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及車輛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為克服現有技術中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防水效果差、對進入入風管的液體無法排出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包括入風管本體和吸液部件;所述入風管本體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順次相連,并在連接處形成轉角;所述吸液部件位于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下側內壁上;所述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風管本體上具有排液部。同時,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采用上述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及車輛。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具有良好的防水、排水效果。
【專利說明】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及車輛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車輛動力電池【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及車輛。
【背景技術】
[0002]目前,電動車的動力電池包在使用過程中,不斷進行充放電,并釋放大量熱量,當動力電池包內的電池單體的溫度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其電學特性會大幅度降低,并且高溫會給動力電池包帶來安全隱患。
[0003]為了保證動力電池包內的電池單體均勻工作在適宜的工作溫度范圍內,以保證電池單體安全和發揮最優的電學特性。動力電池系統一般會設計包含用于熱管理的冷卻和加熱系統。
[0004]冷卻和加熱系統有三種類別:自然冷卻、強制風冷、液冷。其中,強制風冷系統是應用最廣的一種冷卻方式,通常包括有風扇、入風管和內部引導風道。強制風冷系統通過風扇將乘員倉或車廂外的空氣引入動力電池包內,通過控制風扇的轉速、風道的形狀和走向來調節進入電池箱體內的冷卻空氣的量,從而降低或者升高電池的溫度。
[0005]強制風冷系統組成簡單、成本低,因此,應用較廣。但強制風冷系統因為需要從動力電池包外引入冷卻氣體,即動力電池包并非封閉狀態,因此,存在液體從入風管流入動力電池包中,導致動力電池包內短路及損壞電器部件的風險。
[0006]為了克服液體從入風管流入動力電池包的問題,現有技術中通過在入風管的入風口設置擋片,對液體進行阻擋,起到對動力電池包進行防水保護的作用。雖然上述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小液體從入風口進入入風管的可能性,但是,其防水效果并不理想,并且,進入入風管的液體滯留在入風管內,無法排出,對動力電池包及相關電器部件帶來安全隱
串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中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防水效果差、對進入入風管的液體無法排出的缺陷,提供一種車輛動力電池系統排氣裝置。
[0008]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9]提供一種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包括入風管本體和吸液部件;所述入風管本體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順次相連,并在連接處形成轉角;所述吸液部件位于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下側內壁上;所述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風管本體上具有排液部。
[0010]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入風管在正常工作時,氣流進入入風管,在轉角處轉向后流出。而當有液體進入入風管時,受到轉角處的吸液部件作用,液體會被吸液部件阻擋和吸附,并逐漸從吸液部件下方的排液部排出。因此,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具有良好的防水、排水效果。[0011]進一步的,所述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上具有緩沖槽;所述吸液部件設置于緩沖槽內,所述排液部位于緩沖槽底部。
[0012]此時,吸液部件設置于緩沖槽內,當液體進入入風管時,液體被吸液部件阻擋吸附,并被限制在緩沖槽內,逐漸從排液部排出,不會沿入風管本體流動,大大提高了防水效果。尤其當進入入風管液體量偏大時,通過緩沖槽和吸液部件的共同作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入風管防水效果更顯著。
[0013]進一步的,所述吸液部件的厚度小于緩沖槽的深度。
[0014]進一步的,所述排液部為排液孔,所述排液孔具有多個。
[0015]進一步的,所述排液部為排液管。
[0016]進一步的,所述排液管為漏斗狀。
[0017]進一步的,所述吸液部件為海綿。
[0018]此時,以海綿作為吸液部件,一方面可以對液體進行有效的吸附,同時,可以防止液體撞擊吸液部件后產生飛濺。進一步保證了防水效果的可靠性。
[0019]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管段為直管,第一管段的前端為所述入風管的入風口,所述第二管段的后端為入風管的出風口 ;所述轉角為直角。
[0020]此時,所述轉角為進入入風管后的第一個彎角,利于在第一時間對進入入風管的液體進行處理,減少液體在入風管內流動和存在的時間,防水效果好。
[0021]同時,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采用上述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采用上述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的車輛。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第一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0023]圖2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第一種實施方式中,入風管本體結構示意圖;
[0024]圖3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第二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0025]圖4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第二種實施方式中,入風管本體結構示意圖;
[0026]圖5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第三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0027]圖6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第三種實施方式中,入風管本體結構示意圖;
[0028]圖7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第四種實施方式結構示意圖;
[0029]圖8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第四種實施方式中,入風管本體結構示意圖;
[0030]圖9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安裝于動力電池包上的結構示意圖。[0031]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0032]1、入風管本體;11、第一管段;111、入風口 ;12、第二管段;121、出風口 ;13、緩沖槽;14、排液孔;15、排液管;2、吸液部件;3、動力電池包。
【具體實施方式】
[0033]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0034]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相關術語描述如下:
[0035]“下”定義為:以入風管在動力電池包上安裝時的姿態為說明依據,向下的方位。
[0036]“前”定義為:空氣在入風管內流動方向的上游;“后”定義為空氣在入風管內流動方向的下游。
[0037]需要理解的是,上述術語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說明,“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
[0038]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包括入風管本體和吸液部件;所述入風管本體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順次相連,并在連接處形成轉角;所述吸液部件位于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下側內壁上;所述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風管本體上具有排液部。
[0039]對于上述入風管本體,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本實用新型中,上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作為對入風管本體的劃分,對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結構沒有特殊限制,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只需滿足“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順次相連,并在連接處形成轉角”即可。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可各自獨立的為直管或具有拐角的彎管,例如,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可各自獨立的為“ I ”型、“Π ”型,甚至“[”型、“S”型,考慮到風阻等因素,優選采用“ I ”型、“I ”型。
[0040]為了在第一時間對進入入風管的液體進行處理,優選所述第一管段為直管,第一管段的前端為所述入風管的入風口,所述第二管段的后端為入風管的出風口。此時,進入入風管的液體在入風管的第一個彎角處即被吸附排出,使入風管具有優異的防水排水效果。[0041 ] 在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的連接處形成轉角,可有效避免液體從入風管的入風口徑直流入動力電池包,而氣流仍可經過轉角后繼續流通。
[0042]其中,所述轉角可以為鈍角、直角或銳角,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優選所述轉角為直角。
[0043]根據本實用新型,在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下側內壁上,設置有吸液部件。吸液部件用于將進入入風管的液體進行吸附,避免其繼續沿入風管流動;并且吸液部件位于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下側內壁上,吸液部件中吸附的液體受重力作用,可方便有效的經入風管本體排出。吸液部件可采用現有技術中公知的具有吸液性能的材料,本實用新型中,優選采用海綿作為吸液部件。當液體以一定速度進入入風管時,處于轉角處的海綿可對液流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避免產生飛濺,同時可有效吸附液體,防水性能優異。[0044]本實用新型中,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上具有緩沖槽,所述吸液部件設置于緩沖槽內,所述排液部位于緩沖槽底部。具體的,緩沖槽由入風管本體由內向外凸出形成,用于容納吸液部件。該緩沖槽底部上具有排液部。
[0045]將吸液部件設置于緩沖槽內可將液體限制在緩沖槽內,避免液體(尤其是量較大時)沿入風管流動。優選情況下,吸液部件的厚度小于緩沖槽的深度。
[0046]對于上述排液部,設置于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風管本體上。可以理解,當入風管本體具有緩沖槽時,排液部設置于緩沖槽的底部。
[0047]所述排液部的作用為將液體排出入風管,其具體結構可以為各種,例如,所述排液部可以為排液孔或排液管。
[0048]當排液部為排液孔時,可直接在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風管本體上開設多個通孔,使吸液部件中的液體可通過排液孔排出入風管。優選情況下,所述排液孔具有多個。
[0049]當排液部為排液管時,可在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風管本體上設置一連通至入風管內部的管體,該排液管的入口位于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風管本體上。吸液部件中的液體可沿排液管排出。為使排液效果更好,優選情況下,所述排液管為漏斗狀。漏斗狀排液管的開口利于對液體進行匯集,避免產生滯留。
[0050]本實用新型同時提供了采用上述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以及采用該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的車輛。
[0051]下面結合附圖1-圖9,對本實用新型公開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進行進一步說明。
[0052]圖1-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的第一種實施方式。具體的:
[0053]參見圖1,該入風管包括入風管本體I和作為吸液部件2的海綿。
[0054]入風管本體I結構如圖2所示。該入風管本體I包括呈直管的第一管段11以及呈“Π ”型的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的前端為入風口 111,第二管段12的后端為出風口121。第一管段11豎直設置,并且第一管段11的后端與第二管段12的前端相連,形成轉角。該轉角為直角。
[0055]在轉角處,處于水平方向的入風管本體I下側壁上開設有多個排液孔14。
[0056]繼續參見圖1,在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I的下側內壁上設置有作為吸液部件2的海綿。海綿位于排液孔14正上方。
[0057]圖3-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的第二種實施方式。具體的:
[0058]參見圖3,該入風管包括入風管本體I和作為吸液部件2的海綿。
[0059]入風管本體I結構如圖4所示。該入風管本體I包括呈直管的第一管段11以及大體呈“Π ”型的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的前端為入風口 111,第二管段12的后端為出風口 121。第一管段11豎直設置,并且第一管段11的后端與第二管段12的前端相連,形成轉角。該轉角為直角。
[0060]在轉角處,處于水平方向的入風管本體I下側壁向下凸出,形成緩沖槽13,緩沖槽13底面上開設有多個排液孔14。
[0061]繼續參見圖3,在緩沖槽13內設置有作為吸液部件2的海綿,并且緩沖槽13的深度大于海綿的厚度。排液孔14位于海綿正下方。
[0062]圖5-圖6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的第三種實施方式。具體的:
[0063]參見圖5,該入風管包括入風管本體I和作為吸液部件2的海綿。
[0064]入風管本體I結構如圖6所示。該入風管本體I包括呈直管的第一管段11以及大體呈“Π ”型的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的前端為入風口 111,第二管段12的后端為出風口 121。第一管段11豎直設置,并且第一管段11的后端與第二管段12的前端相連,形成轉角。該轉角為直角。
[0065]在轉角處,處于水平方向的入風管本體I下側壁上設置有漏斗型的排液管15,漏斗型排液管15的“漏斗”設置于入風管本體I的下側壁上,排液管15連通入風管內外。
[0066]繼續參見圖5,在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I的下側內壁上,設置有作為吸液部件2的海綿。海綿位于漏斗型排液管15的正上方。
[0067]圖7-圖8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的第四種實施方式。具體的:
[0068]參見圖7,該入風管包括入風管本體I和作為吸液部件2的海綿。
[0069]入風管本體I結構如圖8所示。該入風管本體I包括呈直管的第一管段11以及大體呈“Π ”型的第二管段12。第一管段11的前端為入風口 111,第二管段12的后端為出風口 121。第一管段11豎直設置,并且第一管段11的后端與第二管段12的前端相連,形成轉角。該轉角為直角。
[0070]在轉角處,處于水平方向的入風管本體I下側壁向下凸出,形成緩沖槽13,緩沖槽13下方設置有漏斗型的排液管15,漏斗型排液管15的“漏斗”為緩沖槽13的底面,排液管15連通入風管內外。
[0071]繼續參見圖7,在轉角處的緩沖槽13內設置有作為吸液部件2的海綿,并且緩沖槽13的深度大于海綿的厚度。海綿位于漏斗型排液管15的正上方。
[0072]圖9示出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安裝于動力電池包上的結構示意圖。
[0073]本結構中,入風管采用前述第四中實施方式的結構。從圖中可以看出,入風管的第一管段11豎直設置,入風口 111朝上設置。入風管的出風口 121直接連通至動力電池包3內部。
[0074]下面結合圖9對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的工作原理進行說明:
[0075]正常工況下,空氣通過入風管的入風口 111進入入風管,并在轉角處和第二管段12內經過轉向后從出風口 121流出,進入動力電池包3內部。
[0076]異常工況下,空氣流動路徑與正常工況下相同。而液體從入風口 111進入入風管后,由于慣性和重力作用,落在第轉角處緩沖槽13內的海綿上,被海綿吸附,然后逐漸通過海綿下方的排液管15排出入風管外,避免液體沿入風管進入動力電池包3內。
[0077]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入風管本體和吸液部件; 所述入風管本體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 所述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順次相連,并在連接處形成轉角; 所述吸液部件位于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下側內壁上; 所述吸液部件下方的入風管本體上具有排液部。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轉角處的入風管本體上具有緩沖槽; 所述吸液部件設置于緩沖槽內,所述排液部位于緩沖槽底部。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部件的厚度小于緩沖槽的深度。
4.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部為排液孔,所述排液孔具有多個。
5.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部為排液管。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管為漏斗狀。
7.根據權利要求1-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部件為海綿。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段為直管,第一管段的前端為所述入風管的入風口,所述第二管段的后端為入風管的出風口 ;所述轉角為直角。
9.一種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1-8中任意一項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入風管。
10.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權利要求9所述的動力電池包風冷系統。
【文檔編號】H01M10/625GK203589174SQ201320623652
【公開日】2014年5月7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1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0月10日
【發明者】梅驁, 吳瑋, 陳文單, 李昌明, 鄭銀俊, 唐湘波 申請人: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