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扭線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電線生產加工領域,特別是涉及扭線組件。
背景技術:
電線生產加工過程中,在電線上錫或后期處理前,需對電線進行扭線處理;傳統的工藝通過手工進行扭線處理,需要先膠皮剝開,再對其內銅絲進行扭線,由于未處理時銅絲會散開,銅絲容易漏扭,成品質量不高,而且手工扭線加工效率低下。
實用新型內容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扭線組件,自動扭線,且成品質量高。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扭線組件,包括第一氣缸、第二氣缸、第三氣缸、齒輪組、推板部件、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平行設置;第一氣缸連接上扭線塊上端,第一氣缸驅動上扭線塊下壓;齒輪組包括第一推齒塊、第二推齒塊、第三推齒塊和齒輪軸,第一推齒塊、齒輪軸、第二推齒塊、第三推齒塊依次傳動;第一氣缸固定在第二推齒塊上,第二推齒塊帶動上扭線塊和第一氣缸整體左右移動;下扭線塊連接著第三推齒塊,第三推齒塊帶動下扭線塊反向左右移動;第二推齒塊和第三推齒塊設置在推板部件內,推板部件對第二推齒塊和第三推齒塊限位移動;第三氣缸與推板部件連接,第三氣缸驅動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整體前后移動。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二氣缸連接第一推齒塊,第二氣缸驅動第一推齒塊上下移動;齒輪軸一端的齒輪與第一推齒塊一側的齒垂直相接,第一推齒塊帶動齒輪軸轉動;齒輪軸另一端的齒輪與第二推齒塊一側的齒平行相接,齒輪軸驅動第二推齒塊左右移動;第三推齒塊上端的齒與第二推齒塊下端的齒平行相接,第二推齒塊驅動第三推齒塊反向左右移動。在上述技術方案中,上扭線塊下端和下扭線塊下端設有鋸齒。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上述構造的扭線組件,先通過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驅動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進行自動扭線,再通過第三氣缸驅動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整體前后移動進行剝皮,防止電線銅絲漏扭,成品質量更高。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分解圖。圖中,1、第一氣缸;2、第二氣缸;3、第三氣缸;4、齒輪組;41、第一推齒塊;42、第二推齒塊;43、第三推齒塊;44、齒輪軸;5、推板部件;6、上扭線塊;7、下扭線塊。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0012]圖1至圖2示意性地顯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實施方式的扭線組件。該扭線組件,包括第一氣缸1、第二氣缸2、第三氣缸3、齒輪組4、推板部件5、上扭線塊6和下扭線塊7 ;上扭線塊6和下扭線塊7平行設置,上扭線塊6下端和下扭線塊7下端設有鋸齒;第一氣缸I連接上扭線塊6上端,第一氣缸I驅動上扭線塊6下壓;齒輪組4包括第一推齒塊41、第二推齒塊42、第三推齒塊43和齒輪軸44 ;第二氣缸2連接第一推齒塊41,第二氣缸2驅動第一推齒塊41上下移動;齒輪軸44 一端的齒輪與第一推齒塊41 一側的齒垂直相接,第一推齒塊41帶動齒輪軸44轉動;齒輪軸44另一端的齒輪與第二推齒塊42 —側的齒平行相接,齒輪軸44驅動第二推齒塊42左右移動;第一氣缸I固定在第二推齒塊42上,第二推齒塊42帶動上扭線塊6和第一氣缸I整體左右移動;第三推齒塊43上端的齒與第二推齒塊42下端的齒平行相接,第二推齒塊42驅動第三推齒塊43反向左右移動;第二推齒塊42帶動上扭線塊6和第一氣缸I整體左右移動,第三推齒塊43帶動下扭線塊7反向左右移動;下扭線塊7連接著第三推齒塊43,第三推齒塊43帶動下扭線塊7反向左右移動;第二推齒塊42和第三推齒塊43設置在推板部件5內,推板部件5的前后板夾合第二推齒塊42和第三推齒塊43,推板部件5對第二推齒塊42和第三推齒塊43限位移動;第三氣缸3與推板部件5連接,第三氣缸3驅動第一氣缸1、第二氣缸2、齒輪組4、推板部件5、上扭線塊6和下扭線塊7前后移動,導致上扭線塊6和下扭線塊7整體前后移動。在使用本實用新型時,第一氣缸I驅動上扭線塊6下壓,上扭線塊6和下扭線塊7夾住電線;第二氣缸2驅動齒輪組4,第一推齒塊41、齒輪軸44、第二推齒塊42、第三推齒塊43依次傳動,帶動上扭線塊6和下扭線塊7反向移動,對電線進行扭線處理;第三氣缸3驅動上扭線塊6和下扭線塊7整體前后移動,對電線進行剝皮處理。以上的實施例只是在于說明而不是限制本實用新型,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方法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
權利要求1.扭線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氣缸、第二氣缸、第三氣缸、齒輪組、推板部件、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所述上扭線塊和所述下扭線塊平行設置;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所述上扭線塊上端,所述第一氣缸驅動所述上扭線塊下壓;所述齒輪組包括第一推齒塊、第二推齒塊、第三推齒塊和齒輪軸,所述第一推齒塊、所述齒輪軸、所述第二推齒塊、所述第三推齒塊依次傳動;所述第一氣缸固定在所述第二推齒塊上,所述第二推齒塊帶動所述上扭線塊和所述第一氣缸整體左右移動;所述下扭線塊連接著所述第三推齒塊,所述第三推齒塊帶動所述下扭線塊反向左右移動;所述第二推齒塊和所述第三推齒塊設置在所述推板部件內,所述推板部件對所述第二推齒塊和所述第三推齒塊限位移動;所述第三氣缸與所述推板部件連接,所述第三氣缸驅動所述上扭線塊和所述下扭線塊整體前后移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線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所述第一推齒塊,所述第二氣缸驅動所述第一推齒塊上下移動;所述齒輪軸一端的齒輪與所述第一推齒塊一側的齒垂直相接,所述第一推齒塊帶動所述齒輪軸轉動;所述齒輪軸另一端的齒輪與所述第二推齒塊一側的齒平行相接,所述齒輪軸驅動所述第二推齒塊左右移動;所述第三推齒塊上端的齒與所述第二推齒塊下端的齒平行相接,所述第二推齒塊驅動所述第三推齒塊反向左右移動。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線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扭線塊下端和所述下扭線塊下端設有鋸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扭線組件,屬于電線生產加工領域。它包括第一氣缸、第二氣缸、第三氣缸、齒輪組、推板部件、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平行設置;第一氣缸連接上扭線塊上端,第一氣缸驅動上扭線塊下壓;齒輪組包括第一推齒塊、第二推齒塊、第三推齒塊和齒輪軸,第一推齒塊、齒輪軸、第二推齒塊、第三推齒塊依次傳動;第一氣缸固定在第二推齒塊上,第二推齒塊帶動上扭線塊和第一氣缸整體左右移動;下扭線塊連接著第三推齒塊,第三推齒塊帶動下扭線塊反向左右移動;第三氣缸與推板部件連接,第三氣缸驅動上扭線塊和下扭線塊整體前后移動。該扭線組件,自動扭線,且成品質量高。
文檔編號H01R43/28GK202917801SQ201220532848
公開日2013年5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10月18日
發明者甘寶連 申請人:東莞市森佳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