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同軸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同軸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具有開關端子的同軸連接器。
背景技術:
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現有技術請參閱于2006年I月25日公告的中國發明專利第CN 1238931C號揭示的一種帶有開關端子的同軸連接器。該同軸連接器具有能夠收容同軸插頭的中心導體的孔的絕緣殼體、遮蓋于該絕緣外殼的外側的遮蔽殼體、以及固定于絕緣殼體上并位于所述孔的下方的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所述固定端子設有呈水平狀且懸空定位于絕緣殼體內的固定部以及自固定部中間位置處的下表面向下突伸的接觸部;所述可動端子設有固定于絕緣殼體上的固定部以及位于所述固定端子的接觸部下方的彈性部;所述彈性部自所述可動端子的固定部一端傾斜向上延伸而呈懸臂式設計。當同軸插頭的中心導體未插入絕緣殼體的孔內時,所述可動端子的彈性部向上抵接所述固定端子的接觸部;當同軸插頭的中心導體插入絕緣殼體的孔內時,所述中心導體向下抵壓可動端子的彈性部,進而使得彈性部向下移動而脫離與固定端子的接觸部的接觸,即斷開固定端子與可動端子的連接。由以上可知,該種可動端子的彈性部為向上傾斜延伸而與固定端子的接觸部抵接,該種設計而成的彈性部的正向力較小,且經長時間使用后,彈性部的彈性力容易減弱,進而導致可動端子與固定端子之間的接觸阻抗不穩定,接觸可靠性差。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改進的同軸連接器以解決上述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提高可動端子與固定端子的接觸可靠性的同軸連接器。為實現上述實·用新型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同軸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及固定于絕緣本體上的開關端子;所述絕緣本體設有用以收容一對接連接器的中心導體的收容孔;所述開關端子包括相互接觸或分離的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所述固定端子設有固定于絕緣本體上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與第一固定部連接的第一接觸部;所述可動端子設有固定于絕緣本體上的第二固定部以及自第二固定部延伸而成的彈性臂;所述彈性臂設有向上暴露于收容孔內以與中心導體相對接的抵接部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第一接觸部的第二接觸部;所述絕緣本體設有位于抵接部下方以在中心導體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時供所述抵接部移動的移動空間、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抵接部之間下方的支撐塊;所述支撐塊在中心導體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時作為支點使所述第二接觸部向上移動而與第一接觸部分尚。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接觸部朝向可動端子的一端形成有一缺口,所述支撐塊位于所述缺口內。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相對固定在絕緣本體的兩側。[0008]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絕緣本體包括上下配合的上本體和下本體,所述收容孔形成在上本體上并上下貫穿上本體,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固定在下本體上。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下本體設有基部以及位于基部兩側并向上突伸高出所述基部的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與基部之間形成收容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的收容部,所述支撐部支撐在所述上本體下方。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兩側分別向下延伸而成,所述第二固定部設有位于基部上側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兩側分別向下延伸的干涉部,所述基部的相對側分別設有與第一固定部和干涉部相固定的固定槽。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一接觸部呈平板狀,所述基部設有支撐所述第一接觸部的第一支撐面和支撐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部的第二支撐面。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撐塊向上突伸高出所述第一支撐面。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支撐部設有向下貫穿的定位槽,所述上本體設有平板部、自平板部向上突伸的柱狀部以及自平板部兩側向下延伸以與所述定位槽相定位配合的卡鉤。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 進,所述平板部設有向下突伸以抵持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固定部的抵持塊。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同軸連接器中可動端子的彈性臂設置向上暴露于收容孔內的抵接部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固定端子的第二接觸部,并且在絕緣本體上設置位于彈性臂上抵接部與第二接觸部之間下方的支撐塊,從而使得抵接部、支撐塊及第二接觸部形成一個類似蹺蹺板的結構,在中心導體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時,所述支撐塊作為支點使所述第二接觸部向上移動而與第一接觸部分離,進而實現本實用新型中開關端子的開關功能,并且,中心導體對彈性臂的正向力以及可動端子與固定端子之間下方的接觸力可通過調整支撐塊在抵接部與第二接觸部之間的所處位置進行調節,進而提高可動端子與固定端子的接觸可靠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同軸連接器的立體圖;圖2是圖1中同軸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圖2中同軸連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一對接連接器的中心導體未插入圖1中同軸連接器時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固定端子與可動端子的接觸狀態;圖5是對接連接器的中心導體插入圖1中同軸連接器后的剖視示意圖,顯示可動端子被中心導體抵接后的狀態。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各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0022]請參照圖1至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同軸連接器100與一對接連接器的中心導體800的示意圖。所述插座同軸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固定于絕緣本體I上的開關端子2以及遮蓋絕緣本體I的遮蔽殼體3。所述開關端子2包括相互接觸或分離的固定端子21和可動%5子22。結合圖1至圖3所示,所述絕緣本體I包括上下配合的上本體11和下本體12。所述上本體11設有平板部13、自平板部13向上突伸的柱狀部14、自平板部14兩側向下延伸的卡鉤15以及上下貫穿所述柱狀部14和平板部13的收容孔16。所述收容孔16用以收容所述對接連接器的中心導體800。所述柱狀部14外表面設有向外突伸以與所述遮蔽殼體3相干涉配合的凸肋141。所述平板部13設有中間部131及自中間部131兩側向外突伸的突伸部132,所述卡鉤15自所述突伸部132向下延伸形成。所述中間部131設有若干自其下表面向下突伸的抵持塊1311。所述下本體12設有基部121以及位于基部121兩側并向上突伸高出所述基部121的支撐部122。所述基部121設有位于上方相對側以分別支撐固定端子21和可動端子22的第一支撐面1210和第二支撐面1211、向上突伸超出第一支撐面1210和第二支撐面1211的支撐塊1212、形成在第一支撐面1210和第二支撐面1211之間并與收容孔16正對的承接面1213以及位于承接面1213與收容孔16之間的移動空間1215。所述第二支撐面1211高于所述第一支撐面1210。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支撐塊1212向上突伸高出第一支撐面1210、第二支撐面1211和所述承接面1213。此外,所述基部121的相對側還設有分別自第一支撐面1210和第二支撐面1211凹陷以固定所述固定端子21和可動端子22的固定槽1214。所述支撐部122與基部121之間形成收容所述固定端子21和可動端子22的收容部123。每一所述支撐部122包括阻擋部1221及低于所述阻擋部1221的定位部1222。所述定位部1222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基部121的最高部位,并且所述定位部1222形成有上下貫穿以與所述上本體11的卡鉤15相固持定位的定位槽1223。所述上本體11的中間部131位于所述阻擋部1221之間并收容于所述收容部123內。所述突伸部132設置于所述定位部1222上,以使所述突伸部132被所述定位部1222支撐,且因所述定位部1222的上表面高于所述基部121的最高部位,從而在所述上本體11的平板部13與基部121之間的收容部123形成為供所述可動端子22運動的間隙。結合圖2及圖3所 示,所述固定端子21和可動端子22均固定在下本體12上,并相對設置在基部121的兩側。所述固定端子21設有固定于所述固定槽1214內的第一固定部211、與第一固定部211連接的第一接觸部212以及自第一接觸部212彎折形成的第一焊接部213。所述第一接觸部212呈平板狀貼靠于所述基部121的第一支撐面1210,且其朝向可動端子22的一端形成有一缺口 2121。所述下本體12上的支撐塊1212位于所述缺口 2121內。所述第一固定部211自所述第一接觸部212的兩側分別向下彎折形成。所述第一焊接部213自第一接觸部212遠離所述可動端子22的一端反向彎折而成,并向下暴露在下本體12的下方。結合圖2及圖3所示,所述可動端子22設有固定于下本體12上的第二固定部221、自所述第二固定部221 —端延伸而成的彈性臂222以及自所述第二固定部221另一端反向彎折而成的第二焊接部223。所述第二焊接部223向下暴露在下本體12的下方。所述第二固定部221設有位于基部121上側的水平部2211及自水平部2211兩側分別向下延伸的干涉部2212。所述水平部2211貼靠于基部121的第二支撐面1211。所述干涉部2212固定于所述固定槽1214內。所述上本體11的中間部131下方的抵持塊1311抵持在所述第一接觸部212和第二固定部221的水平部2211上以將固定端子21和可動端子22夾持固定在上本體11和下本體12之間。結合圖2至圖5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彈性臂222呈朝所述收容孔16方向突伸的拱形狀,當然,所述彈性臂222也可不成拱形狀設置,不管如何,所述彈性臂222均設有向上暴露于收容孔16內的抵接部2221、位于自由末端并呈刮擦式向下抵接第一接觸部212的第二接觸部2222以及設置在所述抵接部2221與第二接觸部2222之間的翻轉部2223。所述第二接觸部2222位于第一接觸部212的上方,并在所述中心導體800向下抵壓所述抵接部2221之前向下抵接第一接觸部212。所述下本體12上的承接面1213及移動空間1215位于所述抵接部2221下方,以在中心導體800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2221時供所述抵接部2221向下移動并承接所述抵接部2221。所述下本體12上的支撐塊1212位于所述第二接觸部2222與抵接部2221之間的翻轉部2223下方,使得所述支撐塊1212與翻轉部2223、第二接觸部2222及抵接部2221形成一個類似蹺蹺板的結構,所述支撐塊1212作為支點,在中心導體800向下抵持所述抵接部2221時通過所述翻轉部2223對支撐塊1212的抵壓移動而使得第二接觸部2222向上移動,進而脫離第一接觸部212,由此達成本實用新型中固定端子21與可動端子22的開關功能。所述遮蔽殼體3包括遮蓋在所述上本體11的柱狀部14周圍的筒狀部31和與筒狀部31連接并遮蓋在所述上本體11的平板部13和下本體12外側的下殼體32。所述下殼體32形成有遮蓋在平板部13上側的第一部分321以及自第一部分321外側緣向下延伸并扣持在下本體12下側的扣持部322。由以上可得,本實用新型同軸連接器100中可動端子22的彈性臂222設置向上暴露于收容孔16內的抵接部2221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固定端子21的第二接觸部2222,并且在絕緣本體I上設置位于彈性臂222上抵接部2221與第二接觸部2222之間下方的支撐塊1212,從而使得抵接部2221、支撐塊1212及第二接觸部2222形成一個類似蹺蹺板的結構,在中心導體800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2221時,所述支撐塊1212作為支點使所述第二接觸部2222向上移動而與第一接觸部212分離,進而實現本實用新型中開關端子2的開關功能,并且,中心導體800對彈性臂222的正向力以及可動端子22與固定端子21之間的接觸力可通過調整支撐塊1212在抵接部2221與第二接觸部2222之間下方的所處位置進行調節,進而提高可動端子22與固定端子21的接觸可靠性。另外本實用新型同軸連接器100中可動端子22的彈性臂222呈拱形狀設計,其彈性臂222 —端的第二固定部221固定在絕緣本體I上,彈性臂222另一端的自由末端的第二接觸部2222向下抵接固定端子21的第一接觸部212,與中心導體800抵接的抵接部2221設置在彈性臂222突向收容孔16的部位,由此使得可動端子22的彈性臂222整體呈簡支梁結構設計,進而可進一步增加可動端子22的彈性臂222的正向力,使得其與固定端子21的接觸阻抗較小;另外,所述可動端子22位于自由末端的第二接觸部2222與第一接觸部212形成刮擦式接觸,可有效避免接觸區存在灰塵、粉屑等而導致的接觸不良,進而可提高可動端子22與固定端子21的接觸可靠性。應當理解,雖然本說 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 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同軸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及固定于絕緣本體上的開關端子;所述絕緣本體設有用以收容一對接連接器的中心導體的收容孔;所述開關端子包括相互接觸或分離的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所述固定端子設有固定于絕緣本體上的第一固定部以及與第一固定部連接的第一接觸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動端子設有固定于絕緣本體上的第二固定部以及自第二固定部延伸而成的彈性臂;所述彈性臂設有向上暴露于收容孔內以與中心導體相對接的抵接部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第一接觸部的第二接觸部;所述絕緣本體設有位于抵接部下方以在中心導體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時供所述抵接部移動的移動空間、以及設置于所述第二接觸部與抵接部之間下方的支撐塊;所述支撐塊在中心導體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時作為支點使所述第二接觸部向上移動而與第一接觸部分離。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朝向可動端子的一端形成有一缺口,所述支撐塊位于所述缺口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相對固定在絕緣本體的兩側。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絕緣本體包括上下配合的上本體和下本體,所述收容孔形成在上本體上并上下貫穿上本體,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固定在下本體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本體設有基部以及位于基部兩側并向上突伸高出所述基部的支撐部,所述支撐部與基部之間形成收容所述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的收容部,所述支撐部支撐在所述上本體下方。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自所述第一接觸部的兩側分別向下延伸而成,所述第二固定部設有位于基部上側的水平部及自水平部兩側分別向下延伸的干涉部,所述基部的相對側分別設有與第一固定部和干涉部相固定的固定槽。
7.根據權利要求 6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觸部呈平板狀,所述基部設有支撐所述第一接觸部的第一支撐面和支撐所述第二固定部的水平部的第二支撐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塊向上突伸高出所述第一支撐面。
9.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設有向下貫穿的定位槽,所述上本體設有平板部、自平板部向上突伸的柱狀部以及自平板部兩側向下延伸以與所述定位槽相定位配合的卡鉤。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同軸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平板部設有向下突伸以抵持所述第一接觸部和第二固定部的抵持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同軸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及固定于絕緣本體上的開關端子。絕緣本體設有收容孔。開關端子包括相互接觸或分離的固定端子和可動端子。固定端子設有第一固定部以及與第一固定部連接的第一接觸部。可動端子設有第二固定部以及自第二固定部延伸而成的彈性臂。彈性臂設有向上暴露于收容孔內以與中心導體相對接的抵接部以及位于自由末端并向下抵接第一接觸部的第二接觸部。絕緣本體設有位于抵接部下方以在中心導體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時供所述抵接部移動的移動空間、以及設置于第二接觸部與抵接部之間下方的支撐塊。所述支撐塊在中心導體向下抵接所述抵接部時作為支點使所述第二接觸部向上移動而與第一接觸部分離。
文檔編號H01R24/38GK203150850SQ201320130249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1日
發明者周芝福 申請人:昆山嘉華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