅使第二儲線部15轉動將所述第一儲線部14上的線材儲存到所述第二儲線部15,第四氣缸35驅使所述第二壓線器13的第二壓線塊132壓住所述繞線軸23和所述第二儲線部15之間的線材,第二馬達52驅使所述繞線軸23轉動繞線直至儲層在所述第二儲線部15上的線材被全部繞制,以形成所述N層線圈。第三馬達53驅使第一模具21和第二模具22脫模,所述第六氣缸37驅使繞線軸23相對所述第二模具22縮回,繞制后的N層線圈從繞線軸23掉落。
[0057]在本發明中,因所述繞線裝置和儲線裝置均通過馬達和氣缸驅動,在整個繞線過程中,不需要工作人員參與,大大提高了使用的方便性。
[0058]以上所述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儲線裝置,用于在繞線機繞制N層線圈時儲存線材,其特征在于,所述儲線裝置包括第一主軸、第一壓線器、夾線器、第二壓線器、第一儲線部及第二儲線部,所述第一壓線器用于壓住所述線材的線頭,所述第一儲線部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用于儲存所述N層線圈的末層線材,所述夾線器用于夾住所述線頭并送至所述第二儲線部,所述第一儲線部和所述第二儲線部之間的線材穿過所述第二壓線器,所述第二儲線部壓緊所述線頭并將所述第一儲線部上的線材儲存到所述第二儲線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壓線器包括至少一根壓線棒,所述第一儲線部設有至少一個收棒槽,所述壓線棒活動地收容于所述收棒槽內。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儲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壓線器還包括壓線件,所述壓線件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用于驅使所述壓線棒運動以壓緊或松開所述線頭。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儲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線件設有至少一個定位槽,所述至少一個壓線棒設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活動地收容于所述定位槽內。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儲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壓線器還包括驅壓件,所述驅壓件包括至少一對驅動桿,所述壓線件包括定位塊,所述定位塊位于所述驅動桿之間。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儲線部包括第一儲線軸和阻擋塊,所述阻擋塊從所述第一儲線軸的圓周端面凸出。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儲線部包括一對第一壓線塊,每一個所述第一壓線塊包括第二儲線塊和一對擋塊,所述擋塊從第二儲線塊的端面凸出。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儲線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線器包括一對夾線塊,每一個所述夾線塊的底面設有多個夾線紋。
9.一種繞線機,用于繞制N層線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機包括繞線裝置和如權利要求I至8任意一項所述的儲線裝置,所述繞線裝置包括第二主軸、第一模具、第二模具及繞線軸,所述第一模具安裝于所述第一主軸,所述第二模具安裝于所述第二主軸,所述繞線軸安裝于所述第二主軸并活動地收容于所述第二模具,所述第一主軸和所述第二主軸同時轉動。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繞線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具設有第一模具頭和過線槽,所述過線槽從所述第一模具頭的前端面延伸至所述第一模具頭的外圓周面。
【文檔編號】H01F41/06GK104240938SQ201410450158
【公開日】2014年12月24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5日
【發明者】朱承義 申請人:深圳市有鋼機電設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