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連接器結構,尤其涉及一種用于超薄筆記本電腦的反式網線連接器。
背景技術:
現今電子科技的快速發展,使得筆記本電腦、平板計算機等電子裝置已普遍存在于社會上各個角落中,且因因特網蓬勃發展,讓使用者若欲獲得實時信息、傳輸文件或郵件等便可通過電子裝置鏈接于網絡進行作業,并藉由網絡來搜尋各種信息、實時通訊或在線游戲等。再者,由于筆記本電腦、平板計算機的發展趨勢皆趨向于輕薄短小設計,以致使電子裝置內部電路板上的電子組件構造則必須配合其縮小且更為精密,整體的結構強度亦需隨的予以強化,而一般電子裝置大都會利用連接器來達成與電路板的連接,且連接器可提供網絡插頭接設于其內,并與復數訊號端子連接,藉此將訊號透過電路板傳送至控制電路中,使電子裝置鏈接于網絡進行作業。而隨著電子裝置的體積越來越微小,便發展出各種不同型式的連接器,且插頭型式一般可分為電話、傳真機等使用的RJ-1l插頭及可供電子裝置鏈接于網絡、多功能機等使用的RJ-45插頭,但因RJ列的連接器是標準規格并具有一定的體積,而現今筆記本電腦、平板計算機等電子裝置的厚度設計要求卻小于RJ列的連接器,使電子裝置整體厚度將變得無法更為輕薄。是以,為了改善上述之問題,遂有廠商設計出一中可掀式連接器,該連接器包括有絕緣本體、固持于絕緣本體上的復數端子、蓋板及連接蓋板的連接組件,其中蓋板與絕緣本體之間形成有收容空間,且各端子為延伸入于該收容空間中,并使蓋板通過連接組件可相對于絕緣本體旋轉,而連接組件為包括有連接體、軸體及彈性件,并使連接體及彈性件為樞接于軸體上,且連接體安裝于絕緣本體上,再由彈性件之第一端抵持于連接體上,而彈性件之第兩端則抵持于蓋板上呈一彈性變形,其雖可供連接器未插接時,使蓋板能夠自動關閉而具有使用方便的效果,但因此種蓋板通過連接組件組裝于絕緣本體上所需之組裝空間較大,使得連接器使用上仍會占用較多的空間,且因連接組件零件數目較多造成組裝上要求變高而容易造成整體結構較不穩定,以及組裝工時與成本也相對提高,而考慮到整體結構設計、組裝便利性與成本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與必要性,則有待從事于此行業者重新設計來加以有效解決。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以提升連接器結構強度及操作的順暢感,同時解決組裝便利、降低成本的問題。實現上述目的的技術解決方案為: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包括相組裝的座體、定位機構及復數對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體的基座與兩側壁設為對接空間,并于基座內定位設有復數對接端子;所述定位機構具有與座體裝接定位的外殼體及與外殼體相樞接的旋動體,外殼體與旋動體之間形成插接口,其中所述外殼體自本身的基部兩側同向延伸有側臂,所述旋動體設有對應于外部插頭上所設彈性扣片扣持定位的限位部,且旋動體在遠離限位部的另側與外殼體的基部間設有用于驅動旋動體呈現開啟或閉合狀態的彈性組件。進一步地,所述外殼體的基部設有朝向旋動體的扣接片,所述旋動體在遠離限位部的另側設有朝向外殼體的扣接片,所述彈性組件為一個兩端分別撐抵于外殼體的扣接片和旋動體的扣接片的彈黃。進一步地,所述外殼體與旋動體為金屬一體組裝件。進一步地,所述外殼體的基部設有用以限制旋動體朝外側旋轉最大角度范圍的擋板,且所述擋板設有彎折狀的復數插腳。進一步地,所述外殼體于側臂臨近基部之處設有凸柱,所述旋動體的兩側板設有用于與凸柱相樞接的軸孔。更進一步地,所述外殼體的側臂內側設有相對的導軌片,且側臂外側設有定位腳部。再進一步地,所述定位腳部上設有用于與外接電路板相裝接的孔柱,且定位腳部在相鄰于側臂之處設有插腳。進一步地,所述座體的基座與兩側壁的表面設有呈階面狀的凹部,且凹部自下而上定位于外接電路板的破孔內;所述座體的基座底部及兩側壁外側罩覆設有屏蔽殼體,且屏蔽殼體設有外露于凹部的復數焊接腳。更進一步地,所述凹部設有復數卡塊。進一步地,所述對接端子的各端子均呈相同的彎折狀,且各端子一側為外露于對接空間的接觸部,另一側為穿出于座體并與外接電路板電性相連的焊接部。應用本實用新型設計的反式網線連接器,除可提升連接器的整體結構強度和操作順暢感外,還能夠減小插接口的空間,降低了連接器的整體高度,使之符合產品輕薄短小的設計需求。
圖1是本實用新型反式網線連接器的立體外觀圖。圖2是圖1所示網線連接器的立體分解圖。圖3是圖1所示網線連接器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組裝前的立體分解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組裝后的側視剖面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使用時的側視剖面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使用后的側視剖面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應用狀態的立體外觀圖。圖9是圖8的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便結合實施例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作進一步的詳述,以使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更易于理解、掌握。如圖1至圖5所示,分別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立體分解圖、另一視角的立體分解圖、較佳實施例組裝前的立體分解圖及組裝后的側視剖面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本實用新型包括有座體I及定位機構2,故就本案的主要構件及特征詳述如后。該座體I為具有一基座11,并于基座兩側皆形成有側壁12,且兩側壁12與基座11之間形成有可供外部插頭5 (如圖6所示)插接的對接空間10,而基座11上則定位有呈彎折狀的復數對接端子13,且各對接端子13 —側處的接觸部131為位于對接空間10處,而接觸部131另側處的焊接部132則由基座11后方穿出且露出于座體I外部呈一垂直狀;該座體I的基座11兩側壁12及后方的頂部形成有呈階面狀的凹部121,并于凹部121上設有復數卡塊1211,而基座11的底部及兩側壁12處則罩覆定位有屏蔽殼體14,并于屏蔽殼體14兩側邊皆形成有位于凹部121處的復數焊接腳141。該定位機構2為包括有外殼體21、旋動體22及位于外殼體21與旋動體22間呈一彈性變形的彈性組件23,并于外殼體21所具的基部211兩側同向延伸有呈直立狀的側臂212,且兩側臂212上相鄰于基部211前方一距離處皆設有具凸柱2131的軸部213,而外殼體21的兩側臂212上位于軸部213前方兩相對內側處則設有導軌片214,其導軌片214下方處皆設有向外彎折的水平定位腳部215,并于定位腳部215上形成有孔柱2151,且定位腳部215相鄰于側臂212處皆設有向下彎折的插腳2152 ;又,外殼體21的基部211上設有向上彎折的扣接片216,且基部211上位于扣接片216后方處設有擋板2111及擋板2111兩側處向下彎折的復數插腳2112。該定位機構2位于外殼體21的軸部213上為樞接有一旋動體22,并于外殼體21與旋動體22之間形成有插接口 20,而旋動體22所具的兩側板221上則設有樞接于凸柱2131上的軸孔2211,并于旋動體22前方內側處設有限位部222,且旋動體22相對于限位部222的另側后方處設有向下彎折的扣接片223 ;另,彈性組件23可為一壓縮彈簧的型式,并將彈性組件23兩端為分別彈性撐抵于外殼體21及旋動體22的扣接片216、223上呈一彈性變形狀態。再者,本實用新型的電連接器為可應用于筆記本電腦、平板計算機或其它電子裝置內部的電路板3上,其中該電路板3側緣處向內剖設有一破孔31,其破孔31兩側壁面處設有缺槽311,并于破孔31周圍處皆設有復數穿孔32及插孔33,且位于破孔31兩側處設有復數通孔34。當本實用新型于組裝時,先將座體I由下向上呈破板式定位于電路板3的破孔31內,并使基座11的兩側壁12及后方頂部的階面狀凹部121卡持于破孔31內緣處,且各凹部121上的卡塊1211分別卡持于破孔31兩側壁面處的缺槽311中,而基座11外部罩覆的屏蔽殼體14則由焊接腳141分別插入于電路板3上對應的插孔33中,同時使復數對接端子13的各焊接部132分別插入于電路板3上對應的穿孔32中后,再利用焊接的方式予以焊固后形成電性連接。續將定位機構2的外殼體21為定位于電路板3上且位于座體I的基座11上方處,并使基部211的插腳2112及定位腳部215的插腳2152分別插入于電路板3上對應的插孔33中,而定位腳部215的孔柱2151則分別對正于破孔31兩側處的通孔34處,且各定位腳部215相鄰于側臂212處的插腳2152分別卡持于破孔31兩側壁面處的缺槽311中,便可利用螺絲(圖中未示出)穿設定位于定位腳部215的孔柱2151及電路板3的通孔34內,再由螺母螺接于螺絲上使定位機構2的外殼體21鎖接固定于電路板3上結合成為一體。然而,本實用新型為符合RJ-45規格的插座電連接器,并使座體I配合定位機構2最佳的一具體實施例可由破板的方式定位于電路板3上,藉此可有效節省其所占用電路板4上的空間,但于實際應用時,該定位機構2亦可直接結合定位于座體I上,并由座體I的基座11定位于電路板3上后穩固結合成為一體,且該復數對接端子13的焊接部132利用穿孔焊接的方式來焊設于電路板4上僅為一種較佳的實施狀態,亦可利用表面黏著技術(SMT)焊接方式穩固接合成為一體,并形成良好的電性連接狀態。如圖6至圖9所示,分別為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使用時的側視剖面圖、使用后的側視剖面圖、再一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及第八圖的局部放大圖,由圖中可清楚看出,其中該電子裝置5較佳實施可為輕薄筆記本電腦(Ultra book),但于實際應用時,亦可為筆記本電腦、平板計算機等,且電子裝置5的本體51與座體I可為一體成型或分開組構而成,并使基座11上的復數對接端子13可透過電路板3進行外部網絡訊號的輸入與輸出以及供應電源的使用。當用戶將外部插頭4為由定位機構2的插接口 20處橫向插接于座體I的對接空間10內時,可透過手動的方式向上或向下扳動于旋動體22以外殼體21的軸部213為軸心朝外側作旋轉而呈現開啟狀態,或是可由外部插頭4向上或向下推頂于旋動體22前方處的限位部222上,使旋動體22受到推頂作用后以外殼體21的軸部213為軸心朝外側作旋轉開啟,并連動旋動體22后方處向下擠壓于彈性組件23上呈一彈性變形。而旋動體22旋轉的過程中,可利用旋動體22后方處旋動抵持于外殼體21基部211的擋板2111上,用以限制旋動體22朝外側旋轉最大的角度范圍,且該外殼體21與旋動體22間所形成的插接口 20空間變大,以利于外部插頭4由插接口 20處平穩順利的插接于座體I的對接空間10內,且待外部插頭4頂部抵持于外殼體21的導軌片214上形成擋止定位,可使外部插頭4與復數對接端子13形成良好的電性對接狀態,且外部插頭4上的彈性扣片41扣持于旋動體22的限位部222內呈一定位,便可藉由電路板3連接至電子裝置5上進行訊號傳輸,此種定位機構2的外殼體21與旋動體22為分別由金屬材質一體成型所制成,不但可提升定位機構2結構強度與操作時的順暢感,并可確保整體結構的穩定性,進而達到結構穩定、組裝簡便且成本低廉的效果。再者,當用戶欲將外部插頭4拔出時,僅需按壓于外部插頭4上的彈性扣片41,使彈性扣片41脫離于旋動體22的限位部222的限制,便可將外部插頭4沿著導軌片214橫向拔出于座體I的對接空間10內,而外部插頭4退出的過程中,便可藉由釋放擠壓中的彈性組件23來彈性撐抵于旋動體22后方處而具有彈性復位的功能,并連動旋動體22前方處以外殼體21的軸部213為軸心朝內側作旋轉呈現閉合狀態,且待旋動體22內壁面處抵持于外殼體21的兩側臂212上,可使外殼體21與旋動體22間所形成的插接口 20空間變小,整體高度降低且更為薄型化,以符合產品輕薄短小的設計需求。綜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詳細介紹,并非以此局限本實用新型專利的實施范圍,故舉凡運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做的簡易修飾及等效結構變化,均應同理包含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的保護范圍內,合予陳明。
權利要求1.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包括相組裝的座體、定位機構及復數對接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體的基座與兩側壁設為對接空間,并于基座內定位設有復數對接端子;所述定位機構具有與座體裝接定位的外殼體及與外殼體相樞接的旋動體,外殼體與旋動體之間形成插接口,其中所述外殼體自本身的基部兩側同向延伸有側臂,所述旋動體設有對應于外部插頭上所設彈性扣片扣持定位的限位部,且旋動體在遠離限位部的另側與外殼體的基部間設有用于驅動旋動體呈現開啟或閉合狀態的彈性組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的基部設有朝向旋動體的扣接片,所述旋動體在遠離限位部的另側設有朝向外殼體的扣接片,所述彈性組件為一個兩端分別撐抵于外殼體的扣接片和旋動體的扣接片的彈簧。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與旋動體為金屬一體組裝件。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的基部設有用以限制旋動體朝外側旋轉最大角度范圍的擋板,且所述擋板設有彎折狀的復數插腳。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于側臂臨近基部之處設有凸柱,所述旋動體的兩側板設有用于與凸柱相樞接的軸孔。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體的側臂內側設有相對的導軌片,且側臂外側設有定位腳部。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腳部上設有用于與外接電路板相裝接的孔柱,且定位腳部在相鄰于側臂之處設有插腳。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座體的基座與兩側壁的表面設有呈階面狀的凹部,且凹部自下而上定位于外接電路板的破孔內;所述座體的基座底部及兩側壁外側罩覆設有屏蔽殼體,且屏蔽殼體設有外露于凹部的復數焊接腳。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設有復數卡塊。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對接端子的各端子均呈相同的彎折狀,且各端子一側為外露于對接空間的接觸部,另一側為穿出于座體并與外接電路板電性相連的焊接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反式網線連接器,包括相組裝的座體、定位機構及復數對接端子。特別地,其中該座體的基座與兩側壁設為對接空間,并于基座內定位設有復數對接端子;該定位機構具有與座體裝接定位的外殼體及與外殼體相樞接的旋動體,外殼體與旋動體之間形成插接口,其中該外殼體自本身的基部兩側同向延伸有側臂,該旋動體設有對應于外部插頭上所設彈性扣片扣持定位的限位部,且旋動體在遠離限位部的另側與外殼體的基部間設有用于驅動旋動體呈現開啟或閉合狀態的彈性組件。應用本實用新型設計的反式網線連接器,除可提升連接器的整體結構強度和操作順暢感外,還能夠減小插接口的空間,降低了連接器的整體高度,使之符合產品輕薄短小的設計需求。
文檔編號H01R13/502GK202930618SQ20122054852
公開日2013年5月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2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25日
發明者劉顯鈞 申請人:昆山上正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