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安裝于電路板上的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的導電端子以及用以固定所述導電端子的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包括本體部和自所述本體部一側邊向下彎折延伸的彎折部,所述本體部上開設有呈條狀的狹槽,自所述彎折部的后側壁朝所述本體部方向凹陷有凹槽,所述導電端子穿過所述固定座并暴露于所述凹槽中。
【專利說明】電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安裝于電路板上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電連接器被廣泛應用于電子產品中,以與外部設備交換信息、數據等。QSFP連接器通常包括絕緣本體、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的導電端子、用以固定所述導電端子的固定座以及遮覆在所述絕緣本體外側的殼體。所述導電端子的焊接腳分別自絕緣本體和固定座伸出,以焊接在電路板上。
[0003]然而,現有QSFP連接器的固定座結構透氣性較差,從而導致使用時所述導電端子產生的熱量很難散發出去,進而導致所述QSFP連接器的使用壽命減少。
[0004]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的QSFP連接器予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的固定座結構不僅結構穩定,同時透氣性較好。
[0006]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電連接器,包括:
[0007]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對接部和自所述對接部的相對兩側邊分別向后延伸的一對延伸壁,所述對接部與所述一對延伸壁共同形成收容空間;
[0008]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以及
[0009]固定座,所述固定座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
[0010]其中,所述固定座包括本體部和自所述本體部一側邊向下彎折延伸的彎折部,所述本體部上開設有呈條狀的狹槽,自所述彎折部的后側壁朝所述本體部方向凹陷有凹槽,所述導電端子穿過所述固定座并暴露于所述凹槽中。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凹槽與所述狹槽對應設置。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凹槽同時自所述彎折部的頂壁朝向底壁方向凹陷形成。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狹槽上下貫穿所述本體部。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彎折部上開設有若干散熱孔,且所述若干散熱孔前后貫穿所述彎折部。
[001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彎折部的兩側壁上分別向外突伸有凸塊,所述一對延伸壁上分別設有與相應的凸塊配合的安裝槽。
[001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對接部內開設有用以收容對接連接器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的上下兩內側壁上分別設有用以收容所述導電端子的端子收容槽。
[001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端子收容槽前后貫穿所述對接部并與所述收容空間相連通。
[001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的對接部后側設有若干向后凸伸的凸起部,相鄰兩個凸起部之間形成有定位槽。
[0019]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座與所述導電端子一體成型設置。
[0020]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通過在所述固定座的本體部上開設呈條狀的狹槽,同時設有自所述固定座的彎折部后側壁朝所述本體部方向凹陷的凹槽,以使得所述導電端子穿過所述固定座并暴露于所述凹槽中,從而所述固定座不僅能夠固定所述導電端子,同時還能將所述導電端子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透氣性較好。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1]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圖。
[0022]圖2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的分解圖。
[0023]圖3是圖2所示絕緣本體的立體圖。
[0024]圖4是圖3所示絕緣本體的另一視角立體圖。
[0025]圖5是圖2所示導電端子的立體圖。
[0026]圖6是圖2所示固定座的立體圖。
[0027]圖7是圖2所示第一殼體的立體圖。
[0028]圖8是圖2所示第二殼體的立體圖。
[0029]圖9是圖2所不第二殼體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
[0031]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100為一 QSFP連接器,其用以焊接到電路板(未圖示)上,并與對應的對接連接器(未圖示)相對接配合。所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0、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10內的導電端子20、用以固定所述導電端子20的固定座30以及遮覆在所述絕緣本體10外側的遮蔽殼體40。所述導電端子20包括第一導電端子201和第二導電端子202。
[0032]請一并參閱圖1至圖4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0包括對接部11和自所述對接部11的相對兩側邊分別向后延伸的一對延伸壁12。所述對接部11與所述一對延伸壁12共同形成用以收容所述固定座30的收容空間13。所述對接部11設有對接面111及與所述對接面111相對設置的安裝面112,且所述安裝面112設置于所述對接部11與所述收容空間13之間。
[0033]所述絕緣本體10內開設有用以收容所述導電端子20的端子收容槽,所述端子收容槽自所述對接面111貫穿至所述安裝面112,并在前后貫穿所述對接部11后與所述收容空間13相連通。所述端子收容槽包括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的第一端子收容槽14和用以收容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02的第二端子收容槽15。本實施方式中,由于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與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02的結構較類似,故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4與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5的結構亦較類似。
[0034]所述對接部11內還開設有用以收容所述對接連接器的收容腔16,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4自所述收容腔16的上內側壁凹陷形成,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5自所述收容腔16的下內側壁凹陷形成,且在所述絕緣本體10高度方向上,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4設置于相鄰兩個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5之間,從而在所述對接連接器插入所述收容腔16內時,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和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02可與所述對接連接器對接。
[0035]所述絕緣本體10的對接部11后側、于所述安裝面112上設有若干向后凸伸的凸起部113,相鄰兩個所述凸起部113之間形成有定位槽114,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定位槽114與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5對應設置并上下貫穿所述絕緣本體10。所述一對延伸壁12上分別設有安裝槽121,兩個所述安裝槽121相對設置,且每個所述安裝槽121上均設有傾斜的導引面122。
[0036]請參閱圖5并結合圖2至圖4所示,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對應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4內。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包括與所述對接連接器電性連接的第一接觸部2011、電性連接所述電路板的端子尾部2013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接觸部2011與所述端子尾部2013的第一固持部2012。
[0037]所述第一接觸部2011彈性彎折,以在所述第一接觸部2011收容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4內時部分突伸入所述收容腔16中,從而便于所述第一接觸部2011與所述對接連接器對接。所述第一固持部2012的兩側邊分別設置有第一倒刺2014,所述第一倒刺2014與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4相卡持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于所述第一端子收容槽14內發生位移。
[0038]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02對應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5內。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02包括與所述對接連接器電性連接的第二接觸部2021、電性連接所述電路板的焊接部2023以及連接所述第二接觸部2021與所述焊接部2023的第二固持部2022。
[0039]所述第二接觸部2021亦彈性彎折,以在所述第二接觸部2021收容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5內時部分突伸入所述收容腔16中,從而便于所述第二接觸部2021與所述對接連接器對接。所述焊接部2023卡持收容于所述定位槽114中,以便于焊接至所述電路板上。所述第二固持部2022的兩側邊分別設置有第二倒刺2024,所述第二倒刺2024與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5相卡持配合,以限制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02于所述第二端子收容槽15內發生位移。
[0040]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與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02的結構類似,兩者之間的區別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2011與所述第二接觸部2021相對彈性彎折;所述第一固持部2012的長度大于所述第二固持部2022的長度;所述端子尾部2013的長度和高度分別大于所述焊接部2023的長度和高度。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對應設置于相鄰兩個所述第二導電端子202之間。
[0041]請參閱圖6并結合圖2至圖5所示,所述固定座30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13,并與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 —體成型設置。所述固定座30包括本體部31和自所述本體部31 —側邊向下彎折延伸的彎折部32,從而所述固定座30的截面大致呈L型。所述本體部31上開設有呈條狀的狹槽311,且所述狹槽311上下貫穿所述本體部31,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的第一固持部2012穿過所述本體部31并部分暴露于所述狹槽311中,從而所述第一固持部2012產生的熱量可通過所述狹槽311散發出去。
[0042]所述彎折部32上開設有自所述彎折部32的后側壁朝所述本體部31方向凹陷、同時自所述彎折部32的頂壁朝底壁方向凹陷形成的第一凹槽321,所述第一凹槽321與所述狹槽311對應設置,且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的端子尾部2013穿過所述彎折部32并暴露于所述第一凹槽321中。所述彎折部32上還開設有若干散熱孔322,且所述若干散熱孔322前后貫穿所述彎折部32,從而所述端子尾部2013產生的熱量可通過所述第一凹槽321和所述若干散熱孔322散發出去。所述彎折部32的兩側壁上分別向外突伸有凸塊323,所述凸塊323對應收容于所述安裝槽121中,以限位所述絕緣本體10和所述固定座30。
[0043]請參閱圖7至圖9并結合圖2至圖5所示,所述遮蔽殼體40包括呈倒U型設置的第一殼體41以及與所述第一殼體41相配合設置的第二殼體42和第三殼體43。所述第一殼體41包括基部411和自所述基部411兩側向下彎折延伸的限位部412,所述限位部412的末端開設有卡槽413,相鄰兩個所述卡槽413之間設置有壓配合至電路板上的銷414。所述限位部412上對應所述卡槽413的上方還開設有限位槽415,且所述限位槽415靠近所述卡槽413的一側邊設有向外突伸的彈片416。
[0044]所述第一殼體41遠離所述絕緣本體10的一端形成有閉合的接地部417,所述接地部417上貼覆有接地片418。所述基部411的與所述接地部417相對的一側開設有開槽4111,且所述開槽4111靠近所述基部411末端的一側邊設有向外突伸的抵持片4112。所述限位部412的與所述接地部417相對的一側亦開設有開槽4121,且所述開槽4121靠近所述限位部412末端的一側邊設有向外突伸的抵持片4122。本實施方式中,所述開槽4111與所述開槽4121結構相同,所述抵持片4112與所述抵持片4122結構相同。
[0045]所述第二殼體42包括遮板421和自所述遮板421兩側向上彎折延伸的卡扣部422,所述卡扣部422的兩側分別形成有抵持部425,所述卡扣部422穿過所述卡槽413并與所述抵持部425相配合以內外同時限位所述限位部412。具體來說,所述遮板421兩側邊分別凹陷有若干第二凹槽423,相鄰兩個所述第二凹槽423之間形成有抵持件424,所述卡扣部422自所述抵持件424的末端向上彎折延伸形成,且所述卡扣部422的寬度小于所述抵持件424的寬度。所述抵持部425形成于所述抵持件424上,并分設于所述卡扣部422的兩側。
[0046]所述遮板421的兩側邊還凹陷有供所述銷414穿過的穿孔426。所述穿孔426分設于所述卡扣部422的兩側、所述抵持部425的外側,并與所述第二凹槽423相連通。所述遮板421兩側的卡扣部422之間的距離大于所述第一殼體41基部411兩側的限位部412之間的距離,以便于所述第一殼體41與所述第二殼體42相組裝配合。
[0047]所述卡扣部422上開設有用以收容所述彈片416的收容槽4221,以在所述第一殼體41與所述第二殼體42相配合設置時,所述彈片416卡持限位于所述收容槽4221內。在所述第一殼體41與所述第二殼體42相組裝配合時,所述抵持部425抵頂所述銷414,同時所述卡扣部422勾持限位所述限位部412,所述彈片416卡持限位于所述收容槽4221內,從而不僅可實現所述第二殼體42內外同時限位所述第一殼體41,同時還可保證所述第一殼體41與所述第二殼體42穩固配合。
[0048]所述第三殼體43包括遮罩部431、自所述遮罩部431頂邊朝向所述第一殼體41方向彎折延伸的第一卡持部432、自所述遮罩部431底邊向下延伸的銷433以及自所述遮罩部431兩側邊分別朝向所述第一殼體41方向彎折延伸的第二卡持部434。所述第一卡持部432上開設有供所述抵持片4112突伸入的容置槽4321,所述第二卡持部434上開設有供所述抵持片4122突伸入的容置槽4341,且所述容置槽4321與所述容置槽4341均大致呈矩形設置。藉由所述抵持片4112與所述容置槽4321的配合及所述抵持片4122與所述容置槽4341的配合,所述第一殼體41與所述第三殼體43可穩固配合,進而屏蔽效果較好。
[0049]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100 —方面通過在所述固定座30的本體部31上開設呈條狀的狹槽311,同時在所述固定座30的彎折部32上開設自所述彎折部32外側壁朝所述本體部31方向凹陷的第一凹槽321,以使得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的端子尾部2013穿過所述彎折部32并暴露于所述第一凹槽321中,從而所述固定座30不僅能夠固定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同時還能將所述第一導電端子201產生的熱量散發出去,透氣性較好。
[0050]另一方面,通過在倒U型設置的第一殼體41的限位部412末端設置卡槽413和位于相鄰兩個所述卡槽413之間的銷414,同時在所述第二殼體42上設置卡扣部422和位于所述卡扣部422兩側的抵持部425,從而在所述第一殼體41與所述第二殼體42相組裝配合時,所述抵持部425抵頂所述銷414,同時所述卡扣部422勾持限位所述限位部412,進而不僅可實現所述第二殼體42內外同時限位所述第一殼體41,同時還可保證所述第一殼體41與所述第二殼體42穩固配合,組裝結構穩定性較強,屏蔽效果較好。
[0051]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包括: 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對接部和自所述對接部的相對兩側邊分別向后延伸的一對延伸壁,所述對接部與所述一對延伸壁共同形成收容空間; 導電端子,所述導電端子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以及 固定座,所述固定座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間; 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包括本體部和自所述本體部一側邊向下彎折延伸的彎折部,所述本體部上開設有呈條狀的狹槽,自所述彎折部的后側壁朝所述本體部方向凹陷有凹槽,所述導電端子穿過所述固定座并暴露于所述凹槽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與所述狹槽對應設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同時自所述彎折部的頂壁朝向底壁方向凹陷形成。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狹槽上下貫穿所述本體部。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部上開設有若干散熱孔,且所述若干散熱孔前后貫穿所述彎折部。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部的兩側壁上分別向外突伸有凸塊,所述一對延伸壁上分別設有與相應的凸塊配合的安裝槽。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部內開設有用以收容對接連接器的收容腔,所述收容腔的上下兩內側壁上分別設有用以收容所述導電端子的端子收容槽。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前后貫穿所述對接部并與所述收容空間相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本體的對接部后側設有若干向后凸伸的凸起部,相鄰兩個凸起部之間形成有定位槽。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與所述導電端子一體成型設置。
【文檔編號】H01R12/55GK203660100SQ201320812706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2日
【發明者】游萬益, 戴宏騏, 吳軍賢 申請人:凡甲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