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關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薄型、零件數量及組裝工序少的開關。本發明的開關包括:基體(10),其在上表面形成平面圓形凹部(11),并且在所述平面圓形凹部(11)的內面配置有中央固定觸點(15、16、16b、17、17b);彈性體(20),其具有將基準形態部(23)反復而形成的曲折形狀,并且在所述基體(10)的平面圓形凹部(11)環狀地配置;操作體(30),其具有在所述基體(10)的平面圓形凹部(11)內可轉動地嵌合的轉動部(31),并且在所述轉動部(31)的內向面突設有操作用突部(34)。通過轉動所述操作體(30),利用所述操作用突部(34)按壓所述彈性體(20)的端部(21、22)將其壓縮,從而對觸點進行切換。
【專利說明】開關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開關,特別是涉及零件數量少且薄型的開關。
【背景技術】
[0002]目前,作為開關,例如具有如下的開關裝置,其包括:由圓環狀的旋轉軸體和從該旋轉軸體的外周面突出的操作體構成的旋轉柄體;裝置主體;可動接觸彈簧;一對固定觸點部;大致環狀的彈性體,在所述裝置主體設有分別與所述固定觸點部電連接的第一、第二開關端子和將所述可動接觸彈簧電連接的通用端子(參照專利文獻I)。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4 - 362979號公報
[0004]但是,在上述開關裝置中,只不過公開了作為大致環狀的彈性體而使用螺旋彈簧,在薄型化上有限。另外,由于不僅需要大致環狀的彈性體,還需要可動接觸彈簧,故而具有零件數量、組裝工序多的問題點。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是鑒于上述問題點而設立的,其課題在于提供一種薄型、零件數量及組裝工序少的開關。
[0006]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的開關包括:基體,其在上表面形成平面圓形凹部,并且在所述平面圓形凹部的內面配置有固定觸點;彈性體,其具有將基準形態部反復而形成的曲折形狀,并且在所述基體的平面圓形凹部環狀地配置;操作體,其具有在所述基體的平面圓形凹部內可轉動地嵌合的轉動部,并且在所述轉動部的內向面突設有操作用突部,通過轉動所述操作體,利用所述操作用突部按壓所述彈性體的一端部將其壓縮,從而對觸點進行切換。
[0007]根據本發明,由于將曲折形狀的彈性體環狀地配置,并將其壓縮而對觸點進行切換,故而無需使用螺旋彈簧,可得到薄型的開關。
[0008]另外,由于所述彈性體具有彈簧功能和可動觸點功能,故而無需設置其他的可動觸點,可得到零件數量、組裝工序少的開關。
[0009]本發明的一方面,可以將固定觸點配置在平面圓形凹部的內側面,及/或,可以將固定觸點配置在平面圓形凹部的底面。
[0010]根據本方面,能夠根據需要變更固定觸點的配置,可得到設計的自由度大的開關。
[0011]本發明的另一方面,可以在基體的內面中,在彈性體的一端側伸縮時可與所述彈性體接觸的位置并列設有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及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在所述彈性體的另一端側伸縮時可與所述彈性體接觸的位置并列設有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及第四切換用固定觸點,將所述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和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交替地設為通用固定觸點。
[0012]本發明的又一方面,可以在基體的內面中,在彈性體的一端側伸縮時可與所述彈性體接觸的位置設有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及中央固定觸點,并且在所述彈性體的另一端側伸縮時可與所述彈性體接觸的位置設有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及所述中央固定觸點,將所述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及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交替地設為通用固定觸點。
[0013]另外,與切換用固定觸點接觸的,不限于彈性體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顯然也可以是位于從所述彈性體延伸的彈性臂部的前端的可動觸點部。
[0014]根據本方面,由于根據操作體的轉動方向,第一、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交替地成為通用固定觸點,故而可由簡單的構造得到薄型的切換開關。
[0015]本發明的再一方面,在彈性體的相鄰的基準形態部中,位于內側的頂部的高度尺寸可以不同。
[0016]根據本方面,由于相鄰的基準形態部的高度尺寸不同,故而即使利用轉動的操作體將所述彈性體壓縮,相鄰的基準形態部的頂部彼此也不相互沖突,能夠順暢地進行操作,可得到操作觸感良好的開關。
[0017]本方面的其他方面,在彈性體的相鄰的基準形態部中,可以至少將位于內側的位頂部形成為直線形狀。
[0018]根據本方面,通過包含直線形狀的基準形態部的反復而形成,可得到設計的自由度更聞的開關。
[0019]本發明的其他方面,在彈性體的基準形態部中,可以至少將從一個外側的頂部延伸的彈性臂部的前端部形成為可動觸點。
[0020]根據本方面,即使通過操作體的操作而使彈性體向外側展開地彈性變形,也由所述彈性臂部吸收該彈性變形而進行位置限制,故而能夠確保所希望的觸點壓力并得到順暢的操作觸感。
[0021]本發明的其他方面,可以使從所述基體突出的操作桿從操作體的轉動部的外周緣部向側方延伸。
[0022]根據本方面,能夠得到經由自恢復的操作桿切換觸點的開關。
[0023]本發明的其他方面,可以在操作體的轉動部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突設有操作用軸部。
[0024]根據本方面,例如通過由撥號盤等使所述操作用軸部轉動,從而能夠手動地開閉觸點的開關。
[0025]在操作體的轉動部的外向面中,也可以在其中央部設有操作用凹部。
[0026]根據本方面,能夠得到如下的開關,S卩,作為所述操作用凹部,例如通過設置一條槽,可由一字螺絲刀開閉觸點,另外,通過設置平面六邊形的凹部及貫通孔,可由內六角扳手及六邊形的棒體開閉觸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7]圖1A及圖1B是本發明的開關的第一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及立體透視圖;
[0028]圖2A及圖2B是圖1A所示的開關的分解立體圖以及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立體圖;
[0029]圖3A是表示將罩及操作桿拆下后的狀態的平面圖,圖3B、圖3C是表示動作前后的平面透視圖;
[0030]圖4A是表示本發明的開關的第二實施方式的平面圖,圖4B是圖4A的B — B線剖面圖,圖4 C是圖4A的平面透視圖;
[0031]圖5A是圖4A所示的開關的立體圖,圖5B是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立體圖;[0032]圖6A及圖6B是本發明的開關的第三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及立體透視圖;
[0033]圖7A及圖7B是圖6A所示的開關的分解立體圖以及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立體圖;
[0034]圖8A是表示將罩以及操作桿拆下后的狀態的平面圖,圖SB、圖SC是表示動作前后的平面透視圖;
[0035]圖9A表示本發明的開關的第四實施方式,是表示將罩及操作桿拆下后的狀態的平面圖,圖9B及圖9C是圖9A所示的彈性體的平面圖及立體圖;
[0036]圖1OA及圖1OB是本發明的開關的第五實施方式中使用的彈性體的立體圖及平面圖;
[0037]圖1lA及圖1lB是本發明的開關的第六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及分解立體圖;
[0038]圖12A及圖12B是本發明的開關的第七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及分解立體圖。
[0039]標記說明
[0040]10:基體
[0041]11:平面圓形凹部
[0042]12:軸孔
[0043]13:定位用突部
[0044]14:操作用臺階部
[0045]15:中央固定觸點
[0046]16a、16b:第一、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
[0047]17a、17b:第三、第四切換用固定觸點
[0048]18:鉚接用突起
[0049]20:彈性體
[0050]21: 一端部
[0051]22:另一端部
[0052]23:基準形態部
[0053]24:滑動突起
[0054]25、26:彈性臂部
[0055]25a、26a:可動觸點
[0056]30:操作體
[0057]31:轉動部
[0058]32:操作桿
[0059]33:軸部
[0060]34:操作用突部
[0061]35:操作用軸部
[0062]37:操作用凹部
[0063]40:罩
[0064]41:鉚接孔
[0065]42:操作孔
【具體實施方式】[0066]基于圖1?圖12對本發明的開關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0067]如圖1?圖3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開關由基體10、彈性體20、操作體30、罩40構成。
[0068]如圖2所示,所述基體10在設于其上表面的平面圓形凹部11的中央設有軸孔12,并且在所述軸孔12的附近突設有定位用突部13。另外,在所述基體10的一側,為了對后述的操作體30進行引導而沿著所述平面圓形收納凹部11形成有操作用臺階部14。另外,所述平面圓形收納凹部11在于其內側面插入成形的中央固定觸點15的兩側,分別插入成形有第一、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a、16b、第三、第四切換用固定觸點17a、17b。
[0069]所述彈性體20為使一定的基準形態部23反復的曲折形狀,其兩端部21、22為對稱形狀,并且與所述兩端部21、22連接的基準形態部23將高度尺寸不同的波形形狀交替地反復。另外,在所述基準形態部23的外向側面中,在其頂部適當向側方突出設有截面半圓形的滑動突起24。所述滑動突起24是為了減小相對于所述基體10的摩擦阻力且確保電氣觸點而設置的。另外,所述彈性體20的截面的長寬比為I以上,優選為2以上,既可以通過沖壓加工形成,也可以通過電氣鑄造形成。另外,在此所謂的長寬比是指彈性體20的厚度尺寸和基準形態部23的寬度尺寸之比。
[0070]而且,通過將所述彈性體20收納在所述基體10的平面圓形凹部11內,所述滑動突起24與平面圓形凹部11的內側面線接觸,并且其一端部21及另一端部22從兩側壓接在定位用突部13上。
[0071]所述操作體30具有在所述基體10的平面圓形凹部11內可嵌合的轉動部31,并且使操作桿32從所述轉動部31向側方延伸。另外,所述轉動部31在其下表面中央部突設有軸部33,并且在所述軸部33附近突設有操作用突部34。
[0072]通過將所述操作體30的軸部33嵌合在所述基體10的軸孔12中,操作桿32能夠沿著所述基體10的操作用臺階部14滑動,并且所述操作用突部34的兩側被從所述彈性體20的一端部21及另一端部22施力。
[0073]所述罩40具有可覆蓋所述基體10的平面形狀。而且,通過將所述基體10的鉚接用突起18嵌合在鉚接孔41并使所述鉚接用突起18溶融,從而接合一體化,防止所述彈性體20及所述操作體30的脫落。
[0074]接著,對上述構成的開關的動作進行說明。作為本實施方式的開關的用途,考慮例如在DVD照相機的變焦機構中將變焦速度從通常速度切換到高速的情況。
[0075]首先,如圖3B所示,在未操作操作體30的操作桿32的情況下,一端部21側附近的滑動突起24壓接在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16a上,而另一端部22側附近的滑動突起24壓接在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上。但是,位于中央固定觸點15附近的滑動突起24不與所述中央固定觸點15接觸。
[0076]而且,如圖3C所示,若使操作體30的操作桿32沿操作用臺階部14逆時針轉動,則操作用突部34按壓彈性體20的一端部21,將所述彈性體20壓縮。因此,所述一端部21附近的滑動突起24從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16a切換到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b。此時,所述彈性體20的另一端部22附近的滑動突起24為保持在與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接觸的狀態。因此,經由彈性體20將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b及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導通。此時,DVD照相機的透鏡以通常速度進行變焦。[0077]另外,若使所述操作體30轉動,則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在與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b導通的狀態下,位于彈性體20中央的滑動突起24與中央固定觸點15接觸并導通。因此,DVD照相機的透鏡以比通常速度高的高速進行變焦。因此,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作為通用固定觸點而起作用。
[0078]若解除所述操作體30的操作力,則由彈性體20的彈力使操作體30自恢復到原本的狀態。由此,DVD照相機的透鏡也恢復到原狀態。
[0079]另外,使所述操作體30向順時針方向轉動的情況也同樣地切換觸點。因此,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16a及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交替地作為通用固定觸點而起作用。
[0080]根據本實施方式,在彈性體20的基準形態部23中,在反復的波形形狀的內側的頂部交替地設有凹凸。這是為了在由所述操作體30對彈性體20進行了操作的情況下,使相鄰的頂部不發生沖突。其結果,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將彈性體20壓縮,也能夠得到具有順暢的操作觸感的開關。
[0081]如圖4及圖5所示,第二實施方式的開關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由基體10、彈性體20、操作體30、罩40構成。
[0082]特別是,如圖5所示,所述基體10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平面圓形凹部11的底面角部設置中央固定觸點15,并且在所述中央固定觸點15兩側的底面設有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16a及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b。
[0083]所述彈性體20也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不同之處在于,使滑動突起24向側方突出且向下方突出。向側方突出是用于減小在滑動的情況下產生的摩擦阻力。另外,向下方突出是用于得到與中央固定觸點15、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16a以及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b可靠地接觸的可動觸點。
[0084]其他方面由于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故而對同一部分標注同一標記并省略說明。
[0085]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將固定觸點配置在平面圓形凹部11的底面,故而端子設計的自由度變大,插入成形及模具的最佳設計變得容易。特別是,由于在基體的底面將端子插入成形,故而具有機械強度增加的優點。
[0086]如圖6?圖8所不,第三實施方式的開關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地,由基體10、彈性體20、操作體30、罩40構成。
[0087]如圖7所示,所述基體10與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基體10的平面圓形凹部11 O內側面,將第一、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a、16b和第三、第四切換用固定觸點17a、17b左右對稱地插入成形。
[0088]另外,所述彈性體20與第一實施方式同樣,為將一定的基準形態部23反復的曲折形狀,其兩端部21、22具有卡止于所述定位用突部13的爪部,并且為對稱形狀。另外,與所述兩端部21、22連接的基準形態部23將同一高度的波形形狀交替地反復。另外,在所述基準形態部23的外側側面中,在位于所述一端部21及所述另一端部22附近的頂部,圓弧狀的彈性臂部25、26分別向側方延伸,將其前端部形成為可動觸點部25a、26a。
[0089]因此,如圖8A所示,通過將所述彈性體20嵌合在所述基體10的平面圓形凹部11內,所述彈性臂部25、26的可動觸點25a、26a能夠分別與第一、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a、16b和第三、第四切換用固定觸點17a、17b接觸。[0090]另外,所述基準形態部23也可以構成為,在操作前不與所述平面圓形凹部11的內側面接觸,隨著操作體30的轉動而與所述平面圓形凹部11的內側面接近并接觸。
[0091]另外,所述彈性臂部既可以為一個,也可以為三個以上。
[0092]其他方面由于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故而對同一部分標注同一標記并省略說明。
[0093]接著,對上述構成的開關的動作進行說明。
[0094]首先,如圖8B所示,在未操作操作體30的操作桿32的情況下,可動觸點25a壓接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16a,可動觸點26a壓接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
[0095]如圖SC所示,若使操作體30的操作桿32沿操作用臺階部14逆時針轉動,則操作用突部34按壓彈性體20的一端部21,將所述彈性體20壓縮。因此,所述可動觸點25a從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16a切換到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b。此時,所述彈性體20的可動觸點26a為保持在與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接觸的狀態。其結果,經由所述彈性體20將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16a及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7a導通。另外,若解除所述操作體30的操作力,則通過彈性體20的彈力而自恢復到原本的狀態。
[0096]另外,使所述操作體30向順時針方向轉動的情況也同樣地切換觸點。
[0097]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在彈性體20設有彈性臂部25、26,故而即使通過操作體30的操作使彈性體20展開地彈性變形,其彈性變形也被所述彈性臂部25、26吸收而進行位置限制。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具有可確保所希望的觸點壓力并得到順暢的操作觸感的優點。
[0098]如圖9所示,第四實施方式的開關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彈性體20的基準形態部23中,將內側的頂部形成為直線形狀。
[0099]根據本實施方式,由于將內側的頂部形成為直線形狀,故而成為單純的形狀,設計容易且設計的自由度變大。
[0100]另外,第一、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16a、17a作為通用固定觸點而起作用。
[0101]其他方面由于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故而對同一部分標注同一標記并省略說明。
[0102]如圖10所示,第五實施方式的開關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彈性體20的形狀。
[0103]S卩,所述彈性體20的基準形態部23使以直線為基調的圖案反復而形成為曲折形狀,并且將圓弧狀的彈性臂部25、26從其一端部21及其另一端部22附近的頂部延伸。
[0104]其他方面由于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故而對同一部分標注同一標記并省略說明。
[0105]根據本實施方式,具有設計的自由度變大的優點。
[0106]如圖11所示,第六實施方式的開關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操作體30的轉動部31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突設有從所述罩40的操作孔42突出的操作用軸部35。在所述操作用軸部35的前端面設有可由未圖示的一字螺絲刀操作的一條槽36。
[0107]其他方面由于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故而對同一部分標注同一標記并省略說明。[0108]根據本實施方式,具有操作體的操作方法的選擇范圍大且用途廣的優點。
[0109]如圖12所示,第七實施方式的開關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在操作體30的轉動部31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設有可從所述罩40的操作孔42進行操作的平面六角凹部37。能夠將未圖示的內六角扳手插入所述平面六角凹部37進行操作。另外,平面六角凹部37不限于單純的凹陷形狀,也包含貫通孔。
[0110]其他方面由于與上述的第一實施方式相同,故而對同一部分標注同一標記并省略說明。
[0111]根據本實施方式,具有操作體的操作方法的選擇范圍大且用途廣的優點。
[0112]另外,本發明的彈性體20的基準形態部23的曲折形狀是指,將同一圖案反復而重復形成的形狀,并非僅是僅將單純的波形形狀反復而構成的形狀。
[0113]另外,在組裝到基體10之前的自由狀態下,彈性體可以為直線形狀,在組裝到基體之前的自由狀態中,彈性體也可以具有圓弧形狀。
[0114]另外,固定觸點顯然也可以適當配置在平面圓形凹部的內側面及/或底面。
[0115]而且,所述基準形態部無需如上述的實施方式那樣地為單純的大致U形,顯然能夠根據需要來選擇各種形狀。
[0116]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0117]本發明的開關不限于上述形狀,顯然也可以是具有其他曲折形狀的彈性體的開關。
【權利要求】
1.一種開關,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體,其在上表面形成平面圓形凹部,并且在所述平面圓形凹部的內面配置有固定觸占.彈性體,其具有將基準形態部反復而形成的曲折形狀,并且在所述基體的平面圓形凹部環狀地配置; 操作體,其具有在所述基體的平面圓形凹部內可轉動地嵌合的轉動部,并且在所述轉動部的內向面突設有操作用突部, 通過轉動所述操作體,利用所述操作用突部按壓所述彈性體的一端部將其壓縮,從而對觸點進行切換。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將固定觸點配置在平面圓形凹部的內側面。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將固定觸點配置在平面圓形凹部的底面。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在基體的內面中,在彈性體的一端側伸縮時可與所述彈性體接觸的位置并列設有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及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在所述彈性體的另一端側伸縮時可與所述彈性體接觸的位置并列設有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及第四切換用固定觸點,將所述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和第三切換用固定觸點交替地設為通用固定觸點。
5.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在基體的內面中,在彈性體的一端側伸縮時可與所述彈性體接觸的位置設有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及中央固定觸點,并且在所述彈性體的另一端側伸縮時可與所述彈性體接觸的位置設有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及所述中央固定觸點,將所述第一切換用固定觸點及第二切換用固定觸點交替地設為通用固定觸點。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在彈性體的相鄰的基準形態部中,位于內側的頂部的高度尺寸不同。
7.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在彈性體的相鄰的基準形態部中,至少將位于內側的頂部形成為直線形狀。
8.如權利要求1?7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在彈性體的基準形態部中,至少將從一個外側的頂部延伸的彈性臂部的前端部形成為可動觸點。
9.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從所述基體突出的操作桿從操作體的轉動部的外周緣部向側方延伸。
10.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在操作體的轉動部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突設有操作用軸部。
11.如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開關,其特征在于,在操作體的轉動部的外向面中,在其中央部設有操作用凹部。
【文檔編號】H01H21/02GK103828006SQ201280046819
【公開日】2014年5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15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4日
【發明者】森本勝 申請人:歐姆龍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