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連接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安裝于電路板上的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的第一導電端子組和第二導電端子組以及固定座,所述固定座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穿過所述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絕緣本體還包括自對接部的后壁朝收容空間內延伸形成的固定塊,所述固定塊位于所述固定座與對接部之間,所述第二導電端子組具有穿過固定塊且向后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暴露在固定塊的外部。
【專利說明】電連接器
【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指一種用表面組裝技術安裝于電路板上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0002]隨著電子技術的快速發展,電連接器被廣泛應用于電子產品中,以與外部設備交換信息、數據等。電連接器一般包括絕緣本體、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的導電端子組。所述導電端子組的焊接部自絕緣本體伸出,以焊接在電路板上。
[0003]為了滿足電子產品傳輸信號穩定、傳輸效率高的要求,現需要保證電連接器的通信穩定性較強。但是,現有SFF電連接器的固定第一導電端子組與第二導電端子組的結構不穩定,從而在使用時第一導電端子組與第二導電端子組易晃動及發生接觸,進而導致通訊不穩定。
[0004]有鑒于此,有必要對現有SFF電連接器作進一步改進,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該電連接器可防止第一導電端子組與第二導電端子組晃動及發生接觸,保證通訊穩定。
[0006]為實現所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連接器,包括:
[0007]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對接部和自所述對接部的相對兩側邊分別向后延伸的一對延伸壁,所述對接部與所述一對延伸壁共同形成收容空間;
[0008]第一導電端子組和第二導電端子組,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和第二導電端子組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
[0009]固定座,所述固定座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穿過所述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絕緣本體還包括自對接部的后壁朝收容空間內延伸形成的固定塊,所述固定塊位于所述固定座與對接部之間,所述第二導電端子組具有穿過固定塊且向后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暴露在固定塊的外部。
[0010]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塊上設置有若干用以夾持第二導電端子組的卡槽。
[0011]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向外突伸形成有凸塊,所述一對延伸壁上分別設有與相應的凸塊配合的收容槽。
[001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具有穿過所述固定座的底壁且暴露在外部的第一焊接部,所述固定座還具有自固定座的底壁向下突伸形成的定位塊,所述定位塊的底面與第一焊接部的上表面抵接。
[0013]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座上形成有以部份暴露位于固定座內的第一導電端子組的若干散熱孔。
[0014]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對接部內開設有用以收容對接連接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的上下兩內側壁上分別設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第二導電端子組的端子收容槽。
[0015]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對接部還包括朝向對接連接器的對接面、自所述對接面向后凹陷形成且分別與端子收容槽連通的散熱孔。
[0016]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端子收容槽貫穿所述對接部并與所述收容空間相連通。
[0017]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對接部的一側壁上形成有定位槽并且該定位槽延伸至延伸壁,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收容在所述定位槽內的接地端子。
[001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座與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一體成型設置。
[0019]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的固定座與固定塊結構穩定,從而防止第一導電端子組與第二導電端子組晃動及發生接觸,保證通訊穩定。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本實用新型電連接器的立體圖。
[0021]圖2是圖1所示的電連接器的分解圖。
[0022]圖3是圖1所示的電連接器的另一視角的立體圖。
[0023]圖4是圖3所示的電連接器的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請參閱圖1與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100為一 SFF插座連接器,其用表面組裝技術安裝于電路板(未圖標)上,并可與對應的對接連接器(未圖示)配合。所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0、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10內的第一導電端子組20和第二導電端子組30、設置在所述絕緣本體10 —側的接地端子40以及固定在所述絕緣本體10上的固定座50。
[0025]請參閱圖2和圖4所示,所述絕緣本體10包括對接部11、自對接部11的相對兩側邊分別向后延伸的一對延伸壁12、自對接部11向后延伸形成的固定塊13和抵接塊14及自對接部11向下延伸形成的一對用以將絕緣本體10固定在電路板上的固定柱15。所述對接部11內開設有用以收容對接連接器的收容部111。所述收容部111的上下兩內側壁(未標號)上分別設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20、第二導電端子組30的端子收容槽112。所述對接部11包括相對設置的前壁113和后壁114、相對設置的上壁115和下壁116、相對設置的左側壁117和右側壁118、自所述前壁113向后凹陷形成的第一散熱孔119。所述前壁113為朝向對接連接器的對接面。所述對接部11的后壁114與所述一對延伸壁12共同形成收容空間60。所述第一散熱孔119為位于收容部111上下兩側的兩排,兩排第一散熱孔119分別與其對應的端子收容槽112連通。所述端子收容槽112貫穿所述對接部11并與所述收容空間60相連通。所述一對延伸壁12兩個相對的內側壁121上分別內凹形成有收容槽122。所述收容槽122貫穿延伸壁12的后端面123。所述固定塊13自所述對接部11的后壁114朝收容空間60內延伸形成。所述固定塊13上設置有若干用以夾持第二導電端子組30的卡槽131。所述抵接塊14與固定塊13相對設置。抵接塊14自對接部11的后壁114朝收容空間60內延伸形成。抵接塊14位于固定塊13的上方,其與對接部11的上壁115平齊。固定塊13與對接部11的下壁116平齊。
[0026]請參閱圖2和圖3所示,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20具有若干第一導電端子21。每個第一導電端子21具有第一埋設部211、自第一埋設部21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接觸部212、自第一接觸部212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一固持部213及自第一固持部213彎折并向后水平延伸形成的第一焊接部214。所述第一埋設部211埋設在對接部11內。所述第一接觸部212收容在端子收容槽112內,該第一接觸部212呈拱形且暴露在收容部111內。所述第一固持部213卡固在端子收容槽112內。所述第一焊接部214穿過固定座50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一焊接部214用以與電路板電性連接。
[0027]所述第二導電端子組30位于第一導電端子組20的下方。所述第二導電端子組30具有若干第二導電端子31。每個第二導電端子31具有第二埋設部311、自第二埋設部311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接觸部312、自第二接觸部312向后延伸形成的第二固持部313及自第二固持部313向后折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部314。所述第二埋設部311埋設在對接部11內。所述第二接觸部312收容在端子收容槽112內,該第二接觸部312呈拱形且暴露在收容部111內。所述第二固持部313卡固在端子收容槽112內。所述第二焊接部314穿過固定塊13的卡槽131且向后并沿水平方向延伸。該第二焊接部314暴露在固定塊13的外部。所述第二焊接部314用以與電路板電性連接。所述第二導電端子組30通過固定塊13卡固,從而能有效地防止第二導電端子組30的第二導電端子31晃動。
[0028]請參閱圖2和圖4所示,所述接地端子40卡固設置在絕緣本體10內。所述接地端子40具有第三接觸部41、自第三接觸部41的前后兩端延伸形成的第三固持部42。所述第三固持部42上形成有插接部43。所述對接部11的右側壁118上形成有定位槽1181且該定位槽1181延伸至延伸壁12。所述定位槽1181的兩側朝絕緣本體10凹陷形成有插接槽1182。所述接地端子40收容在所述定位槽1181內,且插接部43卡固在插接槽1182內。
[0029]請參閱圖3和圖4所示,所述固定座50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60內,且所述固定塊13位于所述固定座50與對接部11之間。所述固定座50具有基部51、自基部51的兩側壁511向外突伸形成有凸塊52及自基部51的底壁512向下突伸形成的定位塊53。所述基部51的抵接壁513與抵接塊14抵接,通過抵接塊14以防止固定座50向前移動。該抵接壁513為基部51的前壁。所述凸塊52分別與相應的所述一對延伸壁12的收容槽122卡固配合。所述固定座50與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20 —體成型設置。第一導電端子組20的第一焊接部214穿過基部51的底壁512且沿水平向后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焊接部214暴露在外部。所述第一焊接部214的上表面215與定位塊53的底面531抵接。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20通過固定座50卡固,從而能有效地防止第一導電端子組20的第一導電端子21晃動。
[0030]請參閱圖2所示,所述固定座50的基部51上形成有以部份暴露位于固定座50內的第一導電端子組20的若干第二散熱孔515。所述第二散熱孔515自基部51的頂壁514向下內凹形成。所述第二散熱孔515與所述第一散熱孔119的目的均是為了便于第一導電端子組20和第二導電端子組30散熱。
[0031]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100通過固定座50卡固第一導電端子組20,以防止第一導電端子組20的第一導電端子21晃動,通過固定塊13卡固第二導電端子組30,以防止第二導電端子組30的第二導電端子31晃動,并有效地將第一導電端子21與第二導電端子31分開,從而防止第一導電端子組20的第一導電端子21與第二導電端子組30的第二導電端子31發生接觸,保證通訊穩定。
[0032]盡管為示例目的,已經公開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將意識到,在不脫離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公開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各種改進、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權利要求】
1.一種電連接器,包括: 絕緣本體,所述絕緣本體包括對接部和自所述對接部的相對兩側邊分別向后延伸的一對延伸壁,所述對接部與所述一對延伸壁共同形成收容空間; 第一導電端子組和第二導電端子組,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和第二導電端子組收容于所述絕緣本體內; 其特征在于: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收容在所述收容空間內,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穿過所述固定座并暴露在外部,所述絕緣本體還包括自對接部的后壁朝收容空間內延伸形成的固定塊,所述固定塊位于所述固定座與對接部之間,所述第二導電端子組具有穿過固定塊且向后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二焊接部,所述第二焊接部暴露在固定塊的外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塊上設置有若干用以夾持第二導電端子組的卡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的兩側壁向外突伸形成有凸塊,所述一對延伸壁上分別設有與相應的凸塊配合的收容槽。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具有穿過所述固定座的底壁且暴露在外部的第一焊接部,所述固定座還具有自固定座的底壁向下突伸形成的定位塊,所述定位塊的底面與第一焊接部的上表面抵接。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上形成有以部份暴露位于固定座內的第一導電端子組的若干散熱孔。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部內開設有用以收容對接連接器的收容部,所述收容部的上下兩內側壁上分別設有用以收容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第二導電端子組的端子收容槽。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部還包括朝向對接連接器的對接面、自所述對接面向后凹陷形成且分別與端子收容槽連通的散熱孔。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收容槽貫穿所述對接部并與所述收容空間相連通。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部的一側壁上形成有定位槽并且該定位槽延伸至延伸壁,所述電連接器還包括收容在所述定位槽內的接地端子。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與所述第一導電端子組一體成型設置。
【文檔編號】H01R12/57GK203660101SQ201320812491
【公開日】2014年6月18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12日
【發明者】游萬益, 戴宏騏, 茍亞娟, 張汝雷 申請人:凡甲電子(蘇州)有限公司, 凡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