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按鍵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公開是關于智能按鍵,用以實現在插頭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之前,使得系統不會將智能按鍵識別為耳機,不會出現誤識;在插頭完全插入插孔之后,使得系統會準確的識別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鍵。該智能按鍵包括:插頭、導電極和導電彈片;電連接控制機構,設置于所述插頭內部,用于在所述插頭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之前,控制所述導電極與所述第四金屬極非電連接;在所述插頭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后,控制所述導電極與所述第四金屬極電連接。該技術方案實現在插頭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之前,使得系統不會將智能按鍵識別為耳機,不會出現誤識;在插頭完全插入插孔之后,使得系統會準確的識別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鍵。
【專利說明】智能按鍵
【技術領域】
[0001] 本公開涉及按鍵【技術領域】,尤其涉及智能按鍵。
【背景技術】
[0002] 依托智能手機的飛速發展,手機應用種類越來越多,打開應用所需要的時間也越 來越多。為了能夠使常用應用能夠快速便捷的打開,類似于耳機插頭的智能按鍵也隨之而 出了。
[0003] 相關的智能按鍵都是類似于耳機插頭的結構件,使用方式類似于耳機,需要用手 按動智能按鍵插入終端上的相應插孔。
[0004] 相關的智能按鍵設計,插頭從頂部至底部依序分為4段,第一段是第一金屬極,用 來接left signal;第二段是第二金屬極,用來接right signal;第三段是第三金屬極,用 來接tx signal ;第四段是第四金屬極,用來接GND ;插頭的底部設置有一個按鍵,來形成智 能按鍵的物理結構。在插入的時候必須按動按鍵以插入插孔,當智能按鍵的按鈕按下時,tx signal會與GND接地,導致插頭插入插孔時的阻抗發生變化,從而使智能按鍵識別錯誤。 艮P,在將智能按鍵插入插孔的同時,按鍵會同時被按下,插入的瞬間由于智能按鍵插頭的第 三金屬極和第四金屬極短接,導致系統在判斷插頭插入時會概率性識別為三段式耳機,無 法正確識別為智能按鍵。
【發明內容】
[0005] 為克服相關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公開實施例提供的智能按鍵,用以實現在插頭 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之前,使得系統不會將智能按鍵識別為耳機,不會出現誤識;在插頭 完全插入插孔之后,使得系統會準確的識別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鍵。
[0006]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智能按鍵,包括:
[0007] 插頭,在其頂部至底部的外表面上依序設置有彼此絕緣的第一金屬極、第二金屬 極、第三金屬極和第四金屬極;
[0008] 所述智能按鍵還可包括:
[0009] 導電極,設置于所述插頭的頂部的上方;
[0010] 導電彈片,設置于所述導電極的上方,與所述第三金屬極電連接,所述導電彈片在 下壓狀態下與所述導電極電連接;
[0011] 電連接控制機構,設置于所述插頭內部,用于在所述插頭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 之前,控制所述導電極與所述第四金屬極非電連接;在所述插頭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后,控 制所述導電極與所述第四金屬極電連接。
[0012]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插頭的頂部至底部開設有一軸向孔,其中,所述軸向孔與所 述導電極之間有間隙,所述軸向孔上臨近所述插孔底部的一端開口與所述插孔底部的卡箍 結構適配,所述卡箍結構插入所述軸向孔上臨近所述插孔底部的一端開口內之后卡在所述 軸向孔內,當所述卡箍結構上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預設作用力時,所述卡箍結構能脫離所述 軸向孔;
[0013] 所述電連接控制機構可包括:
[0014] 機動桿,設置于所述插頭的軸向孔內,所述機動桿上靠近所述導電極的一端為導 電端,所述導電端與所述第四金屬極電連接,在所述插頭未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前,所述導 電端與所述導電極不接觸;
[0015] 機動桿控制機構,設置于所述插頭內部,用于當所述機動桿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 始位置朝著所述導電極移動從而使所述機動桿的導電端與所述導電極接觸后,控制所述機 動桿的導電端在所述軸向力作用下保持與所述導電極接觸;當所述軸向力作用消失時,控 制所述機動桿復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0016]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機動桿控制機構可包括:
[0017] 第一彈性器件,設置于所述機動桿上;
[0018] 第一限位機構,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一彈性器件上靠近所述導電極的一端的一側;
[0019] 壓迫機構,固定設置于所述機動桿上,當所述機動桿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始位置 朝著所述導電極移動時,所述壓迫機構隨著所述機動桿移動從而壓迫所述第一彈性器件產 生彈性形變。
[0020]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彈性器件包括壓簧或橡膠圈。
[0021]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機動桿控制機構包括:
[0022] 第二彈性器件,設置于所述機動桿上;
[0023] 第二限位機構,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二彈性器件上遠離所述導電極的一端的一側, 與所述第二彈性器件上遠離所述導電極的一端固定連接;
[0024] 牽拉機構,固定設置于所述機動桿上,與所述第二彈性器件上靠近所述導電極的 一端固定連接,當所述機動桿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始位置朝著所述導電極移動時,所述牽 拉機構隨著所述機動桿移動從而牽拉所述第二彈性器件朝著遠離所述第二限位機構的方 向移動,使所述第二彈性器件產生彈性形變。
[0025]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彈性器件包括拉簧。
[0026]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卡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插孔底部中心的滾珠或者圓柱 體。
[0027]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機動桿包括合成桿,所述合成桿上遠離所述導電極的一端 為非導電端、另一端為所述導電端;或者
[0028] 所述機動桿包括一體成型的導電桿。
[0029] 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智能按鍵的插頭中設 置電連接控制機構,利用電連接控制機構實現了在插頭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之前,控制 導電極與第四金屬極非電連接,從而使得第三金屬極與第四金屬極不會形成回路,不會短 接,系統不會將智能按鍵識別為耳機,不會出現誤識;在插頭完全插入插孔之后,控制導電 極與第四金屬極電連接,從而使得系統會準確的識別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鍵。
[0030]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 能限制本公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31]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發明的實施 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的原理。
[0032] 圖1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智能按鍵的結構圖。
[0033] 圖2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另一種智能按鍵的結構圖。
[0034] 圖3是圖2所示智能按鍵在未完全插入插孔時的示意圖。
[0035] 圖4是圖2所示智能按鍵完全插入插孔后的示意圖。
[0036] 圖5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再一種智能按鍵的結構圖。
[0037] 圖6是圖5所示智能按鍵在未完全插入插孔時的示意圖。
[0038] 圖7是圖5所示智能按鍵完全插入插孔后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9] 這里將詳細地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 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實施例 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不代表與本發明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 權利要求書中所詳述的、本發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和方法的例子。
[0040] 圖1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智能按鍵,該智能按鍵包括:
[0041] 插頭01,在其頂部至底部的外表面上依序設置有彼此絕緣的第一金屬極1、第二 金屬極2、第三金屬極3和第四金屬極4 ;
[0042] 其中,智能按鍵還可包括:
[0043] 導電極5,設置于插頭01的頂部的上方;
[0044] 導電彈片6,設置于導電極5的上方,與第三金屬極3電連接,導電彈片6在下壓狀 態下與導電極5電連接;
[0045] 電連接控制機構7,設置于插頭01內部,用于在插頭01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之 前,控制導電極5與第四金屬極4非電連接;在插頭01完全插入插孔之后,控制導電極5與 第四金屬極4電連接。
[0046] 圖1中,標號8表不容置導電極5和導電彈片6的容置體。
[0047] 本公開實施例中,第四金屬極可實施為接地極。第三金屬極可實施為接tx signal 的金屬極。
[0048] 本公開實施例中,在智能按鍵的插頭中設置電連接控制機構,利用電連接控制機 構實現了在插頭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之前,控制導電極與第四金屬極非電連接,從而使 得第三金屬極與第四金屬極不會形成回路,不會短接,系統不會將智能按鍵識別為耳機,不 會出現誤識;在插頭完全插入插孔之后,控制導電極與第四金屬極電連接,從而使得系統會 準確的識別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鍵。
[0049] 在一個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插頭01的頂部至底部可開設有一軸向孔9,其中,軸 向孔9與導電極5之間有間隙,軸向孔9上臨近插孔底部的一端開口與插孔底部的卡箍結 構適配,卡箍結構插入軸向孔9上臨近插孔底部的一端開口內之后卡在軸向孔9內,當卡箍 結構上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預設作用力時,卡箍結構能脫離軸向孔9 ;
[0050] 此時,上述電連接控制機構可包括:
[0051] 機動桿71,設置于插頭01的軸向孔9內,機動桿71上靠近導電極5的一端為導電 端711,導電端711與第四金屬極4電連接,在插頭01未完全插入插孔之前,導電端711與 導電極5不接觸;
[0052] 機動桿控制機構,設置于插頭內部,用于當機動桿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始位置朝 著導電極移動從而使機動桿的導電端與導電極接觸后,控制機動桿的導電端在軸向力作用 下保持與導電極接觸;當軸向力作用消失時,控制機動桿復位至初始位置。
[0053] 其中,上述卡箍結構可以是設置于插孔底部中心的滾珠、圓柱體或者其它能實現 相同功能的結構。
[0054] 其中,機動桿控制機構可以具體實施為以下兩種結構形式:
[0055] 結構一:
[0056] 如圖2所示,機動桿控制機構可包括:
[0057] 第一彈性器件72,設置于機動桿71上;
[0058] 第一限位機構73,固定設置于第一彈性器件72上靠近導電極5的一端的一側;
[0059] 壓迫機構74,固定設置于機動桿71上,當機動桿71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始位置朝 著導電極5移動時,壓迫機構74隨著機動桿71移動從而壓迫第一彈性器件72朝著第一限 位機構73移動,使第一彈性器件72與第一限位機構73接觸后產生彈性形變。
[0060] 其中,第一彈性器件可以是壓簧、橡膠圈或者其它能實現相同功能的器件。
[0061] 圖3中的第一彈性器件72、第一限位機構73、壓迫機構74均位于插頭內部的空腔 10內,圖3中,第一彈性器件72以拉簧為例示出,第一限位機構73以空腔10的一壁面示出 (第一限位機構73也可以為其它能實現相同功能的結構),壓迫機構74以固定設置與機動 桿71上的一圓盤示出(壓迫機構74也可以為其它能實現相同功能的結構)。
[0062] 如圖3和4所示,下面以卡箍結構為滾珠81、第一彈性器件72為壓簧為例,說明具 有上述結構一的機動桿控制機構的智能按鍵的工作原理:
[0063] 如圖3所示,當用戶手持智能按鍵的插頭插入終端設備上的相應插孔的過程中 (圖3中100表不插孔底部,插孔其它部分未不出),在插頭未完全插入到插孔內時,如圖3 所示,此時,機動桿71的導電端711與導電極5之間有間隙d,因此導電極5與第四金屬極 4未形成電連接,因而,第三金屬極3與第四金屬極4不會形成回路,不會短接,系統不會將 智能按鍵識別為耳機,不會出現誤識。
[0064] 如圖4所示,當用戶按下導電彈片6,使插頭完全插入插孔內時,插孔底部的滾珠 81插入軸向孔9內卡住,使插頭不脫離插孔。同時,滾珠81擠壓軸向孔9內的機動桿71, 使機動桿71朝著導電極5移動,由于滾珠81在軸向方向上的長度為d,因此,滾珠81可擠 壓機動桿71朝著導電極5移動d,在滾珠81完全插入軸向孔9時,不僅插頭完全插入了插 孔,而且機動桿71的導電端711也與導電極5接觸,實現了機動桿71的導電端711與導電 極5之間的電連接,同時,導電彈片6發生形變后與導電極5亦形成電連接,由于第四金屬 極4與機動桿71的導電端711有電連接,第三金屬極3與導電彈片6有電連接,因此,第三 金屬極3與第四金屬極4形成回路,也就是說,當插頭完全插入插孔的時候,系統會準確的 識別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鍵。
[0065] 插頭完全插入插孔內之后,插孔底部的滾珠81插入了軸向孔9內,限制插頭在插 孔內隨意活動,使插頭不脫離插孔,方便用戶使用智能按鍵。并且,插頭完全插入插孔內之 后,由于壓迫機構74隨著機動桿71移動,因此,壓迫機構74壓迫壓簧72朝著第一限位機 構73移動,使壓簧72與第一限位機構73接觸后產生彈性形變,從而使得壓簧72 -直有彈 性恢復力F1的作用。當用戶想拔出智能按鍵時,用手往外拔智能按鍵,當手的拔力大于滾 珠81與軸向孔9之間的摩擦力時,便能將智能按鍵從插孔中脫離出來,同時,壓簧72在彈 性恢復力F1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和原位,即從圖4所示的狀態恢復至圖3所示的初始狀態, 從而使得機動桿從圖4所示的狀態復位至圖3所示的初始狀態,為用戶下一次使用智能按 鍵做好準備。
[0066] 可見,圖3所示的智能按鍵,避免了智能按鍵的插頭在插入插孔的過程中,被誤識 為其它設備如耳機的現象發生,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0067] 結構二:
[0068] 如圖5所示,上述機動桿控制機構可包括:
[0069] 第二彈性器件75,設置于機動桿71上;
[0070] 第二限位機構76,固定設置于第二彈性器件75上遠離導電極5的一端的一側,與 第二彈性器件75上遠離導電極5的一端固定連接;
[0071] 牽拉機構77,固定設置于機動桿71上,與第二彈性器件75上靠近導電極5的一端 固定連接,當機動桿71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始位置朝著導電極5移動時,牽拉機構77隨著 機動桿71移動從而牽拉第二彈性器件75朝著遠離第二限位機構76的方向移動,使第二彈 性器件75產生彈性形變。
[0072] 其中,第二彈性器件可以是拉簧或者其它能實現相同功能的器件。
[0073] 圖6中的第二彈性器件75、第二限位機構76、牽拉機構77均位于插頭內部的空腔 10內,圖6中,第二彈性器件75以壓簧為例示出,第二限位機構76以空腔10的一壁面示出 (第二限位機構76也可以為其它能實現相同功能的結構),牽拉機構77以固定設置于機動 桿71上的一圓盤示出(牽拉機構77也可以為其它能實現相同功能的結構)。
[0074] 如圖6和7所示,下面以卡箍結構為圓柱體82、第二彈性器件75為拉簧為例,說明 具有上述結構二的機動桿控制機構的智能按鍵的工作原理:
[0075] 如圖6所示,當用戶手持智能按鍵的插頭插入終端設備上的相應插孔的過程中 (圖6中100表不插孔底部,插孔其它部分未不出),在插頭未完全插入到插孔內時,如圖6 所示,此時,機動桿71的導電端711與導電極5之間有間隙d,因此導電極5與第四金屬極 4未形成電連接,因而,第三金屬極3與第四金屬極4不會形成回路,不會短接,系統不會將 智能按鍵識別為耳機,不會出現誤識。
[0076] 如圖7所示,當用戶按下導電彈片6,使插頭完全插入插孔內時,插孔底部的圓柱 體82插入軸向孔9內卡住,使插頭不脫離插孔。同時,圓柱體82擠壓軸向孔9內的機動桿 71,使機動桿71朝著導電極5移動,由于圓柱體82在軸向方向上的長度為d,因此,圓柱體 82可擠壓機動桿5朝著導電極5移動d,在圓柱體82完全插入軸向孔9時,不僅插頭完全插 入了插孔,而且機動桿71的導電端711也與導電極5接觸,實現了機動桿71的導電端711 與導電極5之間的電連接,同時,導電彈片6發生形變后與導電極5亦形成電連接,由于第 四金屬極4與機動桿71的導電端711有電連接,第三金屬極3與導電彈片6有電連接,因 此,第三金屬極3與第四金屬極4形成回路,也就是說,當插頭完全插入插孔的時候,系統會 準確的識別出插入插孔的是智能按鍵。
[0077] 插頭完全插入插孔內之后,插孔底部的圓柱體82插入了軸向孔9內,限制插頭在 插孔內隨意活動,使插頭不脫離插孔,方便用戶使用智能按鍵。并且,插頭完全插入插孔內 之后,由于牽拉機構77隨著機動桿71移動,因此,牽拉機構77牽拉拉簧75朝著遠離第二 限位機構76的方向移動,使拉簧75產生彈性形變,從而使得拉簧75 -直有彈性恢復力F2 的作用。當用戶想拔出智能按鍵時,用手往外拔智能按鍵,當手的拔力大于圓柱體82與軸 向孔9之間的摩擦力時,便能將智能按鍵從插孔中脫離出來,同時,拉簧75在彈性恢復力F2 的作用下恢復原狀和原位,即從圖7所示的狀態恢復至圖6所示的初始狀態,從而使得機動 桿71從圖7所示的狀態復位至圖6所示的初始狀態,為用戶下一次使用智能按鍵做好準 備。
[0078] 可見,圖6所示的智能按鍵,避免了智能按鍵的插頭在插入插孔的過程中,被誤識 為其它設備如耳機的現象發生,提高了用戶的使用體驗。
[0079] 本公開實施例中,機動桿可以是一體成型的導電桿,也可以是一個合成桿,該合成 桿上遠離導電極的一端為非導電端、另一端為前述導電端,即,只要機動桿上靠近導電極的 一端為前述可導電的導電端即可,從而保證能與導電極之間形成電連接。
[0080] 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考慮說明書及實踐這里公開的公開后,將容易想到本公開的其 它實施方案。本申請旨在涵蓋本公開的任何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型、用途或 者適應性變化遵循本公開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開未公開的本【技術領域】中的公知常識 或慣用技術手段。說明書和實施例僅被視為示例性的,本公開的真正范圍和精神由下面的 權利要求指出。
[0081] 應當理解的是,本公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經描述并在附圖中示出的精確結構,并 且可以在不脫離其范圍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本公開的范圍僅由所附的權利要求來限制。
【權利要求】
1. 一種智能按鍵,包括: 插頭,在其頂部至底部的外表面上依序設置有彼此絕緣的第一金屬極、第二金屬極、第 三金屬極和第四金屬極; 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按鍵還包括: 導電極,設置于所述插頭的頂部的上方; 導電彈片,設置于所述導電極的上方,與所述第三金屬極電連接,所述導電彈片在下壓 狀態下與所述導電極電連接; 電連接控制機構,設置于所述插頭內部,用于在所述插頭未完全插入終端的插孔之前, 控制所述導電極與所述第四金屬極非電連接;在所述插頭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后,控制所 述導電極與所述第四金屬極電連接。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按鍵,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頭的頂部至底部開設有一軸向孔,其中,所述軸向孔與所述導電極之間有間隙, 所述軸向孔上臨近所述插孔底部的一端開口與所述插孔底部的卡箍結構適配,所述卡箍結 構插入所述軸向孔上臨近所述插孔底部的一端開口內之后卡在所述軸向孔內,當所述卡箍 結構上施加的作用力大于預設作用力時,所述卡箍結構能脫離所述軸向孔; 所述電連接控制機構包括: 機動桿,設置于所述插頭的軸向孔內,所述機動桿上靠近所述導電極的一端為導電端, 所述導電端與所述第四金屬極電連接,在所述插頭未完全插入所述插孔之前,所述導電端 與所述導電極不接觸; 機動桿控制機構,設置于所述插頭內部,用于當所述機動桿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始位 置朝著所述導電極移動從而使所述機動桿的導電端與所述導電極接觸后,控制所述機動桿 的導電端在所述軸向力作用下保持與所述導電極接觸;當所述軸向力作用消失時,控制所 述機動桿復位至所述初始位置。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按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動桿控制機構包括: 第一彈性器件,設置于所述機動桿上; 第一限位機構,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一彈性器件上靠近所述導電極的一端的一側; 壓迫機構,固定設置于所述機動桿上,當所述機動桿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始位置朝著 所述導電極移動時,所述壓迫機構隨著所述機動桿移動從而壓迫所述第一彈性器件產生彈 性形變。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按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彈性器件包括壓簧或橡膠圈。
5.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按鍵,其特征在于,所述機動桿控制機構包括: 第二彈性器件,設置于所述機動桿上; 第二限位機構,固定設置于所述第二彈性器件上遠離所述導電極的一端的一側,與所 述第二彈性器件上遠離所述導電極的一端固定連接; 牽拉機構,固定設置于所述機動桿上,與所述第二彈性器件上靠近所述導電極的一端 固定連接,當所述機動桿在軸向力作用下從初始位置朝著所述導電極移動時,所述牽拉機 構隨著所述機動桿移動從而牽拉所述第二彈性器件朝著遠離所述第二限位機構的方向移 動,使所述第二彈性器件產生彈性形變。
6. 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智能按鍵,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彈性器件包括拉簧。
7.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按鍵,其特征在于, 所述卡箍結構包括設置于所述插孔底部中心的滾珠或者圓柱體。
8. 如權利要求2-7中任一所述的智能按鍵,其特征在于, 所述機動桿包括合成桿,所述合成桿上遠離所述導電極的一端為非導電端、另一端為 所述導電端;或者 所述機動桿包括一體成型的導電桿。
【文檔編號】H01H13/14GK104091711SQ201410298457
【公開日】2014年10月8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6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6日
【發明者】張鵬, 杜慧, 吳鋒輝 申請人: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