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料帶,尤其涉及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
背景技術:
發光二極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具有體積小、耗電量低、使用壽命長、高亮度、環保等優點,故逐漸成為現代最常用的光源之一。其中,發光二極管的制作是將一發光二極管芯片裝設于一承載座上,承載座包含一絕緣座及固定在絕緣座的一導線架。然而,傳統的導線架是由一金屬料帶沖壓成型,再將塑膠制成的絕緣座成型在導線架的外部,而組成具有多個發光二極管的料帶,供業者出貨;因此,如何方便料帶上的發光二極管進行電性檢測、及避免絕緣座自料帶取下時產生破損或毛邊問題,已成為發光二極管的料帶亟欲改善的問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是利用第一接腳自其中的一第二側壁延伸成型,第二接腳和另一第二側壁之間形成有間隔空間,使料帶上的發光二極管方便進行電性檢測,并后續將承載座的取下時,能夠避免絕緣座發生破損或毛邊問題。
為達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包括:一金屬料帶,沖壓成型有多個支架構件,每一該支架構件包含開設在該金屬料帶的一鏤空槽及形成在該鏤空槽內的至少一導線架,每一該鏤空槽由相對的二第一側壁及相對的二第二側壁所圍設而成,每一該導線架包含一功能區及自該功能區兩側延伸有一對第一接腳及一對第二接腳,該對第一接腳自其中的一該第二側壁延伸成型,該對第二接腳和另一該第二側壁之間形成有一間隔空間;以及多個絕緣座,覆蓋每一該功能區并裸露出該對第一接腳及該對第二接腳。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每一該支架構件具有間隔并列在該鏤空槽內的二導線架,其中的一該導線架和其中的一該第一側壁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分隔空間,另一該導線架和另一該第一側壁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分隔空間。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每一該鏤空槽內的每一該絕緣座呈間隔配置,其中的一該絕緣座和其中的一該第一側壁呈分隔配置,另一該絕緣座和另一該第一側壁呈分隔配置。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該功能區包含相互對應并分離的一第一支架段及一第二支架段,該第一支架段和該對第一接腳一體延伸成型,該第二支架段和該對第二接腳一體延伸成型。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該第一支架段具有相對的二第一側邊,該第二支架段具有相對的二第二側邊,該絕緣座包覆該二第一側邊及該二第二側邊。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每一該絕緣座呈一凹杯,該凹杯具有一周壁及形成在該周壁內的一底壁,該底壁裸露出該第一支架段及該第二支架段,該絕緣座在分離的該第一支架段及該第二支架段之間形成一絕緣段。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更包括多個發光二極管芯片、多個導線及多個封裝膠,每一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固定在裸露的該第一支架段上,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和該第一支架段電性連接,每一該導線一端電性連接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另一端電性連接該第二支架段,每一該封裝膠填充在該周壁及該底壁之間。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更包括多個發光二極管芯片、多個導線及多個封裝膠,每一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固定在裸露的該第二支架段上,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和該第二支架段電性連接,每一該導線一端電性連接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另一端電性連接該第一支架段,每一該封裝膠填充在該周壁及該底壁之間。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每一該對第一接腳呈間隔并列的二 I字狀片體。上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中該金屬料帶的厚度為0.25mm以上。第一、后續進行電性檢測時,第二接腳和第二側壁之間形成有間隔空間,使第二接腳與金屬料帶分離,而能夠避免電性檢測上發生短路的問題,以達到料帶結構具有方便進行電性檢測的特點。第二、導線架和金屬料帶之間無卡點設計,使后續絕緣座覆蓋導線架,并讓絕緣座和金屬料帶之間也無卡點設計,最后將各承載座取下時,自傳統由卡點切斷改為由第一接腳切斷,進而防止絕緣座發生破損或毛邊問題。第三、因省略卡點結構,使各鏤空槽可容納的導線架數量變多,進而提高導線架的生產量及節省制作成本。
第四、導線架僅剩留有第一接腳與金屬料帶相連,故金屬料帶的厚度為0.25mm以上時,第一接腳的厚度也為0.25mm以上,進而加強料帶結構的結構強度。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
圖1本實用新型料帶結構的組合俯視圖;圖2本實用新型料帶結構的立體組合圖;圖3本實用新型料帶結構的另一組合俯視圖;圖4本實用新型料帶結構另一實施例的組合俯視圖;圖5本實用新型發光二極管的立體組合圖。其中,附圖標記10…料帶結構I…金屬料帶11…支架構件12…鏤空槽121…第一側壁122…第二側壁[0034]13…導線架130…功能區131…第一接腳132…第二接腳133…第一支架段1331…第一側邊134…第二支架段1341…第二側邊14…間隔空間15…第一分隔空間16…第二分隔空間2…絕緣座21…凹杯
·[0047]211…周壁212…底壁22...絕緣段3…發光二極管芯片4…導線5…封裝膠20…發光二極管
具體實施方式
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及技術內容,將配合附圖說明如下,然而所附的附圖僅作為說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實用新型。請參考圖1至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此料帶結構10主要包括一金屬料帶I及多個絕緣座2。金屬料帶I沖壓成型有多個支架構件11,每一支架構件11包含開設在金屬料帶I的一鏤空槽12及形成在鏤空槽12內的至少一導線架13,每一鏤空槽12由相對的二第一側壁121及相對的二第二側壁122所圍設而成,二第一側壁121形成在鏤空槽12的上、下側,二第二側壁122形成在鏤空槽12的左、右側。其中,金屬料帶I的厚度為0.25mm以上。另外,每一導線架13包含一功能區130及自功能區130兩側延伸有一對第一接腳131及一對第二接腳132,此對第一接腳131自其中的一第二側壁122延伸成型,此對第二接腳132和另一第二側壁122之間形成有一間隔空間14,即第二接腳132和第二側壁122彼此不接觸。進一步說明如下,功能區130包含相互對應并分離的一第一支架段133及一第二支架段134,第一支架段133和第一接腳131 —體延伸成型,第二支架段134和第二接腳132一體延伸成型;又,第一支架段133具有相對的二第一側邊1331,第二支架段134具有相對的二第二側邊1341 ;再者,每一對第一接腳131呈間隔并列的二 I字狀片體。再者,每一支架構件11具有導線架13的數量以二為最佳實施例,二導線架13間隔并列在鏤空槽12內,其中的一導線架13和其中的一第一側壁121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分隔空間15,另一導線架13和另一第一側壁121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分隔空間16,即每一導線架13和二第一側壁121彼此不接觸。每一絕緣座2覆蓋每一導線架13并裸露出第一接腳131及第二接腳132 ;另外,鏤空槽12內的每一絕緣座2呈間隔配置,其中的一絕緣座2和其中的一第一側壁121呈分隔配置,另一絕緣座2和另一第一側壁121呈分隔配置,即每一絕緣座2和二第一側壁121彼此不接觸;又,每一絕緣座2包覆二第一側邊1331及二第二側邊1341。詳細說明如下,每一絕緣座2呈一凹杯21,凹杯21具有一周壁211及形成在周壁211內的一底壁212,底壁212裸露出第一支架段133及第二支架段134,并絕緣座2在分離的第一支架段133及第二支架段134之間形成一絕緣段22。本實用新型料帶結構10的組合,其是利用金屬料帶I沖壓成型有多個支架構件11,每一支架構件11包含開設在金屬料帶I的鏤空槽12及形成在鏤空槽12內的導線架13,每一鏤空槽12由相對的二第一側壁121及相對的二第二側壁122所圍設而成,每一導線架13包含功能區130及自功能區130兩側延伸有一對第一接腳131及一對第二接腳132,第一接腳131自其中的一第二側壁122延伸成型,第二接腳132和另一第二側壁122之間形成有間隔空間14 ;每一絕緣座2覆蓋每一功能區130并裸露出第一接腳131及第二接腳132。藉此,后續進行電性檢測(例如:檢測色溫)時,因第一接腳131及第二接腳132分別為P/N電極,故第二接腳132和第二側壁122之間形成有間隔空間14,使第二接腳132與金屬料帶I分離,而能夠避免電性檢測上發生短路的問題,以達到料帶結構10具有方便進行電性檢測的特點。另外,其中的一導線架13和其中的一第一側壁121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分隔空間15,另一導線架13和另一第 一側壁121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分隔空間16,即每一導線架13和二第一側壁121彼此不接觸,使導線架13和金屬料帶I之間無卡點設計,并后續絕緣座2覆蓋導線架13,讓絕緣座2和二第一側壁121呈分隔配置,即絕緣座2和金屬料帶I之間也無卡點設計,最后將每一承載座(承載座包含絕緣座2及固定在絕緣座2的導線架13)取下時,自傳統由卡點切斷改為由第一接腳131切斷,進而防止絕緣座2發生破損或毛邊問題。又,因省略卡點結構,使每一鏤空槽12可容納的導線架13數量變多,進而提高導線架13的生產量及節省制作成本。再者,導線架13僅剩留有第一接腳131與金屬料帶I相連,故金屬料帶I的厚度為0.25mm以上時,第一接腳131的厚度也為0.25mm以上,進而加強料帶結構10的結構強度。請參考圖4至圖5所示,本實用新型料帶結構10另一實施例及發光二極管20,料帶結構10更包括多個發光二極管芯片3、多個導線4及多個封裝膠5。其中,每一發光二極管芯片3可固定在裸露的第一支架段133上,發光二極管芯片
3和第一支架段133電性連接,每一導線4 一端電性連接發光二極管芯片3,另一端電性連接第二支架段134 ;或者,每一發光二極管芯片3可固定在裸露的第二支架段134上,發光二極管芯片3和第二支架段134電性連接,每一導線4 一端電性連接發光二極管芯片3,另一端電性連接第一支架段133 ;最后,每一封裝膠5填充在周壁211及底壁212之間,以在料帶結構10上形成多個發光二極管20,進而能夠進行后續的電性檢測,例如:檢測色溫等。[0068]另外,導線架13僅剩留有第一接腳131與金屬料帶I相連,使料帶結構10上的發光二極管20方便進行電性檢測;并將發光二極管20 —一自料帶結構10上取下時,絕緣座2的上、下側和金屬料帶I之間也無卡點設計,能夠避免絕緣座2發生破損或毛邊問題。當然,本實用新型還可有其它多種實施例,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及其實質的情況下,熟悉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當可根據本實用新型作出各種相應的改變和變形,但這些相應的改變和變形 都應屬于本實用新型所附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金屬料帶,沖壓成型有多個支架構件,每一該支架構件包含開設在該金屬料帶的一鏤空槽及形成在該鏤空槽內的至少一導線架,每一該鏤空槽由相對的二第一側壁及相對的二第二側壁所圍設而成,每一該導線架包含一功能區及自該功能區兩側延伸有一對第一接腳及一對第二接腳,該對第一接腳自其中的一該第二側壁延伸成型,該對第二接腳和另一該第二側壁之間形成有一間隔空間;以及 多個絕緣座,覆蓋每一該功能區并裸露出該對第一接腳及該對第二接腳。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該支架構件具有間隔并列在該鏤空槽內的二導線架,其中的一該導線架和其中的一該第一側壁之間形成有一第一分隔空間,另一該導線架和另一該第一側壁之間形成有一第二分隔空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該鏤空槽內的每一該絕緣座呈間隔配置,其中的一該絕緣座和其中的一該第一側壁呈分隔配置,另一該絕緣座和另一該第一側壁呈分隔配置。
4.根據權利 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功能區包含相互對應并分離的一第一支架段及一第二支架段,該第一支架段和該對第一接腳一體延伸成型,該第二支架段和該對第二接腳一體延伸成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支架段具有相對的二第一側邊,該第二支架段具有相對的二第二側邊,該絕緣座包覆該二第一側邊及該二第二側邊。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該絕緣座呈一凹杯,該凹杯具有一周壁及形成在該周壁內的一底壁,該底壁裸露出該第一支架段及該第二支架段,該絕緣座在分離的該第一支架段及該第二支架段之間形成一絕緣段。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多個發光二極管芯片、多個導線及多個封裝膠,每一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固定在裸露的該第一支架段上,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和該第一支架段電性連接,每一該導線一端電性連接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另一端電性連接該第二支架段,每一該封裝膠填充在該周壁及該底壁之間。
8.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更包括多個發光二極管芯片、多個導線及多個封裝膠,每一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固定在裸露的該第二支架段上,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和該第二支架段電性連接,每一該導線一端電性連接該發光二極管芯片,另一端電性連接該第一支架段,每一該封裝膠填充在該周壁及該底壁之間。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每一該對第一接腳呈間隔并列的二 I字狀片體。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金屬料帶的厚度為.0.25mm 以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發光二極管的料帶結構,此料帶結構包括一金屬料帶及多個絕緣座,金屬料帶沖壓成型有多個支架構件,每一支架構件包含開設在金屬料帶的一鏤空槽及形成在鏤空槽內的至少一導線架,每一鏤空槽由相對的二第一側壁及相對的二第二側壁所圍設而成,每一導線架包含一功能區及自功能區兩側延伸有一對第一接腳及一對第二接腳,第一接腳自其中的一第二側壁延伸成型,第二接腳和另一第二側壁之間形成有一間隔空間;每一絕緣座覆蓋每一功能區并裸露出第一接腳及第二接腳。藉此,使料帶上的發光二極管方便進行電性檢測。
文檔編號H01L33/62GK203134864SQ20132009916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5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5日
發明者林士杰, 陳建佑, 黃力威 申請人:一詮精密電子工業(中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