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的制作方法
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于一種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太陽能模塊大多是通過支撐構件組架設于戶外,以迎接太陽光。由于太陽能模塊與支撐構件組是長期放置于戶外的系統,因此必須要能夠承受各種惡劣的環境條件。舉例來說,當太陽能模塊與支撐構件組架設在風大的區域,太陽能模塊與支撐構件組就必須具備足夠的風壓承受能力。又,若太陽能模塊與支撐構件組架設在會下雪的區域,太陽能模塊與支撐構件組就必須具備足夠的雪壓承受能力。
然而,由于現有的支撐構件組大多強調快速拆裝的能力,而沒有足夠的壓力承受能力,因此在惡劣的環境條件下承受風壓及雪壓時,往往會因為支撐能力不足而有永久變形的風險,嚴重時甚至會讓太陽能模塊掉落。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一技術態樣是在提供一種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用以解決以上先前技術所提到的困難。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一種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包含框架構件、支柱、連接構件、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框架構件包含第一翼板、第二翼板與第一腹板。第二翼板相對于第一翼板實質平行設置。第一腹板連接第一翼板與第二翼板,使得第一翼板、第二翼板與第一腹板共同定義容置槽,借此容置太陽能模塊。支柱用以支撐框架構件,且此支柱具有面對框架構件的端表面,此端表面區分為第一半部與第二半部,上述的第一半部較第二半部更靠近框架構件的中軸線。第一腹板在端表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二半部。連接構件用以連接支柱與框架構件,且此連接構件包含承靠板與固定板。框架構件與支柱的端表面分別抵接承靠板的相對兩表面。固定板大致垂直地連接于承靠板的底表面,用來使連接構件固定于支柱。第一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固定板與支柱。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框架構件與承靠板。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承靠板具有貫穿孔于其中。框架構件亦具有貫穿孔于其中,此框架構件的貫穿孔為長孔。第二部件穿過承靠板的貫穿孔與框架構件的貫穿孔。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更包含絕緣鍍層,此絕緣鍍層鍍于框架構件的表面。連接構件可包含螺合構件,此螺合構件設置于框架構件上,以與第二部件連結而固定框架構件與連接構件,且此螺合構件破壞絕緣鍍層,而直接接觸框架構件。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構件更包含第三翼板與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相對于第二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此第三翼板位于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連接構件的承靠板。第二腹板與第一腹板平行并相連,并用以連接第二翼板與第三翼板。第三翼板具有第一翼部,此第一翼部與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第一翼部與承靠板。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構件更包含第三翼板與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相對于第二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此第三翼板位于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連接構件的承靠板。第二腹板與第一腹板平行并相連,并用以連接第二翼板與第三翼板。第三翼板具有第一翼部與第二翼部。第一翼部與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翼部與第一翼部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第二翼部與承靠板。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構件更包含第四翼板與第三腹板。第四翼板連接第二腹板,相對于第三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上方。第二部件更連結于第四翼板。第三腹板連接第四翼板與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第三腹板與第四翼板共同構成中空框條。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小于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大致等于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根據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一種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包含框架構件、支柱與連接構件。框架構件包含第一翼板、第二翼板與第一腹板。第二翼板相對于第一翼板實質平行設置。第一腹板連接第一翼板與第二翼板,使得第一翼板、第二翼板與第一腹板共同定義容置槽,借此容置太陽能模塊。支柱用以支撐框架構件,且此支柱具有面對框架構件的端表面,此端表面具有相對的內側邊緣與外側邊緣。內側邊緣較外側邊緣更靠近框架構件的中軸線,且外側邊緣較內側邊緣更靠近第一腹板在端表面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連接構件用以連接支柱與框架構件。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連接構件包含承靠板、固定板、第一部件與第二部件。框架構件與支柱的端表面分別抵接承靠板的相對兩表面。固定板大致垂直地連接于承靠板的底表面,用來使連接構件固定于支柱。第一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固定板與支柱。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框架構件與承靠板。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承靠板具有貫穿孔于其中。框架構件亦具有貫穿孔于其中,此框架構件的貫穿孔為長孔。第二部件穿過承靠板的貫穿孔與框架構件的貫穿孔。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更包含絕緣鍍層,此絕緣鍍層鍍于框架構件的表面。連接構件可包含螺合構件,此螺合構件設置于框架構件上,以與第二部件連結而固定框架構件與連接構件,且此螺合構件破壞絕緣鍍層,而直接接觸框架構件。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構件更包含第三翼板與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相對于第二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此第三翼板位于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連接構件的承靠板。第二腹板與第一腹板平行并相連,并用以連接第二翼板與第三翼板。第三翼板具有第一翼部,此第一翼部與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第一翼部與承靠板。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構件更包含第三翼板與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相對于第二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此第三翼板位于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連接構件的承靠板。第二腹板與第一腹板平行并相連,并用以連接第二翼板與第三翼板。第三翼板具有第一翼部與第二翼部。第一翼部與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翼部與第一翼部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第二翼部與承靠板。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框架構件更包含第四翼板與第三腹板。第四翼板連接第二腹板,相對于第三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上方。第二部件更連結于第四翼板。第三腹板連接第四翼板與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二腹板、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第三腹板與第四翼板共同構成中空框條。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小于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大致等于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上述的連接構件包含第三部件,框架構件具有貫穿孔于其中,支柱具有固定孔于其中。第三部件穿過框架構件的貫穿孔,而伸入支柱的固定孔中,借此連結并固定框架構件與支柱。
在此設計中,當框架構件將太陽能模塊框設于其中時,支柱的軸向力將可充分地用來支撐框架構件與太陽能模塊,以減少支柱或連接構件永久變形的風險。此外,也因為支柱120的軸向力可充分地用來支撐框架構件與太陽能模塊,因此整體統承受風壓或雪壓的能力也會上升。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立體圖。
圖2繪示圖1的支撐構件組的俯視圖。
圖3繪示沿圖2的線段3的剖面圖。
圖4繪示圖1的局部4的側視圖。
圖5繪示圖2的局部5的放大圖。
圖6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局部剖面圖,其剖面區域如圖3的局部6所標示。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3相同。
圖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3相同。
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3相同。
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3相同。
其中,附圖標記:
110:框架構件111:第一'翼板 112:第二翼板113:第一腹板 114:第ZZ翼板114a:第一.翼部 114b:第二翼部115:第二腹板 116:第四翼板117:第二腹板 118:加強肋板120:支柱 121:內側邊緣122:端表衡 123:外側邊緣125:側表衡 130:連接構件131:承靠板 132:固定板132a:固定板 132b:固定板133:第一部件 134:第二部件135:螺母 136:第一螺母固定翼137:第二螺母固定翼 138:螺母固定腹板 3:線段4:局部 5:局部6:局部 C:中軸線G:容置槽 H1:第四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 H2:第二翼板至第三翼板的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N:螺母容置空間THa:貫穿孔 THb:貫穿孔THc:貫穿孔 SH:固定孔1:第一半部TT 笛一傘卻 11: 果一十部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以附圖揭露本發明的多個實施方式,為明確說明起見,許多實務上的細節將在以下敘述中一并說明。然而,應了解到,這些實務上的細節不應用以限制本發明。也就是說,在本發明部分 實施方式中,這些實務上的細節是非必要的。此外,為簡化附圖起見,一些公知慣用的結構與元件在附圖中將以簡單示意的方式繪示。
關于本文中所使用的“約”、“大約”或“大致”,一般是指數值的誤差或范圍于百分之二十以內,較好地是于百分之十以內,更佳地是于百分之五以內。文中若無明確說明,所提及的數值皆視為近似值,即具有如“約”、“大約”或“大致”所表示的誤差或范圍。
第一實施方式
圖1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立體圖。圖2繪示圖1的支撐構件組的俯視圖。如圖1、2所示,一種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包含框架構件110、支柱120與連接構件130。框架構件110用以將太陽能模塊框設于其中。支柱120站立于地面上。連接構件130用以連接支柱120與框架構件110。
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柱120與連接構件130的數量均為4個,其分別安裝于框架構件Iio的四個角落。此外,位于框架構件110 —側(例如:前側)的支柱120較位于框架構件110另一側(例如:后側)的支柱120短,借此讓框架構件110相較于地面傾斜一預定角度,使得安裝于其中的太陽能模塊迎接太陽光。應了解到,以上所舉的支柱120與連接構件130的數量與尺寸關均僅為例示,而非用以限制本發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支柱120與連接構件130的實施方式。
圖3繪示沿圖2的線段3的剖面圖。圖4繪示圖1的局部4的側視圖。如圖所示。框架構件110包含第一翼板111、第二翼板112與第一腹板113。第二翼板112相對于第一翼板111實質平行設置,且此第二翼板112位于第一翼板111下方。第一腹板113連接第一翼板111與第二翼板112,使得第一翼板111、第二翼板112與第一腹板113共同定義容置槽G,借此容置太陽能模塊。支柱120用以支撐框架構件110,且此支柱120具有面對框架構件110的端表面122,此端表面122區分為第一半部I與第二半部II,上述的第一半部I較第二半部II更靠近框架構件110的中軸線C。第一腹板113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二半部II。或者說,上述的端表面122具有相對的內側邊緣121與外側邊緣123,內側邊緣121較外側邊緣123更靠近框架構件110的中軸線C。第一腹板113在端表面122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較遠離內側邊緣121,并較靠近外側邊緣123。亦即,外側邊緣123較內側邊緣121更靠近第一腹板113在端表面122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在此設計中,當框架構件110將太陽能模塊框設于其中時,支柱120的軸向力將可充分地用來支撐框架構件110與太陽能模塊,以減少支柱120或連接構件130永久變形的風險。此外,也因為支柱120的軸向力可充分地用來支撐框架構件110與太陽能模塊,因此整體統承受風壓或雪壓的能力也會上升。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腹板113在端表面122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可與外側邊緣123重疊。但此并不限制本發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第一腹板113的位置。
請繼續參考圖3、4。上述的連接構件130包含承靠板131、固定板132、第一部件133與第二部件134。框架構件110與支柱120的端表面122分別抵接承靠板131的相對兩表面。固定板132大致垂直地連接于承靠板131的底表面,用來使連接構件130固定于支柱120。支柱120具有側表面125,此側表面125與端表面122相鄰接。固定板132與支柱120的側表面125相對。第一部件133用以連結并固定固定板132與支柱120。第二部件134用以連結并固定框架構件110與承靠板131。
具體而言,上述的固定板132的數量為2個,例如:固定板132a與固定板132b。固定板132a、固定板132b與介于兩者間的部分承靠板131共同定義一大致呈倒U形(或,π形)的剖面形狀,以將支柱120拘束于固定板132a與固定板132b之間。第一部件133用以連結并固定固定板132a、支柱120與固定板132b,以確實固定支柱120與連接構件130的相對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部件133可為螺栓、插銷或其他適合的部件。
在本實施方式中,框架構件110更可包含第三翼板114與第二腹板115。第三翼板114相對于第二翼板112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第二翼板112下方,用以抵靠于連接構件130的承靠板131。第二腹板115與第一腹板113平行并相連于與第二翼板112的連接處,且第二腹板115連接第二翼板112與第三翼板114。第三翼板114具有第一翼部114a與第二翼部114b。第一翼部114a與第二翼板112朝大致相同的方向且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115的方向延伸,亦即朝向框架構件110的內部延伸。第二翼部114b與第二翼板112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第二腹板115的方向延伸,亦即朝向框架構件110的外部延伸。第三翼板114與第二腹板115的連接處即為第一翼部114a與第二翼部114b的連接處,而第一翼部114a與第二翼部114b以第二腹板115的連接處為準朝相反方向延伸。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框架構件110更可包含第四翼板116與第三腹板117。第四翼板116連接第二腹板115,第四翼板116相對于第三翼板114實質平行設置,且第四翼板116位于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上方。第三腹板117連接第四翼板116與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使得至少部分的第二腹板115、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第三腹板117與第四翼板116共同構成中空框條。前述框架構件110的第一翼板111、第二翼板112、第三翼板114與第四翼板116大致呈水平的構件,而第一腹板113、第二腹板115與第三腹板117大致呈垂直的構件。
在本實施方式中,第四翼板116至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的垂直高度Hl,小于第二翼板112至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的垂直高度H2。但此并不限制本發明,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第四翼板116與第二翼板112的相對位置。
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強化框架構件110抗彎曲的能力,制造者可選擇在第二翼板112與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之間設置加強肋板118。應了解到,此一加強肋板118并非必要元件,若框架構件110的強度足夠,加強肋板118也可以選擇省略不設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為了確實利用支柱120的軸向力來支撐框架構件110與太陽能模塊,第二腹板115與加強肋板118在端表面122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均落在端表面122上。更具體地說,上述的第二腹板115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二半部II上。亦即,外側邊緣123較內側邊緣121更靠近第二腹板115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上述的加強肋板118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一半部I上。亦即,內側邊緣121較外側邊緣123更靠近加強肋板118在端表面122上的垂直投影位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承靠板131、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與第四翼板116分別具有貫穿孔THa、貫穿孔THb與貫穿孔THc于其中。第二部件134 —并穿過貫穿孔THa、貫穿孔THb與貫穿孔THc,借此連結并固定承靠板131、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與第四翼板116,以固定框架構件110與連接構件130的相對位置。上述的第二部件134可為螺栓、插銷或其他適合的部件。
圖5繪示圖2的局部5的放大圖。如圖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框架構件110的貫穿孔(例如:貫穿孔THc)可為長孔。在組裝時,框設有太陽能模塊的框架構件110與連接構件130可能會因為地面不平而無法對位。此時若框架構件110的貫穿孔(例如:貫穿孔THc)為長孔,就可以產生一部分的公差容許范圍,讓組裝順利完成。
回到圖3、4。在第二部件134為螺栓的實施方式中,若承靠板131、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與第四翼板116的肉厚太薄而無法攻螺紋,則組裝者可選擇以螺母135來固定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更具體地說,本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130更可包含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與螺母固定腹板138。第一螺母固定翼136連接固定板132b。第二螺母固定翼137與第一螺母固定翼136分開以供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穿過。螺母固定腹板138連接承靠板131與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使得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螺母固定腹板138、部分的承靠板131與部分的固定板132b共同定義螺母容置空間N。螺母135容置于螺母容置空間N中。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穿過第一螺母固定翼136與第二螺母固定翼137之間的空間而鎖附于螺母135中。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螺母135受第一螺母固定翼136與第二螺母固定翼137的拘束而無法于垂直方向上位移,連帶使得鎖附于螺母135中的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也無法于垂直方向上位移,因此第四翼板116上可選擇不用再上螺母,以節省組裝工序。此夕卜,由于太陽能模塊與框架構件110的重量極重,因此縱使第四翼板116上沒有螺母固定,框架構件110也不容易脫離螺栓(亦即,第二部件134)。
當然,組裝者也可以選擇將螺母135改裝在第四翼板116上,或者在承靠板131下及第四翼板116上均安裝螺母135。此外,在將螺母135改裝在第四翼板116上(亦即,僅第四翼板116上安裝有螺母135,承靠板131下則沒有安裝螺母),或第二部件134為插銷的實施方式中,連接構件130也不需要具有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與螺母固定腹板138。另外,若框架構件110與連接構件130中的任一者有足夠的肉厚可以攻螺紋,則制造者也可以選擇在框架構件110及/或連接構件130中攻螺紋,并直接將螺栓(亦SP,第二部件134)鎖附于螺紋中,而不需要設置螺母135。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連接構件130的實施方式。
圖6繪示依照本發明另一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局部剖面圖,其剖面區域如圖3的局部6所標示。在本實施方式中,支撐構件組更可包含絕緣鍍層140,此絕緣鍍層140鍍于框架構件110的表面(例如第四翼板116與第三腹板117的表面)。由于太陽能模塊照到光線就會發電,因此絕緣鍍層140的存在可避免太陽能模塊所產生的電力透過框架構件110而電傷組裝者。上述的絕緣鍍層140例如可為陽極膜。
在本實施方式中,連接構件130可包含螺合構件,此螺合構件設置于框架構件110上,以與第二部件134連結而固定框架構件110與連接構件130,且此螺合構件會破壞絕緣鍍層140,而直接接觸框架構件110。舉例來說,在圖6中,螺母135可與第二部件134螺合于第四翼板116上,且螺母135會破壞絕緣鍍層140,而直接接觸第四翼板116。如此一來,連接構件130與框架構件110之間就會產生導電通道,讓太陽能模塊透過框架構件110、連接構件130與支柱而接地。
應了解到,雖然圖6繪示以螺母135來破壞絕緣鍍層140,但此并不限制本發明。在本發明一或多個實施方式中,亦可以選擇以螺栓頭或墊圈來破壞絕緣鍍層140。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視實際需要,彈性選擇其實施方式。
在以上實施方式中,框架構件110的材質可為金屬,例如:鋁合金、鋼、不銹鋼或上述的任意組合。框架構件110的制造方法可為鍛造、鑄造或上述的任意組合。當然,如果材質或形狀許可,框架構件110也可以選擇先以鋁擠成型的方式制造成條狀材后,再將這些條狀材組裝成框架構件110。從結構上來看,上述的第一翼板111、第二翼板112、第一腹板113、第三翼板114、第二腹板115、第四翼板116、第三腹板117與加強肋板118為一體成型的元件。
此外,上述的連接構件130的材質可為金屬,例如:鋁合金、鋼、不銹鋼或上述的任意組合。連接構件130的制造方法可為鍛造、鑄造或上述的任意組合。從結構上來看,上述的承靠板131、固定板132、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與螺母固定腹板138為一體成型的元件,第一部件133、第二部件134與螺母135 (如果有)則為獨立的元件。
再者,上述的支柱120的材質可為金屬,例如:鋁合金、鋼、不銹鋼或上述的任意組合。支柱120的制造方法可為鍛造、鑄造或上述的任意組合。
第二實施方式
圖7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二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3相同。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在本實施方式中,第四翼板116至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的垂直高度Hl,大致等于第二翼板112至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的垂直高度H2。至于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復贅述。
第三實施方式
圖8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三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3相同。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本實施方式的框架構件110省略了第四翼板116與第三腹板117,因此第二部件134僅一并穿過貫穿孔THa與貫穿孔THb,借此連結并固定承靠板131與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即可固定框架構件110與連接構件130的相對位置。至于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復贅述。
第四實施方式
圖9繪示依照本發明第四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3相同。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本實施方式的框架構件110省略了第四翼板116、第三腹板117與第三翼板114的第二翼部114b。此外,本實施方式將貫穿孔THa改設在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并將貫穿孔THb、第二部件134、螺母135、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與螺母固定腹板138改設在連接構件130的另一側,使得貫穿孔THb與貫穿孔THa相對。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二部件134 —并穿過貫穿孔THa與貫穿孔THb,借此連結并固定承靠板131與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以固定框架構件110與連接構件130的相對位置。至于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復贅述。
第五實施方式
圖10繪示依照本發明第五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的剖面圖,其剖面位置與圖3相同。本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方式的不同點在于:本實施方式的連接構件130僅包含第三部件139,貫穿孔THb改設在第三翼板114的第一翼部114a,且位于第二腹板115與加強肋板118之間,支柱120具有固定孔SH于其中。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三部件139穿過貫穿孔THb,而伸入固定孔SH中,借此連結并固定框架構件110與支柱120,因此,框架構件110的第三翼板114直接抵靠于支柱120的端表面122上,且第二腹板115 (亦即第一腹板113的垂直投影)延伸抵靠在端表面122的第二半部II上。上述的第三部件139可為螺柱、插銷或上述的任意組合。至于其他相關的結構與材質細節,均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因此不再重復贅述。
以下將揭露本發明的實施例,借此說明上述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確實能夠提供所需要的性能。應了解到,在以下敘述中,已經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提到的參數將不再重復贅述,僅就需進一步界定者加以補充。
在以下實施例中,主要采用第一實施方式的支撐構件組,在本實施例中,在承靠板131下及第四翼板116上均安裝有螺母。框架構件的材質為鋁合金(AL5052H32或AL6063T5),承靠板131、固定板132、第一螺母固定翼136、第二螺母固定翼137與螺母固定腹板138為一體成型的鋁合金(AL5052H32或AL6063T5),第一部件133、第二部件134與螺母135的材質均為不銹鋼(SUS304)。上述材質的彈性系數、降伏強度與斷裂強度列于以下表一O
表一各材質的彈性系數、降伏強度與斷裂強度
權利要求
1.一種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框架構件,包含: 一第一翼板; 一第二翼板,相對于該第一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以及 一第一腹板,連接該第一翼板與該第二翼板,使得該第一翼板、該第二翼板與該第一腹板共同定義一容置槽,借此容置一太陽能模塊; 一支柱,用以支撐該框架構件,該支柱具有面對該框架構件的一端表面,該端表面區分為一第一半部與一第二半部,該第一半部較該第二半部更靠近該框架構件的中軸線,其中該第一腹板在該端表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該第二半部; 一連接構件,用以連接該支柱與該框架構件,其中該連接構件包含: 一承靠板,該框架構件與該支柱的該端表面分別抵接該承靠板的相對兩表面;以及至少一固定板,大致垂直地連接于該承靠板的一底表面,用來使該連接構件固定于該支柱; 一第一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該固定板與該支柱;以及 一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該框架構件與該承靠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承靠板具有至少一貫穿孔于其中,該框架構件亦具有至少一貫穿孔于其中,該框架構件的該貫穿孔為長孔,該第二部件穿過該承靠板的該貫穿孔與該框架構件的該貫穿孔。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絕緣鍍層,鍍于該框架構件的表面,其中該連接構件包含一螺合構件,該螺合構件設置于該框架構件上,以與該第二部件連結而固定該框架構件與該連接構件,且該螺合構件破壞該絕緣鍍層,而直接接觸該框架構件。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框架構件更包含: 一第三翼板,相對于該第二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該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該連接構件的該承靠板;以及 一第二腹板,與該第一腹板平行并相連,并用以連接該第二翼板與該第三翼板, 其中該第三翼板具有一第一翼部,該第一翼部與該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該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該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該第一翼部與該承靠板。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框架構件更包含: 一第三翼板,相對于該第二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該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該連接構件的該承靠板;以及 一第二腹板,與該第一腹板平行并相連,并用以連接該第二翼板與該第三翼板, 其中該第三翼板具有一第一翼部與一第二翼部,該第一翼部與該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該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該第二翼部與該第一翼部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該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該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該第二翼部與該承靠板。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框架構件更包含: 一第四翼板,連接該第二腹板 ,相對于該第三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上方,且該第二部件更連結于該第四翼板;以及 一第三腹板,連接該第四翼板與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使得至少部分的該第二腹板、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該第三腹板與該第四翼板共同構成一中空框條。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第四翼板至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小于該第二翼板至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第四翼板至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大致等于該第二翼板至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9.一種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框架構件,包含: 一第一翼板; 一第二翼板,相對于該第一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以及 一第一腹板,連接該第一翼板與該第二翼板,使得該第一翼板、該第二翼板與該第一腹板共同定義一容置槽,借此容置一太陽能模塊; 一支柱,用以支撐該框架構件,該支柱具有面對該框架構件的一端表面,該端表面具有相對的一內側邊緣與一外側邊緣,該內側邊緣較該外側邊緣更靠近該框架構件的中軸線,且該外側邊緣較該內側邊緣更靠近該第一腹板在該端表面所在的平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以及 一連接構件,用以連接該支柱與該框架構件。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連接構件包含: 一承靠板,該框架構件與該支柱的該端表面分別抵接該承靠板的相對兩表面; 至少一固定板,大致垂直地連接于該承靠板的一底表面,用來使該連接構件固定于該支柱; 一第一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該固定板與該支柱;以及 一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該框架構件與該承靠板。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承靠板具有至少一貫穿孔于其中,該框架構件亦具有至少一貫穿孔于其中,該框架構件的該貫穿孔為長孔,該第二部件穿過該承靠板的該貫穿孔與該框架構件的該貫穿孔。
12.如權利要求11所 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更包含: 一絕緣鍍層,鍍于該框架構件的表面,其中該連接構件包含一螺合構件,該螺合構件設置于該框架構件上,以與該第二部件連結而固定該框架構件與該連接構件,且該螺合構件破壞該絕緣鍍層,而直接接觸該框架構件。
13.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框架構件更包含: 一第三翼板,相對于該第二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該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該連接構件的該承靠板;以及 一第二腹板,與該第一腹板平行并相連,并用以連接該第二翼板與該第三翼板, 其中該第三翼板具有一第一翼部,該第一翼部與該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該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該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該第一翼部與該承靠板。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框架構件更包含: 一第三翼板,相對于該第二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該第二翼板下方,用以抵靠于該連接構件的該承靠板;以及 一第二腹板,與該第一腹板平行并相連,并用以連接該第二翼板與該第三翼板, 其中該第三翼板具有一第一翼部與一第二翼部,該第一翼部與該第二翼板朝大致相同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該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該第二翼部與該第一翼部朝相反的方向沿大致垂直于該第二腹板的方向延伸, 其中該第二部件用以連結并固定該第二翼部與該承靠板。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框架構件更包含: 一第四翼板,連接該第二腹板,相對于該第三翼板實質平行設置,且位于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上方,且該第二部件更連結于該第四翼板;以及 一第三腹板,連接該第四翼板與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使得至少部分的該第二腹板、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該第三腹板與該第四翼板共同構成一中空框條。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第四翼板至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小于該第二翼板至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第四翼板至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二翼部的垂直高度,大致等于該第二翼板至該第三翼板的該第一翼部的垂直高度。
18.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其特征在于,該連接構件包含一第三部件,該框架構件具有一貫穿孔于其中,該支柱具有一固定孔于其中,該第三部件穿過該框架構件的該貫穿 孔,而伸入該支柱的該固定孔中,借此連結并固定該框架構件與該支柱。
全文摘要
一種太陽能模塊的支撐構件組,包含框架構件、支柱與連接構件。框架構件包含第一翼板、第二翼板與第一腹板。第二翼板相對于第一翼板實質平行設置。第一腹板連接第一翼板與第二翼板,使得第一翼板、第二翼板與第一腹板共同定義容置槽,借此容置太陽能模塊。支柱用以支撐框架構件,且此支柱具有面對框架構件的端表面,此端表面區分為第一半部與第二半部,上述的第一半部較第二半部更靠近框架構件的中軸線。第一腹板在端表面上的垂直投影位置落在第二半部。連接構件用以連接支柱與框架構件。
文檔編號H01L31/042GK103187465SQ20131007475
公開日2013年7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8日
發明者管浩鴻, 顏同義, 黃任偉 申請人: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