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電池模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池模塊,特別是涉及一種應用于可攜式電子裝置且便于抽換的電池模塊。
背景技術:
一般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等,因為本身結構上的設計考慮,大多將電池模塊及其容置空間設置于裝置底部,以避開位于頂部的顯示模 塊及其他功能模塊;可攜式電子裝置利用可開閉的電池蓋將電池模塊容置并鎖固于裝置內,防止電池模塊自裝置本體脫落。因此,當使用者有需要更換可攜式電子裝置的電池模塊時,勢必要先翻轉裝置將底部朝上,并于開啟電池蓋后才能進行電池的更換操作,如此設計對使用者來說多有不便。此外,由于可攜式電子裝置常被使用者外攜使用,接觸到外在環境的機會大幅提高,因此其防塵防水之因應結構設計也相對顯得重要許多。一旦電池模塊進水受潮,輕者可能會影響裝置內部系統運作,嚴重者將會造成電路短路甚至導致裝置故障損壞,實為使用者非樂意見道的情況。因此,如何能設計出便于使用者更換的電池模塊,同時又兼顧防塵防水的效果,實為一值得研究的課題。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應用于可攜式電子裝置且便于抽換的電池模塊。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具有該電池模塊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為達成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包括殼體、伸縮定位模塊、按壓件、電池本體、彈性件及外蓋。伸縮定位模塊設置于殼體內并可相對殼體沿一第一軸進行一伸縮操作;按壓件連接伸縮定位模塊并穿出殼體外,使伸縮定位模塊通過按壓件受外力推動以進行伸縮操作;電池本體設置于殼體內,并依據伸縮操作相對殼體移動至初始位置或供電位置,電池本體包括連接于伸縮定位模塊的第一端、第二端及設于第二端的供電連接部;彈性件包括二端部,分別抵接電池本體及殼體;外蓋可以旋轉方式結合殼體與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當電池本體位于初始位置時,電池本體與可攜式電子裝置保持非電連接;當電池本體通過伸縮操作移動至供電位置時,供電連接部電連接可攜式電子裝置。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一彈性隔絕件,且按壓件包括第一環狀凹槽,第一彈性隔絕件固定于第一環狀凹槽內,以提供按壓件與殼體間的防滲隔絕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殼體包括固定部及沿著第一軸貫穿固定部的穿孔,外蓋包括軸孔,殼體的固定部穿過軸孔,且按壓件經由穿孔貫穿該固定部。外蓋包括內嵌部及外露部,內嵌部及外露部均為以第一軸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外露部的外徑大于內嵌部的外徑;軸孔包括位于外露部的第一軸孔及位于內嵌部的第二軸孔,且第一軸孔的直徑大于第二軸孔的直徑;內嵌部包括設置于外徑表面的外螺紋結構及設置于面對第二軸孔的內徑表面的內螺紋結構。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均為以第一軸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第一固定部的外徑大于第二固定部的外徑;第一固定部的外徑對應外蓋的第一軸孔的直徑,且第二固定部的外徑對應外蓋的第二軸孔的直徑;第二固定部的外徑表面包括螺紋結構,且螺紋結構對應內螺紋結構。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二彈性隔絕件,且外露部包括第二環狀凹槽,第二彈性隔絕件固定于第二環狀凹槽內,以提供外蓋與可攜式電子裝置間的防滲隔絕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三彈性隔絕件,且殼體還包括延伸部及連結部;連結部分別連接延伸部及固定部,且穿孔貫穿連結部及固定部;延伸部包括環狀凸部,連結部包括對應環狀凸部的第三環狀凹槽,且第三彈性隔絕件位于第三環狀凹槽與環狀凸部之間,以提供延伸部與連結部間的防滲隔絕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延伸部還包括至少一限位結構,且該連結部還包括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該至少一限位結構對應于該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用以限制該延伸部相對該連結部旋轉。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殼體包括至少一導引部,用以限制該殼體結合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插入角度。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外蓋以該第一軸為旋轉軸,相對于該殼體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旋轉。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當該電池本體位于該初始位置時,該電池本體的該供電連接部位于該殼體內;當該電池本體位于該供電位置時,該供電連接部凸出該殼體以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電連接。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伸縮定位模塊包括第一作動件及第二作動件,且該殼體的內側表面于該伸縮定位模塊的相對位置設置有一對應作動結構;該第一作動件可相對于該殼體沿該第一軸方向移動以推抵該第二作動件,該第二作動件包括多個卡止部,當該第二作動件受到該第一作動件推抵時可相對于該殼體以該第一軸為旋轉軸旋轉,以通過該多個卡止部配合該對應作動結構進行該伸縮操作。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殼體包括具有一開口端的延伸部,該彈性件的該二端部分別抵接該電池本體的該第二端及該殼體的該延伸部的該開口端,使得該彈性件提供沿該第一軸方向的彈性作用力。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裝置本體,包括容置槽;供電接收部,結合該容置槽;電池模塊,可拆卸地插設于該容置槽,該電池模塊包括殼體;伸縮定位模塊,設置于該殼體內并可相對該殼體沿第一軸進行一伸縮操作;按壓件,連接該伸縮定位模塊并穿出該殼體外,通過該按壓件受一外力推動以驅使該伸縮定位模塊進行該伸縮操作;電池本體,設置于該殼體內,并依據該伸縮操作相對該殼體移動至一初始位置或一供電位置,該電池本體包括第一端,連接于該伸縮定位模塊;第二端,相對 于該第一端;以及供電連接部,設于該第二端;彈性件,包括二端部,該二端部分別抵接該電池本體及該殼體;以及外蓋,可以旋轉方式結合該殼體與該裝置本體;其中,當該電池本體位于該初始位置時,該電池本體與該供電接收部保持非電連接;當該電池本體通過該伸縮操作移動至該供電位置時,該供電連接部電連接該供電接收部。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第一彈性隔絕件,且該按壓件包括第一環狀凹槽,該第一彈性隔絕件固定于該第一環狀凹槽,以提供該按壓件與該殼體間的防滲隔絕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殼體包括固定部及沿著該第一軸貫穿該固定部的穿孔,該外蓋包括軸孔,該殼體的該固定部穿過該軸孔,且該按壓件經由該穿孔貫穿該固定部。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外蓋還包括內嵌部及外露部,該內嵌部及該外露部均為以該第一軸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該外露部的外徑大于該內嵌部的外徑;該軸孔包括位于該外露部的一第一軸孔及位于該內嵌部的一第二軸孔,且該第一軸孔的直徑大于該第二軸孔的直徑;該內嵌部包括設置于外徑表面的一外螺紋結構及設置于面對該第二軸孔的內徑表面的一內螺紋結構。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均為以該第一軸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該第一固定部的外徑大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該第一固定部的外徑對應該外蓋的該第一軸孔的直徑,且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對應該外蓋的該第二軸孔的直徑;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表面包括一螺紋結構,且該螺紋結構對應該內螺紋結構。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第二彈性隔絕件,且該外露部包括第二環狀凹槽,該第二彈性隔絕件固定于該第二環狀凹槽,以提供該外蓋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間的防滲隔絕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第三彈性隔絕件,且該殼體還包括延伸部及連結部;該連結部分別連接該延伸部及該固定部,且該穿孔貫穿該連結部及該固定部;該延伸部包括環狀凸部,該連結部包括對應該環狀凸部的第三環狀凹槽,且該第三彈性隔絕件位于該第三環狀凹槽與該環狀凸部之間,以提供該延伸部與該連結部間的防滲隔絕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延伸部還包括至少一限位結構,且該連結部還包括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該至少一限位結構對應于該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用以限制該延伸部相對該連結部旋轉。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殼體包括至少一導引部,用以限制該殼體結合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插入角度。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該裝置主體還包括握持孔,該握持孔設置于該裝置主體偏離一裝置中心處,使得該裝置主體的一側與該握持孔之間形成一把手部;且該容置槽位于該把手部。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由此,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可通過插拔方式安裝至可攜式電子裝置或自裝置拆卸,利用外蓋進行電池模塊的鎖固,減少電池模塊拆裝的步驟程序;而采用類似原子筆的伸縮結構設計,通過按壓按壓件即可控制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是否與可攜式電子裝置電連接以供電,同時增設防水防塵的結構,也提高了使用上的便利性及安全性。由于本實用新型構造新穎,能提供產業上利用,且確有增進功效,故依法申請新型
專利。·
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的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組合后的剖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插設于可攜式電子裝置前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插設于可攜式電子裝置后的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插入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容置槽過程中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以外蓋固定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裝置本體的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與可攜式電子裝置電連接前的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與可攜式電子裝置形成電連接前的示意圖;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電池模塊I殼體10固定部11第一固定部111第二固定部112螺紋結構112a連結部12第三環狀凹槽121 對應限位結構122延伸部13開口端131對應作動結構132 環狀凸部133限位結構134穿孔14導引部15伸縮定位模塊20第一作動件21固定孔211第二作動件22卡止部221按壓件30第一環狀凹槽31電池本體40第一端41第二端42供電連接部43彈性件50外蓋60[0069]軸孔61第一軸孔611第二軸孔612外露部62第二環狀凹槽621內嵌部63外螺紋結構631內螺紋結構632第一彈性隔絕件71第二 彈性隔絕件72第三彈性隔絕件73第一軸L容置空間S可攜式電子裝置90、90a裝置本體91、91a容置槽911對應螺紋結構911a對應導引部911b握持孔912把手部913供電接收部92裝置中心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圖,作詳細說明如下。請一并參考圖I及圖2。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的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組合后的剖視圖。如圖I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包括殼體10、伸縮定位模塊20、按壓件30、電池本體40、彈性件50及外蓋60。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為方便插設于可攜式電子裝置(圖未示)中,其采用柱狀結構設計,在本實施例中,殼體10為一圓柱狀結構,使得殼體10沿著一第一軸L延伸,此第一軸L即為圓柱狀結構的中心軸;殼體10也可采用其他形狀的柱狀結構,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殼體10可包括固定部11、連結部12及延伸部13,連結部12分別連接固定部11及延伸部13,固定部11位于連結部12的一側,而延伸部13則朝向連結部12另一側(即設置有固定部11的相對側)延伸,并于延伸部13的末端形成一開口端131。此外,殼體10還包括一穿孔14,此穿孔14沿著第一軸L貫穿固定部11及連結部12,且穿孔14的直徑約等于按壓件30的截面直徑,供按壓件30得以穿過穿孔14。其中固定部11用以結合外蓋60 ;延伸部13則形成一容置空間S,供容置伸縮定位模塊20、電池本體40及彈性件50等元件。伸縮定位模塊20設置于殼體10內,其包括第一作動件21及第二作動件22,并于殼體10的延伸部13內側表面相對位置設置對應作動結構132。第一作動件21可相對于殼體10沿第一軸L方向移動以推抵第二作動件22,第二作動件22包括多個卡止部221,當第二作動件22受到第一作動件21推抵時可相對于殼體10以第一軸L為旋轉軸旋轉,使得伸縮定位模塊20通過多個卡止部221配合對應作動結構132 (同時搭配第一作動件21及第二作動件22的彼此相對斜面作動)可相對殼體10沿第一軸L進行一伸縮操作。由于伸縮定位模塊20采用現有伸縮式原子筆的伸縮結構設計,在此對其結構及作動細節不多加贅述。第一作動件21包括固定孔211,用以連接并固定按壓件30,在本實施例中,固定孔211與按壓件30采用螺固方式彼此連接固定,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第二作動件22則連接電池本體40,使得電池本體40可根據伸縮定位模塊20的伸縮操作而移動。[0086]按壓件30的一端連接伸縮定位模塊20的第一作動件21,且按壓件30經由穿孔14貫穿固定部11及連結部12,使得按壓件30的另一端穿出并外露于殼體10外,以供使用者手動按壓;當使用者按壓按壓件30時,伸縮定位模塊20即通過按壓件30所受的外力推動以進行伸縮操作。電池本體40設置于殼體10的延伸部13內,電池本體40包括第一端41、相對于第一端41的第二端42及供電連接部43,第一端41連接于伸縮定位模塊20的第二作動件22,而供電連接部43設于第二端42,其包括多個供電接腳,用以輸出電池本體40所儲存的電量。電池本體40可依據前述伸縮定位模塊20的伸縮操作,而相對殼體10移動至初始位置(如圖7所示)或供電位置(如圖8所示)。在本實施例中,當電池本體40于初始位置時,其完全位于殼體10內;而當電池本體40移動至供電位置時,第二端42的供電連接部43 會通過延伸部13的開口端131而外露于殼體10外,以便與可攜式電子裝置形成電連接來供電,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彈性件50設置于殼體10內,且彈性件50包括二端部,此二端部分別抵接電池本體40的第二端42及殼體10的延伸部13的開口端131內側表面,使得彈性件50提供沿第一軸L方向的彈性作用力。在本實施例中彈性件50采用壓縮彈簧,其可配合伸縮定位模塊20的伸縮操作,以提供將電池本體40自供電位置回推至初始位置的彈性回復力。外蓋60可以旋轉方式結合殼體10與可攜式電子裝置。在本實施例中,外蓋60包括軸孔61、相連接的外露部62及內嵌部63,夕卜露部62及內嵌部63均為以第一軸L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而軸孔61則沿第一軸L貫穿外露部62及內嵌部63,且外露部62的外徑大于內嵌部63的外徑。此處軸孔61包括第一軸孔611及第二軸孔612,第一軸孔611位于外露部62實質上的中心位置,第二軸孔612位于內嵌部63實質上的中心位置,且第一軸孔611的直徑大于第二軸孔612的直徑。而內嵌部63包括設置于外徑表面的外螺紋結構631及設置于面對第二軸孔612的內徑表面的內螺紋結構632 ;外螺紋結構631用以提供與可攜式電子裝置間的螺固效果,而內螺紋結構632則提供與殼體10的固定部11間的螺固效果。為因應前述外蓋60的設計,在本實施例中,固定部11包括相連接的第一固定部111及第二固定部112,第一固定部111及第二固定部112均為以第一軸L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而穿孔14則沿第一軸L貫穿第一固定部111及第二固定部112,且第一固定部111的外徑大于第二固定部112的外徑。此處第一固定部111的外徑對應外蓋60的第一軸孔611的直徑,使得第一固定部111可容置于第一軸孔611內;第二固定部112的外徑對應外蓋60的第二軸孔612的直徑,使得第二固定部112可容置于第二軸孔612內。且第二固定部112的外徑表面包括螺紋結構112a,此螺紋結構112a對應外蓋60的內嵌部63的內螺紋結構632,使得第二固定部112 ;由此,外蓋60的軸孔61可供容置殼體10的固定部11,夕卜蓋60可通過內嵌部63的內螺紋結構632以螺固方式結合于殼體10的第二固定部112的螺紋結構112a,且外蓋60能相對于殼體10進行沿第一軸L的旋轉位移。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更加強了因應防水防塵需求的結構設計,于可能會形成間隙的兩部件間設置對應的彈性隔絕件,以達到阻隔水或灰塵滲入的效果。在本實施例中,彈性隔絕件采用以塑性材料制成的彈性環,但本實用新型不以此為限。如圖I及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還包括第一彈性隔絕件71,且按壓件30包括第一環狀凹槽31,第一彈性隔絕件71固定于第一環狀凹槽31,通過第一彈性隔絕件71同時接觸按壓件30與殼體10,來填補二者間可能產生的間隙,提供按壓件30與殼體10間的防滲隔絕效果。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還包括第二彈性隔絕件72,且外蓋60的外露部62包括第二環狀凹槽621。由于外蓋60固定于可攜式電子裝置時,設置有第二環狀凹槽621的表面會接觸可攜式電子裝置,因此將第二彈性隔絕件72固定于第二環狀凹槽621后,通過第二彈性隔絕件72同時接觸外蓋60與可攜式電子裝置,來填補二者間可能產生的間隙,提供外蓋60與可攜式電子裝置間的防滲隔絕效果。由于在本實施例中,殼體10的連結部12及延伸部13為獨立部件所組合而成,使得連結部12及延伸部13之間可能會產生縫隙,因此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還包括第三彈性隔絕件73,殼體10的延伸部13包括環狀凸部133,且連結部12包括對應容置環狀凸部133的第三環狀凹槽121。第三彈性隔絕件73固定于第三環狀凹槽121,當延伸部13的環狀凸部133對應容置于連結部12的第三環狀凹槽121后,使得第三彈性隔絕件73介于 環狀凸部133及第三環狀凹槽121之間,來填補二者間可能產生的間隙,提供延伸部13與連結部131間的防滲隔絕效果。而為了防止電池本體40會相對于殼體10旋轉,造成供電連接部43的供電接腳位置改變,進而影響與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供電連接,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的延伸部13還包括至少一限位結構134,且連結部12還包括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122,至少一限位結構134的結構形式、位置及數量均對應于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122,通過各限位結構134與各對應限位結構122所形成的卡合效果,用以限制延伸部13相對連結部12旋轉。前述實施例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態樣之一,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殼體10的連結部12及延伸部13可采用一體成型的設計,甚至殼體10的固定部11、連結部12及延伸部13整體可采用一體成型的設計;由此,可免除連結部12及延伸部13間的第三彈性隔絕件73的設置,且前述各限位結構134與各對應限位結構122也可省略,以簡化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的組裝程序及結構設計。此外,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的殼體10還包括至少一導引部15,各導引部15設置于殼體10的外表面,并配合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對應結構設計,用以限制殼體10插設于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插入角度,并防止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相對于可攜式電子裝置旋轉。請一并參考圖3及圖4。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插設于可攜式電子裝置90前的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插設于可攜式電子裝置90后的示意圖。如圖3及圖4所示,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90可以是可攜式電腦(例如平板電腦或筆記型電腦等)、個人移動助理(PDA)或其他具有類似結構設計的電子裝置,不以本實施例為限。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裝置本體91包括容置槽911,容置槽911可供插設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使得插設后的電池模塊I的殼體10大部分容置于容置槽911內,而電池模塊I的外蓋60的外露部62、殼體10的第一固定部111及按壓件30的一端則位于容置槽911外。容置槽911內設置有供電接收部92,此供電接收部92用以與電池模塊I的供電連接部43形成電連接,使得可攜式電子裝置90可通過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供電。此外,容置槽911還包括至少一對應導弓丨部91 Ib,各對應導弓丨部91 Ib用以配合殼體10的各導引部15,用以輔助使用者正確地將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插入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容置槽911中,防止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以錯誤角度插入而造成不正確的電連接,并防止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相對于裝置本體91旋轉的可能性。在本實施例中,各導引部15可為導柱結構,而各對應導引部911b則為對應的導槽,前述導柱結構及導槽可互換設置,不以本實施例為限。請一并參考圖5至圖6。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插入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容置槽911過程中的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以外蓋60固定于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裝置本體91的示意圖。如圖5所示,使用者首先將電池模塊I的外蓋60以第一軸L為旋轉軸相對于殼體10的固定部11旋轉,通過對應的螺紋設計令外蓋60朝圖中箭頭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使得 外蓋60的內嵌部63接近第一固定部111。接著沿箭頭方向將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推入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裝置本體91的容置槽911內,由于電池模塊I的殼體10的截面直徑不大于容置槽911的截面直徑,使得電池模塊I的殼體10可順利插入容置槽911,直到外蓋60的內嵌部63與容置槽911接觸。如圖5及圖6所不,通過外蓋60的內嵌部63的外螺紋結構631,配合設于容置槽911內的對應螺紋結構911a,使得外蓋60的內嵌部63可朝圖5的箭頭方向旋入容置槽911,以產生螺固效果,直到外蓋60的外露部62抵接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裝置本體91 ;而在外蓋60旋入過程中,內嵌部63的內螺紋結構632也同時配合第二固定部112的螺紋結構112a,使外蓋60順利地朝圖5的箭頭方向移動。如圖6所示,當外蓋60的外露部62抵接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裝置本體91時,SP完成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插設于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操作,此時設置于外蓋60的外露部62的第二彈性隔絕件72因接觸到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裝置本體91,由此產生防滲隔絕的效果。請一并參考圖7至圖8。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與可攜式電子裝置90電連接前的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與可攜式電子裝置90形成電連接前的示意圖。如圖7所示,當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固定于可攜式電子裝置90的裝置本體91時,電池模塊I僅插設于裝置本體91的容置槽911內,但電池模塊I尚未與可攜式電子裝置90形成電連接,電池本體40保持在初始位置。此時電池模塊I的按壓件30外露并凸出于殼體10的固定部11。如圖8所示,當使用者對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I的按壓件30朝箭頭方向施加外力時,按壓件30會相對殼體10沿第一軸L推動伸縮定位模塊20進行伸縮操作,此時通過第一作動件21、第二作動件22配合殼體10內側表面的對應作動結構(圖未示)移動而相互卡固,使得電池本體40隨著伸縮定位模塊20移動,而自圖7的初始位置移動至圖8的供電位置;于該供電位置,彈性件50因電池本體40朝箭頭方向移動而被壓縮,且此時電池本體40的第二端42凸出殼體10,使得第二端42的供電連接部43直接接觸設置于容置槽911內的供電接收部92,進而形成電連接,以將電池模塊I對可攜式電子裝置90供電。相反地,當使用者再次箭頭方向施力于按壓件30時,按壓件30—樣會推動伸縮定位模塊20進行另一次伸縮操作,此時通過第一作動件21、第二作動件22配合殼體10內側表面的對應作動結構解除相互卡固的狀態;同時被壓縮的彈性件50會產生彈性回復力,驅使電池本體40、伸縮定位模塊20及按壓件30,相對于殼體10朝圖中箭頭方向的反方向移動,以自圖8的供電位置回到圖7的初始位置。因供電連接部43離開供電接收部92,使得電池模塊I與可攜式電子裝置90之間再次恢復先前未電連接的狀態。又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90包括裝置本體91、供電接收部92及如前所述的電池模塊I。裝置本體91包括容置槽911,且電池模塊I可拆卸地插設于容置槽911。供電接收部92設置于容置槽911內,用以與電池模塊I形成電連接。當電池模塊I插設并固定于容置槽911時,通過對電池模塊I的伸縮操作,可控制電池模塊I與可攜式電子裝置90間的電連接狀態。請參考圖9是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90a另一實施例的示意圖。在本實施例中,裝置主體91a還包括握持孔912,握持孔912設置于裝置主體91a偏離裝置中心0處,使得裝置主體91a的一側與握持孔912之間形成把手部913,便于使用者握持攜帶;而容置槽911位于把手部913,以供插設電池模塊I。由于現有類似裝置的把手僅能提供握持功能,其內部空間并無適當利用而造成空間上的浪費,因此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90a的設計,將把手部913的內部空間結合電池模塊1,還能挪出原本裝置主體9Ia的內部使用空間。由此,本實用新型的電池模塊直接以插拔方式安裝至可攜式電子裝置或自裝置上拆卸,不同于現有設置于裝置底部的設計,減少電池模塊拆裝的步驟程序;而采用類似原子筆的伸縮結構設計,通過按壓按壓件即可簡單切換電池模塊與可攜式電子裝置間的電連接狀態,同時加強電池模塊與可攜式電子裝置間的防滲隔絕效果,提高使用便利性及安全性。應注意的是,上述實施例僅是為了便于說明而舉例而已,本實用新型所主張的權利范圍自應以權利要求所述為準,而非僅限于上述實施例。
權利要求1.一種電池模塊,應用于一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電池模塊包括 殼體; 伸縮定位模塊,設置于該殼體內并可相對該殼體沿一第一軸進行一伸縮操作; 按壓件,連接該伸縮定位模塊并穿出該殼體外,通過該按壓件受一外力推動以驅使該伸縮定位模塊進行該伸縮操作; 電池本體,設置于該殼體內,并依據該伸縮操作相對該殼體移動至一初始位置或一供電位置,該電池本體包括 第一端,連接于該伸縮定位模塊; 第二端,相對于該第一端;以及 供電連接部,設于該第二端; 彈性件,包括二端部,該二端部分別抵接該電池本體及該殼體;以及 外蓋,可以旋轉方式結合該殼體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 其中,當該電池本體位于該初始位置時,該電池本體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保持非電連接;當該電池本體通過該伸縮操作移動至該供電位置時,該供電連接部電連接該可攜式電子裝置。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電池模塊還包括第一彈性隔絕件,且該按壓件包括第一環狀凹槽,該第一彈性隔絕件固定于該第一環狀凹槽,以提供該按壓件與該殼體間的防滲隔絕效果。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固定部及沿著該第一軸貫穿該固定部的穿孔,該外蓋包括軸孔,該殼體的該固定部穿過該軸孔,且該按壓件經由該穿孔貫穿該固定部。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外蓋還包括內嵌部及外露部,該內嵌部及該外露部均為以該第一軸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該外露部的外徑大于該內嵌部的外徑;該軸孔包括位于該外露部的第一軸孔及位于該內嵌部的第二軸孔,且該第一軸孔的直徑大于該第二軸孔的直徑;該內嵌部包括設置于外徑表面的外螺紋結構及設置于面對該第二軸孔的內徑表面的內螺紋結構。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均為以該第一軸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該第一固定部的外徑大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該第一固定部的外徑對應該外蓋的該第一軸孔的直徑,且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對應該外蓋的該第二軸孔的直徑;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表面包括一螺紋結構,且該螺紋結構對應該內螺紋結構。
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二彈性隔絕件,且該外露部包括第二環狀凹槽,該第二彈性隔絕件固定于該第二環狀凹槽,以提供該外蓋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間的防滲隔絕效果。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三彈性隔絕件,且該殼體還包括延伸部及連結部;該連結部分別連接該延伸部及該固定部,且該穿孔貫穿該連結部及該固定部;該延伸部包括環狀凸部,該連結部包括對應該環狀凸部的一第三環狀凹槽,且該第三彈性隔絕件位于該第三環狀凹槽與該環狀凸部之間,以提供該延伸部與該連結部間的防滲隔絕效果。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延伸部還包括至少一限位結構,且該連結部還包括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該至少一限位結構對應于該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用以限制該延伸部相對該連結部旋轉。
9.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至少一導引部,用以限制該殼體結合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插入角度。
10.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外蓋以該第一軸為旋轉軸,相對于該殼體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旋轉。
11.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當該電池本體位于該初始位置時,該·電池本體的該供電連接部位于該殼體內;當該電池本體位于該供電位置時,該供電連接部凸出該殼體以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電連接。
1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伸縮定位模塊包括第一作動件及第二作動件,且該殼體的內側表面于該伸縮定位模塊的相對位置設置有一對應作動結構;該第一作動件可相對于該殼體沿該第一軸方向移動以推抵該第二作動件,該第二作動件包括多個卡止部,當該第二作動件受到該第一作動件推抵時可相對于該殼體以該第一軸為旋轉軸旋轉,以通過該多個卡止部配合該對應作動結構進行該伸縮操作。
1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池模塊,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具有一開口端的延伸部,該彈性件的該二端部分別抵接該電池本體的該第二端及該殼體的該延伸部的該開口端,使得該彈性件提供沿該第一軸方向的彈性作用力。
14.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 裝置本體,包括容置槽; 供電接收部,結合該容置槽; 電池模塊,可拆卸地插設于該容置槽,該電池模塊包括 殼體; 伸縮定位模塊,設置于該殼體內并可相對該殼體沿第一軸進行一伸縮操作; 按壓件,連接該伸縮定位模塊并穿出該殼體外,通過該按壓件受一外力推動以驅使該伸縮定位模塊進行該伸縮操作; 電池本體,設置于該殼體內,并依據該伸縮操作相對該殼體移動至一初始位置或一供電位置,該電池本體包括 第一端,連接于該伸縮定位模塊; 第二端,相對于該第一端;以及 供電連接部,設于該第二端; 彈性件,包括二端部,該二端部分別抵接該電池本體及該殼體;以及 外蓋,可以旋轉方式結合該殼體與該裝置本體; 其中,當該電池本體位于該初始位置時,該電池本體與該供電接收部保持非電連接;當該電池本體通過該伸縮操作移動至該供電位置時,該供電連接部電連接該供電接收部。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第一彈性隔絕件,且該按壓件包括第一環狀凹槽,該第一彈性隔絕件固定于該第一環狀凹槽,以提供該按壓件與該殼體間的防滲隔絕效果。
16.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固定部及沿著該第一軸貫穿該固定部的穿孔,該外蓋包括軸孔,該殼體的該固定部穿過該軸孔,且該按壓件經由該穿孔貫穿該固定部。
17.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外蓋還包括內嵌部及外露部,該內嵌部及該外露部均為以該第一軸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該外露部的外徑大于該內嵌部的外徑;該軸孔包括位于該外露部的一第一軸孔及位于該內嵌部的一第二軸孔,且該第一軸孔的直徑大于該第二軸孔的直徑;該內嵌部包括設置于外徑表面的一外螺紋結構及設置于面對該第二軸孔的內徑表面的一內螺紋結構。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部及第二固定部,該第一固定部及該第二固定部均為以該第一軸為軸心的中空圓柱結構,該第一固定部的外徑大于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該第一固定部的外徑對應該外蓋的該第一軸孔的直徑,且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對應該外蓋的該第二軸孔的直徑;該第二固定部的外徑表面包括一螺紋結構,且該螺紋結構對應該內螺紋結構。
19.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第二彈性隔絕件,且該外露部包括第二環狀凹槽,該第二彈性隔絕件固定于該第二環狀凹槽,以提供該外蓋與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間的防滲隔絕效果。
20.如權利要求16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還包括第三彈性隔絕件,且該殼體還包括延伸部及連結部;該連結部分別連接該延伸部及該固定部,且該穿孔貫穿該連結部及該固定部;該延伸部包括環狀凸部,該連結部包括對應該環狀凸部的第三環狀凹槽,且該第三彈性隔絕件位于該第三環狀凹槽與該環狀凸部之間,以提供該延伸部與該連結部間的防滲隔絕效果。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延伸部還包括至少一限位結構,且該連結部還包括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該至少一限位結構對應于該至少一對應限位結構,用以限制該延伸部相對該連結部旋轉。
22.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殼體包括至少一導引部,用以限制該殼體結合于該可攜式電子裝置的插入角度。
23.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特征在于,該裝置主體還包括握持孔,該握持孔設置于該裝置主體偏離一裝置中心處,使得該裝置主體的一側與該握持孔之間形成一把手部;且該容置槽位于該把手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電池模塊。該電池模塊包括殼體、伸縮定位模塊、按壓件、電池本體、彈性件及外蓋。伸縮定位模塊設置于殼體內并可相對殼體沿第一軸進行一伸縮操作;按壓件連接伸縮定位模塊并穿出殼體外,通過按壓件受外力推動以驅使伸縮定位模塊進行伸縮操作;電池本體設置于殼體內,并依據伸縮操作相對殼體移動至初始位置或供電位置,電池本體包括供電連接部;彈性件的二端部分別抵接電池本體及殼體;外蓋可以旋轉方式結合殼體與可攜式電子裝置。電池本體通過伸縮操作移動至供電位置或初始位置,以控制供電連接部是否電連接可攜式電子裝置。
文檔編號H01M2/20GK202772211SQ201220496460
公開日2013年3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12日
發明者蘇家正, 陳宗賢, 徐鉑淵, 張興旺, 王維誠 申請人: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